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含有“舟”字的古诗
含有“舟”字的古诗
赠 汪 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含有“船”字的古诗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篇二:含有舟的诗句
含有“舟”字的古诗
赠 汪 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含有“船”字的古诗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我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篇二:高中第三册诗词中“舟”的意象分析高中第三册诗词中“舟”的意象分析
作者:谢泽滔 张薷菲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3期
“舟”作为一种寄寓情感的审美意象,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一叶小舟,或泊于江或泛于湖,融入了诗人故国之思、身世之感。下面就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三册几首诗词中的“舟”意象略作分析。
首先是柳永的《雨霖铃》。这是触怒了仁宗皇帝的“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柳永,离开汴京辞别恋人南下之作。离别之际,正是最能牵动愁绪的秋天。举目四顾,秋景萧瑟,暮色阴沉,滂沱的骤雨刚刚停止;侧耳倾听,寒蝉一声声叫得凄切。在这送别的长亭,纵有美酒佳肴,红袖殷勤,但是有什么心绪饮酒呢?虽然可以借酒浇愁,但只怕愁更愁。他本是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飘零天涯的游客,虽自命不凡以“白衣卿相”自许,但终为士君子不齿,平生相交相知的大约也只有这些青楼女子。而此刻,他就要抛别意中人,一程程远去,一去经年,后会难期。词人只希望时间停留,让这一刻成为永恒。但不解风情的兰舟已经不耐烦等候,“催发”,生生地将二人拉回现实,让他们面对残酷的分别。一边留恋情浓,一边频频相催;一边欲走不舍,一边欲留不得。万语千言,只能化作“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千般不舍,万般留恋,尽在这“催发”的兰舟上。
其次是李清照的《一剪梅》。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或说词人与丈夫新婚燕尔,丈夫即“负笈远游”;或说赵明诚外出为官;甚至有人认为是词人受父亲牵连而被迫与丈夫别居时作。不过,无论哪一种说法,都确定的是,此词作于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志同道合,琴瑟和谐。伉俪情深,在李清照的词中多有流露。一旦暂别,词人的怅惘可以想见。此时正是“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谢,玉簟生凉,不知不觉已是初秋。这样的`清秋,这样的零落,最能唤起幽愁别绪。妖娆年华就这样在寂寞中流走,鸿雁还未捎来丈夫的书信。如何排遣这种苦闷?那就“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驾一叶小舟摇荡在荷花丛中,或许可以忘记这种忧伤。不是曾经“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吗?然而,触目所见,却是“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惊心。红颜暗老,韶华易逝,“锦瑟年华谁与共”?“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泛舟,只是徒然强化了相思之苦。
第三是杜甫的《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公元765年4月,杜甫在四川唯一的依靠剑南节度使严武暴卒,诗人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生活顿时没了着落,五十四岁的诗人于是决定顺江东下、“转作潇湘游”。大约是途径忠县这一带,有了这首《旅夜书怀》。杜甫年轻时有过远大的理想与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直在为此努力奔走,从不愿放弃。而残酷的现实使他怀才不遇,陷入困境,孤苦无依,辗转于江湖,飘泊天涯。此时,不仅壮气蒿莱,理想、抱负成灰,连生活都成了问题。陪伴他的只有“危樯独夜舟”,细草微风,更显人之渺小;“独夜舟”,徒增孤寂。虽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景,但天水茫茫,一叶孤舟,越发比照出诗人的渺小,诗人的孤苦伶仃和颠连无告的凄怆。
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登岳阳楼》。“漂泊西南天地之间”的作者从夔州出峡后,一直以舟为家,年老多病;准备投靠的亲朋好友或死或因为战乱而失去音信,正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境
地。他曾在诗歌中把自己比作过失群的孤雁,命薄而心高;也把自己比作过老马,虽老而壮心犹存。即使在最孤苦的处境中,他也心忧国家,不忘社稷。所以,登上岳阳楼,眼望万里江山,想到天下还处于兵荒马乱中,禁不住悲从中来,倚定栏杆,北望长安,涕泗滂沱,声泪俱下。一叶孤舟,寄托着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国家的忧虑。
细细考查,“舟”这一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但唐宋诗歌中尤多,这大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水平还有国力有关。从唐开始,国家版图扩大,疆域辽阔,诗人们活动范围广,舟船的使用更加广泛普遍,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很多诗歌中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或以舟来写漂泊之苦,或以舟表达对自由的向往,或以舟叙写离愁别绪。
那么,“舟”这一意象为何能被赋予如此特殊的内涵呢?
一是舟自身的特点。谓之“舟”的一般是小船,跟庞大的楼船有别。空间狭窄,活动范围小,容易萌生压抑之感;所载人数少(一般大约是诗人孤身一人或有奴仆却不能共鸣),途中无法交朋结友,易生孤寂之愁。茫茫水面,一叶扁舟,自然容易让人想到孤独漂泊的意象,特别是在诗人离家或无助失意的时候,舟便成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重要的物象。如“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诗人作客他乡、旅途孤寂,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表现自身漂泊之感。二是舟总是和渡口联系在一起。渡口往往是送别之地,舟作为渡水工具,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离愁别绪。于是舟在诗中便成为一种离愁的载体,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见到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特别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常常借舟抒情,进而来寄寓自己浓浓的愁绪。王之涣《宴词》“莫听声声催去棹,桃花浅处不胜舟”,在诗人心中,“棹声”是添愁助恨之物,满船离愁别恨,只恐桃花溪太浅,唯恐载不下这满船离愁!
三是舟行特点。水路不比陆路,前行是较慢的,又常遇风浪阻隔而耽搁。在船上消耗的时间往往是“经冬复逾春”,兼之无法传书,与故乡亲人朋友的分离更能触动愁怀。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往来吴楚间,离家日远,乡情日深。见他乡青山绿水,更觉离别之苦,睹异地物换星移,倍感羁旅之愁。寄书无路,日望归程。游子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四是舟行环境。一叶小舟,行驶水上,四顾江水茫茫,本就愁绪满怀;抬望眼,天高地迥,顿觉人生渺小;而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与故乡迥然不同,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如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写自己身在楚地孤舟,心念秦地故人;“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篇三:含有竹、菊、兰、石、梅、月、荷、松、花、柳、草、舟、水、山、云的诗句
含有竹、菊、兰、石、梅、月、荷、松、花、柳、草、舟、水、山、云的诗句
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唐)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杜甫(唐)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谷口书斋寄杨补阙》钱起(唐)竹映风窗数阵斜, 一人愁坐思无涯.《竹风》唐彦谦(唐)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唐)菊: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杜甫(唐)菊裳茬苒紫罗衷,秋日融融小院东.《咏菊》文征明(明)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赏菊》沈钧儒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菊》沈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元稹
兰: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兰花诗》李白(唐)丛兰生幽谷,莓莓遍林薄.《建兰》朱载霞
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咏怀》程樊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兰溪》杜牧(唐)
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答琳长老寄幽兰》苏辙(宋)石:晓耕翻需草,夜榜响溪石.《溪居》柳宗元(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唐)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王维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唐)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夏日登车盖亭》蔡确
梅:来日倚寒前,寒梅著花未.《杂诗》王维(唐)
眼前谁识岁寒友,只有梅花伴寂寞.《梅》贡性之
梦里寒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秋霜.《墨梅》朱熹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早梅》张谓(唐)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二首》卢梅坡(宋)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吹笛》杜甫(唐)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去飞来.《归雁》钱起(唐)
清风明月无人管,南来并作一味凉.《鄂州南楼书事》黄庭坚(宋)荷: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西风晕晚霞.《荷花》白玉蟾(宋)雨馀无事倚阑干,媚水荷花粉未乾.《荷花》王月浦(宋)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夜泛西湖五绝》苏轼(宋)烟生杨柳一痕月,雨弄荷花几点秋.《西湖》林洪
松: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栽松二首》白居易(唐)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拟嵇中散咏松诗》谢道韫(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铜官山醉后绝句》李白(唐)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唐)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北斋雨后》文同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雨晴》王驾(唐)寒轻夜浅绕回廊,不辩花丛暗辩香.《杂忆五首 之三》元稹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秦观(宋)
柳:渭城朝雨亦雨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王维(唐)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贺知章(唐)野竹含笑竹离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新城道中》苏轼(宋)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绝句》僧志南
草: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李白(唐)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长干行》李白
夏早日初长,南风草木香.《早夏游平泉回》白居易(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答钟弱翁》牧童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初夏即事》王安石(宋)舟: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唐)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楚江怀古》马戴(唐)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江南曲四首 之三》储光羲(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湖游》徐俯
菱叶索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采莲曲》白居易(唐)水: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扬州三首 之一》杜牧
水浸碧天风皱浪,菱花荇蔓随双浆.《蝶恋花》欧阳修(宋)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夏景》朱基瞻(明)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重送裴郞中贬吉州》刘长卿(唐)
山: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李白(唐)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登山》李涉
人间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里始今发.《寒食还陆浑山》宋之问(唐)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雨里如烟.《村居即事》范成大(宋)云: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唐)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汾上惊秋》苏题(唐)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寻南溪常道士》刘长卿(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清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溪云初起日沉间,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经典古诗,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白话译文】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学古诗词,写景,山水,长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有用(1361)没用(594)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词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4-795
2、裴 斐.李白诗词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鉴赏
诗词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李白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词,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词,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李白的淋漓兴会。李白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词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李白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李白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李白的激情,这首诗词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李白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词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词恍若置身其中。李白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词中可以看到李白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参考资料:
1、裴 斐.李白诗词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75-379
2、刘学锴 等.唐诗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33-335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词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94-795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词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词,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李白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词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李白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词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词,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李白,被后人誉为“诗词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词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