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小人得志诗句集合50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讽刺小人得志诗句集合50句

1、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才能足以任重;小人虽器量浅狭,而未必无一长可取。

2、君子见人之困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困则幸之。

3、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

4、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其接下也,必谦以和。小人之事上也,必谄以媚,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5、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6、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7、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8、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9、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2、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13、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

14、金钱可以收买小人,却不能收买真理。

15、勿轻小事,小隙沈舟;勿轻小物,小虫毒身;勿轻小人,小人贼国。

16、巧言令色,鲜矣仁。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8、君子小人,如冰炭之不相容,薰莸之不相入。

1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1、小人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22、进君子,退小人,爱人才,申公论。

23、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

24、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由血里产生出来!

2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26、苛求君子,宽纵小人,自以为明察秋毫,而实则反助小人张目。

27、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28、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29、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30、小人物也有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31、君子改过,小人饰非;改过终悟,饰非终迷;终悟福至,终迷祸归。

32、能容小人,是大人。能培薄德,是厚德。

33、友小人,只能做出小事,友大人,小者也能成其大。

34、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35、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

36、君子如春风,可爱不可竭;小人如酒颜,但得暂时热。

37、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38、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39、只有小人才对小事有兴趣。

40、君子浩然之气,不胜其大,小人自满之气,不胜其小。

41、一个小人物的救助永远是一种伟大的救助,最伟大的因素正是由于他的渺小。

42、出身卑贱的小人一旦大权在握,就会比谁都凶残。

43、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

44、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

45、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

46、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

47、惊波不在幽暗间,小人心里藏崩湍。

48、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49、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50、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曾巩咏柳鉴赏

《咏柳》是北宋散文家、诗人曾巩的作品。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是描写春柳的力作。但和贺知章的咏柳有一定区别。贺知章的咏柳用了拟人、物的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两首《咏柳》诗(贺知章、曾巩)的比较赏析

我国璀璨夺目的古典诗歌中,有两首题为《咏柳》的七言绝句,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堪称咏物诗中的“双璧”:

咏柳(一)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二)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一)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贺知章,他自号“四明狂客”,一生豪放不羁,本诗最能体现他的清新洒脱的风格。全诗以精巧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和清新的语言完美地塑造了柳树和春天的形象,创造了一个美妙的意境。它以“碧玉”喻柳,柳树形象则浑然一体,柳的婆娑、袅娜、妩媚多姿,春天的绮丽柔媚,尽皆呈现出来;它又用移觉的手法,把读者只有靠触觉才能感受到的“二月春风”喻为可以亲眼看到的具有神奇功能的“剪刀”,从而状无形为有形,实乃造语新颖而想象奇特。特别是诗的最后两句,自问自答,问得新奇,答得有理,意趣盎然,饶有兴致。全诗言近而旨远,借咏柳赞春天,不言春之美好而言柳之婀娜,以柳之可爱衬托春之妖娆,可谓匠心独运。

《咏柳》(二)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的曾巩。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在这两首诗中,同是春天的柳树,贺诗把它写成优美动人的形象,曾诗却把它比作奸邪小人;同是早春的东风,贺诗把它喻为能裁出尽含翠绿、齐整美丽的柳叶的剪刀,曾诗却把它当作那些不屑一顾的喽罗们得以逞强施威的主子后台,罪魁祸首。贺诗借咏柳而赞春,以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曾诗却言在此而意在彼,借诗讲出一种道理,指出一种社会现象:奸佞专权、小人得志所造成的混乱而黑暗的局势是不会长久的,得志一时的小人尽管气焰嚣张,但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可耻下场。——曾诗这种借物说理的写法,正表现了宋诗的特点。我们把两首《咏柳》作一比较,就可以了解到唐诗与宋诗的一些不同的地方。

总之,贺知章的诗借景抒情,耐人寻味,曾巩的诗则托物言志,引人深思。前者是对柳的歌颂、赞美,后者则是对柳的讽刺、嘲弄。一褒一贬,又都能曲尽其妙,两首《咏柳》,各有千秋。

关于刘禹锡的寓言诗类型,大家知道吗?通过学习刘禹锡的寓言诗,可以了解到他的寓言诗的类型。

刘禹锡以其豪迈清峻的诗风中唐诗坛取得了一定成就。中唐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对其诗歌创作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朗州度过了十余年的贬谪生活。被召回京后又因著诗《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惹怒了执政人士,再被贬至连州做刺史。其一生有二十三年处于贬谪生活当中,在贬谪时期,他创作了一系列的寓言诗表达自己对朝纲的担忧,对于政敌的唾弃不屑,对于自身遭遇的愤懑委曲不甘。

在刘禹锡的全部诗作当中有十三首可以确定为寓言诗,即《聚蚊谣》、《百舌吟》、《白鹰》、《养鹜词》、《飞莺操》、《有獭吟》、《白鹭儿》、《昏镜词》、《磨镜篇》、《穆鸡吟》、《萎兮吟》、《秋萤引》、《调瑟词》,这里并没有将具有明显寓意的咏物诗纳入其中。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把握和分析,对刘禹锡的寓言诗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属于讽刺型,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对于社会或者政治上弊端败类做出了讽刺。一类是抒怀型,此类寓言诗中,诗人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怀。还有一类是劝解型,此类寓言诗是通过浅显易懂的描写,来表达对于世事的态度。

一、讽刺型

刘禹锡首先在寓言诗中对国家的忧患矛盾进行了指陈。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的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突出矛盾,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在经济上不断发展壮大,对于中央有着极大的威胁,这一切都始于朝廷养虎为患,给予藩镇过多的权限。就这一突出的社会矛盾,刘禹锡在他的寓言诗中表达了讽刺和不满。例如《养鸷词》一诗:“养鸷非玩形,所资击鲜力。少年昧其理,日日哺不息。探雏网黄口,旦暮有馀食。宁知下鞲时,翅重飞不得。酥沽直恚狡兔自南北。饮啄既已盈,安能劳羽翼。”

这首寓言诗首句点出了养鸷鸟的目的不是为了玩耍而是为了打猎。但因为少年对于鹰喂食过多,使其养尊处优而“翅重飞不得”,看到狡兔也没有任何办法。通过对少年饲养鹰而不谙养鹰之道喂食过多致使狡兔四处乱窜而无计可施的描写,讽刺了当时朝廷中的武将们养尊处优锦衣玉食,面对了藩镇的不断壮大也束手无策。

刘禹锡对于阻碍革新,迫害同僚的政敌也进行了辛辣痛快的讽刺。比如说在《聚蚊谣》一诗当中,重点刻画了两个对立形象:一个是利嘴伤人,嗜血成性的'飞蚊,一个是身躯高大却寡不敌众的“我”。以此来讽刺朝中那些阴险狠毒、恶意中伤革新仁士的政治败类,同时揭露了他们结党营私、仗势欺人、陷害忠良的丑恶嘴脸。

二、抒怀型

刘禹锡还有一部分寓言诗是在描写自我形象,抒发个人情感,表现自己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于革新道路的坚持。比如在《白鹭儿》一诗:“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

在此诗中,诗人以白鹭喻己,“孤眠芊芊草”中的白鹭,等待“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之时,没有消沉,而是等待施展抱负的时机。同时表达了革新人士的崇高操守,即便小人得志时“众禽喧呼”般气焰叫嚣,但洁白无瑕的白鹭仍是对他们的丑态不屑一顾,并羞与他们同伍,而且还坚信总有一天能够“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这种旺盛的斗争精神和对前途充满必胜信念的生活态度足以感染他的战友们与其他身处逆境的读者,这也正是他这一类寓言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三、哲理型

刘禹锡的寓言诗还有一种是指向人生哲理的。在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中,诗人并没有丧失了对于生活和未来的希望,而是在挫折中得出了一些人生哲思。比如为人所熟知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寓哲理于形象中,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一特征同样表现在他的寓言诗中。如在《有獭吟》中,刘禹锡刻画了两个对立的形象:迂腐的水獭与洒脱的黄金鹗。水獭得到了“嘉鱼”却认为上天对它眷顾有嘉,迟迟不忍享用,极尽虔诚之能事表达对“上天”的敬意。结果被渔人发现,落得个与“嘉鱼”一同下锅的下场。而“大翅摇江烟”的黄金鹗却活得自由自在,捕到食物或是自己吃掉,或是抚育后代,而且也惟有这样才能“鸱鸟知饲隙,遥噪莫敢前。长居青云路,弹射无由缘”,其大气潇洒的生活态度与水獭对所谓“上天”的唯唯诺诺形成鲜明的对比。刘禹锡在篇末体现出他一以贯之的朴素唯物论思想:“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空馀知礼重,载在淹中篇。”阐明上天不能主宰人事的观点。与此类似的还有《秋萤引》,将萤火虫与群蚊、妖鸟对比,说明萤火虫虽小,但是光亮可以在黑暗中被人看到。说明新生力量再弱小,最终会战胜腐朽与黑暗。

刘禹锡在用寓言作为工具进行讽刺时,不仅对于自己的政敌对手进行了有力的还击,而且还敢于直接把矛头对向了等级的最高统治者。诗人即使身处在困境中无法脱身,但是仍旧保持着沉稳乐观的心态,对于恶势力永远是不低头不屈服。后世之人,也应当多从他这般乐观稳重的心态中,汲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