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泛舟五湖诗句汇聚76句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范蠡泛舟五湖诗句汇聚76句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这两句是玩赏了利州附近的山川景色之后,发出的感叹,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涯,想学范蠡隐居湖上过清闲日子——谁能懂得我将乘舟追随范蠡,和他一样,泛舟太湖,心境淡泊,与世无争。言欲归隐,实含愤慨不平之气,委婉含蓄,蕴藉颇深。

出自温庭筠《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①范蠡:春秋时越国上大夫,曾帮勾践收复国士,功成身退,泛舟于太湖。

②五湖:指太湖。

③忘机:心境淡泊,与世无争。

参考译文

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山。

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

广阔沙草从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

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

简析

温庭筠一生政治上很失意,不仅屡次应试不中,而且因为语言多犯忌讳,开罪了皇帝和宰相(唐宣宗和令狐绹),长被摈抑,只好到处流转,做一个落魄漂泊的`才子。这首诗是温庭筠行旅于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渡江时所作。

这是一首寓意于景的抒情诗,诗人以朴实、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声色并茂、诗情画意的晚渡图,抒发了诗人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之情,反映了诗人淡泊仕途、厌倦名利的心境。诗的开头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全诗脉络清晰完整,色彩明朗;用词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境界闲适旷远,极富神韵。

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餬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摹然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作者】: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

【注释】:

利州,今四川广元县,地在嘉陵江北岸,故称南渡。范蠡,春秋时楚人,曾助越人勾践灭吴。吴灭,辞官泛舟五湖,莫知所终。

【赏析】:

写渡口景象,生动传神,又慨叹大家这样奔忙,都是为名利所累,不懂得像范蠡那样去遨游江湖。但范蠡的辞官,实是为了功成后恐不利于己的缘故,不用这个典故则更好。

苏轼为什么总喜欢把西湖和西施牵连到一起,并且总是在宣扬范蠡功成身退,携美女西施归隐的事情呢?在世人印象中,在吴国灭亡之后,西施就追随自己当初的爱人,灭亡吴国的第一功臣范蠡携手归隐,泛舟五湖,过上了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应该说,这种结局很美好,很浪漫。

当年范蠡受命在越国寻访美女,好送去吴国,迷惑吴王,结果发现了西施,两人双双坠入爱河。可是,二人为了越国的复国大计,中止了这段爱情,西施去了吴国,范蠡继续为勾践效命。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吴国终于灭亡了。范蠡了解越王勾践的性格,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同时,心中也深深眷恋着心上人西施,于是在吴宫被破时,带走西施,从此消失不见。这种浪漫的结局,在前代也有不少支持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苏轼。

苏轼写西施的名句,首推“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本美,而有了西施,西湖就更美了。不过这两句诗还没有提到西施的结局,苏轼别的诗句却有所透露。苏轼的《次韵代留别》“他年一舸鸱夷去,应记侬家旧住西”,在这里,苏轼认为西施最后的结局是追随鸱夷坐船而去。而此处的鸱夷正是号称“鸱夷子皮”的范蠡。在苏轼的另一首诗歌《范蠡》中,苏轼又云:“谁遣姑苏有麋鹿,更怜夫子得西施”。在其词《菩萨蛮》中又云:“莫便向姑苏,仍携西子。”《减字木兰花》:“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苏轼对于西施的这种结局,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赞颂。

其实,西湖和西施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关联,西施出身越国会稽,具体的说,是在浙江绍兴诸暨的苎萝村,后来到了吴国的都城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就算历史上,西施真的是追随范蠡归隐,泛舟“五湖”,也和西湖没有关系。吴越时代的五湖,和后来我们常说的`五湖四海,中国的五大湖不一样,就是指吴越地区的湖,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太湖和附近的四个湖,也有人认为就是太湖。不过,就是和西湖没什么关系。

那么,苏轼为什么总喜欢把西湖和西施牵连到一起,并且总是在宣扬范蠡功成身退,携美女西施归隐的事情呢?这就和苏轼的生平经历,心路历程有一定关联了。

苏轼少年成名,不到二十岁就名满天下,之后考中科举,年纪轻轻就走上仕途,但是在四十来岁时,遭遇了人生一次重大挫折,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一些新党人士别有用心的挑出苏轼诗文中的词句,曲解为诽谤皇帝,讽刺新法,苏轼被下狱,差一点死去,后来被贬黄州,一去就是五年。这五六年,苏轼沉默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早年的理想主义者渐渐的消退了,苏轼一方面依然渴望报效朝廷,造福百姓,但是另一方面对权力的争斗有了深深的厌恶。当宋神宗去世,苏轼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杭州知州。在杭州的几年,苏轼一方面大修水利,造福一方,但另一方也渴望像历史上的名臣范蠡一样,急流勇退,在功成名就之后,携手红颜知己,泛舟湖海,了此一生确实是人生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