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桥
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
它先写目中景。
显然,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常、
(一)
有志曾经几十年,风吹一夜竟时迁。
桃枝烂漫悬山谷,枫叶凋零掉水川。
昨日红颜情谊薄,今宵知己泪花连。
青春不再韶华去,落下孤单谁可怜?
(二)
草木深深鸟别离,人生得意总来迟。
螳螂育子餐中苦,吴市吹箫街上悲。
赚够钱财尘土掩,养成儿女子孙遗。
难言一辈忧愁事,善虎缘何遭犬欺?
(三)
举杯畅饮笑阎罗,不慕功名唱晚歌。
半辈青春知百味,满怀壮志折三波。
痴迷权贵终虚职,浪漫江湖也挂戈。
采菊东篱还得意,何须悔恨叹蹉跎。
(四)
相见时愁别也愁,良宵苦短白花头。
春声吸引林中鸟,船笛招来江上鸥。
何况红尘多故事,恰如长夜梦风流。
今朝豪饮蹉跎酒,为抑相思醉一楼。
(五)
昨夜哀声今又起,心生烦恼不言中。
满腔热血难成梦,万丈深渊易落空。
晨起东山升暖日,夜来西月像弯弓。
劝君莫怨春光少,但愿花开与梦同。
(六)
男儿何必哭春秋,成败只当世上游。
晨望东山红日起,夜悲南海暗礁浮。
如今财运愁无路,往昔官场泪满楼。
身出农家多坎坷,一怀壮志也知羞。
(七)
男儿不必哭春秋,胜败权当世上游。
眼望东山红日起,面朝南海暗流忧。
空怀斗志追晨梦,异想峥嵘叹北楼。
欲搏疆场老无力,有心报国恨悠悠。
(八)
年少能将岁月移,豪言壮志几无知。
上天银岸随横渡,入海苍龙敢驾骑。
邻里纠纷因祸起,心中伤害有谁医?
几经奋斗难圆梦,坎坷人生该反思。
(九)
看破红尘心坦然,功名淡泊赛神仙。
飘零枯叶秋山落,浪漫痴情云夜牵。
新月似钩沉水底,残阳如血挂西边。
高官厚禄谁归我?痛饮三杯不问天。
(十)
多年生死谁知晓,面对阎罗总出招。
琼阁仙山春色秀,悬崖峭壁白云飘。
江南美景园中享,塞北新闻海上聊。
梦里泉州千百度,醒来人在洛阳桥。
(十一)
人间冷暖挂心中,十几寒窗立志同。
昔日虚怀华发汉,如今落泪白头翁。
激情奋起功名远,感慨奔来事业空。
都说男儿无出息,牢骚满腹可怜虫。
(十二)
世间冷暖记心中,自古少儿寻梦同。
昔日寒窗思国事,如今落泪陷贫穷。
豪情万丈功名远,感慨多年业绩空。
坎坷人生难际遇,百无一用是书童。
两岸思乡曲 诗翁故里情
“非常感动。”2012年12月20日,余光中
一首诗歌,一部诗剧,共同演绎了两岸同胞的思乡共鸣曲,也谱写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乡愁。《乡愁》是余光中1971年在台北思念故土时创作的,据说他当年创作这首诗仅用了20分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确认了此事,说:“自己思念家乡、怀念祖国的情感已经在心里沉积了20年,灵感瞬间找到了‘出海口’,就一气呵成地书写了自己的乡愁。”
“乡愁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爱情一样是永恒的主题。”余光中说,文学作品是沟通人类心灵的,可以跨越年龄、性别和民族。“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打动人心,就像我们没有做过强盗,但喜欢《水浒传》,不是贾宝玉,但深爱《红楼梦》。”
调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2003年,时隔半个多世纪,老诗人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回到永春故居圆满地完成了“寻根之旅”;2004年,他又专程回到泉州,欣然担任泉州参评“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的推荐人,向海内外宾客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2011年回乡时,他的诗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为家乡留下了新的诗篇——《洛阳桥》,该诗在《泉州晚报》首发后,引起了广泛共鸣。
右手写诗 左手写文
余光中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被誉为当今文坛苏东坡。梁实秋生前曾盛赞余光中是“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提起余光中,有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那首《乡愁》。对此,余光中希望广大读者看到《乡愁》,不要是第一首,也是最后一首。他说:“我做诗千余首,散文至少也有一两百篇,不仅是在诉说乡愁。最近十几年,我又在写关于环保主题的诗,希望广大同胞珍爱自己脚下这片土地。”
“诗与文各有用处,抒情时宜用诗,记事时多用文。”余光中说,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或作家,不仅要熟悉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还要能运用各种体裁进行创作。
用母语写出“真情实味”作品
“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余光中坦承,自己的文学生命能保持常青,得益于对中文的热爱。他说,中文是中华数千年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学是自己文学生命最重要的源泉。
余光中希望青年诗歌创作者要从古典诗词汲取养分,也要吸收“五四”以来新诗的成果。同时,还要深入体验生活,把生活的经历变成艺术的经历,就能够创作出动人的诗篇。他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乡音”,例如鲁迅的绍兴话、沈从文的湖南话,老舍的京腔。文学创作除运用好中文外,还应用好地方方言、俚语和童谣等,这些也是母语的组成部分,用好母语才能写出更具“真情实味”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称自己是茱
【作者简介】
余光中,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因创作《乡愁》等诗饮誉海内外。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
“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去那头/我来这头……”两年前,余光中回泉州时又即兴续写了《乡愁》的第五段,这是八旬诗翁时隔四十多年后为《乡愁》书写的续篇。他说,这是两岸同胞共同书写的诗篇,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创作《乡愁》时并没有写明两岸发展未来,而是留下空间。
近年来,余光中频频跨越海峡回大陆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去年他两度回泉,这不仅让老诗人看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也真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渴望和平的深情,新增的这一段也恰好表达了广大同胞对海峡两岸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