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奇石的诗句有哪些1
石器时代,乃人类文化初始;
爱美之心,为社会进步标志。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浓缩山川自然之灵气;
先祖以山顶穴为居,寄予天工宇宙之神力。
引线穿石即美饰,改石为磬可清音。
《史记》载舜帝制墨玉为玄圭,
《周礼》称周公植神壁于侧立。
屈原投江,昆仑和田玉并明月璐;
卞和献璞,荆山落凤石雕和氏璧。
秀皱瘦透,米芾相拜赏石之痴名;
《云林石谱》,杜绾纵论千岩之瑰异。
聊斋志异,蒲松龄鬼怪篇中《石清虚》;
红楼遗梦,曹雪芹青埂峰下《石头记》。
鉴石使人宁静,赏石定说缘由,
拜石使人脱俗,有石坚贞传奇。
石中蕴天机,可以养禅悟性;
山川览胜境,极尽遨游情趣。
君子比德于玉,智者乐水好石。
古云石不能言最可人,石我相融更飘逸。
赏石文化,起始于远古,
立言于春秋,发展于魏晋,
兴盛于唐宋,移情于明清,
全盛于当今。念我泱泱中华,
历史悠久,物产丰盈。
遍行神州大地,可见五岳虎踞龙盘,
江河蜿蜒逶迤;举目华夏春秋,
多有奇石楼庭水榭,盆景穿堂入室。
古有冠云峰透逾灵璧,巧夺平泉;
皱云峰纹比波摇,形同云立;
玉玲珑剔透中涵,气如白虹;
仙人峰婀娜多姿,犹如丹青。
可谓园林无石不秀,书斋少石不雅。
时值今朝,海清河晏,
人心思定,石逸大兴。
历览古今史石,深感博大精深;
倍数众多石趣,更觉洪荒神奇。
寿山、青田、鸡血、
巴林九州名石,源远流长;
菊花、雨花、桃花、
梅花色彩斑斓,粲然如画;
水晶、碧玺、玛瑙、
翡翠露珠凝滴,莹练丝刷;
昆石、绿石、文石、
泥石千姿百态,秀丽典雅;
硅化、石英、钟乳、
蛋白自然瑰奇,神力物华;
纹理、象形、图案、
生化莫衷一是,妙笔生花。
抚长江黄河石,三峡河洛,
绘于尺幅,日月星辰缩于寸章;
注太湖灵璧石,重峦叠嶂,
嶙峋陡峭,烟云隐起遗韵绵长;
掠风棱戈壁石,巉岩险怪,
裂摧倒势,船樯驾帆饱疾风状;
每凌波而采石,精气聚集,
陨星吐芒,天工开卷令人神往。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
山川形胜,悬崖瀑布跃然石间;
人物动静,都市村庄,
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栩若眼前。
雄若崇山峻岭,苍茫叠嶂,
可谓石小乾坤大,景微内涵丰;
微似嵌空宛转,峰峦耸拔,
叩之闻金声玉振,云雨又纵横。
瘦皱漏丑透:傲骨铮铮,
神秘莫测,镌镂攀缠,
怪异夸张,玲珑贯通;
奇巧怪美韵:神工劈就,
妙趣横生,鹤唳冷逸,
浑然天成,仪表雍容;
顽拙秀险幽:独立坚韧,
质朴无华,体态雅致,
形砺势峻,宁静清空;
纹形色质神:清晰流畅,
造型奇特,色泽交融,
刚柔相济,韵灵气动。
可谓雅俗共观赏,奥秘齐探究;
平淡见神奇,洁简寓意弘。
呜呼!
天赐奇石,人赋妙境。
实为大美无言,大器反拙,
大成若缺,大象无形。
览群山如开万卷,敏思大千哲理,
逢佳石似饮佳酿,品尝超凡艺术,
悟石趣仿闻美声,欣赏天籁音律,
藏奇石恰交知己,畅谈百味人性。
慧眼识真谛,有增智益慧之灵气;
修身悟禅性,有净心化垒之功能。
石体坚贞,情意操守,
不以柔媚悦人,还本孤高介节;
石性沉静,刚直不阿,
不随波逐流,且性纯粹温润。
观石能沉淀嘈杂之浮躁,
滤尽浅薄之俗朽;
品石可摒弃挫折与颓废,
重振进取之心劲。
石为良师益友,能静心养性;
石可预示万物,能鉴古知今。
往事越千年,有石为证;
人类尚无限,以石为伴。
有道是石我相依,物我两忘,
道器参融,铿铮美仑。
非仁智者无以悟其道,
非高逸者无以得此情。
赞天苟地会人石相契,
情景升华谐和氤氲!
描写奇石的诗句有哪些2
元元太初,天地玄黄。
不周山倒,火滥水洋。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女娲炼石,中凰山上。
五色仙石,用之未尽。
补天遗石,赐予何方?
周游神州赤县,遍涉河岳海疆;
驻足于泃水柔巧,凝眸于燕山苍茫;
信手抛石于天,灵光坠地而藏;
自此紫气拥畿东形胜,瑞霭笼蓟北康庄。
西汉初,划区县,
此地建置平谷,旨发高祖刘邦。
斗柄悠悠,岁月茫茫。
今逢盛世,瑞相呈祥。
天之瑞相,祥云七彩;
地之瑞相,奇石放光。
一者,发于轩辕台侧,
再者,隐于金海河床。
石以产地名之,遂有轩辕金海;
名以奇伟标注,华夏传盛一举名扬。
轩辕石,象形石种,
帝王气象,石中之王。
集瘦漏透皱、清丑玩拙、
奇秀险幽于一体,黄帝之魂,
天工神韵,堪称王者至尊。
其质肌理缜密,坚如金刚;
其肤鳄脊蟾皮,纹脉古香;
其色宛如锈铁,褐黑赭红;
其声叩之若磬,余音萦空;
其形惟妙惟肖,仪态万方。
一石一象,大美无言:
或如雄关古堡,石窟敦煌;
或如玉宇琼楼,蓬莱仙境;
或如峰峦幽洞,大漠孤舫;
或如飞禽走兽,剑戟刀枪,
或如名胜古迹,层峦叠嶂;
或如莺雀鸣啭,龙凤呈祥……
维溯黄帝逐鹿,军次北方,
决战蚩尤,浴血残阳,
若非黄帝之灵寓寄,何来此石逸秀雄强?
金海石,图案石种,
诗画乐章,石上国画。
绘日月星辰、四时八节、
万事万物于一图,诗词歌赋,
合奏交响,可谓艺术典藏。
其形无棱,轮廓流畅;
其质如玉,温润光亮;
其色斑斓,娇艳缤纷;
其纹明晰,千变万化;
其境天成,华美绚丽精妙绝伦。
一石一画,万古不复:
或波烟袅袅,大地苍苍;
或北国风光,江南水乡;
或旭日斜阳,蝶舞花香;
或龙吟虎啸,百鸟翱翔;
或云岚飘渺,漱玉含芳;
或将军守关,美人霓裳……
举凡椰风蕉雨之境,栩栩如生之象,
俱为泃水淘沥于万载,
终塑成于地火岩浆,
遗“上宅”先民打磨之迹,
存渔猎农耕远古时光。
今谓平谷奇石,信乎上天之赐女娲所赏。
凝天然神韵,呈万物瑞祥;
列祖国奇石之库,谱石文化史华章;
蜚声中外,国际金奖。
天地共伟,日月同光。
予大众精神享受,助平谷腾飞辉煌。
功泽当世,美哉永芳。
当歌当赋,万代昭彰!
做阅读题要弄懂文意。要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每段内容,各段联系,思路,结构层次。
冰心玉壶
梁凌
朋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硕大的玉壶,和田玉的,白如凝脂,质地透亮,似云间月,如阳春雪:且雕工细腻,有高山,有流水。中间糖色部分,巧妙地雕成两个人物,抚琴的是伯牙。听琴的是子期。无论谁走进她家,都会惊叫一声:好大的玉壶!那玉壹,足有半人高,任你推拉提抱,亦岿然不动!
“你可能见过和田王,但很难见到这么大的。即使你见过这么大的,也不可能见过玉质这么细白的。”她说、
去年,新加坡来了一个富商,极爱藏玉,报价上千万。朋友不卖,富商悻悻而去,
朋友的日子,其实很拮据。一家三代四口人,挤在70平方米的房子里。谁都不理解,她为什么抱着玉壶守贫。如果卖了玉壶,她可以换来多么奢华的生活!
这块玉,其实是“飞”来的,她说,不对,是“背”来的`,一个和田朋友背来的。朋友娓娓道来:
一天早上,那一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我要退休的日子,我刚要出门上最后一天班,有人敲门。我开了门,外面站着一个陌生男子,四十来岁,黑红的脸庞,络腮胡子,他深深的眼窝和头顶的帽子都告诉我,这是一个维吾尔族人。他叫出我的名字,问是不是我。我说:“是,你找我干什么?”
他说:“我是和田人,铁木尔的儿子。我父亲去年不在了,他走的时候,嘱咐我一定要打听到您的住址。把这块石头送给您。这石头,是我父亲一生开采出的最大最好的玉石。他让我背来,是为了感谢您的救命之恩。”
我往他身后看,他身后的地上果然放着一块大石头,少说也有上百斤,用粗粗的绳子捆着,男子的肩上磨出了道道血痕。
救命之恩?我想了想,40多年前我在和田时,的确救过一个叫铁木尔的男子。那时候,我才22岁。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的心情很不好,因为我正在为前途伤神。那天夜里,一个男子突然发病,肚子疼得满地打滚,吐得一塌糊涂。凭我当过几年赤脚医生的经验,我知道他得的是阑尾炎,如果不及时手术,可能会引起穿孔,危及生命,但当时,要赶到最近的医院,得三四个小时。情急之下,大家请我给铁木尔做手术。
我哪里做过手术啊?在这之前,城里医生做手术时,我只在一边递器械。但铁木尔鼓励我说:“没事,你来吧,我信得过你!”
手术做得很成功。铁木尔恢复健康后不久,我就离开了和田,走的时候,铁木尔拉着我的手说:“今生,一定好好谢您。”我当时并没有在意,谁知道,他竟记了40多年!
后来,我找来最优秀的玉雕师,雕成了这个王壶。我仍记得,那个玉雕师边雕边不停地赞叹:“多好的玉!琢了一辈子玉,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和田玉!这是极品羊脂玉啊!”
我不能卖这块玉,如果卖掉它,我的灵魂会不安。我的眼前,常会浮现出铁木尔做手术时痛苦的神情。我想象得出,他临终时殷切、执着的目光。还有他的儿子,背着上百斤重的璞玉,肩膀磨出的一道道血痕……我承认,我需要钱,但如果我拿这块玉换钱,我自己都会瞧不起我自己,我对不起铁木尔父子的一片心。
其实,应该说谢谢的是我,我应该感激铁木尔,因为他的鼓励,我做了平生第一台手术,也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在此之前,我一直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说到这里,朋友突然间就泪流满面:“一个人,敢把身家性命都交给你,还有什么比这种信任更可贵!而且这种信任,也带着你找到了自身的价值……”皎皎月色,透过窗帘,洒落在玉壶上,发出奇异的光。
(梁凌/文,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21期,略有删节)
《冰心玉壶》阅读题
1.请你简要概括“冰心玉壶”的来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品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朋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硕大的玉壶,和田玉的,白如凝脂,质地透亮,似云间月,如阳春雪。
3.文中叙写新加坡富商买壶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冰心玉壶”为题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心玉壶》阅读答案
1.40多年前,朋友为铁木尔做手术,救了他的命,铁木尔感谢朋友的救命之恩,在临终前嘱托儿子给朋友送去一块最好的玉石。朋友请人把它雕成了玉壶。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玉壶的色泽比喻成凝脂、云间月和阳春雪,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玉壶润泽、洁白、光亮的特点,突出了玉壶的珍贵。
3.这个情节突出了玉壶的价值,衬托出朋友对情谊的珍重。
4.景物描写。生动地描写了月照玉壶的动人情景,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铁木尔知恩图报、对朋友珍视情谊的赞美。
5.“冰心玉壶”是化用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一是指玉壶的质地上乘,冰一样晶莹;二是指铁木尔40多年前请求朋友做手术时,把生命托付给朋友的信任:三是指铁木尔知恩图报的一片真诚:四是指朋友抱贫守壶珍重情谊。(能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一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写了边塞的荒凉,情感深沉,风格悲壮苍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千古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学习作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初读感知,细读品味,感悟理解,朗读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戍边将士豪迈之情,体会诗歌悲而不失其壮的气概,热爱古诗,感受母亲河之气势。
教学重点:感悟体会,朗读展示。
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诗引入、初知边塞诗。
1、同学们,我们读过不少古诗,老师想让同学们展示一下,我开个头,看谁能接下去,好吗?
2、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战争)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这类诗我们称为边塞诗。边塞,也就是边疆地区的要塞。如阳关、玉门关等就是著名的要塞。在古代,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称中原地区,长城以外称塞外或塞北,主要指今天的甘肃、内蒙古一带。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诗人常常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知道战士们痛苦而又寂寞的生活却而又无可奈何!诗人将种种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就是这样一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1、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凉州词,盛唐流行的曲调名,不是诗题。
2、学生自读古诗。
3、简介作者。
王之涣。公元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善写边塞诗,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登鹳雀楼》和《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
4、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诗;齐读。
三、感悟诗意,朗读体会
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一)朗读感悟“黄河远上白云间”
1、读一读:
看诗的`第一行:黄河远上白云间,你觉得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评议。
2、想一想:读了诗,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3、王之涣曾有“黄河入海流”句,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比,你觉得有何不同?
4、请站起来!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
(二)、一片孤城万仞山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1、出示:“仞”、“一片”意,思考:这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
出示课件: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
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
3、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1)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
(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
4、回读该两行。
生齐读。
师小结: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竞像一条丝带逶迤飞上云端,高耸的山越下,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前两行,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环境的荒凉,为后文刻画人物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冷清寂寞的城中会有谁呢?心情又如何呢?
(三)、齐读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解词。课件出示:
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 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柳”又有“丝(思)长”之特点。
度:越过
2、谈谈自己对这两行诗的理解。
3、征人有怨吗?怨什么?(怨柳不发芽)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生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唐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夜里,春风不到,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出的怨情是强烈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课件出示:读诗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唐·李颀《古从军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这些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着战争尽早结束,盼望着朝廷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朝廷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
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日到来,盼望回家的日子早日到来!)
4、为什么又何须怨呢?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怨无用。慷慨悲壮。战士们尽管思念家乡和亲人,乡愁难禁,但为国戍边,责任重大,一想到此,就又生出一股豪情。何必怨呢?悲而不失其壮,正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是盛唐的声音。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首诗!
四、朗读背诵,拓展积累。
1、自由朗读。
2、指名背诵。
3、齐背。
4、抄写这首诗。课件展示:这首诗被人们广为流传,更以书法的形式写成条幅、刻成石碑。让我们欣赏欣赏。同时用自己喜欢的字体抄写这首诗,还可以默写。
五、课外练笔:假如你是一名久戍边关的战士,你想说些什么?写下来。
板书: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 白云
孤城 万仞山 何须怨(悲而不失其壮)
《凉州词》王之涣教案二
一、 了解诗歌的题材分类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
所谓边塞诗——即 以描写军旅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其中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 ,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二、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首边塞诗——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凉州词》,其中“凉州词”是词牌名而非诗的题目,这是凉州歌的唱词也是盛唐时流传的曲调名,因为很多人为其填词所以很多人都写了凉州词。作者王之涣——字季陵,唐代诗人。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本环节让学生交流合作完成)
四、点出本诗的重点词语:孤城 仞 羌笛 何须 怨杨柳 春风 度
五、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朗诵诗歌,可从音量、语调、节奏的变化上进行指导,在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进行朗读,从朗读的角度把握诗歌的主旨内容。
六、明确诗歌的主旨:本诗已悲壮凄凉的笔调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无线思乡之情。
七、完成学案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