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矛盾、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哲学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本部分内容针对性较强,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由于中职学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哲学命题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较抽象,所以作为难点通过讨论法、举例、多媒体演示加以突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4′)
多媒体播放歌曲《苦乐年华》,师生同唱,提醒学生注意歌词:“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思考:根据歌词简单说说歌名“苦乐年华”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当学生说出“酸甜苦辣”、 “悲喜交加”等相对或相反的状况时老师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探究(感悟生活):请大家举出一些自己生活中反映“苦乐年华”的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限时1分钟,看谁说得又快又多。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二)讲授新课(35′)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让学生默读教材P55中间内容,回答:什么是矛盾?)
(1)什么是矛盾
谈话:“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展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提问:这句诗描写的画面用了什么方法?(以动写静,以有声来写无声,以喧闹来写寂静)
多媒体展示磁铁两极、太极图、猫鼠图,学生观察分析特点,老师点拨,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提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 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
(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指的是逻辑矛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对立(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
运用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予以说明。
统一(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幻灯片展示老子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及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成语故事“福祸相随”、“吃一堑长一智”、予以说明。
谈话: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既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那么,矛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马克思曾经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的精美吗?"这段包含着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呢?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
展示漫画:“他敢剪吗?”,提问:他为什么不敢剪?通过这个漫画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师点拨:此漫画中,甲乙二人所处的状况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剪断绳子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矛盾的一方失去另一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导入《猫和老鼠》视频片段,师生共同分析猫和老鼠这对“老冤家”竟能在相互竞争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在与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再如: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哭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还有生与死,胖和瘦,高和矮等等均是如此。
结论:矛盾对立双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因条件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谈话: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举例1: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
举例2、“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于两岁时因在患麻疹发高烧时错误注射链霉素导致失聪,七岁时入读聋哑学校,通过学校专门开设的律动课利用鼓声感受到声音的节拍,从此爱上音乐,在十五岁那年开始接受正规的舞蹈训练。她虽然无法听到音乐的旋律,但坚毅的她凭著手语老师的手势指导及自己用心感觉节拍,一直百折不挠地努力练习舞蹈。于1992年10月在意大利举办的艺术盛会“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她在斯卡拉大剧院以舞蹈《敦煌彩塑》崭露头角,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1999年,她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于2000年9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她以单人舞蹈《雀之灵》感动了美国上万观众,其后又参与了多场公开舞蹈表演,包括《黄土黄》等。2003年,她调至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上,她与一队聋哑舞蹈员以舞蹈《千手观音》吸引了世界赞叹的目光,成功把中国文化的瑰丽与神秘传扬各地。迄今她已到过超过20个国家表演,包括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波兰等。
实战演练:同学们目前正处于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关键阶段,下面有这样三个企业,你准备选择哪个企业并说说理由?
A企业:工资较高,离家很远。
B企业:工资不高,但吃住条件好,离家近。
C企业:工资不很高,吃住一般,但专业对口,企业有较大发展潜力。
情感观念引导:学习了矛盾观点,就要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自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偏激或简单化,同时,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方法,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
如果你不喜欢目前这份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闭嘴不言。涉世之初,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来,小事看不上,切记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怕打伞,不打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情绪。忠告: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继续运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及“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人无完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身优缺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人生矛盾是人生中各种关系、各种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2、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3、人生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情感观念引导: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困难面前,我们要不怕挫折,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进取,相信自己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三)练习反馈(3′)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D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 C )
A 物质是运动的 B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四)课堂小结(2′)
根据幻灯片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正确对待矛盾。
(五)布置作业(1′)
1、案例分析: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了鹿和狼之间矛盾的推动,鹿就会失去生机。)
2、比较你入学时与现在的不同,为什么会有改变?感受矛盾的存在推动自己的成长。
(六)板书设计
概念: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斗争性(对立)、同一性(统一)什么是矛盾
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什么用矛盾的观点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看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怎样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视频、案例、漫画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给原本呆板教条的德育课增添了很大的趣味性和生动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课堂反应也较积极,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孩纸停留在原理本身,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再继续培养,这点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制裘诗”是白居易民本主义思想的深刻体现,且在后期思想中始终坚持,可见其前后期“兼济”思想的同一性。
一、引言
白居易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写过三首“制裘诗”,时间相差大约十年,然则无独有偶,三首诗却表达了同一内涵:爱民惜民的“兼济”情怀。白居易后期思想与前期相比,不再锋芒毕露,而是转向了“幽咽泉流冰下难”。其爱民、惜民的“兼济”情怀并未泯灭,而是“时而突破‘闲适’的表象,像电光石火似的闪出光辉”。?譹?訛笔者试图以“制裘诗”为线索,以此来观照白居易晚年的“兼济”思想。
既然我们的研究时限限制在白居易思想的后期,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即白居易思想分期的问题。为了分析得清楚,我们先对白居易生平的前后期进行一番梳理。
1.以白居易卸任左拾遗为界
持此种观点的是王谦泰,其论文《论白居易思想转变在卸拾遗任之际》分别从考其行事、读其诗文、听其自述、分析其人生追求四个方面予以论述。?譺?訛此文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争议。有附和者,亦有质疑者。严杰的论文《入仕求禄与退隐——浅议白居易的出处进退》支持了王文。而著名的唐代文学研究专家傅璇琮先生在《从白居易研究中的一个误点谈起》一文中从翰林学士职能、文士生活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质疑了上述观点。?譻?訛而这一观点也可从前人著述中获取渊源,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认为:“今以其诗考之,则退休之志不唯不始于太和,并不始于元和十年,而元和之初,已早有此志。是时授拾遗,入翰林,年少气锐,本欲有以自见于世。……然已为当事者侧目,始知仕途险艰,早有林下乐志之想。”?譼?訛
2.以白居易自请任杭州刺史为界
张安祖在其论文《论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期》中认为王谦泰先生的观点有失于片面,并不符合白居易思想创作的实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这一论点。于元元在《牛李党争对白居易思想创作的影响》一文中支持了张文。
3.以白居易被贬江州为界
文学史普遍认为:从入仕到被贬江州之前为其“兼济天下”的时期,而从被贬江州到死为其“独善其身”的时期。?譽?訛前期积极进取,重在“兼济”;后期消极避世,重在“独善”。
本文所谓“后期”,采用文学史上的普遍观点,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二、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新制布裘》是其前期作品,有着积极的“兼济”意蕴,体现着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倾向,是其人民性的代表作。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桂布是桂管地区产的木棉织成的布,十分珍贵。而吴棉是苏州所产的丝绵,亦是非常著名。用桂布和吴棉这样珍稀的丝织织成的大裘,自然异常温暖,以至作者“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即使室外天寒地冻,作者的身体也是温暖如春。然而,作者并没有沉浸于个人的舒适和快乐当中。“逡巡”意为: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用在此处别有韵味。此诗写于元和九年(814),当时作者正处于丁母忧期间,在老家下居丧。唐制规定,丁忧期间官员无俸禄。此时的白居易也是异常清贫,生活上靠元稹等几位好友救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年冬天关中地区风雪交加,冻馁的饥民随处可见。作者目睹萧野的山村、饥冻的灾民,情不能已,慨然写下了:“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大丈夫应贵在兼济天下,岂能独自专注于个人的享受,而对黎民不管不问。学界往往把此诗的最后两句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联系起来。诚然,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笔者认为白居易的爱民情怀更胜一筹。黄在《巩溪诗话》中说:“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譾?訛身处饥寒,所以能自然而然地体味到黎民的饥寒。然身处饱暖之中,亦能体民众之辛苦,着实难能可贵,体现着“推己及人”的强烈的人道主义光辉。且乐天笔下的“寒人”显然要比老杜笔下的“寒士”包含的群体更广阔一些。
自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拜左拾遗至被贬江州,白居易本着“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的职责,政治上屡陈时政,而文学上则提倡现实主义精神,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服务。作于此时期的,有反对宦官专权的《轻肥》,有抨击权豪贪腐的《论裴均状》,有体恤生民疾苦的《论和籴状》,有同情民众疾苦的《观■麦》,有怜惜宫人的《上阳白发人》。“五年间的翰林学士生活,是白居易一生从政的最高层次,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又给他带来思想、情绪上的最大冲击。”?譿?訛
三、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经历了江州之贬,量移忠州,而后回朝天子待之忽冷忽热以至心灰意冷之后,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主动请求外任杭州刺史。就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余杭邑客多羁贫,其间甚者萧与殷:天寒身上犹衣葛,日高甑中未拂尘。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余温。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吴绵细软桂布密,柔如狐腋白似云。劳将诗书投赠我,如此小惠何足论。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白居易在杭州有两个交往密切的穷朋友,一个叫萧悦,一个叫殷尧藩。其职衔是八品的“协律郎”,掌管音律,属于清贫的“寒士”阶层。11月的杭州,大雪纷飞,萧、殷二人却无衣御寒。白居易看到此情此景,就送给他们两件皮袄,并为自己未能为黎庶尽责解困而愧疚。当他们写诗表达谢意时,白居易感叹道:“如此小惠何足论。”由小见大,由点及面,白居易的真正的志向是“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他要把更大的大裘盖裹在杭州人民身上。他所说的“大裘”,用的不是丝织原料,也非刀尺所能裁制,他要用法律制度去剪裁,用仁爱做棉絮。?讀?訛此后不到三年的时间,白居易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勤恤人庶,下苏凋瘵”的誓言。先后筑堤捍湖,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西湖水患问题;疏通六井,方便了城内居民吃水问题;带头歌咏杭州,“开启了歌咏杭州西湖的新时代”?讁?訛,促使诗歌向民间流传,为提高民众谈诗解诗的水平与促进风俗教化的清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普及工作;两袖清风,至今仍留有美名。白居易治郡轻徭薄赋,提倡法度,其治下的杭州生机勃勃,一派繁荣景象。
奈何“皇恩只许住三年”,然则“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经历世事浮沉的白居易,并没有“岂独善一身”,只追求个人的享受。其思想深处的“兼济”思想时时鞭策他有意而为,“在国家的法律范围以内,给人民减轻一些痛苦,这种行为体现了‘兼济天下’的政治思想。”《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折射出他的“兼济”思想尚存,只是不如前期那样明显、外露而已。他已将其转化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据此说其思想走向“独善”,显然有失偏颇。
四、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大和五年(831)白居易六十岁,早已过了天命之年。这一年他担任河南尹,是洛阳最高的长官。且物质充裕、俸禄优厚,与早年的走吏生涯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显然,此时“独善”生活有了再合适不过的条件了,然而其内心的“兼济”思想仍在“发酵”。
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绫是一种很薄的丝织品,提花软缎,袄内是丝棉絮成。这件丝织品暖且轻的同时,还呈现出水波状的衣纹,诗人自然是喜不自禁。“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早上穿着晒太阳舒适无比,晚上穿着踏雪赏月亦不失风雅。与鹤氅、木棉这些高档品相比,诗人的`新制绫袄自然优越无比。所以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一夜睡到天亮也就不奇怪了。然而,一想到有众多的黎民生活在饥寒交迫当中,诗人怎能“卧稳昏昏睡到明”。每当此时,心中屡屡泛起愁滋味。一人“稳暖”不是暖,天下黎民皆“稳暖”才算暖。由于诗人时时“心中为念农桑苦”,因此产生了“耳里如闻饥冻声”的错觉。最终诗人是要“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而这恰恰是白居易关心民瘼的真实写照。
无独有偶,这首诗与早年的《新制布裘》相比,在表现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亦可窥到杜诗的思想痕迹。“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正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又一体现,且与前文“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一脉相承,体现出白居易思想的连贯性、一致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而对于白居易来说,无论身处何地、何时,心中总是念念不忘黎民百姓。“重裘每念单衣士,兼味尝思旅食人”“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何处有炉火,谁家甑无尘。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我们在解读诗人乐天知命的同时,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与劳苦大众相通的难能可贵。诗人曾为自己“曾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而惭愧不已。
晚年的白居易在慨叹“百姓多寒无可救”的无奈之下,除捐资修缮香山寺,率众开凿八节摊之外,将主要精力不遗余力地投身于文籍的编纂工作中。正是由于儒家的“立言”思想,使得白居易的大量作品能够传世,为今天我们的白居易研究、唐代研究提供了充裕的史料。白居易在这方面的贡献,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白居易一生都注重文籍的编纂,且越到晚年越是用力。“诗家之好名,未有过于唐白傅者。”(《白香山诗集序三则》)赵翼也说:“才人未有不爱名者,然莫有如香山之甚者。”?輥?輮?訛白居易从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开始,陆陆续续地开始了编纂之路,直到生命的尽头。
通过列表,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白居易穷尽一生,前后十一次编纂文籍的过程。尤其是最后一次白居易将文籍分藏于不同的地方,显然是为了避免藏于一处而毁于一旦。而在诗人之前的杜少陵去世时曾留有诗集60卷,小集6卷,估计存诗3330首。但是时至今日,存世杜诗只有1458首了。这不能不说是诗家之大不幸。赵翼认为白居易:“一如杜元凯欲刻二碑,一置砚山之巅,一沉襄江之底,才人名心如此!”?輥?輯?訛好一个才人名心,正是深刻的“立言”意识、强烈的用世精神促使白居易完成了这部可传万世的不朽之作。毕其一生整理文籍,也是白居易思想深处儒家“兼济”之志、积极用世之功的真实体现。
“立言”自古便为文人儒士所钟爱、追寻。“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輥?輰?訛孔颖达疏:“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輥?輱?訛“立言”虽处于“三不朽”之末,然最需坚忍不拔之志。“立言”通俗来说就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周游列国之后,孔子晚年专心于整理“六经”。 屈原在《离骚》云:“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云:“立名者,行之极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虽受宫刑,终成“一家之言”。
白居易“立言”显然受到前代文人影响,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他在《与元九书》中说:“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又在《寄唐生》诗中说:“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坚称自己“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所以白居易“立言”目的简而言之就是切合时弊,缘事而作。
五、结语
“白居易虽有意针对不同的政治形势而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但其‘兼济’之志又始终存于胸中,并没有在遭到江州之贬的打击或是长庆二年自请外任以后就此减退。”?輥?輲?訛制裘诗”抒发了他爱民、惜民的浓厚民本主义思想,而“立言”行为又揭示出他思想中的“名心”观念。这些注定了白居易后期思想不能单单用“独善其身”来概括,而是鲜明地体现了其前后期思想的一致性、同一性。白居易如中国众多封建士大夫一样,思想中矛盾与统一并立,因此客观地看待其后期思想中“兼济”行为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纳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态度等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滞停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更需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其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最近,我在教学古诗《小儿垂钓》一课时,就此理念作了一些物化探索。
“你们来做小老师”
在封闭式课堂教学中,学生被视作一无所有的容器,只能被动而简单地接受(听、记、抄、背),古诗教学尤其如此,大大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其实,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若能创设适宜的条件,激活其沉睡的能量,帮助其获取成功的体验,势必能催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与信心。
理解诗意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研究了教材内容与学生能力后,我设计了请学生做“小老师”这一环节。首先启发学生自由质疑,有效调动其学习心向,亦为稍后的“排障”与交流设置方向;接着鼓舞学生:“这些问题同学们都能自己解决,老师想请你们做小老师,自己教自己。”富于诱惑力的角色与教师期待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他们在小小组内或查字典、或看插图(如“蓬头”)、或揣摩诗句(如“草映身”)、或联系已知(如“借问”曾在《清明》一诗中接触过),个个主动投入了“做小老师”的准备活动中。继而,“小老师”们纷纷登台宣讲自己的“发现”,师生互相补充、完善,完满地实现了既定目标。更具价值的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蓄积起了进一步学习的良好态势。
“文坛公案”“辩论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儿垂钓》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中,“招手”之意历来存有异议。我以为,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萌生探究欲望、进而实现自主学习的良好契机,便导演了一场有趣的“辩论赛”。
我告诉学生:“‘招手’一词历来有两种理解,一种意见认为,‘招手’指摆手,意思是:呀,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小鱼儿!另一种意见认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数百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今天,同学们有信心断一断这桩文坛公案吗?”看似平常的.词语,截然相悖的内涵,这一颇具张力的矛盾情境燃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沉思片刻后,两派学生引“经”据“典”,开始唇枪舌战: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语言在交锋中砥砺。双方相持不下时,我适时引导:“诗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诗人在诗里留下的不少模糊的地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只要合乎情理,都是正确的。想想,该怎么对待这两种观点。”学生们顿悟:“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说得通,不过我还是认为自己的理解更有道理。”“我明白了,遇到不同观点时,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虚心倾听对方意见。”掌声与笑声中,谁能说,治学为人的种子不会在他们稚嫩的心田悄然播种?
“你想做哪道题”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同一性”,注重的是“类”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群体中常态分布的“差异”现象。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即要求班级所有学生在同一时间以同一方式学习同一材料,并主观地期望达成同一目标,严重钝化了学生的个性。本课的作业布置中,我就此作了反思与尝试--让学生选择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现诗歌:
⑴画,画家爷爷画的课文插图只表现了后两句诗意,请画出前两句;
⑵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诗歌;
⑶编,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⑷演,同学合作,根据诗句表演。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由开掘的空间,而多元化的作业样式则激活了学生各富色彩的智慧。他们选择其一,自由演绎:或以画配诗,或古诗吟唱,或“垂钓新编”,或憨态模拟,个性在唐风古雨中尽情沐浴,潜能在诗情画意间从容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