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杜甫诗句汇集66条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杜甫写的的诗句

1、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杜甫《客夜》

2、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杜甫《后游》

3、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4、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5、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杜甫《春远》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8、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杜甫《对雪》

9、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杜甫《岁暮》

10、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杜甫《禹庙》

1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12、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杜甫《石壕吏》

13、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杜甫《后游》

14、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杜甫《夏夜叹》

15、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16、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杜甫《夏夜叹》

17、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1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19、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杜甫《春宿左省》

20、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杜甫《宿赞公房》

21、大明韬日月,旷野号禽兽。——杜甫《九日寄岑参》

22、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杜甫《别房太尉墓》

23、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24、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25、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杜甫《赠卫八处士》

26、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27、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杜甫《赠卫八处士》

28、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29、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春日忆李白》

30、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3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3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3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3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6、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37、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杜甫《野望》

3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9、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40、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1、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

42、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4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4、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45、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杜甫《咏春笋》

46、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杜甫《悲陈陶》

47、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48、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杜甫《悲陈陶》

49、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杜甫《岁晏行》

50、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杜甫《羌村三首·其三》

51、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杜甫《悲青坂》

52、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53、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

54、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杜甫《百忧集行》

55、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杜甫《百忧集行》

56、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57、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杜甫《曲江对雨》

58、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59、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60、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

61、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杜甫《曲江对雨》

62、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63、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杜甫《曲江二首》

64、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65、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6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7、晚酣留客舞,凫舄共差池。——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68、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6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0、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2、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一》

7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4、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75、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76、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杜甫的诗歌解析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旳诗被称为“诗史”。他旳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旳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旳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旳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旳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旳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旳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旳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旳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旳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旳,是唐代最杰出旳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旳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旳地位。杜甫律诗旳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旳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旳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旳痕迹。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旳《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旳对仗被形象旳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旳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旳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旳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旳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旳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旳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旳开路人。他旳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旳发展。他旳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旳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旳高度成就。社会矛盾重重旳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旳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旳江西诗派。明末清初旳顾炎武等人也有明显旳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旳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王禹、王安石、 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 《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 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 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 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杜甫作于河南境内的诗歌共21首,题材内容丰富而庞杂。

与杜甫的长安诗、陇右诗、成都诗和夔州诗研究相比,杜甫的河南诗研究则相对薄弱。虽然学界对名篇“三吏”“三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缺乏对杜甫河南诗的全面考察和整体把握。本文拟从杜甫河南诗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杜甫河南诗”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言“杜甫河南诗”是指杜甫作于河南境内的诗歌,不包括杜甫晚年所作的涉及河南行迹的忆旧诗及在他乡所作的怀念故乡诗。笔者据《杜甫诗全译》(韩成武、张志民著),找出杜甫作于河南的诗歌共计21首。这21首诗歌包括:《游龙门奉先寺》《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假山》《龙门》《赠李白》《重题郑氏东亭》《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戏赠阌乡秦少府短歌》《观兵》《忆弟二首》《得舍弟消息》《不归》《赠卫八处士》《洗兵马》“三吏”“三别”。虽然数量不多,但题材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冯至《杜甫传》认为,在杜甫的一生中,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三吏”“三别”正是杜甫21首河南诗的一部分。

二、杜甫河南诗的题材内容

(一)纪游与纪行

杜甫河南诗中有五首记录了其在河南境内的游踪。足迹所至,有龙门佛寺、老君庙宇、宋氏别墅、郑氏东亭等。这些作品表达了青年时代的杜甫对佛道两家思想的认识,反映了盛唐时期知识分子思想的活跃,对儒释道思想的兼容。《游龙门奉先寺》是杜甫735年在洛阳时所作。诗题是游寺,实际上则把游赏的过程一笔带过,重点围绕“宿”字写景抒怀。“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两句,含蓄而富有深意。诗人快要睡醒时突然听到清晨的钟声,内心为之一惊,产生深刻的警悟,意有所得,直如禅家顿悟。王嗣奭曰:“读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

《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是杜甫749年在洛阳时所作。诗中铺陈了庙宇之庄严,壁画之精工,风景之壮丽。“谷神如不死,养拙更何乡”流露出诗人的内心斗争,试图在入世的儒家信仰和神秘道教之间保持平衡,“作为一名勤勉且敏锐的学者,杜甫不可能不知道,正如《道德经》所说,清空了一切实在与虚无的‘谷神’对于整个大唐帝国的尊严和财富而言并无用处。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带有迷人的暧昧意味。‘拙’字更像是诗人的夫子自道。”

(二)思弟与会友

安史之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亲人间难通消息,生死难卜。杜甫在流离中得到弟弟的消息,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觉。作于安史之乱中的《忆弟二首》《得舍弟消息》《不归》便抒写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得舍弟消息》写诗人得到弟弟消息之后的凄凉之感。“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的原因正是韦庄所言“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让我们看到这种劫后余生的喜悦是非常沉痛的喜悦——战乱使普通百姓妻离子散,无家可归。如浦起龙所言“虽得消息,而仍不见,依旧作苦语。……通首俱若不劝其归者,其悲更甚”。《不归》悼念在战乱中死于河北的堂弟,诗云:“面上三年土,春风草又生。”前句写堂弟死后之凄凉,后句写坟上春光之明媚,二者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这些作品表现出青年时期的杜甫对手足亲情的珍视,体现了杜甫对儒家伦理的接受,先秦儒学对五大人伦的规定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杜甫作为兄长表现出了良好的风范。

杜甫写友情之作,情真意切,生动自然。《阌乡姜七少府设鲙戏赠长歌》作于758年冬,诗人由华州赴洛阳,途经阌乡。诗写姜少府的盛情款待,且赞其尊老的品德。“东归贪路自觉难,欲别上马身无力”以戏笔表达了诗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惜别之意,庄谐并出,幽默风趣。王嗣奭评曰:“‘贪路’语新,东归贪路,本宜急行,而殊觉其难,故上马而无力,因不忍别而然,此有戏意。”《赠卫八处士》写战乱中得见20年前的老友,乍惊乍喜,如梦如幻,“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有九死一生之感。“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故旧一半已经离世,昔日旧友今已儿女成行。老友倾其所有盛情款待,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念旧情深,十觞不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今日相聚,明日又要远隔天涯,写出战乱年代人共有的“沧海桑田”和“别易聚难”的人生感受。《赠李白》是杜甫赠李白的最早的一首诗。“题本赠人,而诗全写自己胸臆者”,写杜甫在洛阳与“脱身事幽讨”的李白相遇,揭露了人世间的贫富不均,表达了对隐居山林、求仙访道的羡慕之情,能够看出青年时期的杜甫思想庞杂。

(三)记录时局与民瘼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杜甫一生坚持不懈的政治追求,不管在朝还是在野,他都始终热切地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关心着百姓的疾苦,爱国忧民之心犹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记录时局和民瘼之作,作于河南境内的有《观兵》《洗兵马》和“三吏”“三别”。这八首诗都作于安史之乱中,集中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高度关注,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诗人始终不渝的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毫不犹豫的反对叛乱,可当他面对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悲惨场景时内心却是无比的矛盾痛苦。

作于759年的《洗兵马》对国家走向复兴表达了喜悦之情,“可以说代表了杜甫在生命最快乐的时期欢乐情绪的顶点”[6]。诗中热情礼赞了“中兴诸将”郭子仪、李光弼等,警告肃宗居安思危,勿忘銮舆播迁、往来于崆峒山的艰难日子,希望朝廷能复用房琯和张镐,同时指斥朝廷的弊政:赏爵太滥,许多投机者无功受禄。最后表达了作者永别战争的美好愿望:“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诗歌的整体情绪是乐观兴奋、欢欣鼓舞的`,可谓是杜甫古风中的别调。北宋王安石选杜甫诗作,标榜此篇为压卷之作。759年,九节度使邺城溃败之后,唐军为补充兵力,实行惨无人道的抓丁政策。杜甫这时正从洛阳返回华州。一路上目睹了种种抓丁惨象,看到百姓在官吏压榨下的悲惨生存状况,感受到百姓无处申诉的痛苦。他将这些悲剧故事创作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三吏”“三别”。

冯至《杜甫传》认为“这六首诗(指“三吏”“三别”)不只单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并不像长安时代的诗里所说的杜甫个人入仕与归隐两种心情的冲突,而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的冲突。”[8]《新安吏》记叙了诗人亲眼看到新安县没有成丁的中男被迫从军的凄惨。《新婚别》写一对“暮婚晨告别”的新婚夫妇的离别情形。《垂老别》写一位“子孙阵亡尽”的老翁被征入军和老伴告别的悲壮情形。老夫妻虽然知道此一别可能永无相见之时,仍然坚强的相互关心、安慰。《无家别》写邺城战败后逃回家中的一位老士兵再次被县吏抓去服役的事情。“三别”细腻地展现了新妇、老翁和老兵的痛苦心理,但当他们想到国家的灾难时,都表现出深明大义、坚决平叛的决心,愤激之中让人感到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石壕吏》写“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家中只剩下老妇、“出入无完裙”的儿媳和吃奶的孙子,虽然老妇苦苦哀求,可差吏坚持要人。最后,老妇只好牺牲自己,挺身而出。亲历了此事的杜甫,再也说不出什么安慰鼓励的话。

杜甫在战乱中目睹了太多的苦难,他自己也有“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悲惨经历,他多么希望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但他认识到只有平定叛乱,才能带给百姓和平安定的生活,所以,杜甫每每是含着眼泪号召百姓投身平叛斗争中,将忧国忧民之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高度地融合在一起。

综观杜甫河南诗的思想内容,可以说是丰富而庞杂的,他对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都有所接受,尽管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杜甫对儒家的入世思想、人本意识、人道精神、伦理观念的接受尤为明显。当战乱发生之后,他便以儒家思想作为主导。从其诗歌题材来看,比较丰富,涉及到记录时局的重大事件、表现亲情友情以及纪游纪行等,虽不如此后诗歌题材之广阔,却也初具规模。

三、杜甫河南诗的艺术特色

(一)合理剪裁和细节描写

杜甫叙事诗很擅长合理的剪裁,将与中心无关的细枝末节裁去,用简短的篇幅叙述复杂的事情。如《石壕吏》,开头两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分别写了诗人投宿和差吏捉人。如果从原生态的角度考虑,应该先写战乱中诗人挨家敲门,请求住宿,终于碰到一户好心人家愿意收留他。然后写晚上就餐、住宿等情形。但这些琐事会冲淡中心,所以诗人将其全部剪掉。又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貌似老翁仓促逃走,老妇并不知情。可我们读至下文,老妇向差吏报告家里人口情况时,并没有说出老翁。可见老两口在差吏敲门之际匆匆商量应对措施的情节被诗人给剪掉了。被剪掉的情节在后文中适当的地方又有交代,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最后,老妇如何被差吏带走,诗人也剪掉了,但在后文有补充“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另外,诗人还很注重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从细微处见真实,将读者引入某种情境。有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刻画,透露出至真至纯的人情味,如《赠卫八处士》:“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有时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心情或展现广阔的历史画面。如《得舍弟消息》:“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写诗人得到弟弟消息后,惊喜且痛苦的复杂心情。《垂老别》:“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则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绘,凸显血雨腥风中,百姓风雨飘摇的生活状况。有时通过对心理的细腻刻画,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新婚别》中,通过细节的叠加,展示新妇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先是失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接着面对突然的生离死别,柔肠寸断,痛不欲生:“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但深明大义的她还是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最后表达对丈夫的忠贞不渝:“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这些细节虽缺乏概括,但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叙事视角多样

叙事视角,是指叙事时观察事物的角度。最初来源于西方现代小说理论,在叙事学诞生以后,就不再局限于小说范畴,而拓展到其他领域。“叙述者的叙述位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角,是叙述者看问题的立足点,他以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话语角度来谈论问题,谈论他生活中间的事物,来看待这个世界。”[9]叙事角度可分为全知叙事、有限叙事和纯客观叙事。全知叙事的特点是“叙述者>人物”,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有限叙事即从事件中一个人物的角度叙事,特点是“叙述者=人物”。纯客观叙事,叙述者只是客观的向读者叙述所见所闻,不分析,不议论,不评价,特点是“叙述者<人物”。

《洗兵马》采用全知视角,即“叙述者>人物”,表达了诗人的立场、爱憎,如“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在用张良、萧何的典故赞美房琯等人的同时,又通过暗比的方式对那些无功受禄的达官贵人进行了讽刺,对朝廷滥赏的弊政进行了批判。

《石壕吏》采用纯客观的叙事方式,叙述了差吏夜抓人的全过程。诗人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含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诉求,“寓主观于客观,也就是将自己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10]如“有吏夜捉人”是客观叙事,也包含着诗人对差吏的讽刺和斥责,“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通过差吏的作威作福、鱼肉百姓与老妇哭哭啼啼、惶恐畏惧的对比,隐然流露出作者的爱憎。

“三别”都采用了有限叙事,即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事。《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分别从新妇、老翁、老兵的角度叙事,真实地刻画出战乱中行者的心态。《新婚别》“一篇都是妇人语,而公揣摩以发之。”[11]仇兆鳌解曰:“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一字一泪。”[12]《垂老别》通篇皆作老翁语。已垂暮之年的老翁与老妻的分别无疑是死别,但两人还是互相怜惜,他可怜老妻天寒衣单,老妻劝他努力加餐。他强自振作,宽慰老妻说自己不会马上遇到危险,又指出当前正是遍地烽火,自己安能置身于外?这段话“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此诗写情缱绻悱恻,心事曲折、细微,酷肖老人口吻。

(三)写实纪实的倾向

由于杜甫的诗歌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当时人已经称他为“诗史”。罗宗强《唐诗小史》认为杜甫的诗歌“反映了那个动乱的时代,特别是写了这场大战乱给底层人民带来的血泪灾难。他的诗可以说是安史之乱中唐社会的画卷”。杜甫河南诗中尤其体现出鲜明的写实纪实倾向。《观兵》《洗兵马》“三吏”“三别”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性无需赘言,即使是纪游纪行、思弟会友之作,也可从诗中寻觅到诗人的行踪,折射出时代的风尚和心理特征。如《游龙门奉先寺》《龙门》《赠李白》《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既勾画出诗人的游踪,又反映了佛教和道教在唐朝的兴盛,炼丹服药成为风尚,诗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世俗的影响。

(四)单独成篇、意脉相连的组诗形式

杜甫曾说“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峡中览物》),指的就是“三吏”“三别”,这是一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史诗。分开可独立成篇,合起又是一组有机的长篇。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深刻全面地反映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正如浦起龙所说,“《新安吏》借提邺城军溃也。统言点兵之事,是首章体。如《石壕》《新婚》《垂老》《无家》等篇,则各举一事为言矣”。

(五)锤炼字句

“在唐诗的发展中,杜甫是第一个明确追求用字准确,以人工雕琢为美的诗人。”杜甫自觉地在炼字炼句上下功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炼字往往表现在用一个字传达景物的神态和诗人的情感。如“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之“‘境’字与‘景’字不同,‘景’字闹,‘境’字静;‘景’字近,‘境’字远;‘景’字在浅人面前,‘境’字在深人眼底。”“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重题亭郑氏东亭》)“着一‘欹’字,如见巉岩参错,着一‘曳’字,宛然藻荇交横。曰‘冲岸’,曰‘护巢’,则跳突排涌,唯恐堕岸;疾飞急赴,唯恐失巢,并鱼鸟精神,俱为写出。”

综上所述,杜甫21首河南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早年的生活游踪和安史之乱中最真实的历史面貌,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盛衰和人民疾苦的关心,对友情亲情的珍重,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在艺术上,杜甫河南诗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三吏”“三别”,将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推向了一个新高峰。他的纪实写实倾向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新变化——以写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具有写实人生的创作倾向,他的锤炼字句直接影响了以贾岛姚合为代表的苦吟诗派,并影响到宋代的江西诗派。

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

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洲趣。

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岂但祁岳与郑虔,笔迹远过杨契丹。

得非玄圃裂,无乃萧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边已似闻清猿。

反思前夜风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

野亭春还杂花远,渔翁暝踏孤舟立。

沧浪水深青溟阔,欹岸侧岛秋毫末。

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刘侯天机精,爱画入骨髓。

处有两儿郎,挥洒亦莫比。

大儿聪明到,能添老树巅崖里。

小儿心孔开,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门寺。

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背景:

杜甫的《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刘少府即刘单,当时任奉先县尉,少府是唐时对县尉的尊称,山水障即画着山水的屏障。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翻译: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赏析:

这首七古长篇,分三个段落。

起结各四句自成两段,中间二十八句为一大段。而此大段中,又按六、八、六、八句数分四层加以叙写。一起四句,写刘单画毕《赤县图》后,又画山水屏障,扣题入笔。前二句用突兀之笔,以“不合”、“怪底”渲染刘单山水屏障作势奇异,真幻难辨。南宋杨万里评论说:“诗有惊人句,如《山水障》云:‘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是也。”(《仇注杜诗》引)。接下来二句以平叙交代原因,而其中“沧洲趣”三字又为后文埋下伏笔。第二大段前六句,作者以同时代的画家祁岳、郑虔和隋代的杨契丹衬托刘单画技。

接下来“得非玄圃裂”以下八句,没有立即实写画中情景,而是结合观感,展开想象,盛赞刘单山水神奇不凡。在写法上,整个八句都是虚写而非实录。其中客观自然的联想和奇幻景物的假设错杂而下,时而潇湘、天姥、蒲城,时而玄圃、鬼神、真宰。玄圃、潇湘,都取远景,述刘单山水迹侔仙界;风雨、蒲城,都取近景,赞刘单山水巧夺化工。而此层之首,又以“得非”、“无乃”喝起;其间又云:“悄然坐我天姥下”,天姥是杜甫旧游之地,在这里与第一段所说“沧洲趣”相照应;“真宰上诉天应泣”,是化用仓颉作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典故;“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形容笔墨之饱满酣畅。王右仲评说:“篇中最得画家三昧,尤在‘元气淋漓障犹湿’一语,试一想象,此画至今在目,诗中有画,信然。”(《仇注杜诗》引)清方薰山《山静居画论》则云:“杜老云‘元气淋漓障犹湿’,是即气韵生动。”这一层想象丰富大胆,用笔错综奇幻,章法顿挫跌宕。自“野亭”以下六句又是一层,由虚返实,摹写山水障中景物,亭花、岸岛,属山;渔舟、沧溟,属水,山水相映成趣。中间“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两句,用娥皇、女英二妃泣舜,湘竹皆斑的典故,实写中有虚景,笔意总欲不凡。

自“刘侯”以下八句,在具体描写画中情景之后,再赞刘单技艺超卓,与本段第一层相呼应。写画至此已可作结,但作者并未止笔,而是宕开一笔,再度由实返虚,“若耶溪”以下四句,是全诗的最后一段,作者在写足题面后进一步生发,表达自己由刘单山水屏障而产生的隐遁江湖之志。这样写,即使全诗意余言外,又回应了前面的“沧洲趣”,首尾完整。

而在章法,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论这首诗说“起手用突兀之笔,中段用翻腾之笔,收处用逸宕之笔。突兀则气势壮,翻腾则波浪阔,逸宕则神韵远”。全诗或虚或实,波澜层出,生动传神,笔力饱满,脉络分明,实为我国古代题画诗中的`珍品。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后世评价:

1,从题画诗这一体来看,沈德潜《说诗晬语》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尽管在杜甫之前偶有题画之作,但题画诗成为一体,成就高而影响远,则确实始于杜甫。在文人画兴盛、因而题画诗也随之兴盛的宋代,诗论家就给杜甫的题画诗以崇高的评价,认为“画山水诗,少陵数首后无人可继者”(《许彦周诗话》)。

2,王右仲评这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画有六法,气韵生动第一,骨法用笔次之。杜以画法为诗法。通篇字字跳跃,天机盎然,此其气韵也。如‘堂上不合生枫树’突然而起,已而忽入满城风雨,已而忽入两儿挥洒,飞腾顿挫,不知所自来,此其骨法也。”(《仇注杜诗》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