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
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
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3、《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
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
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4、《渔家傲·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
白马皂貂留不住。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
渐见靴刀迎夹路。
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5、《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
既相逢,却匆匆。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
背归鸿,去吴中。
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6、《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7、《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8、《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9、《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10、《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11、《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2、《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豪放表示雄豪奔放,也指气魄大而不拘小节,也指处理事情果断有魄力.本文为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 一作:强虏)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 一作:人间;尊 通:樽)
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2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 一作:谁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5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代: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境界及文化底蕴
一、豪迈的人生态度
苏轼以豪迈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所称赞,苏轼的豪迈体现在“真”,这种“真”让苏轼无所顾忌,胸怀广阔。有文学评论家说,苏轼的人生境界以及文化底蕴的核心所在就是保持率真的个性,追求一种自然无拘束的人格。早在苏轼少年时期,苏洵就已经注意到苏轼独特的性格。苏轼的性格豪放不羁,一生中也因为性格原因屡遭贬斥,甚至差点丢掉性命。例如在《刘贡父见于歌词数首,以诗见戏,聊次其韵》中:“十载飘然未可期,那堪重坐看花诗。门前恶语谁传去,醉后狂歌自不知。”十年飘然的生活,苏轼却未能像刘禹锡那样东山再起,,而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苏轼的性格,豪迈的他出言不逊,锋芒毕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苏轼引用古代典故,用来讽刺当时的人不敢直抒己见。豪放不羁是苏轼最大的性格特征,但苏轼也因为这种豪放而吃尽了苦头,屡屡因为“不外饰”而遭到陷害,最终被贬谪数次。幸好宋神宗虽然对苏轼的态度始终不一,好在仍是比较清醒,保全了苏轼的性命,让苏轼不至于被李定等人陷害致死。
苏轼豪迈的人生态度在文学创作中有很多表现,除了表现为直抒己见外,也表现在他总是在追求一种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苏轼的好友黄庭坚曾在《跋子瞻和陶诗》中对苏轼贬谪到岭南时的回归田园、返璞归真的生活进行了描写,如“东坡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餐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写出了苏轼对陶渊明当年田园生活的追慕,以及面对艰难环境却乐观向上、别有一番更为的情景。虽然这是旁人对苏轼乐观豪迈性格的一种描绘,但其实从苏轼自己本人来看,在仕途不顺、遭受贬谪后,苏子一直有这种返璞归真、回归田园的想法。例如在《八声甘州》中,苏轼有云“……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这首词创作于元祐六年三月六日,表达了作者不愿意介入朋党之争的政治态度,淡泊名利,以及希望归隐在西湖边,追慕当年东晋谢安的脚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士人无不希望可以入朝为官,建功立业。而苏轼面临黑暗的官场以及各种党羽争斗,这与他本身梦想中的仕途存在很大差别,因而他希望远离这些,回归田园生活。因而在屡遭贬谪后,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很大。苏轼想要远离复杂的官场争斗,不全是道家“无为”思想而致。远离并不是退缩,而是另一种放下。对于苏轼来说,这中远离也正是他豪迈性格的体现,充满信心的走入仕途,也可以潇洒面对仕途中的不顺,淡然离开。
二、远大的抱负与一身正气
在后代文学史的评价上,苏轼在诗词创作的艺术风格上接近于李白,苏轼也以豪放派诗词为代表。无论是《八月十五观潮》中的“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还是《游径山》中的“众峰来自天幕山,势若骏马奔平川”,这些诗句中都展现出苏轼创作的磅礴气势。后人文学评论中曾有人说过,自唐代李白之后,再也无人能赶上苏轼的“豪放”。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境界和文学底蕴,除了豪迈的人生态度外,还可以从他的抱负与一身的浩然正气来进行阐述。
苏轼一生的经历坎坷,为官的经历中历次被贬谪,官场、文坛中都不断有小人损毁他的名誉。面对这种令人心寒和屈辱的现象,苏轼却没有因此而屈服于名誉的安排。历次的磨难在苏轼看来都是不同的经历而已,只能让他更加无畏。在与有人通信时,苏轼写到:“福祸得丧,付与造物。”灾难不断,苏轼心灵却越发坚定,置生死于度外,洒脱的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不忘报效朝廷,忧国忧民。“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政治虽然屡屡受阻,但胸中仍有远大抱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自强不息。这种洒脱的情怀,是苏轼远大而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他豪迈洒脱文学底蕴的根源。《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苏轼写到:“……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难。用舍由人,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在这篇作品中,素食回想自己和弟弟苏辙年少时光,有着“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展现出卓越的豪迈之情。虽然现在仕途艰难,每一步都充满坎坷。生命有限,苏轼却不甘由此沉沦,短暂的修养实际上是一种韬光养晦。除此之外,在我们都熟知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更加直接地体现出苏轼内心的远大抱负,词人自信有治世之才,只要慢慢等待,终有一日会和冯唐一样,受到朝廷重用。苏轼急于为国家施展抱负的愿望如此强烈,也是儒家思想中治世、入世思想的鲜明体现。
后人在谈及苏子的远大抱负,往往同时谈到的便是他那一身浩然正气,从不逢迎时弊、同流合污。在中国封建时代,儒家思想作为社会中主流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看来,君子要养“浩然正气”,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间。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他便是这种“浩然正气”的实施者。面对贬谪这地的艰苦,归期遥遥未定,苏轼始终不愿摒弃正义,一身傲骨立足于天地间。《定风波》中,苏子有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首简单的词体现出作者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展现出苏轼旷达豪放的精神。作者在野外的途中偶遇风雨,从简朴的生活记趣描写出深厚的意味,更能体现出苏轼旷达而超脱的胸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正直的文人在坎坷的人生中寻求解脱的道路。篇幅不长,却意境深邃,体现出苏轼不一样的人生境界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三、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
叶燮曾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其笔之超狂,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换。”豪迈的创作风格、一生的远大抱负以及一身浩然正气,这都是苏轼最终超脱矿大的人生境界的体现。而他的'这些人生境界的体现,与他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后世文学评论界很多人认为,苏轼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受到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尤其是庄子的精神对苏轼影响极大。庄子的任性逍遥,佛教的万法皆空、一切平等思想都体现在苏轼的诗词创作之中。无论是在黄州、惠州还是儋州,都是苏轼被贬谪之地,这些地方在北宋时期都是艰苦之地,生活条件很差。面临着仕途不顺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苏轼从未抱怨,而是创作出一首又一首的诗词作品,用幽默的笔触来化解生活中的不顺,这种超脱旷达的胸襟一般人难以达到。例如在《初到黄州》中苏轼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亦或是《食荔枝二首》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及“他年谁作與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些诗词作品都体现出苏轼深受佛道思想影响,但人生失意的阶段,人给我逍遥自在、一切随缘,形成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
黄庭坚曾经对苏轼的诗词有这样的评价“似非吃烟火吃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正是针对《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一首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上苏轼描写的是良禽择木而栖,表现的是良禽的孤傲,实则也是作者的自比,反映出自己任性逍遥,不愿与黑暗同流的随缘的旷达。作为同一时代的文人,黄庭坚比苏轼小九岁,二人亦师亦友,趣味相投。黄庭坚对苏轼有十分高的评价,“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也不仅仅在这一首词中才能体现,其实在苏轼的很多诗词创作中,都有这种不食烟火的空灵之感,让人感受到一种遗世而独立的感情。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清高,也能理解成一种才华不被人欣赏的冷清,但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让苏轼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例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亦或是《过大庾岭》中的“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在苏子看来,人世间功名利禄无非垢污,此番过大庾岭却一洗身上垢污,让自己得到清静。作者通过对心理变化对描写实则是对自己放下功名利禄对感悟,超越得失,便能够进入另一番清静对仙境。这也正是“不食人间烟火”气质对体现,也是作者超脱旷达人生境界的体现。
作者随缘旷达的胸怀,来源于儒家和道家“五待于外”的思想。苏轼在官场屡屡受挫,但却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保持乐观向上的情怀,寻求自我解脱的办法,即淡泊名利,一切随缘。這并不代表着作者消极避世,反而体现了作者别样旷达的胸襟,做到了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真正的豪迈之人。
四、结语
历史机缘、人物性格以及仕途机遇的变化,是促使苏轼人生境界以及文化底蕴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苏轼思想的嬗变几乎伴随着其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在乌台诗案后,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此大变后,苏轼对于儒释道思想又有了不同的理解,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更加体现出一种超越、超凡脱俗的意境。从苏轼大量的诗词以及散文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功底,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信手拈来。而在与僧人、道士的交流中,苏轼的治学又更加精进。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值得我们代代相习,而他的豪迈风格,面对困难无所畏惧,一身浩然正气立足于天地之间,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