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坚韧在的诗句选录50句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刘禹锡坚韧在的诗句选录50句

1、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卓文君《白头吟》

2、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3、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4、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5、竹树无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杜荀鹤《春日山中对雪有作》

6、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7、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8、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9、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10、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汤允绩《浣溪沙·燕垒雏空日正长》

11、掩柴扉,谢他梅竹伴我冷书斋。——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12、修竹畔,疏帘里。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13、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14、夜深风竹敲秋韵。——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5、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16、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17、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

18、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19、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20、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21、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22、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23、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李颀《望秦川》

24、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陆容《满江红·咏竹》

25、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陆容《满江红·咏竹》

26、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27、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28、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29、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30、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31、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32、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杨万里《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33、润逼琴丝,寒侵枕障,虫网吹黏帘竹。——周邦彦《大酺·越调春雨》

34、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35、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36、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憨山德清《咏竹五首》

37、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38、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白居易《村居苦寒》

39、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纳兰性德《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40、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41、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

4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4、一丛萱草,几竿修竹,数叶芭蕉。——石孝友《眼儿媚·愁云淡淡雨潇潇》

45、竹竿有甘苦,我爱抱苦节。——孟郊《苦寒吟》

46、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47、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48、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戎昱《桂州腊夜》

4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0、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51、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陆容《满江红·咏竹》

52、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53、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吴文英《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

54、种竹淇园远致君,生平孤节负辛勤。——王汝舟《咏归堂隐鳞洞》

55、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陆容《满江红·咏竹》

刘禹锡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其文章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

刘禹锡现存诗词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诗风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魅力。

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

(一)傲岸不屈、顽强斗争

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初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后才爬上去的!此诗传出,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起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刘禹锡以诗获罪,三月又远去连州。

如果说,刘禹锡在被贬十年后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时的玄都观,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作者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而且说题为《再游……》是为了“以俟后游”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但是,这个“再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悦”。他又被派出长安,到东都洛阳做“太子宾客”这一闲散的官。

(二)追求执着、意志坚定

在唐代,像刘禹锡这样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贬时间之长且又不消沉绝望者,是较少的。刘禹锡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现了他不怕失败,坚持革新的坚定意志。他在《浪淘沙》其中这样写到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作者这里借“银河喻指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黄河喻指当时黑暗现实,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直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二字大有弦外之音,隐含着往昔无限事……此词为诗人久历风波之后所作。黄河风狂浪激,万里泥沙险恶,混浊喻黑暗的现实,‘浪淘风簸’又可理解为作者长期遭受挫折,打击的坎坷生涯。末句‘同到牵牛织女家’则喻渴望朝政清明之日,能与远贬异地的革新派朋友再回长安,聚首一道的坚定信念和急切心情。

在《浪淘沙》其八中作者还这样写道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开首两句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现象。或者说,谗言如浪深,迁客却未必是沙沉。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迁谪之客逆境中也不都会如沙沉江底。也有的还会努力奋争搏击不已。联系刘禹锡的`政治生涯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他在此词前两句已明白表露了他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所知。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反映。

很多诗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他“欲上青天揽明月”,也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更多地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且想的更多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借此来逃避现实,摆脱苦闷。与刘禹锡相比,李白多了一些对社会的失望,而刘禹锡则比李白多了一份坚定与执着。刘禹锡可谓“真金”,令世人景仰。

(三)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

刘禹锡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他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写到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这首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作者通过看和想,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诗人又崇尚“鹤仪形”,勤奋修德,心存社稷。虽然诗人的理想和现实有矛盾,作者也深感苦闷,但他仍借饮酒,清琴陶冶性灵,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而李白面对现实,则往往表现为“举杯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

刘禹锡这位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贬前后共达二十三年之多,“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身处逆境的他并没有意志衰退,却依然不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他逆境不衰的最好写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永贞革新”失败,打击沉重,且二十三年谪居“巴山楚水凄凉地”,这么漫长的岁月,这么凄凉的巴山楚水,既“寂寞”,又“蹉跎”,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令人精神颓废,万念俱灰。但刘禹锡以他坚韧的品格,不屈的意志没有“似沙沉”,纵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他始终不改初衷,逆境不衰。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虽感惆怅,但又相当达观。因为作者明白,这仅仅是个人的沉滞,生活的新陈代谢规律却不会停滞,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满怀信心,以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他的春天。

刘禹锡诗词的艺术魅力

刘禹锡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彩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民歌体乐府诗具有健康柔美的艺术魅力

在中唐,韩愈“以文为诗”,标榜师古;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诗风平易通俗。刘禹锡效法屈原,独辟蹊径,努力向民歌学习,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来提高创作水平。刘禹锡的民歌体乐府诗都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当地民歌的健康朴素的思想感情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并将它与文人诗的协作技巧糅合起来,或多或少地达到了风景画与风俗画的融合,人情美与物态美的融合,诗意与哲理的融合,雅声与俚歌的融合。他的《竹枝词》《浪淘沙词》《踏歌词》《杨柳枝词》等等形象生动、优美自然,含思婉转。有着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节奏感,多用比兴、谐音、双关语,使人感到表达的感情真挚而又含蓄,又比一般的民歌细腻、华美。另外,以前民歌多用花比女子,而他在《竹枝词》九首之二中写道:“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用花来比男子。他还用桃花来影射权贵:“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可以说,这些作品既有别于普通的民歌,又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创作,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寓言诗具有犀利的魅力

他和柳宗元都大量地创作寓言诗,使寓言文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刘禹锡的寓言诗,扩大了寓言文学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诗歌的体裁,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的《聚蚊谣》《昏镜词》《百舌吟》《磨镜篇》《飞鸢操》《秋萤引》等诗中,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有形形色色渺小,丑恶的形象,如飞蚊、昏镜、飞鸢、白鹰、百舌鸟等等,揭露了宦官、藩镇、权臣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灵魂;也塑造了光明磊落、洁白无瑕的形象,如白鹭、秋萤、明镜等等,以寄托诗人坚定意志和高尚情操,表现他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他在《聚蚊谣》诗中写道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焱欠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露花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这是一首政治寓言诗,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期间。作者先用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飞蚊黑夜中张牙舞爪的嚣张神态,揭露了飞蚊的罪恶,然后写诗人同飞蚊展开了巧妙的斗争。诗人把自我形象“七尺”之伟岸身躯同蚊子芒刺渺小之体加以对比,说明诗人的伟大,然后伟大者正在背时,渺小者正“天生有时”,且伟大者孤而渺小者众,诗人十分懂得面临的形势的严峻,以及敌我力量的悬殊,“为尔设幄潜匡床”,避开政敌锐不可挡的气焰,保存自己的实力,积蓄力量,继续斗争,表现了诗人勇于且善于斗争的精神。最后,诗人写了秋天一到便是蚊子灭亡之时。这首诗,用蚊子来比喻那些见不得阳光,专在黑暗中利嘴伤人的权宦、藩镇和趋炎附势之徒,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他们卑鄙渺小的形象,揭露了他们残暴凶狠的本性,指出他们一定灭亡的下场,展示了诗人善于斗争的形象。

怀古诗具有旨趣隽永、发人深省的魅力

刘禹锡的怀古诗有大量佳作,其基本特征是:糅怀古与讽今为一体,熔咏史诗与示志于一炉,旨趣隽永,发人深省。他的咏史以《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为代表。例如,他的《西塞山怀古》,全诗通过对发生在西塞山的历史往事的描绘,指出了人世变化巨大而山川依旧,寄托了作者无限感慨,并寓有天下一统,群雄竞逐局面已难行得通的深刻告诫。其主要特色是立意高远。以形象简练的笔墨描绘历史往事,具有高度概括力。面对西塞山,诗人并不从眼前景物落笔,而是描述历史上发生在西塞山的一场惊心动魄的鏖战。然后,诗人将笔锋一转,转到眼前景物,“人世几回伤往事”,既是总结上文,又是下文的开端,足见其手法的成熟。描写现实景物也是寥寥数笔,轻轻点染,格调苍凉遒劲。在这首诗中,他将讽戒之意贯穿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之中,给人以回味余地,令人深思。早在中唐元和初年,李琦曾据江南东道叛乱。刘禹锡在诗末强调了如今是四海一家的统一时期,这就对有野心的军阀提出了警告,但又不直接说破,结句以西塞山的故垒,及瑟瑟作响的芦荻作收尾,一片荒凉景象让人从中去思考。“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之意十分明显。笔调深雄老健。

刘禹锡的怀古诗在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左思,而且也为前代的李白、杜甫和后代的杜牧、李商隐所不及。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文学大师林语堂说:“做文人,而不预备成为文妓,就只有一道:就是带一点丈夫气,说自己胸中的话,不要取媚于世,这样身份自会高。要有点胆量,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就是文人的身份。所言是真知灼见的话,所见是高人一等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的文……存真保诚,有骨气,有见识,有操守,这样的文人是做得的。”大师所言极是。对照大师的高标准,我想到唐代诗人刘禹锡,这位被白居易称为“诗豪”的诗人,完完全全合乎上述做文人的标准。

刘禹锡很有才,他二十一岁就与柳宗元同榜中了进士,接着又通过博学鸿辞科考试,被授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十年后,他被擢升为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唐德宗李迁驾崩,太子李诵即位当了皇帝(即唐顺宗),任用他的老师、翰林学士王叔文、王伾主持朝政。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刘禹锡等一批富有积极进取精神的年轻官员关系极好。王叔文非常欣赏刘禹锡的诗文及人格,“尝称其有宰相器”。刘禹锡再度得到提拔,改任屯田员外郎,兼判度支盐铁案,并被请参议朝中治国方略、机密大事。

王叔文、刘禹锡这些雄心勃勃的有识之士,在得到顺宗的重用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可惜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了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柳宗元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同时被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按说刘禹锡遭到如此沉重打击,不说夹起尾巴重新做人吧,有意见也该闷在肚子里。可他不仅不检讨,反而在当时这偏远的地方经常写寓言讽刺诗,讽刺那些打击革新的当权的'保守派。这还不算什么,当他在地方呆了足足十年才被召回京城时,他又闹出一件大事来。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正月,他和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召回长安,等待朝廷任命他们新的职务。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和柳宗元听说玄都观里的桃花开得很美,便一起去那儿观赏桃花。一路上,人欢马叫,尘土飞扬。他们步入玄都观,只见满院桃花红艳灿烂,笑凌春风。

面对盛开的桃花,刘禹锡百感交集,写下了《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将京城在永贞改革失败后纷纷登台的执政新贵比做一时竟芳的桃花,而众多的看花者,则是那些追随权势、奉迎拍马之徒。诗人轻蔑地讽刺道,这些似乎占尽春光的新贵们,只不过是我被排挤出京后投机登上高位的罢了,有什么值得神气的呢?

这首诗很快在长安流传开来,自然激怒了权贵,他们以“心怀怨恨,诽谤朝廷”的罪名,再度把他赶出京都,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柳宗元跟着倒霉,被贬为柳州刺史。此后,刘禹锡又担任过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外一待又是十三年。

公元826年,刘禹锡在和州奉诏回洛阳。在回洛阳途中路过扬州,第一次与白居易相逢。白居易与他醉饮狂歌,并很为刘禹锡的遭遇惋惜,赋诗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诗的最后两句说,刘禹锡啊,你也该当不幸,谁叫你才名那样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贬谪,也实在太过分了。

我们来看刘禹锡是怎样作答的。他答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诗开头紧承白诗叙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紧接着悼念并肩战斗的已故友人,结尾处表达了个人对人生的看法,体现了他独有的宽广胸襟和恢宏气度。从这首诗,我们看到了一位坚韧不拔的强者形象。

公元828年,刘禹锡又调回长安在朝中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再游玄都观。诗人看到十四年前看花者川流不息的玄都观,现在这里桃花荡然无存,庭院里布满了青苔,开满了野菜花。于是他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绝句》: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以嘲弄的口吻,辛辣地讽刺了昔日狐假虎威,如今已树倒猢狲散的政敌。末一句“前度刘郎今又来”,公开向打击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叫板——“我又回来了!看你们能把我怎样?”诗人百折不挠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不能不让人仰视。

刘禹锡公元842年病故于洛阳。临终前他撰写了自传,为他早年参加的永贞革新辩护,为王叔文恢复名誉,表明了至死不渝的气节和情操。

刘禹锡不愧是中国文坛的硬汉,不愧是“诗豪”。他算得上林语堂所说的严格意义上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