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的长白发的诗句聚集100句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愁的长白发的诗句聚集100句

1.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君不见》 唐·李白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难》 唐·李白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难》 唐·李白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唐·李白

6.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8.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9.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10.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11.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12.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李白

13.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14.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15.日se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长相思·其二》 唐·李白

1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17.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18.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 唐·李白

19.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宫中行乐词八首》 唐·李白

20、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唐·李白

1.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君不见》 唐·李白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蜀道难》 唐·李白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难》 唐·李白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唐·李白

6.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7.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8.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9.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10.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11.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

12.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唐·李白

13.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14.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李白

15.日se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长相思·其二》 唐·李白

1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唐·李白

17.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18.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渌水曲》 唐·李白

19.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宫中行乐词八首》 唐·李白

20、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唐·李白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思想

盛唐国力强盛,多数士人渴望建功立业;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抒怀》《永王东巡歌》《行路难》(其二)都反映了他的这类思想。

李白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使他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古风》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对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逃避现实等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白发三千丈,因为心中愁苦 才会有这么长。不知明镜里,从何处染 上了这一头白发?缘:因为。个:这样, 这般。秋霜:指白发。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内心愁苦 极深,头上平添白发。[例]当初我所景 仰的乌发如墨的教授,而今竟是一个白 头的老翁了,走过了多少坎坷的生活途 程,经受了多少痛苦磨难,缕缕银丝上, 凝聚着多少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 我 不禁感慨万千,想起了李白的绝句:“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门瑞瑜《秋霜谱》)

二、前 两句常用作夸张的例子。[例]又如李 白的“白发三千丈,愁来似个长”,难道 “唯真实论”者可以跑出来质问作者“你 这不真实,我从来就没有看见人有白发 三千丈的`。你这个说话是过分夸大到 失真了!”其实,这里的“白发三千丈”不 过是描写其忧愁的深度。(黄药眠《〈药 眠散文选〉自序》)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解题】

本题共十七首,此首列第十五。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时李白从幽燕南归客游宣城、秋浦。秋浦:唐县名,以秋浦水得名,今为安徽贵池县。诗中抒写忧心国事、叹息年华逝去之深重烦愁。“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仙才,那能作此!”(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

【翻译】

白发三千丈呵,

是因为愁才如此之长!

我不知那洁净的镜子里,

是怎么染上了一层秋霜。

【鉴赏1】

天宝十三载(754),李白从幽燕安禄山的虎口逃脱归来,客居皖南,盘桓在秋浦一带。秋浦,原是水名。《一统志》载:“秋浦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唐时设秋浦县(今安徽池州市)。《秋浦歌》为一组共十七首的组诗,大多描写秋浦风物,抒发诗人悲慨不遇的愁怨。此诗是其中第十五首,是抒写怨愁郁结之情最杰出的一篇。

诗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有“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缘”,因为。“个”,唐人口语,是“这样”的意思。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缘愁而长!无怪清王琦评点说:“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丝尽成白发,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赋予怨愁以形象,这是何等神奇之至啊! 诗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想,不愧为谪仙人之笔,笔际凝聚着超凡的气魄和才情,构成了一种巨人式的忧愁!

接下三、四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徘徊踯躅于秋浦河畔,象侘傺失意的屈原那样,行吟泽畔,憔悴枯槁。“明镜”即指秋浦之水。诗人不意中瞥见水中身影,不禁顾影自叹,那飘散在水影之中的蓬乱散发,引出诗人愁绪万千,波光涟漪,水影折光,白发披拂,真象有三千丈之长啊!昔日如青丝的乌发,如今却是鬓染秋霜,多么地衰颓苍老,此处“秋霜”照应首句“白发”。诗人说“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其四)诗人感情激愤痛切,“不知”、“何处”的设问反问,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忧心如焚的感情力量,笔力千钧,但诗人却举重若轻,明知故问,足使人深思玩味。李白在开元、天宝年间,曾两次入长安,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可得到的遭遇均是困顿而归,壮志难酬。尤其是二出长安,使他对统治者有了更深刻清醒的认识。天宝十二载幽州之行,使他洞悉了国势倾危即在眉睫,“何处得秋霜”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怀,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慨! 诗人盘桓秋浦之畔,内心陷入一片愁思之中。“愁”构成了全诗的灵魂!

全诗四句,突然而起,倒装插入,四句三折,笔致深曲,托兴蕴藉,真是一首不朽的愁歌!

【鉴赏2】

起句出语惊人,以“三千丈”极写“白发”之长,几令人生不近情理之感。然而,继之以“缘愁似箇长”,顿使疑念冰释,精义全出。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而能使白发长达三千丈,则此愁之深重可想而知。回观首句,看似无理,却因无理而妙,因无理而真,诚如王琦所说:“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李太白文集》辑注)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秋霜”代指白发,语极形象而含蓄,既回应首句,又与诗人对镜自视时的忧伤心境关合。一个“何处”,似问非问,传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惊诧、愁烦而又饱含感叹的强烈情感。往事如云烟过眼,大志未展,已蹉跎而至于老境,面对镜中秋霜般的白发,怎能不愁闷填胸、发无穷之浩叹呢?两句诗,忧伤而不消极,痛苦中含有一种力感,比起“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更巧妙曲折、形象生动,情感也更具爆发力。

以上两首诗,一平实,一豪放;一脉理细腻,一线条粗犷;一格调哀婉,一风格浪漫;一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肺,一如大河奔涌骇人心目。各具所长,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