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随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1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1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1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1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1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1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1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1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1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1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3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关于古诗词1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宋·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
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
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关于古诗词2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嫽人的古诗词。
——题记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白话文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姽婳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关于古诗词3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 吴均《山中杂诗》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 高骈《对雪》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 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kk!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 卓文君《白头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 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竹马踉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 张舜民《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 杨万里《夏夜追凉》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乱蝉衰草小池塘。 ——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 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 李白《谢公亭·盖谢x范云之所游》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 姜夔《疏影·苔枝缀玉》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 苏舜钦《初晴游沧浪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 李颀《望秦川》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 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 —— 范成大《浣溪沙·江村道中》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 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南山截竹为v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 李颀《听安万善吹v篥歌》
疏梅带雨开,瘦竹随风摆,雨和风着意好,为我安排。 —— 沈自晋《玉芙蓉·雨窗小咏》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 白朴《天净沙·冬》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 李东阳《柯敬仲墨竹》
柳梢残日弄微晴。 —— 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 —— 李邴《汉宫春·梅》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 —— 顾浮读俳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 —— 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南国辛居士,言归旧竹林。 —— 孟浩然《都下送辛大之鄂》
湘娥竹上泪痕浓。 —— 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 史达祖《留春令·咏梅花》
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东岩富松竹,岁暮幸同归。 —— 王勃《送卢主簿》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 —— 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 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 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 林景熙《冬青花》
想文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 —— 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三径西风秋共老,满庭疏雨春都过。 —— 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砌花含露两三枝。 —— 顾浮读俳仙·月色穿帘风入竹》
关于古诗词4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途中立春寄杨郇伯》——唐:窦常
浪迹终年客,惊心此地春。
风前独去马,泽畔耦耕人。
老大交情重,悲凉外物亲。
子云今在宅,应见柳条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唐:韦元旦
灞涘长安恒近日,殷正腊月早迎新。
池鱼戏叶仍含冻,宫女裁花已作春。
向苑云疑承翠幄,入林风若起青苹。
年年斗柄东无限,愿挹琼觞寿北辰。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唐:李适
金舆翠辇迎嘉节,御苑仙宫待献春。
淑气初衔梅色浅,条风半拂柳墙新。
天杯庆寿齐南岳,圣藻光辉动北辰。
稍觉披香歌吹近,龙骖日暮下城闉。
《立春偶成》——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唐:宋之问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立春》——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内出彩花应制》——唐:崔湜
澹荡春光满晓空,逍遥御辇入离宫。
山河眺望云天外,台榭参差烟雾中。
庭际花飞锦绣合,枝间鸟啭管弦同。
即此欢娱齐镐宴,唯应率舞乐薰风。
《立春》——唐:韦庄
青帝东来日驭迟,暖烟轻逐晓风吹。
罽袍公子樽前觉,锦帐佳人梦里知。
雪圃乍开红菜甲,彩幡新翦绿杨丝。
殷勤为作宜春曲,题向花笺帖绣楣。
《人日立春》——唐:卢仝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汉宫春立春》——宋: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
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卖花声立春》——清:黄景仁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
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腊里立春蜂蝶辈出》——宋:杨万里
嫩日催青出冻荄,小风吹白落疏梅。
残冬未放春交割,早有黄蜂紫蝶来。
《立春》——宋:宋庠
曾见青旗上苑回,瑞幡仙萼翦刀催。
朝来独曝茅檐日,且暖蓬心一寸灰。
关于古诗词5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佚名《诗经周南关雎》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欧阳修《玉楼春》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陈陶《陇西行》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关于古诗词6
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
作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问刘十九
作者: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梦江南·昏鸦尽
作者: 纳兰性德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作者: 纳兰性德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时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
惊雪
作者: 陆畅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观猎
作者: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关于古诗词7
《劝学》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是位的理学家。他认为诗歌是“感于物而动,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因此,他的诗常常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带有很强的警策性、劝诫性的理趣特征,但又不堕理障,富于情趣。《劝学》便是一首感慨光阴易逝,劝诫青少年不虚度年华,奋发进取的作品。
前两句直接点明题旨,突出了“劝”的内涵。“少年易老学难成”是从光阴荏苒、易逝的角度来“劝学”。“少年易老”是指少年郎的韶华转瞬即逝,错过了宝贵时光就很难成才了。诗中的“老”字带有夸张的成分,突出了光阴易逝的特征。“一寸光阴不可轻”是从珍惜光阴的角度来“劝学”。“一寸光阴”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人们从可感可触的体察、认识中来理解光阴的重要性。这两句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珍惜光阴的重要意义。
后两句则改直接劝诫为间接劝诫。诗人选取了两个富于典型意义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了光阴的迅捷、易逝,渲染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意义。未觉句是用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的典故。“秋声”语出自欧阳修的《秋声赋》,指黯淡、萧条、凄凉的景色和悲愁的情绪。春梦未觉而秋声已到,阶前已是一种秋风飒飒,树叶飘零,“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萧索景象。作者以“秋声”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光阴蹉跎的后果,从反面间接地启示人们:光阴易逝,蹉跎日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诗前两句明理,理寓于情,后两句抒情,情寓于景。在情、景、理的交融中,情愈显,理愈彰,情致蕴藉,理趣盎然。诗中巧用比喻,形象飞动,颇为高致。
关于古诗词8
诗中有画。诗歌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唤起联想,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就是铺彩着色的好例子。连用两组色彩,绿中含黄,青中带白,色彩分明,色调柔和,展现出春天的明媚景色,表现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南宋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形成的视觉冲击;上有碧蓝的天空、艳红的太阳,下有一望无际的莲叶和荷花,以绿衬红,描绘出西湖荷花的靓丽风姿。
北宋词人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作者连用两组色彩,黄嘴啄红花,燕尾点绿波,不仅引起对色彩的美感和联想,而且生动展现了如画春光、如诗情怀,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着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人意料地用洁白梨花比喻树上积雪,生动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独树一帜,展现出一幅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还有的诗不直接用表示色彩的词语,而是以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美。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阔无垠的边陲大漠黄沙漫漫,橘红色的夕阳辉映着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关于古诗词9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陆游为教育儿子子聿而写的一首短诗。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是读书学习的经验总结,因而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诗的前两句讲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不偷懒,不懈怠,用上了全副心血与精力,从少壮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刻苦研读,下足了工夫,所以到老年时在学业上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离开了踏踏实实的潜心追求,离开了青年时代的日积月累的努力,要想得到成功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诗人指出了“少壮工夫”的重要。正如俗语所说:“补漏趁天晴,学习趁年轻。”珍惜青春年华,打好学业基础,以求老来有成,这是古人做学问的一条宝贵经验,它对人们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
诗的后两句是讲学习的另一种重要规律,就是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虽然书本的知识是重要的,必需认真学习掌握。但是光从书本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是诗人切身感受之后对晚辈提出的谆谆告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只能得到一些肤浅和皮毛的东西;要求“深”求“实”,获取全面的有用的知识,还要亲身去做,只有得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深化,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结句果断有力,不容含糊。诗人以决绝的语气强调了“躬行”的重要,这无疑是指导青年读书的正确途径。
陆游的'这首教子诗富有高度哲理性,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这两条读书的重要规律,给予我们很有意义的启发。
关于古诗词10
1.三首古诗词可以按先后顺序分别进行教学,也可以把三首诗词进行比较教学。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可先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难点,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把初步理解的词语放进句子去试着讲讲句子的意思。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要作如下点拨:
《独坐敬亭山》中的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子的意思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够。《望洞庭》中的镜未磨。要让学生知道古代的镜子是用铜制做的,镜表面需要经过打磨。《忆江南》中的旧曾谙要交待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导学生查字词典帮助理解。
在理解词句意思时,应鼓励学生质疑,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对话的氛围。
3.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说说全诗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称来说,用角色对话的形式说,根据提供的画面来说,形成宽松的、相互交流环境。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质量,看是否把诗意理解正确,语言是不是连贯等。
4.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指导,要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思考。把握每首诗的感情基调。如《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忆江南》,以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朗诵。
5.在理解诗意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以往学过的有关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通过画画等活动方式,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6.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或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
7.如采用三首诗词比较教学,可以在基本疏通词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诗人不同时间所见景物和景物的特点,以及诗人当时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较;对诗和词的形式上作些对比。还可以运用不同的音乐作配音朗诵,借以体会诗人当时的不同心境。
8.教学本组生字,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后教师在班上检查。注意谙读ān,不要读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写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横要短。
导语: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杜甫的诗歌格外明亮、耀眼。千百年来,其以真、善、美的星光闪烁在我们的精神世界中。由于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染,杜甫心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诗人用毕生心血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的仁爱精髓熔铸到诗歌中,融化到血液和骨髓之中。
杜甫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纵观其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高度统一于其身。诗人常常以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身份对民生疾苦赋予深厚的同情,他的诗歌中较多涉及“骨”字,随物赋形,以“骨”述他人与社会之境况,具有博爱精神,这些富含“骨”字的诗作被称为“骨诗”。顾名思义,所谓骨诗,指诗句中带“骨”字的诗。骨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在这里比喻人的品格、气质、神韵。这些 “骨诗”将作者关爱生命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融为一体,集中彰显了杜甫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亲情友情的真诚呼唤和疾恶如仇的仁爱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感人。“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中,诗人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杜诗祥注》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频频呼君,几乎一声一泪。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相联系,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是诗人经常表现的重要主题。他的笔锋永远指向最高统治者。在《丽人行》中,他以非常生动而含蓄的笔墨,讽刺了在唐玄宗的娇宠下,杨氏姐妹所过的奢侈淫乱的生活;在《遣遇》、《甘林》等诗中,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搜刮一空,造成处处卖儿鬻女缴纳租庸的凄惨景象。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朽现象加以多方面抨击:在《洗兵马》中,他指斥李林甫等官僚的得势嚣张;在《草堂》中,他谴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作威作福和残杀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嘲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无能……可以说杜甫的不少诗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和征战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在儒家文化中,“骨”、“骨气”,“气骨”是刚健中正的表征,诗人仁心广被,泽及天下苍生,以诗抒怀,用仁义培植和浇灌的爱国爱民的伟大品格在诗中得以充分彰显。应该说,这些仁爱情怀是传统儒家仁爱思想在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推演。儒家仁的观念中带有浓浓的爱意,这种爱不是一己之爱,而是一种大爱、博爱、泛爱,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生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速转变时代,一生饱经忧患,境遇十分坎坷,他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身体会,因而往往能一语中的,引起读者深层次的共鸣。
在唐代,给人民带来最深苦难的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引起的内乱外患,这种情形在杜甫诗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征夫》)。更为可贵的是,诗人不仅反映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残破景象,而且揭示出了更尖锐的社会矛盾。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壮丁尤少,于是统治阶级便用残暴手段,把结婚才一天的丈夫,还没有成年的“中男”,甚至年老妇人都一起强征入伍或服役,这一切都反映在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中,尤其在《石壕吏》这首诗中,表现得最集中、最深刻。
由于杜甫看到人民在战乱中受到的灾难太深、太重了,因此他热切盼望战乱平息,好让人民过上太平的生活。他在诗中不断喊出代表着当时人民愿望的呼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直到诗人老年,也一直没有停歇过这样的呼喊。当安禄山率领胡兵蹂躏着祖国的土地,在大敌当前时,诗人一方面看到人民在官吏的横暴下被强征入伍,情形极为悲惨,另一方面他又怀着沉痛的矛盾心情,在《新婚别》等诗中,劝人民去从军,平息这一给国家民族带来极大祸害的叛乱。正因为诗人对人民怀着这样深厚的感情,因此,当他听到有人建议迁都洛阳,取其地势险固,他却表示反对,认为只要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实行良好的政治,天下就能安宁。所谓“盗贼”,其实是被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这就是他在《有感五首》中表现出来的光辉思想:“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破碎的祖国一旦出现山河复整的气象,悲歌了一生的诗人又写出了欢乐而感人的诗,如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不仅从他的每一个形象里涌出喜悦的感情,而且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像春天的旋舞曲似地飞转着轻快的旋律。
杜甫的一生是为人民忧虑的一生,是为人民歌唱的一生。直到他病倒在湘江船上,在生命的最后,也没有忘记过多难的祖国、多苦的百姓。他在最后一首诗中慨叹道:“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风疾舟中伏枕抒怀》)这就是壮怀一腔忧国忧民之思的杜甫,在他的眼中,广大民众的苦难忧乐始终都是最值得关注和同情的对象,始终都在为社会的不公、时代的不幸而摇旗呐喊。
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崇高的人格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品质,从而教育、激励了后世无数诗人和爱国者――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等人。杜甫伟大的诗篇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吸引和启迪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从中唐的白居易到晚清的黄遵宪,他们的创作与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都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杜甫的“骨”诗可谓“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是其仁爱精神的诠释,这种情感恰恰是诗人在生活中的体察,激发了诗人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珍重与责任,并在生命里程中越来越深厚地表露出来,这种“爱”与责任不是简单思想的投射,而是重天下轻己身的利他人格的体现,是封建文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的显现。这种无时无处由其胸襟发出的对国家、对人民、对朋友、对亲人的关爱,正是人文关怀的良知性善的真切发现。其大量深切关注人民疾苦、仁爱之情的“骨”诗,全面诠释了儒家“为人之仁”的人格追求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