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花意象的诗句整首合计56句

时间: 2023-12-19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关于梅花意象的诗句整首合计56句

1、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3、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4、一点微酸已著枝。——苏轼《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

5、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律然《落梅》

6、九疑云杳断魂啼。——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7、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8、年年为客遍天涯。——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

9、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10、弄梅骑竹嬉游日。——王国维《虞美人·弄梅骑竹嬉游日》

11、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鲍照《梅花落·中庭多杂树》

12、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13、古石埋香,金沙锁骨连环。——吴文英《高阳台·落梅》

14、江涵雁影梅花瘦,四无尘、雪飞云起,夜窗如昼。——卢祖皋《贺新郎·挽住风前柳》

15、夜寒不近流苏,只怜他、后庭梅瘦。——毛滂《上林春令·十一月三十日见雪》

16、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张道洽《岭梅》

17、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卜算子·咏梅》

18、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19、竹根流水带溪云。——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20、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曹组《蓦山溪·梅》

21、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卜算子·咏梅》

22、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23、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24、玉台弄粉花应妒。——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25、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26、人绕湘皋月坠时。——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27、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28、任是春风不管,也曾先识东皇。——陆游《朝中措·梅》

29、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30、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辛弃疾《瑞鹤仙·赋梅》

31、天涯也有江南信。——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32、雪里温柔,水边明秀,不借春工力。——辛弃疾《念奴娇·梅》

33、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李世民《元日》

34、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35、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曹雪芹《咏红梅花得“梅”字》

36、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37、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鲍照《梅花落·中庭多杂树》

38、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39、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

40、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4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2、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周邦彦《花犯·小石梅花》

43、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李清照《临江仙·梅》

44、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辛弃疾《临江仙·探梅》

45、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46、相思血,都沁绿筠枝。——姜夔《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47、高情已逐晓云空。——苏轼《西江月·梅花》

48、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49、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50、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早梅》

《梅花》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简析】

这首诗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高贵的品德和顽强的生命力。

------------------------------------------------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阅读训练】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早春或初春)

(2)“________”两字点明地点;“_______”两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独自开”与“_________”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

(墙角 凌寒 数枝梅)

(3)诗歌并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怎样的品格?用诗句回答。(凌寒独自开)

(4)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阅读答案: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王安石少怀大志,博学多思,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北宋“民劳财匮”的社会状况,在哲学,经济,教育伦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新的思想体系-“荆公新学”,旗帜鲜明的标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给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一丝清新的空气,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同时为王安石的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庆历二年(1042)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

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

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王安石自22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几近三十年地方官生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局部地推行了改革弊政的革新措施。1059年写了著名的《上宗仁皇帝言事书》,提出了全面改革的主张,为后来的熙宁新法构思了一幅初步的蓝图。1069-1076年,王安石两度为相,在他的荆公新学思想基础上,大胆的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振声发馈的政治思想。

为改变北宋“积贫积若非”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挠,发动和领导了一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以“富国强民”为目的,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各个方面的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史称“熙宁新法”。王安石因此被列宁称赞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他的诗词瘦硬雄直,散文说理逻辑严密,行文峭拔凌厉,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歌,800多篇散文的丰富文化遗产。其诗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桂枝香 金陵怀古》一词写景言志为诗词名篇。散文《答司马谏议书》《游褒禅山记》作为范文精选入中学课本。卓绝的文学造诣实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坚,现存作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周官新义》,《宋说》等。

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他的政治斗争服务。《答司马谏议书》剖析了司马光反对新政的言词,言词简练、委婉、坚决,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即使像《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练、朴素,立意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