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与李白齐名的杜甫。
杜甫,字子美,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有《杜工部集》传世。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这首七言绝句,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是忧国念友之情的代表。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旨:本诗形象的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因物是人非而流露的伤感凄凉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作用。
分析:两种思路;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的命运……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诗中通过“捉人”揭露了官吏横暴拉兵的不合理制度,反映了人民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感情。
1.诗中表现主题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
2.诗中揭示战争惨烈的句子是: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形象地概括出差吏残暴和老妇的悲痛的句子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全篇寓褒贬于叙事中,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好,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一段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惨状。
第二段写天灾后的人祸带来的不幸,雨中忍受煎熬的悲苦。
第三段写推己及人,从上文的自伤过渡到心怀天下,意境开阔,升华了主题。
主旨:作者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广大人民,表达对战乱中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诗人的伟大胸怀和理想。
诗人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他却一反常态地表现自己的个人遭遇,直抒胸臆的表达个人的情感?谈谈你的看法。
诗人由小见大,由己推人,表现了关注人民疾苦、心怀天下的济世情怀和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艺术特色:先记叙写景,后议论抒情,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羌村三首(之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整体感知: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到羌村,父老乡亲携酒慰问的情景,既有对父老盛情的深挚谢意,又有对动荡时局的悲叹。语至沉重,含蓄深沉。表现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诗句是: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出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的忧国忧民之情。
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不定。
赏析“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变”字和“来”字好在哪里?
来”字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变”字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做联翩、“无穷的想象。
艺术特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
全诗围绕”望“字展开,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抓住白云层出不穷的团团云气和黄昏归鸟返回深谷的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进而抒写出自己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感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在这里,巧用比喻,把高山暗喻成利剑,确是体现出了“奇险”。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雄心和气概?
体现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登上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从而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主旨:全诗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体现了作者的抱负与志向。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省巩县人。
杜甫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从三十五岁开始,他到长安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参加进士考试时,时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幌子,一个也不录取。他在长安城中,追随达官贵人,希望进入仁途。整整十年,毫无希望。最后,改变办法,直接向唐玄宗进献(三大礼赋),才引起注意。几经周折,终于得了个“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军械)”的小官。这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夜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先被安禄山俘获,后只身逃出,才被肃宗李亨任命为左拾遗。由于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朝廷。公元七五九年,关中大旱,他随灾民流亡。随后,杜甫和家人一起,经由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进入四川,在成都暂时安居下来。由于得到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在四川前后生活了共九个年头。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四川,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阳、长沙、衡阳流浪。公元七七0年,这位天才的诗人,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汀江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的诗惯以生动逼真的细节、精雕细刻的语言、铿锵流畅的音律、一唱三叹的韵味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反映时代的呼声、人民的苦难和他自己的种种感慨,使他自己成为唐代诗坛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杜甫和泰山关系密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到山东,是省亲的必楠。其次,唐人诗人率皆重视旅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他们共同遵循的准则。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其三,友情所系。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此外,杜甫的另一好友苏源明亦在泰山读书(相传苏源明读书处在泰山山顶)。其四,山东文化的吸引。山东是孔孟的故乡,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蓝,源远流长的文化,给杜甫以强烈的吸引。我们知道,杜甫曾多次游山东。其中,开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东时,正是唐王朝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变孔子配享周公的位置,使孔子南向坐,与周公并列,大大提高孔地拉的时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据我们简略统计,从开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从天宝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后共有七年的时间在山东一带游历,山东风物对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杜甫关于泰山的诗,首先和他到兖州看望父亲有关。他的《登兖州城楼》诗写道:
我到兖州来接受父亲教训的时候,
才第一次登上兖州城上的南楼。
远望天上的浮云连接着泰山和东海,
一望无际的平川连接着青州和徐州。
孤单矮小的周峄山上秦人的碑刻还在,
荒凉的城中鲁人的灵光殿依旧存留。
齐鲁在寺上演出过多少历史的活剧,
我凭眺历史的遗迹有无限感慨和忧愁。
这首诗的第一句原诗是:“东郡趋庭日”。东郡,指兖州,趋庭,是用典。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你学习‘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教训儿子说:“不学‘诗’,是无法把话说好的。”孔鲤就遵教学“诗”。又一日,孔子一人站在庭院里,孔鲤又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说:、你学习‘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又教训儿子说:“不学习‘礼’,你怎么会处世呢?”孔鲤就遵教学习‘礼’。因此,后来,“趋庭”一词就成为父教训儿子,儿子接受教训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杜甫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青年时代来山东省亲时的作品。其次,在这首诗里,杜甫对山东有良好的印象。山东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以及壮伟的风物在他的心灵中增添了感慨的情思。
在山东的游历,使杜甫对山东风士人情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山东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他在诗中称赞“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方位的历下人物;描绘“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的泰山形胜。特别是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时进在他的诗中出现。《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诗说:
巍峨的泰山上浓云四起,
泼墨乌云在满天空翻腾。
轰轰的雷声使人心胆颤,
濠沱大雨吓得鱼下沉。
座中陈列的是贤人白酒,
门外传来的是长者车声。
相邀时恰值雨后的泥泞,
骑马到您的阶下来相迎。
前人以为,许主簿是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的主簿(掌管文书印鑑),杜甫和他屡有交往。这首诗写泰山云雨雷鸣,十分有气势。我们知道,高山易聚云兴雨,所以《公羊传》上有“泰山的云彩,遇石崖而兴起,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连合成大片云团,不一会儿就可台布雨于天下”的记载。泰山云雨,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借以形容写诗作文,别具风味。兹转译如下,以博一粲:
天和地表现出来的文章,就是风、云、雨、雷。大自然中的风、云、雨、雷变纪莫测,无边无际,是天地的神巧,也是极好的文章。试以一例为论:
泰山上的云彩,刚地极少极少,但不一会儿就遍布天下。我曾约有半年的时间住在泰山之下,熟悉泰山云彩变纪的情状;有时云兴起时只是极少极少,转眼之间,便充塞天地;有时候呼个山峰同时云出,气势甚大,但升至峰顶即自行消散;有时候浓云密布,连阴数月不散;有时候一顿饭的功夫,便云散天睛;有时云如黑漆;有时候云如白雪;有时候云大如鹏鸟(这当然是《庄子·消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翘如天边之云的大鹏)的翅膀;有时候云丝散乱,状如人头上的乱发;有的庞然大块飘浮天际,别无相继;有的纤细连绵络绎不绝;忽而黑云大作,当地人以占卜预测说,将要下雨,然而终于不雨;忽而睛云展现,当地人又以占卜预测说,将要天睛,忽而终于下雨。云的形状动态,千变万化,没有一次是相同的。至于云的色彩、云的性情,也没有一次是相同的。泰山兴起的云有的归山,有的竞一去不返,有的全部归山,有的一半散去,一半归山,也没有是次是相同的。这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也是极妙极工的文章。
假如以作文的'法则去约束天地自然的文章,那就等于说,泰山将要出云的时候,一定要把各种云召集在一起商量,说:我将要出云使云成为天地自然的文章;因此云出要有规则,先出某一云,再出某一云,用某云为起始,以某云为伏线,以某云作为全篇的照应,以某云为波澜转折,以某云为插入,以某云为虚笔,以某云推开一层,以某云为收勒一笔,以某云为结尾。按照这个规定“放出”,再按照这个规定“回归”。一一不能所错失,这样,天地自然之文章就完成了。这岂不是说,天地自然之文是依靠泰山,泰山之文是依靠云彩,而云彩的出入就一定没完没了。苏轼曾经说过“我的文章好象水质丰富的泉水一样,随地形而流的。”
此话可以和上述比喻互相说明。
叶燮的文学观点之一便是:文无定法,要在自然。但是,他以在泰山居住半年的时间,细心观察泰山云气变化,描述准确,形象生动,由云气变纪而形容文章之道,出神入化,颇得诗家之真谤。游泰山者,不可不留意于泰山之云,亦不可不由云而联想社会人生诸事,游而有得,目遇自然之景而神思飘逸,浮想连翩,是为真游者;足涉山川而神游哲理,飘飘欲仙,其乐何如哉!
当然,杜甫的泰山诗最著名的还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
声震遐迩的泰山是什么形象呢?
踏上齐鲁大地就饮餐她的秀色。
她是天地自然钟爱的神奇尤物,
她高大巍峨把阴阳昏晓来分割。
浩荡的白云在她胸前奔腾翻卷,
自由小鸟从四方向她皈依拜谒。
我一定振奋精神登上高高绝顶,
看众山涉小才使人有无限快乐!
这首诗几科是尽人皆知。但是,因这第七句的“会当凌绝顶”中的“会”字,使铨释家们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议,或以为“会”字是“未然”之词,因而推断杜甫并未登上泰山;或以为“会”字是“必然”之词;因而推断杜甫一定登上了泰山。杜甫到底登上泰山没有呢?研究泰山和关心泰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研究杜甫的学者指出:杜甫确实登上了泰山。他晚年写的《又上后园山脚》中说:
早年我曾漫游山东,
欣赏嬉戏泰山之南。
深秋中我站在日观峰,
抬头眺望遥远的八方。
日观峰,即今之泰山山顶东侧的山峰。因为看日出最为壮观,故名。杜甫自己说他于“穷秋立日观”,可见登上确凿无疑。此外,尚可补充一条:杜甫的好友苏源明在泰山读书,确要的地点,据有关记载,是在泰山顶上天街附近。为了访友,杜甫登山也是十分近情的。
需要指出的是,杜甫的《望岳》和其他有关泰山诗相比较,有特殊的地位。我们知道,泰山神仙鬼魂之说,古已有之。因而,杜甫以前的诗人,包括和杜甫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李白在内,在他们写的泰山诗中,都带着浓厚的游仙成分。至于西晋陆机和东晋谢灵运的《泰山吟》这首我府诗是写人死以后灵魂归泰山的,和《薤露》、《蒿里》等乐府古诗一样,同属于人死时唱的哀悼死者的挽歌。谢灵运的《泰山吟》在字面上虽不涉神仙、天帝,亦不脱前有成说的窠臼。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收谢道韫一首《登山》,说泰山景色壮丽,是天地自然的杰作,不是人工的所可比拟,因而希望能住在泰山上以尽天年。事不涉鬼神、封禅,但谢道韫是东晋名将谢奕之女、王凝之之妻,长住江南,她是否真的登上泰山,事出可疑。且她的丈夫王凝之死于孙恩之乱以后,她寡居浙江绍兴,诗中的“逝将宅斯宇,可台尽天年”,或许是古代妇女在丈夫死后自称“未亡人”的委婉说法。我怀疑诗中说我将去到泰山建一所房子,以了此一生的说法,依然是人死魂灵归泰山的特殊表达方式。
简要地回顾关于泰山诗作的概况,我们就能判断杜甫泰山诗的真正价值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的《望岳》诗是把泰山从鬼魂、神仙、封禅的迷雾中解放出来的一个标志,是泰山风景诗的开创性的作品。只有他才第一次洗尽了历史的沉淀,还泰山自然美的本色。泰山,她雄伟壮丽,高大幽深,确确实实是大自然的宠儿,天地间的伟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