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古诗词很多,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和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下面是关于经典元宵节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1、 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2、 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3、 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4、 今年华市灯罗列。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5、 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赵汝茪《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6、 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7、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9、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失名《折桂令元宵》
10、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11、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2、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3、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4、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5、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6、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17、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18、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9、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20、 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1、 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2、 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3、 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24、 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25、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26、天上元宵放月明,张灯何苦浪经营。一毬积日方呈巧,千片轻绡仅凑成。里巷禽呼倾坐去。街衢蚁聚侧身行。谁人能向循良道,何不留心劝耦耕。——李吕《上元漫兴》
27、吾爱清源颜养仁,笔端有力重千钧。奇才自合巍收第,他巧何妨且进身。我老无能惟喜士,君名若出定惊人。元宵相聚过寒食,不污东风一点尘。——王迈《游温陵得未得之士四人作四爱诗·赠养仁若春》
28、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东方骏《鹧鸪天·庆元宵》
29、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30、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萧鼓。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柳永《迎新春·嶰管变青律》
31、火树银花巧斗明,笙歌声沸满春城。月华西转星河澹,犹有香车取次行。——汤珍《元夕》
32、淡河斜浸月光浮,看尽青山更倚楼。残烛怕寒元夕夜,小栏花影伴人愁。——释斯植《丙辰元夜》
33、明年屈指春来早,定是元宵不苦寒。十里珠帘火城夜,客来应许醉中看。——陈造《又次看字韵二首》
34、桥上月,终夕自凭栏。只怕粉云香阁闭,从教珠露碧衫寒。人道看灯山。——沈谦《望江南·元夜即事》
35、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36、随园一夜斗灯光,天上星河地上忙。深讶梅花改颜色,万枝清雪也红妆。——袁枚《随园张灯》
37、八表流云澄夜色,九霄华月动春城。条风细细吹旗影,香蔼微微引漏声。河汉虹桥应断绝,沧溟鳌足漫峥嵘。愁来更听渔阳操,独倚阑干坐到明。——刘基《次韵和石末公元夜之作》
38、鼓吹东方天欲晓。打彻伊州,梅柳都开了。尽道鄞江春许早。使君未到春先到。号令只凭花信报。旗垒精明,家世临淮妙。遥想明年元夕好。玉人更著华灯照。——丘崈《蝶恋花·送岳明州》
39、惊魂无夜不飞摇,才歇芦笳便管箫。醉里凄然双泪下,岂知今日有元宵。——申佳允《元夜口占》
40、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41、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
42、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那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祗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王磐《古蟾宫·元宵》
43、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道味《正月十五夜》
44、碧玉融成万里天,满城罗绮竞春妍。柳梢挂月黄昏后,夜市张灯白昼然。上界天宫按此行,五云深处有箫笙。一轮宝月明如昼,万斛金莲开满城。——白玉蟾《上元翫灯二首》
45、碧澹山姿,暮寒愁沁歌眉浅。障泥南陌润轻酥,灯火深深院。入夜笙歌渐暖。彩旗翻、宜男舞遍。恣游不怕,素袜尘生,行裙红溅。——吴文英《烛影摇红·元夕雨》
46、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47、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何中《辛亥元夕》
48、灯火逢元夜,萍蓬叹索居。感时知我老,得句遣儿书。酒少愁难破,年衰恨有余。团团天上月,几见缺如梳。——何瑭《次杏东元宵韵》
49、一封寄去当人日,只是元宵近到家。何事春分犹未报,夜窗几度卜灯花。——葛绍体《望家信未至》
50、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下面是关于元宵节的风俗和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是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也就是"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与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与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远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节诗句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着词声。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就是中国汉族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下面是描写元宵节诗句大全,欢迎参考阅读!
描写元宵节诗句1
1、听元宵,往岁喧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2、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3、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4、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5、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6、已是难听,中宵无用怨离别。——厉鹗《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
7、今年华市灯罗列。——赵佶《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
8、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李商隐《观灯乐行》
9、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0、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11、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2、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李商隐《观灯乐行》
13、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1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5、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6、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7、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18、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19、群品欣欣增气色,太平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0、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21、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22、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3、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24、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25、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王磐《古蟾宫·元宵》
26、霭芳阴未解,乍天气、过元宵。——周端臣《木兰花慢·送人之官九华》
描写元宵节诗句2
1、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2、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5、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6、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8、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9、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
10、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12、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
13、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14、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15、花市无尘,朱门如绣。娇云瑞雾笼星斗。
16、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1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18、比拟寻常清景别,第一团圆时节。影蛾忽泛初弦,分辉借与宫莲。
19、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20、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
21、玉润珠圆春韵浓,听吟犹睹远方容。
22、雨点稀疏掩月明,无妨今夜尽欢情。阑珊意散烟花闪,豪放心收爆竹鸣。鼓击锣敲迎福景,龙腾狮舞伴春声。
23、五光十色花千树,姹紫嫣红不夜天。
24、岁岁闹元宵,轰天锣鼓敲。烟花分外美,民俗实堪骄。琴瑟伴歌舞,佳人摆细腰。
25、声声锣鼓敲,处处庆元宵。春暖天方霁,融和雪正消。城城春意闹,路路客如潮。
26、年到元宵灯火燃,龙腾狮舞夜难眠。
27、明月一轮虚画屏,春寒催雨下空庭。
28、冷雨元宵无月,古碑疏影双清。
29、火树银花元夕夜,彩灯万盏熠霞流。龙溪笑语连天际,凤垸欢歌满埠头。华夏巍巍萦紫气,尧乡荡荡灿红楼。
30、风缓月圆夜,炮竹连宿宵。不为去岁人,只作佳人告。岁岁复年年,何向寄柳梢。年年复岁岁,却报黄昏早。董郎犹有时,百鸟筑鹊桥。
31、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
32、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
33. xx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附: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节日。该节日经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发展过程。正月是农历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夜,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元宵节美食——元宵
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习俗起源于道教“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高潮。至清代,又增加舞龙、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一年第一次月圆夜意思。上元节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动力是因它处在新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生活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