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就喜欢读诗,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也已70年了。这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份感发生命中,蓄积了古代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一直有“诗教”之说。
我的一生经历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现在有一些青年人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词可以提升人之心灵品质的功能,这自然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是我多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决意回国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的`古典诗词伴随我一生。我从一个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逐渐步入古典诗词创作、教学、理论研究的道路。在教学道路上,我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生命。我更愿将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投注到引领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一起去认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
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叶嘉莹选编,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共收录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诗和41首词,唯一的编选原则就是要适合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对于只以刻画工巧取胜者不予选录,超出孩子认知水平者亦不选录。所选诸诗对时代、作家、体裁等数量之比例也没有限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象主要应以青少年为主。一个人如果能够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记诵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可以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少儿古典诗词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篇的白话翻译上。我们应通过选编经典,教青少年们诵读,引领他们从诗篇得到感发,感受到古诗词与自己生命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古诗词,也才能提升孩子们的品格与修养。
人应该在内心之中有一个理想,有一份追求。虽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还是要找到各自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心之所向,都应该有一种持守:你的心是向着哪一方面的。你不要站在负面的那一方面,而要站在正面的那一方面。你不要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每一个人的心之所向都是重要的。我希望所有年轻的朋友,珍重自己,珍重自己的希望,珍重自己的理想。不要在社会中一些堕落的、败坏的、邪恶的东西中迷失自己。诗是心灵里最美好的情感,是人生中最纯真最高贵的东西,能够在自己孩童时期接触甚至记诵一些经典诗作,确实是人生一大幸事。
曾有人问我: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灭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这种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给孩子的古诗词》是中信出版社继《给孩子的诗》、《给孩子的散文》之后又一部“给孩子的好作品”。当今中国古典诗词讲坛影响最大叶嘉莹先生亲自甄别、挑选,将自己心目中最适合孩子阅读兴趣和能力的中国古诗词结集成这本《给孩子的古诗词》,共收录作品218首,不同风格的177首中国古代经典诗作、41首经典词作。
西汉时的东方朔,是朝廷中的一个大臣,向以滑稽著名。他是一个大隐士,但不隐于山林,却隐于朝廷,因此,他也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做到这一点,请看他的《诫子诗》:
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优哉游哉,于道相从。首阳为拙,柳下为工。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遗余不匮,自尽无多。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见神藏,与物变化。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乡耕田。他希望他的儿子长大后要善于思考,做一个孔伋(孔子的孙子子思)般的圣贤人物。他写有一组《命子》诗,第二首是这样的: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晚年,他发觉自己的五个孩子,智力都十分低劣,便写《责子》诗一首: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平时酗酒,从遗传学角度看,对后代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不懂此理,只责怪儿子,而不批评自己,并且还要“且进杯中物”,实属荒唐而可悲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诗中写道:
新年逢吉日,满月乞名时;
桂燎薰花果,兰汤洗玉肌。
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
白居易处于封建时代,终生无子,却能超脱封建观念的羁绊,其德行岂能与那些信奉“男大读诗书,女大逐鸡狗”的庸俗之辈同日而语!
唐代的诗圣杜甫,希望他的儿子宗武“饱经街”、“爱文章”,向圣贤看齐,请看他的《示宗武》诗:
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街,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诗中的“紫罗囊”指东晋谢玄少年时喜欢佩带紫罗囊,他的叔叔谢安看了,觉得是很不好的习气,就将紫罗囊烧了。
唐代诗人孟郊,终生贫困潦倒。唐元和初年,他的三个儿子因病无钱医治相继夭折,他悲痛至极。诗人兼散文家韩愈当即写了一首题为《孟东野夫子》的'赋子诗寄赠孟郊,诗云:
……有子与无子,祸福未可原,有子且勿喜,无子固无叹。……
劝说孟郊不要因丧子而忧伤,同时娓娓道出了这样一番道理:有子无子不是祸福之源,关键在于成不成器,有子成器则喜,子不成器即使生一大群也无福可言,甚至可悲可叹。据说,孟收到这一首启迪性的赋子诗后,顿时消除了忧愁,振作了精神。但毕竟爱子心切,过了些时候,他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一位慈母给远行的孩子密密缝衣的生活原型,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真挚感情,家喻户晓,老少咸诵,成为古今必读的教子名篇。
唐代的李商隐是著名诗人,但才高难为用,一生沉沦下僚。他不希望儿子学自己的样子,而要去读兵书,学万人敌,将来作“帝王师”。他的《骄儿诗》很长,摘其中的几句:
爷昔好读书,恳若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喂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街。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北宋诗人张耒(1054—1114),13岁就能吟诗作对。17岁写了当时脍炙人口的《函关赋》。少年时,他就学于苏轼,颇得东坡居士的赏识。 20岁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史馆检校、起居舍人等官职。他为人正直,做官清明,而且还写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了教育儿子张(禾巨)、张秸,以卖烧饼的邻居为榜样,专门写了一首七言诗。
张耒的邻居是位卖烧饼的。他仔细观察卖烧饼人的苦难生活:卖饼人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卖,哪怕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不间断。久而久之卖饼人的艰辛深深感动了诗人。他想,业过三百,行超三千,不论干什么,只要立志求远,不懈地努力,终究会成功的。为了教育儿子,学习卖饼人不畏艰难的品质,他写下了诚儿诗: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北宋的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这里,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
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专心料理政事,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贤相。
南宋诗人陆游特别注意用诗陶冶孩子性格。他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告诉孩子,一定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他总结自己学诗的体会,明确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
陆游在临死之前写的《示儿》感人肺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情绪是悲壮的,但字里行间又洋溢着坚信最后能获得胜利的乐观精神,显示出他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没有因其生命的结束而告,它永远有力地激励和感召着后人。
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
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
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
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
清代诗人袁枚的小女儿,天资聪慧,不少名门望族前来求亲,他均末允,却将她嫁给姑苏城一个百姓之子,并作了一首《嫁女词》相送:
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
女遵父训,把这首词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这些情真意切的教子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词值得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阅读学习,认真深思和细细品味。
1、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村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5、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6、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7、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8、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9、所见 [宋]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