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五首·抗日礼赞
吴义恒
一、赞民族统一战线
统一诸军聚众良,全民抗战力坚强。
各方团结心胸广,民族振兴挺脊梁。
二、赞平型关大捷
欲逞疯狂铁甲飞,平型关内把魂归。
休凭霸道行强盗,莫惹中华振臂挥。
三、赞《论持久战》
宏篇巨著似春雷,霹雳迷团把梦催。
抗日撩思灯一盏,高超理论显神威。
四、赞解放区战场
抗日艰难主战场,军民御敌最顽强。
任凭寇伪多凶恶,我自横刀斩虎狼。
五、赞全民抗战路线
血肉长城更胜秦,根基关键在人民。
城池筑在民心上,万里江山万里春。
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
汪丛芳
六九年前出恶魔,狼烟遍地动干戈。
平民奋起身捐国,碧血横流志赶倭。
墓志碑铭没落墨,东瀛鬼影又狂歌。
手提落日横刀赋,敢教东京逐逝波。
七律·咏四面尖桂军一三八师抗战
李彩凤
势扼荆吴大别东,孤峰百仞四遭同。
松涛怒伴军威震, 石壁岿如汉帜雄。
心怀千顷阔,通山碑纪万年穷。
今逢甲午成双日,再向英灵唱大风。
注:1938年7月,桂军138师在安徽太湖县四面尖与日寇第六师团(南京大屠杀重犯)激战三昼夜,开创了中日战损1﹕3(1000﹕3000)的先例,为武汉大会战赢得时间。战后全县公祭,所立“通山阵亡各位之墓”尚存。
勿忘国耻
方承明
八十年前噩梦生,神州半壁向东倾。
兽蹄践踏山河碎,魔怪横行风雨腥。
日月无光天地暗,兵民合力虎狼惊。
杜鹃花上红颜色,尽是英雄血染成。
保卫钓鱼山
方承明
东瀛浊浪起风雷,三岛旋成滟滪堆。
掠地贼心犹不死,吞舟血口又张开。
九州合力迎头击,两岸齐声战鼓催。
竞发千帆争寸土,载歌载舞打鱼回。
七律·抗日战争胜利万岁
吴一凡
数清日寇侵华罪,唱响中原逐鹿功。
钓岛浪头倭影乱,芦沟桥畔战旗红。
城池素质坚如铁,民族尊严气自雄。
虎视降幡重复活,东风依旧压西风。
抗日战争歌胜利,高呼万岁兴由衷。
山河永铸安民策,朝野常兴爱国风。
倭寇死灰燃若复,神州切齿恨难容。
看清假相真狼狈,手挽双雕一箭弓。
卢沟桥
宋世和
寇马横行起一桥,芦沟流恨月如刀。
连天烽火山河碎,遍地弹痕土木焦。
国系存亡瞻北斗,兵临进退问南朝。
西安事变开新面,敌忾同仇斗志高。
调寄水调歌头
宋世和
寇马横辽水,烽火起芦沟。长城万里如怒,勇士赴征途,伏击平型关口,血战台儿庄上,捷报鼓神州。国难当头日,风雨一同舟。 献丹心,拼热血,报国仇。净扫胡尘千丈,收拾好金瓯。犹有英雄本色,赢得乾坤正气,今日数风流。亿众圆国梦,奋发展鸿猷。
百团大捷
宋世和
任尔狼烟搅地昏,横戈跃马立昆仑。
百团战出英雄胆,八载清除祸害根。
勋绩彰彰昭日月,凯歌阵阵震乾坤。
不忘前事安危系,留取军魂壮国魂。
【正宫】脱布衫带过小梁州·纪念南京大屠杀
宋世和
忆金陵,血肉横飞。塞江流,浪遏烟弥,比屠杀,狰狞厉鬼,杀人如麻,居然无悔! 三十万冤魂血泪垂,举世同悲,口诛笔伐讨罪魁。东条绞,却留下了钵和衣。
沁园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方加法
古老神州,物阜民殷,人杰地灵。自芦沟事变,豺狼肆虐。生灵涂炭,血雨腥风。华北硝烟,南京屠杀,百万苍生血染红。冤魂祭,盼雄狮怒吼,耀武寰中。 红旗漫卷高空,赞砥柱中流岱岳松。召中华儿女,齐心抗战,炎黄壮士,屡建奇功。拯救危亡,迎来胜利。贼寇降旗出海中。七十年,喜人民中国,再现唐风。
西江月·抗日英雄赞
方加法
身具铮铮铁骨,胸怀耿耿忠心。危亡临近国将倾,高举红旗奋进。
面对豺狼虎豹,别离父母妻兄。投身血火救黎民,赢得后人尊敬。
凭吊万人坑
方加法
白骨如山血泪流,冤仇不解恨千秋。
英魂化作冲天气,国不图强誓不休。
七绝·战犯阴魂重作祟
詹乐元
安倍祭鬼起惊雷,犹忆金陵白骨堆。
战犯阴魂重作祟,痴心妄想钓鱼山。
七绝·赏芦沟桥狮月
詹乐元
今日中华醒睡狮,威风凛凛守城池。
清辉万里芦沟月,曾照东瀛举白旗。
七绝·纪念芦沟桥事变77周年
詹乐元
烽烟滚滚起卢沟,为国捐躯碧血流。
蹂躏中华多少载,兴邦雪耻印心头。
临江仙·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感赋
詹乐元
惨暴屠城铭耻恨,南京见证疯狂。山河破碎满痍疮。哀鸿于遍野,顽寇若凶蝗。 戮力同心拼死活,倭奴俯首投降。东瀛拜鬼又嚣张。强军圆国梦,长剑护疆防。
重建大石乡抗日英雄纪念碑
汪周和
横刀立马着戎装,国难家仇浴战场。
洒血抛头为旧恨,裹尸马革断新肠。
狮山有幸埋忠骨,大石乡民屡激昂。
抗日英魂归故里,塑碑志墓告炎黄。
记忆犹新九一八
汪周和
手抚残碑认弹痕,犹闻铁马踏城门。
山河破碎狼烟滚,百姓流离日月昏。
东北蓄谋惊触目,南京屠杀玉俱焚。
侵华历史斑斑泪,警醒神州后继人。
毋忘国耻
吴世和
黄河咆哮忆当年,日寇如狼欲噬天。
挥舞屠刀飞血雨,侵吞国土漫烽烟。
民心正义埋狂蜮,血肉长城铸壮篇。
崛起神州今胜昔,巍巍昂首大洋边。
坚决捍卫钓鱼山
吴世和
东瀛如犬亦如狼,依附霸权利爪张。
认贼乞怜呼作父,钓鱼伸竿欲逞强。
当思广岛投弹日,应记东条绞架亡。
再梦黄粱蹈复辙,只能纸虎碰铜墙。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感赋(六首)
韦文华
回眸六十九年前,日寇侵华黑浪掀。
惨杀同胞横血海,焚烧住宅漫狼烟。
大江难诉生民恨,历史长留国聇篇。
今日中华非往昔,岂容魔怪再翻天。
难忘遍地起烽烟,拯救危亡忆八年。
万里疆场惩鬼魅,千山风雨嘨龙泉。
枪 挑落日声威壮,架绞东条正义宣。
又见东瀛掀浊浪,须知贪鳄未冬眠。
末路狂徒又逞狂,声嘶力竭演荒唐。
钓鱼有土埋邪恶,历史无情判黑黄 。
心系魔堂甘拜鬼,情钟霸道愿为狼。
东条前辙今犹步,一样悲歌吊国殇。
展翅雄鹰卫钓鱼,贪狼瞠目作惊呼。
东条绞死尸犹臭,右翼招魂骨未枯。
怒卷狂涛重宇动,威临大海万民舒。
岂容日寇伸魔爪,吹角连营浩魄驰。
矢志强帮热望殷,壮怀激烈净妖氛。
喜观枕戟吹征角,笑看闻鸡练铁军。
爱我中华倾智勇,扬威广宇撼风云。
领空领海兼群岛,不让贪狼蚀寸分。
太平洋上涌狂涛,浪谷波峰隐剑刀。
霸道妄施呑海术,民心正酿禦魔潮。
毋忘耻辱营坚垒,竞把尊严绣战袍。
阵阵鸣雷惊鬼魅,魔天辟地起天骄。
储昭亮
纪念碑前胆欲催,同胞卅万骨成堆。
残垣断壁无声诉,塑像浮雕永世垂。
玄武波清沉怨愤,长江浪涌起惊雷。
屠刀化铸钟和鼎,鸽舞人间尽翠薇。
七七事变有感
储昭亮
七七年来史未忘,狼烟遍地国遭殃。
铁蹄践碎卢沟月,巨手燃明宝塔光。
两党同心民奋起,八年浴血寇抛枪。
人间几度沧桑变,看我中华更富强。
七一抒怀
储昭亮
常忆青春火样彤,高擎右手誓言宏。
铁锤灿灿镰光闪,意气豪豪壮志雄。
克已无私行正道,为民有爱沐春风。
平生幸遇贤能引,百尺竿头再建功。
七律·甲午年嘲骂倭寇
查育良
须毛一撮曰仁丹,猥琐形容实不堪。
鼠目獐头唯固陋,狼心狗肺最凶残。
硝烟甲午声犹在,烽火卢沟血未干。
钓岛又来施故伎,军民戮力斗冥顽。
七律·纪念抗战
查育良
卢沟七七史重翻,剑影刀光晓月寒。
遍地头颅惊鬼蜮,一腔国恨斩凶顽。
敌酋尸已成泥土,壮士魂兮化杜鹃。
敢问红旗谁染出,犹如热血洒征衫。
纪念赵一曼
赵立新
为有铮铮钢铁骨,中梁时落女儿身。
锥心不负怜天地,踏血而归泣鬼神。
激涌珠河波戴孝,呜咽华夏泪沾巾。
如今重看传儿信,字字犹如鼎万钧。
南乡一剪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汪焰明
倭寇赛豺狼,杀戮无休比病狂。铁案如山民熟忆,仇满三江,恨涌三江。 凝血史书长,虎啸龙吟赤帜扬。再现春光唐盛景,强在安疆,情系安疆。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汪焰明
陡起烽烟锁九关,狼奔豕突绝人寰。
腥风呼啸情形惨,血雨飘飞恶寇顽。
炮火齐轰号角激,凯歌频传劲师还。
中华再亮屠龙剑,舜地尧天尽壮颜。
七律·抗战胜利69周年感怀
查 鹏
万里长城万里疆,岂容贼虏逞凶狂。
南京喋血仇犹在,北海沉舟耻未忘。
欲碾倭身三尺骨,来添忠墓一炉香。
今朝国梦同心筑,他日红旗卷八荒。
七律·电视剧【打狗棍】观后
——谨以此作纪念抗日战争69周年
叶焰华
血雨腥风叹世穷,尸横遍野哭辽东。
白山黑水仇千辱,北土南疆恨万重。
日寇狂徒残暴尽,炎黄黎庶抖囊空。
八年雪耻硝烟淡,倭寇丢盔拜蛰龙。
孟曦波诗六首
一 九一八事变
风云突变柳条湖,自毁交通却反诬。
占我河山千万里,杀吾百姓万千躯!
二 卢沟桥事变
卢沟晓月史名桥,历尽沧桑分外娇。
揭幕全民齐抗日,将星陨落义忠昭。
三 南京大屠杀
硝烟曾漫石头城,耳畔犹闻杀戮声。
扬子江红流半月,横尸卅万鬼神惊!
四 祭王铭章
偏师借重逞英豪,热血拼将化碧涛。
上将归来罡气猛,国旗覆体铸魂袍!
五祭张自忠
恶战必逢真战神,凶锋岂避奋千钧!
自忠饮弹轩昂立,喋血将军不倒身!
六、祭左权
抗日英雄悼左权,运筹帷幄誉中坚。
身先士卒身先死,碧血红花绽万年!
七律·瞻仰抗日无名碑作
李根华
取义成仁赴国殇,一腔碧血洒疆场。
生经白刃头颅贵,死盖红旗骨节香。
但有灵魂垂不朽,纵无名姓又何妨。
丰碑半在人心里,半在青山作脊梁。
七律·建党93周年暨抗战胜利69周年感赋
李根华
南湖曙色透微茫,百万工农有主张。
山海何辞星月冷,卢沟岂惧虎狼狂。
战天斗地酬民愿,取义成仁赴国殇。
九十三年烽火炽,外清妖氛内图强。
满江红·纪念建党93周年暨抗战胜利69周年
李根华
九十三年,经风雨,功彪史册。曾记否,内忧外侮,山河滴血。东北硝烟弥漫后,卢沟烽火燃尤烈。一时间,遍地尽哀鸿,金瓯缺。
乌云散,车尘灭;家国恨,倾情雪。自平型关上,台儿庄侧。入死出生驱日寇,扬眉挥剑除蛇蝎。看中华、筑梦固长城,歌飞越。
七绝·卢沟桥事变七十七周年感怀(五首)
李根华
七十七年晨复昏,捐躯梦犹存。
英灵托付娟娟月,鉴照斑斑旧弹痕。
岁岁清明祭国魂,尔来旧迹已无存。
莫非桥下潺潺水,就是当年碧血痕。
三(新韵)
多少年来是与非,抗倭故事不相违。
泪飞但作清明雨,洒向无名碑。
关河喋血恨难平,又听东洋拜鬼声。
恶贯满盈侵略史,卢沟朗月照分明。
志士心明如日月,匹夫肝胆两昆仑。
谱成抗日英雄曲,壮我中华民族魂。
七律——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感怀
聂生英
时光七秩忆悠悠,往事篇篇阅更仇。
血溅南京狼手辣,兵颓甲午国人羞。
残渣右翼图重霸,孽障东瀛企未休。
不畏强权圆我梦,雄狮昂首护金瓯。
南乡子——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感怀
聂生英
小丑乱全球,老美撑腰共一丘。自恃豪强凌弱小,深仇,愤怒江河不尽流。 中国已昂头,崛起和平惠五洲。捍我主权除遏制,加油,国梦能圆岁月稠。
七绝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
张 卓
自古中华不屈篇,八年抗战史空前。
全民奋起承先志,再绘神州锦绣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唐.李白《将进酒》
这首诗有多么经典自不必多说。李白写这首诗时已距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8年之久,李白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诗仙”李白才高志远,自比管仲、诸葛亮,希望建立一番事业。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理想不能实现,只能借酒浇愁。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借酒兴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将满腔激愤之情抒发地淋漓尽致。
《唐诗别裁》中写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这一篇则是代表作。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
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
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宋.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
这首词为悼念挚友方孚若,他曾奉命使金,谈判协议条件,驳回金人苛刻要求,金帅以囚或杀相威胁,他宁死不屈,置生死于度外。
词的上片写的是梦境。梦中与挚友相会,游赏“宝钗楼”和“铜雀台”,自比曹操与刘备那样的当时豪杰,天下英杰,各显其才。作者笔下展现的图景,正是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报国有门,事业上大展宏图,可谓壮志得酬。
词的下片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早晨的鸡鸣无情地唤醒美梦,使作者不得不面对现实。“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正是人生多无奈,更与何人说?作者并未绝望堕落,依然怀有强烈的愿景,希望能象李广那样在国家多事之秋时建功立业。若能遇贤主,壮志能施,功名亦何足道哉?
在此人刘克庄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已处于日薄西山,山河破碎的境地。作者仕途历尽波折,四次被罢官,这首词将作者的怀才不遇,空余一腔热血的忧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诗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诗人追忆往事,不禁扼腕叹息。
诗人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势必收复故土。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大散关失而复得。只可惜“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希望成为泡影,壮志难酬。
诗人的曾经豪情万丈,如今却壮志落空,揽镜自照,已是衰鬓先斑。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教诗人怆然而涕下。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闲的业绩,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只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也是无奈之举。
这首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又念及山河破碎,如何不让立志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的诗人为之痛心疾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很经典,与陆游《书愤五首·其一》亦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描绘了作者的苦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自己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欲死无战场,岁月虚度,可怜早生华发。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辛弃疾的词大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当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热爱生活的作品(比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清贫乐.村居》: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宋.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这首词由景入情,写今而忆往昔,表达了作者人生不幸际遇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苏轼任职杭州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相思甚切,为接近亲人,向朝廷请求得准到密州任职(“明月几时有”便是思念弟弟苏辙所作)。由杭州移守密州早行途中作下了这首词。 在途中,苏轼内心五味陈杂,触景伤情,不胜唏嘘。
上片开始描绘了一幅旅途早行图,但行人思念亲人心切, 对于眼前的早景,已无心观赏。作者追忆当年和弟弟共客长安,似陆机、陆云(均是西晋文学家,他们兄弟俩俱有远大抱负),希望实现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只是在现实中兄弟俩都碰了壁,下片运用大量典故来抒发了怀才不遇境况,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
这首词我曾在《当你不如意时,就读这七首诗词》分享过,也是本人很喜欢的一首柳永的词。
这首词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之后的一纸“牢骚言”,以抒发心中不平,表现了作者自负的性格。作者名落孙山后,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那种为一般封建士人所不齿的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表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式。其实,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来了很深的苦恼,他也只能以乐天的方式消遣娱乐自我罢了。
据说,宋仁宗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于是柳永被黜落。从此,他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当然,也写了不少好词。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
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布衣裳,未曾穿过绫罗绸缎。虽已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矜持请人去作媒,却不由倍加伤感。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洁品行?敢在人前夸口,我有善绣一双巧手;却不涂脂画眉,与人争艳斗强。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却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出嫁衣裳。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诉说她处境悲惨和难言苦衷的诗。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怀。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世人传诵。
贫女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辛苦做的华丽衣裳,却只能成为别人的嫁衣,看着别人出嫁开心。如何不让贫女忧郁神伤呢?
近代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诚然,诗人借贫女自叹,反映了自己出身贫寒不为世用唯有孤芳自赏的愤懑和不平。
那些终年为上司奉献体力与脑力,出谋划策,最终功劳还不能归属于自己的员工,看到这首诗是否也难免感慨?
云峰满目放春晴,历历银钩指下生。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唐.鱼玄机《游崇真观南楼睹新及第题名处》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虽有雄才心怀大志,却因女儿身,无法与须眉争雄的怅然心情。
“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恨只恨自己的女子身份掩盖了诗文才华,只能抬头空自羡慕那金榜上的进士题名。科举以诗取士,她亦可写得锦绣诗篇, 哪里会输给男人,却只能看别人考取功名,羡慕他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谓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自是男儿的'事。女子亦有怀才不遇时啊。那样的时代,出一位如此有抱负有才情的女子,也是难得。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姿色倾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与著名词人温庭筠为忘年交,唱和甚多(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冬夜寄温飞卿》)。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即出自她笔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时招贤纳士的圣君,向后不见求贤若渴的明君。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泪涕泗流。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富有激情的文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他忠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报国无门,诗人登上蓟北楼,慷慨激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黯然的情绪。也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唐.白居易《鹅赠鹤》
鹤借助风力直上青天展翅自由翱翔,鹅却被人驱赶和鸭子为伍。同样长有雪白的脖颈、洁白的羽毛和红红的脚掌,鹅哪一点比不上鹤呢?
白居易这首诗借物言志,感叹命运的不济。同样是禽类,鹤可以一飞冲天,鹅却只能与鸭群为伍;同样是有才华,有人能被赏识,被重用,可以一展抱负,而有人却被埋没,郁郁不得志。
工作中的我们是否也会有相同的感慨呢?不输于别人的条件,可是别人就能混的风生水起,自己却原地踏步。我想,白居易的怀才不遇由那个时代的动荡因素决定,而现代的我们,如果还说自己怀才不遇,可能你是没有找对方向,或者你还真的努力不够。共勉之。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养正遗规>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卿”为爱称。贤:德行好,也指多才。
●父否母然,子无适从。
宋·宋祁《杂说》否:不是这样。然:是这样。意即在教育子女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子女就无适从,教育效果就很差。
●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仁慈的母亲出了败家子,原因是从小就不忍严加管教。
●爱之太殷恩,忧之太勤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雠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宠爱得太过分,操心得太多,枣虽说是爱护它,其实是伤害它;虽说是操心它,其实是恨它。
●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没有不败。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对子女的宠爱和骄纵正是害了他们。
●祸不出所憎,常出所爱。
汉·傅干《皇后箴》祸患不产生于自己所憎恨的人,而常常产生于自己所宠爱的人。
●打是疼,骂是爱。
《醒世姻缘注》指有时候的打骂,实际上是疼爱。
●恨铁不成钢。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6回借代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感到焦急不满。
●父刚母柔,教养道合。
清·王夫之《周易内传》父刚:父亲刚严。母柔:母亲宽柔。
●努笞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家中没有怒责和鞭打,那么孩子的过错就出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宋·王应麟《三字经》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不加教导,性情就会变化。
●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苏氏家语》孔子家的儿子不挨骂,曾子家的儿子不耍脾气,这是家庭善于教育的结果。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益,劝无功。
宋·王应麟《三字经》我教育儿子的,就靠一本经书。勤奋才有所成就,只知游玩儿戏是没有益处的。
●遗子黄金宝,如何教一经。
《神童诗》留给子孙金银财宝,不如教他们熟读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