表达意象感性的诗句精选70条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关于诗词的意境

古典诗词讲究意境,而有情有物方能成就意境。情是情境,物是物境。情,可以“言志”,可以抒情,可以“载道”,“兴、观、群、怨”都行,无非是写一种内心情感或是内心思想。而物则是一种具象,一种感性和存在。意境是情境与物境的交融,情中有物,物中有情,彼此一体。

但意境也有境界的不同,不同诗人的天赋,才气,悟性,导致了诗歌的不同境界。同一诗人的阶段,发展,阅历导致了诗歌的不同境界(这里的境界有好坏之分,有极致的.和平凡的)。而影响诗人的境界和诗歌的境界其因素众多,总的可归为两种,时代的因素,个人的因素,孰轻孰重不可一言道出,但是当今时代必然好诗不多。

诗词的意境有空灵、幽怨、放达的不同。古人《诗品》分类繁杂,有分二十四类的,也有概括的,分两类的“婉约”“豪放”。而个人总喜欢分三类,不烦琐也不遗漏。相应的诗人的气质有三种:空灵的为虚无之自然山水田园气质;“深涧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幽怨的为痴情之性灵哀婉终极气质;“流水落花归去也,天上人间”。放达的为寰宇之纵目千里气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而诗人的三种气质,往往融于一身,相互交融和补充,在不同心态,和生活场景中,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诗歌的流派和诗人的风格往往很难分别,后人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才不得不做分别。

诗词的意境对人生,生命,生存的表达,不同意境各有千秋,不可褒贬,是气质和禀赋不同,空灵往往淡漠,幽怨往往流露,放达往往气胜。佛家、道家空虚往往影响着诗人的空灵,而儒家、纵横家入世往往影响着诗人的放达。而幽怨是情感的因素,人人皆有,是人的本色。

《六月的雨》

——纪念一位带着后台技术密码的管理突然病世而被关闭的论坛

没等我

把一个月,像往常一样,拉得比三十天还长

没等我从三十天的滴漏里,听够分秒的气息

没等一株藤蔓,在暖暖的夏风里

舒缓自如,打开快乐,幸福和生命的密码

六月的这场雨,像一场没有预兆战争

来了个突袭

不期而遇的闪电,如一道滴血的伤口

留在了无法愈合的天空

雷声远去,泪如雨注

一株年轻的藤蔓带着唯一的密码,随同

雨水渗入了泥土

一座城池,已成一片废墟

从此,所有的欢声笑语

隐藏于眼中,成为泪滴。所有筋骨

开始,被思念毒侵,病入膏肓

在雨中,我踩着溅起的水花

从厚重抵达空白,静默地,

在心底深处

腾出一片光亮的地方

来祭奠这场下在六月的突袭的雨

悼亡诗除了多借追怀往事表现伤逝之情以外,多在作者身临之境的基础上往回追忆。

从这首诗的副标题来看,是诗人悼亡一位病逝的年轻人以及和他有关的论坛。

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厄运,因此有人说:人有旦夕祸福。一旦一个生命突然逝去,他或她留给亲人、朋友的伤痛是巨大的。

从《六月的雨》这首诗歌来看,诗人无疑是位重义重情之人,在朋友离去的“六月”到今天,那份怀念之情仍深浓如初,因而才有了这首深情感人的诗歌。

诗歌的首句“没等我”,透着失望、无奈的开门见山,将一个画面直接切入主题。将诗眼摆在最醒目的位置。且自然的衔接了题记。

读到此,想起诗眼来。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字眼)。或者说,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这首《六月的雨》之所以一下子抓住人心,便在于这个“没等我”之眼!这个与死者和论坛有千丝万缕情结的诗人,有太多逝者生前的影子。由此映出出浓浓的诗情!

诗歌的第一节就引出了“六月的这场雨,像一场没有预兆战争,来了个突袭 。”描写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噩耗传来的一种震惊。那三十天里的分分秒秒就这样的被一场“雨”浇开了。

第二节,诗人从自然角度加入了自身的情感:“不期而遇的闪电,如一道滴血的伤口,留在了无法愈合的天空,雷声远去,泪如雨注,一株年轻的藤蔓带着唯一的密码,随同,雨水渗入了泥土。”诗人着力对外部自然环境进行描写,渲染出伤感的氛围。这种突如其来的“滴血的伤口”、这样的一个画面“泪如雨注”、“雨水渗入了泥土”无不在此表达了诗人的悲痛之情。人的生命如同这大自然一样,瞬间的变化就会改变许多。

第三节,诗人主要描述了论坛关闭之后的复杂心情:“所有的欢声笑语,隐藏于眼中,成为泪滴。”、“所有筋骨开始,被思念毒侵,病入膏肓 ”。曾经在论坛的.点点滴滴此时已成为脑海中的记忆画面。此时,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身上所承受的悲伤。这些生动的诗句把这些描写得淋漓尽致。以至于到了最后一节,诗人想用踩出来的”空白““在心底深处,腾出一片光亮的地方,来祭奠这场下在六月的突袭的雨 ”。我看这更像是诗人想把自己内心悲痛的情感烘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走出这段阴霾。

在这首《六月的雨》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与意象表达了对逝者的惋惜和悲痛以及深深的怀念之情,抒发出一种失望、无奈的心绪。更确切地说,是因为诗人以情为底蕴,以感性为枝蔓,用深沉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对故友怀念之情巧妙的穿插诗行,从而产生这样一种效果。

全诗笼罩在一片凄清、潮湿的氛围之中;诗人选取自然景物入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风格。使此首诗作在情感格调上略显低沉。

纵观整首诗歌,这首诗作所抒发的情感并不复杂,其中也没有过多的景物描,但是这些都和整首诗所营造的氛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全诗泛着轻轻的疼痛感。

《梅花绝句》三首

——陆游

(一)

闻道梅花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释:

⑴闻道:听说。

⑵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⑶何方:有什么办法。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

⑷梅花:一作梅前。

(5)

 

参考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解读:

陆游写过不少咏梅诗,这是其中别开生面的一首。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作者高标绝俗的人格。

 

(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

 

参考

一树梅花长在背阴的山谷,加上枝条伸向北方,阳光终年罕至,所以每年开花总是比较迟。但是它的高标逸韵你可知道?……要知道,当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盖、最为酷烈的严冬时节啊!

 

“高标逸韵君知否, 正是层冰积雪时。”一幅雪压梅花,俏色生春的寒梅图跃然入目。

出身苦寒,含笑冰雪,期待盛开,这是含苞之梅。可以说,这是我曾见过的,写得最好的——含苞待放的——雪梅诗!只寥寥数字便把梅之风骨,梅之清艳,刻画得入木三分,可见诗人的笔力!

然而,如果我们的眼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这首诗充其量只欣赏了一半。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一句对梅的身世天衣无缝的描述中,用到了意味深长的两个字眼:“那堪”、“更”;更有一个双关气很浓的“北枝”。

这其实正是我们突破表层意象,进入诗人更加切肤的感性世界的“诗眼”所在。

这实际是一首标准的况物自比的咏梅诗。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武双全,年轻时意气风发,曾有一首词自赞:“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北宋灭国,是陆游一生中永远的痛,他一怀忠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国人都熟悉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的诗句,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也是相通的,反应的'是在诗人特有的政治处境下,心念复国,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复杂的心理状态。

从诗比较明朗的格调上看,这应是陆游中年时期的作品,当时的政治空气应该是,偏安势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处境至为严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迟。”说的是诗人自忖处于政治势力的边缘,资历不高,又力主北伐,长时间得不到当权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确实仍有期待。年复一年的等待并没让他感觉到绝望,“自分”二字准确地传达出了他的这种心态。

要知道,在当时的氛围中,能保持这样比较舒解,比较积极的心态并不容易!

就像这眼前大雪覆盖,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样——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咏诗之人的高标逸韵?……

浓烈的诗情画意,夹杂着无法言说的身世之感,虚实相照,浑然一体,烘托出一种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有风格,也是我们的祖先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份独到财产。

 

(三)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解读:

本来就生在幽深的山谷,花枝向北,更不易见到阳光,所以年年开花都很晚。您知道它品格高超,迥异流俗的风致吗?(若要知道这一切),就在数九寒天,冰天雪地的时候来欣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