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表达思念的诗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夏日绝句》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思念爱人的诗词有: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清平乐·年年雪里》、《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李清照诗词的女性情怀
1、纯真的淑女情怀
上层士大夫家庭宽松的教育环境,书香世家之间的政治活动的目濡耳染,使李清照的视野广阔,气质高贵。在当时的社会中,像李清照这样的贵族少女通常都是囿于闺房足不出户娴熟针锈女红,稍微有点知识的也仅限于在自家庭院里吟风弄月,伤春惜花。但李清照是封建贵族淑女中的另类,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常常走出闺阁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并留下了一些传颂千古歌咏大自然的佳作。她既有性格开朗,心胸宽阔,俏皮可爱,天真活泼的一面:或者与女伴郊游欣赏风景;或者泛舟湖上,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或者在花园荡秋千,展现自己纯真的少女情怀。又有感慨万千,愁情满怀的一面:她对一年四季春来秋去十分敏感,词中常见她因物兴怀,或悲或喜,或乐或愁,常以饱含感情的笔触去描绘自然寄托情怀。她的这些生活情趣和思想情操,都鲜明地反映在她的前期作品中。
在繁花似锦,充满活力的春天,天真烂漫的少女李清照会在春晨“露浓花瘦”的花园中独自荡秋千,直致“薄汗轻衣透”后才“起来慵整纤纤手”(《点绛唇》);黄昏,她又在“淡荡春光”“海燕未来”(《浣溪沙》)的时节跟女伴们快乐地斗百草嬉戏。
在天高云淡,荷花飘香的夏天,她热情地邀请女伴郊游,看“溪亭日暮”(《如梦令》),金阳铺照下,有少女轻舟,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以致兴尽归舟,才争渡惊鸥。这些,都是一幅幅生意盎然的美景,难怪乎会“沉醉不知归路”。若非词人亲临其境亲身领略,道来不至如此活灵活现,呈现给读者的印象也不至如此鲜明。
在“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璟《摊破浣溪沙》)的秋天,泛舟湖上,明明看到已无夏日那种“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的情致,明明已体会到是“湖上风来波浩渺”的时节,明明也知道“秋已暮,红稀香少”的现实,却不管不顾地认为“说不尽,无限好”(《怨王孙》)。在别人眼中晚秋景色是可悲的,然而李清照却没有丁点儿的悲秋迟暮之感。秋暮时节,正是莲实的时候;荷花颓败,正是红藕丰收的时节;整个景象没有西风萧瑟的气象,也没有“败荷零落,衰杨掩映”(柳永《夜半乐》)的景色,“而是由莲实、红藕、频花、青草、沙鸥、白鹭等所组成的一幅富有生气的色彩鲜明的清新寂静的风景画,处处蕴藏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心情。”②这正是一个纯真的淑女形象乐观豁达,心胸宽阔的思想情怀的自然流露。
在“玉瘦香浓,檀深雪散”(《殢人娇》)的冬日,于“江楼楚馆”里,仰望蓝天,有白云悠闲随风而飘移;俯视江面,有碧波荡漾逐水而远去;在漫长、清凉的白昼,有赏梅人沉醉在梅香中,凭倚着雕栏放眼远眺,纤手随意卷弄低垂着的.翠绿色的帷帘,心里想着“歌声共水流云断”,更渴望“南枝可插,更须频剪”把梅的风姿倩影尽量地留在身边。女词人在感伤岁月飞逝之余,更有劝君珍惜时光之感。否则,待到羌笛吹起泣诉离别时,离愁别绪就会涨满西楼。
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在今天来看,有些词作甚至还带有剥削阶级的生活情趣,没有什么社会意义,如《庆清朝慢》(禁幄低张,彤栏巧护)。但是,占主调的还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千年以后我们于字里行间分明还可以感受到那份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的淑女情怀。
2、缱绻的少妇情怀
从纯真的少女到十八岁初为人妇,无庸置疑,李清照都是幸福的。她的爱情让人艳羡也让人唏嘘,我们不得不承认,她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的经典。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社会地位低下的女子的婚姻总是押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上,对于“幸福”这个字眼,经常带上“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宿命色彩。幸运的她不但可以自由恋爱,而且两情相悦;所恋之人不但风度翩翩,而且门当户对;其夫婿不但相诚相待,而且夫妇志趣相投。单这一点,就足以气煞同朝稍后的著名女作家朱淑真了。正是由于丈夫赵明诚是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人,两人情投意合,更难得的是他们除了爱好一般文人诗词琴棋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这让李清照对爱情充满信心,就算生活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中她还是大胆地在词中浪漫的情感体现及率真的少妇情怀。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执着,显示她娇嗔痴情的独特个性。此词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女词人爱美好胜的脾性。尤其是侧重于内心刻画的下片,主旨写戴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脱出一位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新嫁娘形象。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女词人是否貌若天仙,然而从其部分词作中自信的言辞里,不难想象她在青年妇女中,应属美貌超群,唯其如此,她才能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然而又担心自己还不够娇美,因此揣度郎心,娇蛮地缠着新郎“比并看”,却终未说出哪一个更美,含蓄蕴藉,留有余味,缱绻之情初现。
如果说“徒要教郎比并看”只是让她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初露倪端,那么“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就是她大胆披露自己爱情之火的宣言。“词一开首就毫无忌惮地喊出‘寂寞深闺’实属凤毛麟角。”③这份挑战封建礼教的味道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缱绻情怀再现。
在丈夫离家日子的寂寞深闺里,造就了与李清照率真性格的另一面——心细如尘、多愁善感。春来秋去,花开花落本是自然规律,而偶尔的一夜“雨疏风骤”(《如梦令》),更是平常不过,她却偏要在“浓睡不消残酒”的精神状态下迫不及待地问卷帘人经过风雨后的海棠到底怎样,而在粗心的卷帘人作答“海棠依旧”后仍不依不挠地说应是“绿肥红瘦”。
在多愁善感的情感世界里,李清照这会儿是“细雨吹雨弄轻阴”(《浣溪沙》),待会儿又是“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或者讨厌“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念奴娇》),或者由春草返青写到江梅初绽,由花影压门写到淡月铺帘,加上茶香驱梦,反反复复地描写春天之美好,并迫切地呼唤夫婿“归来也,着意过今春”(《小重山》)。开朗与善感交织,造就李清照独特的少妇情怀。
二、 柔弱和刚强并举的巾帼
虽然李清照有着独特的个性,但是在封建礼教熏陶的文化氛围下,在丈夫出游之后,她仍然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深闺思妇的主角。与她的幸福和幸运同样无庸置疑的是,她只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学识和才气并没有扭转她在情感上的脆弱局面。正所谓,“爱得越深,伤得越深”,自认“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李清照也没有例外。正因为李清照的爱情太完美,生活太幸福,所以在丈夫出游后,李清照才感到万般无奈万种悲苦。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在幽独的空间里她只能寄情诗词,抒发闺怨闲愁。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她不是一般的只会叹息几句“贱妾守空房”的小妇人,她的与众不同之处体现在她对文学的修炼,她在空房里将最普通的爱情表达变成了夫妻间的命题创作比赛,成了他们向艺术高峰攀登的记录。例《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旧题元人伊世珍《琅嬛记》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极为叹赏,务欲胜之。于是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妻子的词杂于其间,请友人陆德夫评点,陆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④“这三句是众所周知的千古名句,不惟‘妇人所难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⑤“此话若非出女子自写照,则无意致。”《湘绮楼词选》)⑥可以想见李清照直将词这门艺术修炼几达炉火纯青,难怪乎后人评她的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⑦
1、幽独的思妇情怀
正因为李清照是个感情丰富的人,是女人,要命的还是女诗人女词人,所以她不能没有爱,她要求的爱还须是完整的,完美的。在赵明诚频频外任的时候,倾诉相思之苦成为李清照的创作主要题材。她对爱情的忧患意识使她如痴如醉地在深闺独处时抒发出幽幽的离愁别恨,不管白天还是黑夜。看看,离别相思之苦究竟使她怎么样?让人最深刻的是她的慵懒——“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尽不续,被乱不折,头发不梳,宝奁不擦,日升既高,该做不做,短短几句便写尽一个思妇的懒散心情;她不但心事重重——“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萧条庭院》)而且心情压抑——“薄雾浓云愁永昼”(《醉花阴》);以致愁绪万千——“柔肠一寸愁千缕”(《点绛唇·寂寞深闺》);只好借酒消愁——“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谁料酒入愁肠愁更愁,使她迁恼于天气——“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念奴娇·萧条庭院》);老天还嫌不够,偏还要来上一阵无情风雨,这就不得不恨了——“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多丽·小楼寒》);不解恨就哭——“泪湿罗衣脂粉满”(《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泪融残粉花钿重”(《蝶恋花·暧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哭多了肯定要失眠——“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暧雨晴风初破冻》);晚上难以成眠,白天只好望穿秋水——“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寂寞深闺》);如此种种的折磨怎能不憔悴——“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多丽·小楼寒》);难怪要消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到如此地步,离人还是未有归期,剩下的只有慨叹——“梨花欲谢恐难禁”(《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李清照对爱情的执着之悟,对相思的刻骨之情,爱之愈深,思之愈切,可谓千载有余味。所幸的是虽然离愁别绪,难舍难分之情充斥着她的词作,但是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一种叫爱情的花朵在盛放。她的爱情起码胜之稍后的陆游,纵然陆游如此深爱唐琬,最后还是在《钗头凤》为我们留下了爱的悲伤,而李清照为我们留下了的却是另一端——爱的甜美。李清照自己在《金石录后序》里追忆那段颇为惬意的生活时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⑧这是何等的幸福,如蜜似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如这首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词以清新的格调及女性特有的真挚情感,上阕隐含相思之意,下阕直宣情愫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两句从两方面来写相思之苦,显得越发难能可贵。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真挚的深爱和充分信任,也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与一般思妇的嗟叹“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的狭隘心胸大异其趣。
李清照的词无论是题材或是风格都体现了以婉约柔媚为主的女性化特点,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在封建时代非常特殊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而她善感幽婉的内心世界和卓尔不群的气质,让她所选择的景物都是符合她的审美意趣和审美理想的事物,红梅、黄菊、海棠、等这些审美的象征体一旦进入李清照的审美视野,便不再是客观的自然景物,而是着上李清照主观的感情色彩并抽象化为闲愁、相思、幽怨等精神产物。
一、李清照思念爱人的诗词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清平乐·年年雪里》、《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以上有些是赵明诚离家时,诗人恩念所作,有些是赵明诚去世后,诗人悼亡所作。
声声慢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消 一作:销)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作者:宋·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作者:宋·李清照
(并序: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二、扩展知识:
1、诗人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赵明诚简介:
赵明诚(1081-1129),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龙都街道岔道口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赵明诚生于北宋时期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赵挺之曾任宋徽宗时的尚书右仆射(右相)。赵明诚青少年时期随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后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礼部员外郎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结婚。崇宁二年(1103年),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其仕途并不平坦,生活也受到当时朝内党争的冲击。大观元年(1107年),赵挺之与蔡京的'矛盾激化,不久在汴京去世。
3、琴瑟和弦: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们引向遥远的历史年代,带给他们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享受,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无忧无虑的远古时期,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李清照相思的诗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夏日绝句》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 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记忆中的李清照是能与各位文豪分庭抗礼的女词人,在古代那种严苛的环境,她宛如暗夜明灯,吸引着我靠近。如今上了年纪再读李清照,却被她诗词中的相思打动。真情之美,莫过于如此。以下是李清照关于思念的诗词赏析,欢迎阅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相思总是醉人心,雁字回时,薄薄一纸锦书也抵不过心里的人儿。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就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代才女,就这样孤独寂寞的度过了人生尽头。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
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纵有千言万语,也难尽别情。而今身在异乡,望莱州山长水远。寄宿馆所,秋雨潇潇,不禁感到无限凄清。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院子里的梨花,即将凋谢,恐怕连这斜风细雨都难以承受,真让人伤景。
《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
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
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
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
更得些时。
夜悄然无声,伴着我的,只有天上的斜月和眼前的翠竹,我能干什么呢?只能无聊地用手搓揉着残损的花瓣,闻闻手中的余香,再发会儿呆来消磨这时光。
这就是李清照,被上天宠爱过,也遗弃过;享受过最美的相聚,也经历过最心酸的别离;在残酷的现实中孤独地漂泊过、挣扎过、恨过、抗争过,也我行我素、酣畅淋漓地爱过、活过。然而,不论沧海桑田,都无法掩埋她的光芒万丈,她的才情穿过尘世,穿越千年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