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首)
神龟卷雪迎晖楼,槎客涟漪浩荡鸥。
十里半曦寻佛寺,三山中犊托鼋头。
摩崖海峡锦帆走,鹿顶春涛勒石留。
修月澄澜尤酒醉,藕花深处五湖舟。
(第二首)
苍苍鹿顶瞰鼋头,烟雨清溟一望收。
万浪卷来千顷雪,丛芦唱入数声鸥。
彤云随水漂天际,乱石惊涛砥激流。
春意满湖载不动,落帆闲泊七桅舟。
(第三首)
满渚湖光淡拂纱,春樱千树落朝霞。
飘飘云锦青枝挂,佼佼芳蹊笑语哗。
择木黄鹂歌觅伴,銜泥紫燕欲齐家。
东风无趣闲生事,摇落游人一颈花。
(第四首)
青蓝赤绿紫黄橙,谁与菖蒲争艳名?
白凤彩鸾舞锦苑,金童玉女站香茎。
灵花不带俗尘意,瑶草相携红粉情。
细察方知天地气,君前哪敢负平生。
(第五首)
微风拂过晚霞归,渚上鼋头殿影巍。
仰望流云移玉镜,遥观碎鉴落湖辉。
潮涌点点摇渔火,水漾粼粼动岛黑。
宿鸟惊飞三更鼓,衰翁策杖意方回。
(第六首)
驱车向北别苏州,夏日炎炎何处游。
美丽乡村挥手过,繁华闹市点头溜。
蠡园俊秀不熄火,基地古香未费油。
直扑波澜浩渺渚,太湖绝景在鼋头。
(第七首)
百年独守立鼋宫,玉座凭澜映水中。
远近淡云横野阔,东西边月与天同。
湖山影合塔尖耀,风雨声分光束融。
日伴无穷波上客,英明夜放立殊功。
(第八首)
鼋头细雨草菲菲,李白桃红待客归。
渚上流云难久驻,信中
心随雁影思乡赋,背靠龟身立世碑。
只手依稀痕迹在,犹将彩笔为君挥。
(第九首)
韶景为诗梦不禁,杜鹃啼处漫追寻。
踏春鼋渚飞花影,垂柳湖边醉客心。
一树桃红滋艳色,满帘烟翠扑幽襟。
亭中望眼思归燕,暗想西施缥缈临。
(第十首)
秋凋野老苦无情,磨历沧桑留世名。
秀挹恒春迎客守,静含太古应宾生。
愁来风景游人断,事去岚山道石清。
古木云烟凝垄上,桥边露草滴还惊。
(第十一首)
青年此地尽情游,濯足吟诗意气流。
湖色山光还似旧,亭台草木愈加稠。
烟波浩瀚三山渺,风雨猖狂一鸟悠。
留影难寻前日处,霜容皱乱浪中浮。
(第十二首)
万象参差绝胜地,千星荡漾五湖天。
高阁寄啸蓬山外,云梦来归洞庭边。
茶醉二泉如二月,神来三岛是三山。
濯缨桥下龙蛇笑,古寺钟鸣好问禅。
(第十三首)
陶朱阁上眺三山,翡翠浮雕镶玉盘。
渚似鼋头嬉阔水,宫如屈子问长天。
湖因浩渺方称太,帝借传说始做仙。
红尘多少虔诚客,一昧执迷为哪般?
(第一首)
初至无锡给人的感觉,
就像是置身于一幅,
古代江南的古老画卷。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即从这里经过,
这里的船只络绎不绝,
其繁忙景象让人想到了,
“清明上河图”,
而我亦仿佛置身其中,
随着人潮涌动,
乐此不彼。
远处南禅寺的钟声,
依稀在耳畔响起,
让我真的有一种,
恍若回归古代的感觉。
这里的烟雨缭绕,
如轻烟,如薄雾,
随风摆舞,
吹拂在人的脸上,
轻柔而又细腻,
温风中透着丝丝凉意,
这就是江南的春雨吗?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大抵就是如此吧。
人们喜欢用烟雨朦胧,
来形容江南,
我觉得,
这是最适合不过的,
天边的云朵异彩纷呈,
好像在表演一场时装秀,
而阳光时隐时现,
也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
沿街的垂柳在风中摇曳,
其娥娜多姿的身段,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
在其下驻足观摩,
而在雨中漫步的感觉,
让人心情舒畅,
不用打伞,
全身心的沐浴在,
阳光雨露之中,
这种细雨如梳,
微风拂面的感觉,
也似乎只有在江南才,
可以体会到吧!
真的'要感谢这,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让我有幸尝到了,
“日光浴”的美妙!
无锡名胜首推太湖,
太湖的最美之处,
自然是被郭沫若,
称为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了。
看这个名字就很奇特,
风景自然也是美的。
在此处观日出,
宛如站在泰山之巅,
看一轮红日跳出海面,
兼有高山观日出之雄奇,
与大海观日出之磅礴。
渚上最能体现江南韵味的,
当属江南兰苑了。
兰花,流水,
修竹,园林,
将江南韵味体现无余。
渚上水塘甚多,
凡有水塘处必有荷花,
一大片一大片的,
密密的真是,
荷叶田连连,
盛夏荷花盛开,
微风徐来,
更加显得风姿绰约了,
或许这美丽的荷塘,
就是朱自清先生,
所怀念的江南的荷塘吧。
(第二首)
金山冉冉波涛雨,
锡水茫茫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
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先碎!
父老相从鼻欲辛。
夜读程婴存国事,
一回惆怅一沾巾!
——《过无锡
(第三首)
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
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
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
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
——寄畅园
(第四首)
寺有泉兮泉在山,
锵金鸣玉兮长潺潺。
作潭镜兮澄寺内,
泛岩花兮到人间。
土膏脉动知春早,
隈隩阴深长苔草。
处处萦回石磴喧,
朝朝盥漱山僧老。
僧自老,松自新。
流活活,无冬春。
任疏凿兮与汲引,
若有意兮山中人。
偏依佛界通仙境,
明灭玲珑媚林岭。
宛如太室临九潭,
讵减天台望三井。
我来结绶未经秋,
已厌微官忆旧游。
且复迟回犹未去,
此心只为灵泉留。,
——唐 皇甫冉《无锡惠山寺流泉歌》
(第五首)
太湖璠珠,秀慧无锡:
天泽地润似翡,
镶江南水乡;
山色溪光如翠,
嵌沪宁干线。
峰绿水秀,宛若人间仙境;
地灵人杰,实乃至德名邦。
秀慧无锡,春秋辉煌。
孕近万年,人类文明,
记三千年,历史文字。
回眸远古,无锡先民,
狩猎劳作,石锛骨耜,
石镞角匕,琮柱玉斧,
诸多文化,姿彩斑斓。
制陶玉雕,蓬勃发展,
品类繁众,形整朱绘。
泰伯仲雍,西辞岐山,
卜居梅里,取号“勾吴”,
断发文身,兴修水利,
倡导农耕,栽桑养蚕。
太伯立国、吴王诸樊,
二十世六百年,吴都邑筑无锡。
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
极尽育蚕制丝之状。
古运河上,布贾旅贩,
船乘不绝;城郭之中,
金银彩帛,商铺杂错。
“布码头”之名,传遍南北。
及至近代,锡埠粮市,
日臻兴旺,米豆仓行,
甲于省会,皖豫米商,
浙东籴贩,麇不联樯。
锡城四乡,坊间村落,
机杼声声,食供八方。
秀慧无锡,天宝物华。
祥符禅寺,鹫峰圣境;
灵山佛祖,释界仙畿。
寄畅一园,谐趣玲珑,
康乾二帝,春秋忘返。
西神山上,蜷龙欲出;
梁溪柳岸,步移景换。
吴万两塘,渔舟出湾,
青山列屏,碧波开镜,
谁能胸贮,三万顷,
我欲身游,七十峰。
惠山古镇,祠堂群集,
天下二泉,清流活活。
阳羡三洞,抚钟乳,
善卷腾腾,有神仙;
暨阳古炮,扼江尾,
虹梁横空,贯海头。
宜兴紫砂,点石成金;
惠山泥人,饮誉海内。
丰盈水灵,水蜜桃,
疑是猴王,偷天来!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关于无锡鼋头渚风景导游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鼋头渚导游词(一)
各位来宾:你们好!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览太湖,共渡美好时光,我感到很高兴。(导游作
因此有人通俗地把它解释为:不到鼋头渚,等于没有到太湖。这牌坊左面的山峰,叫做充山,又名南犊山。"自古名山僧占多",早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萧梁时,充山的后山就建起了"广福庵",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这里最早的风景开发。到了明清时,不少文人雅士就常到这湖边游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还在湖边的山崖石壁上,刻上了言简意赅的摩崖石刻。其中明末有位叫做王永积的,在他编写的《锡山景物略》中,对这里的景物作了记载:"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鼋头状,因呼为鼋头渚"。鼋是一种大型的海龟。在中国古代,乌龟被看作是长寿的灵物,俗话说得好:"到了乌龟的头,万事不用愁。"鼋头渚因此被赋于了吉祥的含义。
1916年,地方绅士杨翰西,用做稻谷生意赚来的2000块大洋,向朱某人购买了这里包括鼋头渚在内的60亩山地,从1918年开始构筑别墅园林"横云山庄"。杨翰西是清末举人,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在造园时有意识地发挥真山真水的环境优势,因势布局,巧妙点缀,融情入景,恰到好处,所谓"三分人意,七分天然",这别墅园林造得很是不俗。但杨的.民族气节不好,抗战时,曾担任汪伪政权的水利委员长。抗战胜利后,横云山庄被当局接收,改为"横云花园"。建国后,又把这里与附近的太湖别墅、陈园、郑园等联成一片,组成"鼋头渚公园"。到了八、九十年代,公园进一步扩充,形成了游览面积达130公顷的鼋头渚风景区,包括充山隐秀、鹿顶迎晖、湖山真意、江南兰苑、十里芳径、万浪卷雪、鼋渚春涛、太湖仙岛等八大景点。如果把这各具千秋的"鼋渚八景"统统游一遍,大约需要整整一天时间。
今天我们的游程安排得比较紧凑,因此重点游览精品中的极品"鼋渚春涛",该景点的基础就是刚才所说的"横云山庄"。
鼋头渚导游词(二)
各位来宾,大家好!
我们走过了幽曲的"藕花深处"翻过了一道小小的山梁,来到了大家心仪已久,景色豁然开朗的太湖佳绝处鼋头渚。您看:三万六千顷的浩淼烟波奔来眼底,浓淡相宜,七十二峰缥渺可辩。三十六和七十二,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代表3的阳数之极即九的四倍数和八倍数,具有阴阳调和,吉祥完美的意义,用来概括太湖的水域面积和山、岛的数量,是赞美这里既有海的雄伟,又有湖的秀丽。真是"山不高而清秀,湖不深而辽阔",一派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图画",把太湖平远山水的审美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请大家往左面看:那里山势连绵,重岗复岭,有12个山渚伸突湖中,称为"湖东十二渚,现在已建有中央电视台的"影视城",还有建设中的"山水城"。
请大家转向右边看:那里从青龙山到闾江口,沿湖有18个山湾,简称"湖西十八湾";它的前端就是马山岛,岛上有国家级的度假区,更有高88米的"灵山大佛",遐迩闻名。再请大家往中间看:那好象由三个小岛组成的"三山岛",既有秀气,又有灵气,更象"蓬莱三岛"那样有点儿仙气,已被建成中外驰名的"太湖仙岛"。再远点那座像笠帽一样隐约可辨的小岛,叫"拖山岛",这拖山岛的南面,就是一片汪洋的外太湖了。
在这里,我还想向大家补充讲一讲:这湖东十二渚、湖面十八湾和拖山岛之间的太湖,归无锡管辖,在古代又称作"梅梁湖"。它的得名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三千年前,陕西岐山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南奔荆蛮",在无锡"梅里",也就是今天的梅村镇,开创了吴国五百多的的基业。当时用梅树的树干做成房屋的正梁,被赋于了神圣的色彩。一次吴国运送梅梁的船只,把梅梁翻入了湖心,这样到了每年的春季,湖面就会飘出朵朵洁白的梅花。请大家回过身子,欣赏一下太湖航行的保护神"鼋渚灯塔"。因为鼋头渚处于太湖和蠡湖航道的突出位置,因此在1920年,就有人在这里立杆挂灯,为夜行船只导航。
1924年,锡湖轮船公司通航,地方人士建灯塔表示祝贺,当时灯塔的形状,象一枚弹头朝上通红的炮弹。1982年结合灯塔翻修,改成民族形式的紫酱色,琉璃瓦重檐塔顶;并在砖砌墙身上用粉红色金山石贴面,高度也从原来的12.56米加高到13.1米,使灯塔显得更加典雅挺拨,成为鼋头渚的标志性建筑。请大家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