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可以言志,诗歌可以陶冶情操,诗歌还可以养生,本文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古诗词。华夏泱泱诗国,在浩如烟海的古今诗词中,不少名人将其养生之道寓于诗句歌谣,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养生精神财富,读来颇受启迪。如能常读多记,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 ”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他在《负冬日》诗中写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这不是一般炼气功的人所能达到的。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
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他写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明代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刘伯温作过一首养生自娱诗:
买条黄牛可耕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皆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刘伯温刚满60岁,即看透世事,归隐山林,给自己身心一派绿水青山,实现了返璞归真,怡养天年。去过那“能诗能酒总神仙”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逍遥自在的日子。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诗的全文如下:
惜气存精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写的《好了歌》颇耐人寻味: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家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蔡轩琐记》中的《人心难足歌》是这样写的: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教食足又思衣。
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捻冷便思妻。
娶得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
有妻有子双双乐,终日思量屋舍低。
起得高楼并大厦,又无官职受人欺。
县丞主薄皆嫌小,欲去朝中挂紫衣。
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罗下帖追。
“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偶成》诗中的诗句。他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到了古稀之后,从事扫书斋等活动已力不从心了,又该做何消遣呢?他在《遣怀杂诗》中写道:
一笑老如此,做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
并写道:
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
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遗嘱后人的精神,颇能给人以启迪。
清代东阁士阎敬铭写的《不气歌》更是使人猛悟: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一、无事以当贵。这就告诉我们在心情上要潇洒大度,随遇而安,不要过分在意荣辱得失。往往考虑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尽量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利于健康长寿,对于年轻人来说有利于心理健康,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
二、早寝以当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是同等重要的,尤其是早睡早起,比获得任何财富更加宝贵。
三、安步以当车。这一条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讲求安逸,能走路就不要坐车,能走楼梯就不要乘电梯,生命在于运动。
四、晚食以当肉。苏东坡认为“人应已饥方食未饱”。饥饿了以后再进食,即便是粗茶淡饭,其香甜可口会胜过山珍海味;吃饭时不要吃得太饱,如果吃饱了还勉强进食,即使美味佳肴放在眼前也难以下咽。
苏东坡的四味“长寿药”,实际上是强调了情志、睡眠、运动、饮食四个方面对养生长寿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出峡》诗有云:
入峡喜问岩,出峡爱平旷。
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
《定风波》词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诗中可见,无论是?岩挟持、暗礁密布的险谷,还是花红柳绿的平旷坦途,苏东坡认为这些都是人生之旅的必然经历,所以,他险亦喜,旷亦喜,风物无处不相宜。
词中“何妨吟啸且徐行”、 “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他面对人生风风雨雨的心态写真。正因为苏东坡达到了茶人“无住生心”的精神境界,才使他在别人无法承受的困苦中,依然活出了千古流芳,万人羡慕的'精彩人生。
苏东坡能有大自在境界,主要得益于佛教与茶道的润泽。苏轼的故乡四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茶乡,其母笃信佛教, “家藏罗汉像,每设茶供”。在母亲的影响下,苏轼自幼爱茶。特别是“乌台诗案”被诬人狱以后.苏轼彻悟了人生,出狱后嗜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夜里加班时要喝茶: “薄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 (《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时要喝茶: “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赠包安静先生茶两首》其一)。睡前睡起都要喝茶: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苏东坡日常以茶养生,常写诗夸赞茶的养生妙用。他写道: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传说魏文帝曾得到仙人赠的一丸仙丹,他得意地写诗赞美说:
“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东坡却认为茶比仙药对人体更有益。东坡赞美茶的保健功效的诗还很多,例如他认为饮茶可除“瘴气”,写诗赞日: “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他认为饮茶可轻身,写诗赞云: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他认为饮茶可提神醒脑,写诗赞云: “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在《仇池笔记》中苏东坡还详细地介绍了以浓茶漱El,去除烦腻、坚齿固齿的经验。
有一次,苏东坡得到了一饼宋代贡茶“小龙团”,兴奋地跋山涉水,专程跑到天下第二泉去,用惠山泉烹茶,与方外挚友钱道人共品佳茗,并留下佳话: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流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诗中将苏东坡爱茶之情和豪迈的个性,描绘得活灵活现,读起来.一个宋代茶痴如在眼前。苏东坡爱茶爱到连做梦都在品茶,他有两首品茶的回文绝句便是从雪夜梦中得来。
其一:
酡颜玉盏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凉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回文诗要求正读倒读都通顺,相当难写。而回文绝句因为还要受平仄关系的限制就更难写。读者若有兴趣,把这两首绝句正着倒着都多读两遍,对苏轼的才华和爱茶之情一定会由衷折服。
正因为东坡爱茶至深,并彻悟了茶道真谛,所以在极端困苦的逆境中,他也能活出精彩人生。苏东坡出狱后被贬到黄州,最初时贫病交加,居无定所,只好住在城南江边早被废弃的旧驿站。驿站紧靠长江.后边是荒山竹林。对此,苏东坡自有美妙的联想: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房子破旧四面通风,苏东坡不以为苦,反而认为“可俯视长江流水,看往来千帆”。在破房中读书写作时,他感到“倚于案几之上,但见白云左绕,清江右徊,如在仙宫”。江边气候多变,苏东坡也不以为忧.反而认为“风涛烟雨,晓夕百变”、 “阴晴早暮,态状万千”、“江南青山,尽在几席上,此幸未始有也”。有了这样旷达的襟怀,旧房破屋即刻变成了华府仙宫。
住的问题解决了,还要解决全家老小“民以食为天”的头等大事。苏东坡不愧是“贫民美食家”,在被贬黄州的贫困生活中,他还创造出了不少流传至今的大众化美食。
其一是“东坡肉”。当时黄州的猪肉很便宜。达官显贵爱的是山珍海味,一般都不爱吃猪肉,穷苦百姓爱吃却不懂得如何煮。于是苏东坡研究出了一种烹调猪肉的方法,并用民歌的形式写了《猪肉颂》。
其实要了解我们的古人,只要读他的诗词你就会了解很多,很多诗人都习惯将自己的情感和处境都写到始终,自然也会将自己生活养生之道写入诗中,所以要学习古人的养生之法,多读古人的养生诗词就行了。
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写道:
魏武帝曹操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写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作中有不少是抒写养生方法的。他的“养生方法 ”之一就是勤炼气功。他在《负冬日》诗中写道: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这不是一般炼气功的人所能达到的。
健身需健心,“心乐才有身乐”,乐观旷达,内心欢乐,才能健身强体。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
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他写道: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明代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刘伯温作过一首养生自娱诗:
买条黄牛可耕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皆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刘伯温刚满60岁,即看透世事,归隐山林,给自己身心一派绿水青山,实现了返璞归真,怡养天年。去过那“能诗能酒总神仙”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逍遥自在的日子。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诗的全文如下:
惜气存精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写的《好了歌》颇耐人寻味: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家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蔡轩琐记》中的《人心难足歌》是这样写的: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教食足又思衣。
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捻冷便思妻。
娶得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
有妻有子双双乐,终日思量屋舍低。
起得高楼并大厦,又无官职受人欺。
县丞主薄皆嫌小,欲去朝中挂紫衣。
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罗下帖追。
“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偶成》诗中的诗句。他主张动静结合,在读书间隙不妨做点清扫书斋等事,既可活动筋骨,又可创造清洁的环境。袁枚享年82岁,被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到了古稀之后,从事扫书斋等活动已力不从心了,又该做何消遣呢?他在《遣怀杂诗》中写道:
一笑老如此,做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
并写道:
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
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遗嘱后人的精神,颇能给人以启迪。
清代东阁士阎敬铭写的《不气歌》更是使人猛悟: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