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做农活的诗句汇聚70条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昼、耘”两个生字,并会正确书写。

2、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背诵古诗。

4、拓展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之二,从比较阅读中体会诗人采用不同的写法再现乡村夏季忙碌、和谐的意境,激发学生积累更多田园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诗

1、我们刚学了一首古诗,题目叫《乡村四月》,谁来背背?一起来吧!(学生背诗)(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题意。请同学来读课题。(“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3、了解诗人。(出示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资料,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自由读,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六十首,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二、初读感知——原境之读

1、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

2、生自由读,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3、解意

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师: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4、学生自学

5、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同桌说)

教师随机点拨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三、精读领悟——意境之读

1、(过渡)师:“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大家再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除了刚才读懂的画面,还出现了哪些画面?

(生自由读诗,想象)

2、品读第一句

交流:(劳动的辛劳、繁忙及劳动所带来的快乐)

那好,请你来读一、二两行诗。(指名读)刚才你在读的时候,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这画面比刚才读懂诗意时的画面要更丰富了)谁再来读?你的感受呢?

3、师归纳总结

4、升华

师:村庄儿女日夜劳作虽然繁忙、辛劳,但,是快乐的,孩子虽然不懂耕织,却爱学做农活,也是快乐的。这样和谐、恬适的劳动场面感染了诗人,让他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更爱上了这温馨美好的田园生活。(读)

5、我们把这首诗牢牢地记在心里。(背诵)

四、拓展品读——心境之读

1、拓展《四时田园杂兴》之二

2、比较两首诗

五、积累古诗,激发兴趣

师:是啊!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字字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就以描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为主,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诗人所创作的田园诗。

现在我们赶紧把第一首抄写下来。看看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帮忙的?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从中感受诗人描写的农村美好景物,体会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重难点: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体现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特殊时期,我们课堂也与平时有许多不同,老师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教给你们知识,更多的是想教会你们在家自学的能力。上节课老师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孩子们,本节课我们继续采用“查—读—明—悟—诵”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古诗的学习更有方法。

二、五步法学习古诗

1、查(查资料)

孩子们,在这首诗中,你们最先想到的是查什么资料呢?对了,我们首先要通过资料书或网络对作者范成大和本诗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查找资料并做简单笔记: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四个季节的景色的农民的生活。)

2、读(读诗句)

同学们,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在于它有着独特的节律与韵律之美,所以一首古诗我们要从三方面来把握好读的部分。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方法去尝试读,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

(1)读得准确——要求清除字词障碍。

(2)读出节奏——一般情况下七言诗常用的是2/2/3或4/3节奏。

(3)读出韵味——可以唱读或吟唱

3、明(明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必须弄清楚诗句的意思,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任何一首古诗我们都应该从整体上去感知、去理解,而不应该把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破坏了古诗原有的意境之美。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在理解了部分难点词语的基础上,采用想象法去还原古诗的意思。

在《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中,大家可以整体的联想:在一个初夏的中午,诗人范成大来到一座农舍前,他看到梅子己经( )杏子也长得( ),荞麦花( )油菜花( ) ,白天更长,人们都( ),只有蜻蜓和蝴蝶( )。

孩子们,相信通过对于诗句的反复诵读,你一定能够完整的说出作者眼前的画面,而这一过程就是你对于诗句的理解。

4、悟(悟诗情)

孩子们,作者在这初夏的中午,驻足于农家小院前,当他看到大自然这一切美好的景物时,你认为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而这一切美好又是谁带来的呢?所以我们不难想象,这是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这对于农民劳动的赞美。我们还可以通过找出诗眼,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诵(诵古诗)

孩子们,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更加让我们体验到了古诗词的魅力,也领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正含义。所以当我们学习完一首古诗词后,一定要背诵,让更多的积累成为你学习成长中的财富。

三、拓展延伸

孩子们,小小的荧屏不能阻挡老师对你们学习的关心,相信也阻挡不了你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这节课刚开始时,老师就告诉大家《四时田园杂兴》共有60首,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用今天的学习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古诗,老师也等待着在开学后的赛诗会上看到你们精彩的绽放。

四、作业布置

用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模版将今天的学习收获做以整理。

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理解诗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意。背诵古诗。

3、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村民劳作的辛苦。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昼、耘、绩三个生字,掌教握1个多音字。“杂兴”一词的理解。

2、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和情趣。

教师准备:

教具准备:常规、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让学生齐读古诗《乡村四月》。

2、这首诗描写了农村什么景象?

设计意图:《乡村四月》与《四时田园杂兴》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农村景象。学习方法相似,有利学习本课。

二、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范成大的诗《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也是描写农村风光的。

2、板书:四时田园杂兴

3、学生自由读题。

4、师释题义:“四时田园杂兴”:四时,是指春夏秋冬。田园,这里泛指农村。兴,指兴趣,引申为即兴创作。杂兴,指随兴写来。“四时田园杂兴”的意思是指: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三、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2、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南宋诗人。请同学们看资料对作者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读者只有对作者生平深入地了解才能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

四、朗诵诗,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整体感知诵读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多音字“供”的读法及“兴”字读第四声。

3、请看挂图,哪些诗句描写了画面。

4、指名朗读、分组读、互相学习欣赏。

5、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懂诗句。

6、全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农村生活经历及自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思。

设计意图:以自读、自悟为主,培养学古诗的能力。

五、品评朗读,感悟诗情、诗境。

1、学生闭上自己的双眼,教师朗诵诗,让学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自由诵诗,边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写的画面。

3、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描写了古代村民白天在田间除草,夜里还忙于织布。男女各有自己的活干。写出了劳动人民昼夜不停劳作的辛苦,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同情。第二句描写了村里儿童不懂得除草和织布。但他们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童趣,同时看出了当时儿童生活的单调。也看出了农村安静,祥和,具有浓弄的乡土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田园诗歌的美。

六、拓展视野。

1、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或爷爷奶奶,他们每天在干什么活?辛苦吗?你们在家玩什么?能帮大人干什么?

2、背诵默写这首诗。

设计意图:

古代村民与现代村民相比,有什么异同。

教学反思:

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学生生活的实际,借鉴《乡村四月》学习方法。学生以自读、自悟,自学。展开想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学生容易理解内容,诗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诗中的意境也易想象。

中国传统田园诗词从陶渊明到范成大,多用白描、写实的手法,用典型事例写农民的疾苦与诉求,较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遍的社会现象。

今天,我们推介的诗坛新秀程林,也是这支大军中的普通一兵。与其他田园诗人不同的是,他的诗因富于个性化理想色彩而亮人眼球。研读过程林诗词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在他的诗集中,出现的最频繁的字眼,当属“梦”字,而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请看下面这首《出工》:

足量阡陌梦量天,雾锁青山碧草连。

手拉耕牛挑日月,荷来欢乐一篇篇。

“出工”这个语汇,可有一定年头了,似乎带有大集体时代浸渍的印记。诗人刻意使用这个略显陈旧的词儿,似乎在暗示人们,这首诗所表现的,与昔日的“梦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首记梦诗。

再读诗的正文:梦里,人们再也不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在土里刨食的庄稼汉了。诗的头一句,一个“梦”字,撞入人们眼帘。它赫然在目,“梦”可“量天”,何等气魄。

接着一个近乎梦幻的画面,将新时代田园主人们的“欢悦”“激昂”“追求”“憧憬”,展示无余。在这个色彩绚丽的梦里,农民们担来的不只是稻谷、棉花之类的农产品,而是沉甸甸的“欢乐”。用“一篇篇”作为量词,将新时代农民们幸福指数进一步诗意化,更别有韵味。

程林的这首诗采取了全新的手法,直接从物质层面跨入精神层面,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读到这里,不由想起“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两句诗。这种直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比堆砌“衣食无忧”“科技发展”之类的套话,存在着质的差异,使得那些热衷于拿农业机械说事的作品相形见绌。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程林在梦里拉出了一头“耕牛”。这头牛,也已不是李纲笔下“不辞羸病卧残阳”那头“病牛”。这头牛可以“荷日月”“荷欢乐”,是一样神物,颇有几分梦幻色彩。

程林田园诗的这种超越性、前瞻性,不仅表现在《出工》一首中,他的一系列写农事的诗歌,似乎都富于这种鲜明特质。如:《插秧》《耕田》《薅草》《割谷》《摘瓜》《打枣》都是,几乎贯穿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全过程与方方面面。有好几首诗里,都用了“梦”字。如:“花溪有梦应出征”(见《耕田》)、“放飞鸳梦入春宵”(见《割谷》)等。有些诗,虽未明确提到“梦”字,却也充盈着梦幻色彩。如“扯朵红云作衣裳”(《插秧》)、“山歌出岫韵流香”(《薅草》)、“清香沁入新湖内,欢喜偷偷挂额头”(《摘瓜》)、“煮酒山洼忘世事,归来明月醉朦胧”(《打枣》)等,真是不胜枚举。

程林的新田园诗,更多是写乡景。有趣的是,他特别钟情于“春”“秋”两个季节。这大概是因为春天播种,秋日收获,更富梦幻色彩的缘故罢。一般说来,写景比叙事更富于抒情性,诗人并不拘泥于物象的客观描摹,而是侧重于情绪的表达。在写作时,他甚至强行将自己的“梦”植入景物中,借助富有个性色彩的梦境意象,创造出不同凡响的田园诗意文化。

梦是最具主观性的事物。在程林的写作实践中,把自然的瑰丽吸入自我之中,又将自己的激昂融入万物,编织成他的诗梦。在这组“乡景诗”中,有“香梦”“绮梦”,有“闪着珠光的梦”“飘着酒气的梦”。《中秋抒怀》(二首)中有一联:“冰心一片如明月,只说相思不说愁。”是他“鸳梦”的注脚。在他的诗中很难读到“苦涩”“愁怨”一类字眼。他的梦永远是幸福的、美满的、阳光的、温馨的.、充满着对生活的喜悦、对命运的感激、对未来的憧憬、对工作的渴望。这种满足感的主体,既包括“小我”,他自己;也包括“大我”,他的乡亲――新时代的田园主人们。

作者由衷地咏叹新时代的田园牧歌,充满正能量,是那样诚恳,而发自内心;那样高昂,而毫不做作。人们对诗和诗人的最低也是最高要求,就是应有真情实意。

他的一首《鹧鸪天・故乡情》,在这点上,很有代表性:

怎绘家乡这片天?梦魂犹忆卅年前。抓黄鳝捏泥巴乐,掏雀儿燃爆竹喧。 思旧梦,望明天,邀春风与共流年。高怀壮志酬非晚,携手乡亲践梦篇。

这首词,第一句是个问句,把自己对故乡的一往深情,倾泻得淋漓尽致。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梦”字。这在诗词中都是很少见的。仔细揣摩,三个“梦”字意思不同,并不显重复累赘。第一个“梦”,是魂牵梦绕,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言尽。第二个“梦”字,系“旧梦”,是对前片概括,是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第三个“梦”,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承诺。他的壮志,是与乡亲们携手并肩、共同编织壮丽辉煌的中国梦。

也许有人会担忧,诗歌里梦的成分太重,是否会太过于虚幻,太不着边际。这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看诗人的“梦”,是积极还是消极。就程林这首《鹧鸪天》而言,三个梦的具体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且都与时代的潮流合拍。如果个人的情感认知,能与主流意识融为一体,就一定会产生某种积极的移情作用,有益无害。

也许有人会质疑,梦幻的表现方法合不合中国传统、民族风格?这种非难,并无依据。且不说诗仙李白的长篇巨制《梦游天姥吟留别》,唐人岑参的《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不也是通过梦境来倾诉诗中人物的一片痴心么。

还有人会这样说,田园诗为农民代言,这种痴人说梦似的诗作,农民读得懂么。不要低估农村人的智商。在他们的基因里,一样有浪漫主义的密码。有一首是庆祝丰收的民歌: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

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不仅第三句与程林《插秧》诗中的“扯朵红云作衣裳”异曲同工,且全是想象,大胆奇妙,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从以上所引用的例子看,程林的所有梦境都贴近生活,与新时代的脉搏同步,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得到。程林的这种创作手法,大致有三个来源。

其一,孩提时受到村里老爷爷、老奶奶们的精神哺育。他自幼生长于农村,是窝尿和泥巴长大的农家子弟,爱成天跟着老人们屁股后头,看他们干农活,听他们讲故事。他们的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掺和着草香的旱烟味,把他引入多梦的年华。

其二,刚成年,他应征入伍。受战友影响,他迷上了文学,特别喜欢写诗。先是写新诗,退伍后才改学格律诗。程林喜欢钻研,不满足于浅层次的模仿国内新诗的手法,还关注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也许就是这段时间,梦幻的色彩,悄悄渗透入他的诗集。

其三,他善于学习,对佛家、道教及各类哲学都略有涉猎,有较高的社会生活的认知与识别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热爱生活,具有乐观开朗、诚恳质朴、正直无私等品质,使他显得很阳光,充满正能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投影于澄清透明的心床,可激起诗意的共鸣。同样,个性化思维植入世间万物,也能闪烁出绚烂多彩的诗章。

在以白描写实为主流的田园诗领域,程林的工作虽显有些另类,却又不同凡响。他的创作实践,绝非痴人说梦。而应该看作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

希望他继续坚持,突破重重障碍,在没人走过的地方,别辟新径,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咏叹新时代的浪漫主义田园牧歌。

白天天气很好,太阳公公正在天空中看着农民们辛苦的劳作着,他们有的在田地里面除去田里的杂草,有的正在田里面放牛,有的在割麦子,有的在弯着腰插秧,都在各自忙各自的,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帮助别人。夜晚的时候,月亮也悄悄地升了起来,妇女们也都坐在家里纺麻织线,时不时地还从屋子里传出来一阵阵的歌声,那是织女们正在歌唱的声音。

在村庄里生活的儿女都在管理自家的`事情,他们没有空闲可以去别人家串门,自己一大早的起来还有一大堆得事情等着要做,晒玉米,给鸡鸭、猪喂食,还要赶着去放牛,一天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过去了。每家每户的人都养着各种牲畜,这样到了过年的时候,还可以拿去卖了换钱就可以买年货和新衣服了,还可以给孩子们准备压岁钱。

大人们可以各自干自己的事情,但是那些小孩子还什么也不会干呢!不会织布也不会放牛耕地,闲的无聊,但他们却砸茂盛成荫的一棵棵桑树下面,一个个的都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在那里种瓜,虽然不会,但他们还是会去认真地学习,这就是农村孩子的习性,没有电视手机的情况下,只能学干农活。这样多姿多彩的环境刚好构成了一副田园杂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