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经典诗句情感细选56句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作为一首可以传承后来者的经典之作,海子的这首诗歌被选入了人教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在海子的抒情诗歌中,这是为数不多的让人感觉到温暖、明朗、乐观的作品之一,此刻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春天,也照耀我们—幸福的人们,和更多等待与追求幸福的人们;美好的鲜花,献给大地,也献给我们—忙碌的我们,也常常感到空虚的我们。而海子的这首诗歌,献给一切有情的生命,也献给让大地上生长的春天。

如何评价海子的这首作品呢?首先,当然肯定是一首好诗,它不晦涩,不深奥,不过分张扬,可以说是浅切平易,温

德国文学家席勒在《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将诗歌划分为三个层次:素朴的诗、感伤的诗、素朴与感伤相结合的诗。在他看来,所谓“素朴的诗”,就是忠实地描绘自然的诗(素朴的诗是以对现实的客观的“模仿”作为其原则的),这种诗歌在古代的诗人(农业社会,农耕时代)中比较多见,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田园诗歌,陶渊明《归田园居》、王维《渭川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其特点是不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分裂、冲突,显得自然而率性。

而“感伤的诗”则是诗人的沉思--对客观对象的主观的“沉思”(感伤的诗则以主观的“沉思”为原则),则因为诗人不满意于现存的秩序,他们渴望理想与观念的统一,却苦于无法到达,由于这种人性的分裂而导致的感伤的情绪。

在中国古代,这类感时伤怀的诗,也就是主要抒发个人情怀、遭遇的诗,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在他沦为“楚囚”之后的那些日子里,作品中透露的人生悲情甚于家仇国恨。

("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桃花谢了春红》)

而真正的审美标准应该是将素朴与感伤结合,两种因素相互成就,相互提防走向极端,详细地说,就是以素朴的节制,来提防内心过于夸张,以感伤的情绪,提防心灵走向松弛,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在诗歌中体现一种理想的优美人性。席勒将这样的诗歌命名为“感伤牧歌”,并称之为“最高类型的诗”,这种诗歌的性质是使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切矛盾完全被克服,给人们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它使诗歌中的各种力量达到平衡,充实而有力,用儒家的标准来说,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海子的诗歌,无疑是“感伤与素朴相结合”的达到了较高境界的诗歌,即素朴与感伤相结合的诗歌,它的词汇、意境体现了素朴的特质,而内在的情感相当感伤,当这两种因素作用于同一首诗并取得平衡时,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诗歌就出现了。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从三个方面解读:

一、语言、意象、节奏,有一种质朴而温暖的美感

这首诗歌中的文字,这些文字所提炼的意象(事物),有一种质朴的美感,又充满了张力,文字与文字之间的那些空隙之处,就好像泥土与泥土之间的空隙一样,可以让一颗感情饱满的种子很容易在阳光和雨水中发芽生长。

其中的名词包括:明天、世界、粮食、蔬菜、房子、河(流)、山(岗)、大海、春(天)、(鲜)花、闪电、尘世、有情人,眷属;

人称代词:我,他们,你——每一个人,亲人,陌生人,有情人;

其中的动词包括:做,喂,劈,游,通信,告诉,取,祝福;

其中的形容词包括:幸福,温暖,灿烂。

这些词语和词语所营造的意境是“明亮、明朗、明媚、明白”的。

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的诗歌,还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韵律、节奏,诗歌中的主题的展开是一个舒缓的、柔美的过程,象一阵春风一样,象一片水波一样,象一朵花儿一样美好地绽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八个字辽阔而美好,营造了一种幸福、安宁、恬淡的生活情境,表达了诗人对于世界,对于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辽阔的大海,满山遍野的花开,我们只要想象一下,就会觉得心情会格外地透明清澈起来,大海会使你的心灵宁静,鲜花会使你的生命弥漫着幸福的芬芳;只要静静地坐着,听着海的涛声,呼吸着春天的空气、阳光、微风,还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你所看到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路过的陌生人,都是那么可爱。

如果此时此刻还有一个人(爱人)陪着你说话,伴你沉思,甚至无言地面对这世界的一切,你就会很满足了。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就像海子所反复吟唱的那样,“幸福找到我 /幸福说:“瞧这个诗人/他比我本人还要幸福”。

二、情感、思想、精神,有一种巨大的孤独和生命的感伤

但是我们仔细地深入文本,就会发现这首诗中隐藏更深的是悲伤、悲痛,甚至绝望。这种孤独和绝望的表现就是诗人始终保持着足够的清醒,痛苦的清醒,在他的叙述中,“幸福”是从明天开始的;而且那些尘世的幸福,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这种疼痛的感伤也许和他所生长的贫困的乡村有关,也和他在北京昌平的那一段孤独的生活有关,也许和他失败的爱情有关,也许与他的性格有关……

从本质上说每一个人都是渴望追求美好的东西,追求幸福是人的权利,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总是出现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在诗人海子的这首诗歌中,我们读到了他对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于幸福的思索。

围绕“幸福”这个主题,海子在诗歌中回答了三个问题:

(1)幸福从何时开始?

海子说,“从明天起……,从明天起,……”明天再哪里,明天何时到来,这永远是一个问号。幸福属于明天,而不属于今天。

(2)幸福从何处而来?

海子说,“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闪电”意味着什么?“闪电”带来了幸福吗?“闪电”的意象在整首诗歌中显得比较突兀,但是很重要,这个意象中透露了两个信息,第一,“幸福是短暂的,因为闪电是瞬间而来又瞬间消逝”,第二,“幸福在本质上不属于人间,而属于天堂,因为闪电是从天上而来的。”

他又说,“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们一般的人所获得的幸福,只能是“尘世的幸福”,“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和每一个亲人通信”,不过很显然,海子自己并不接受、也不需要这样的尘世的世俗的“幸福”,诗人的'幸福在另一个世界中,而不在现实世界里。这就是“人性的分裂而导致的感伤的情绪”的根源。

(3) 幸福属于谁?

幸福属于你,属于他,属于“每一个亲人”,属于“陌生人”,甚至属于“每一条河每一座山”,但是惟独不属于诗人自己。海子是世俗的“幸福世界”的清醒的旁观者,远远的观望者。现在,他仍然是这样一个观望者。在送出了许多的祝福之后,在“愿你……,愿你……愿你……”之后,诗歌的最后一句却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积极的意义上说,海子是在一个远离人间幸福的地方为别人送出幸福(祝福)的人,虽然他自己生活在痛苦和孤独之中,但是他却衷心地、真诚地希望别人、天下所有的人都获得自己的幸福。这正是这首诗歌的生命力所在—一颗人类赤子之心,一种博大,深情,慈悲的情怀。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见证菩提”的大愿力。

三、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诗歌作为表达人的情感、思想的重要艺术形式,需要在结构上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言文字排列成一行行诗句,这些诗句又分割成几个段落,在词语与词语之间,诗行与诗行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有起伏、有转折、有过渡、有联系,如果我们去阅读它就会体会到一种节奏,通过节奏和意义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思绪的变化,并因此会引起我们自己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

《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性即本性,本来的状态,也就是本身固有的质和量。对喜怒哀乐能按应有状态掌握,无所偏倚,这就叫“中”,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子曰:“《关

伤心的人写伤心的诗是很平常的,伤心的人写出看起来不伤心的诗,则需要有水平;就是说,我们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需要控制自己,用某种形式进行控制,这就像在日常生活当中,当我们遇到伤心的事情的时候,为了不让你最爱的、最亲近的人也跟着伤心,你就要表现得不伤心,因为你不想因为自己的伤心而让自己至亲至爱的人也跟着受伤,因为你的心里装的是别人,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心里装的都是至情至爱的人,而海子的心里—或者说海子在这首诗歌的心里,装的却是“所有的人”,是全人类。

感伤的诗人写下了这样一首明亮、温暖的诗歌,不幸福的人写下了这首让我们幸福的诗,在这个春天,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海子又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摘 要:海子一直用自己的诗歌抒写着对理想家园的美好向往和强烈诉求,与此同时诗人又相当痛苦和极为迷茫。《重建家园》写于1987年,不少读者认为,海子在这首诗里明确地表达了对诗歌理想和精神家园的“放弃”心理,并对这种“放弃”进行了一番理性思考。然而,认真品读这首诗会发现,诗人海子对于诗歌理想和精神家园诸问题思考的结果不是“放弃”,而恰是义无反顾的“坚守”。该诗表现了诗人深刻的内省精神,堪称海子重新构建理想家园的诗化宣言。

人们在读海子的《重建家园》时,往往先入为主地受海子一贯的悲观、孤独情绪的影响,轻率断定海子这首诗表达了对诗歌理想和精神家园的放弃。这是因为人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想当然地把“重建家园”理解成了物质的家园,而把“智慧”想当然地理解成了精神的家园,这是人们习惯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作祟。其实海子要建构的家园超越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它既是物质的家园,又是精神的家园。海子深受荷尔德林的影响,他曾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海子渴望重建的家园,是建立在关心土地、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状态之上的。该诗表达了海子深刻的内省精神,并对理想家园做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是海子重新构建理想家园的宣言。

《重建家园》{1}全诗如下(诗段编号及分节号为笔者所加):

1.在水上 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园 2.生存无需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3.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4.风吹炊烟/果园在我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1987

海子在《重建家园》里仍然沿用了“村庄”“土地”“麦粒”“炊烟”“果园”……这些经典乡土意象,用这些意象来营造他的理想家园。海子在这首诗的开头就写道:“在水上 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园”。“放弃”“停止”诸如此类的词汇,的确容易令人误会:海子为何要“放弃智慧”?为何要“停止仰望长空”?要正确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海子诗歌写作的特点及该诗创作的背景。

海子的家乡在安徽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直到十五岁考入北京大学才离开这块生养的土地,而在海子短暂的生命旅程当中,这十五年的乡村生活无疑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海子自认为他生长的村庄是和孕育了普希金的村庄一样,他在《两座村庄》中写道:

和平与情欲的村庄/诗的村庄/村庄母亲昙花一现/村庄母亲美丽绝伦//五月的麦地上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风吹在村庄/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有一阵新鲜有一阵久远//北方星光照耀南国星座/村庄母亲怀抱中的普希金和我/闺女和鱼群的诗人安睡在雨滴中/是雨滴就会死亡!//夜里风大 听风吹在村庄/村庄静座 像黑漆漆的财宝/两座村庄隔河而睡/海子的村庄睡的更沉{2}

海子在这样的村庄里生活了十五年,他曾自认为,关于乡村,他可以再写十五年。所以,在他诗里是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读者也会被他所传达的乡村挚爱深深地感染。泰勒说:“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围绕着他,人类围绕着他,他认为环境是构成精神文化的巨大外力。”{3}不同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同的人生影响。“村庄”“麦地”“农人”等乡村风景,成为海子无法抹去的文化符号。在后来的读书学习生活中,有着诗人潜质和乡土情怀的海子又受到20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的影响,这些暗合了他的乡村文化符号。并且使海子更加怀念乡村生活。这种对乡村的深厚感情,使海子感受到乡村背后生命存在的元素,他的诗歌就是以这些元素为起点,用诗化的语言传达出乡土的本源性和本真性,在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的诗歌理念引导下,将乡村、土地和诗歌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个具有诗意的神性乡土中国。

海子的诗作中仅以“村庄”为题的就有许多,如《村庄》《北斗七星》《七座村庄》《两座村庄》等。“住着母亲的村庄”“五谷丰登的村庄”“诗的村庄”“这故乡的村庄”已成为诗人情感之弦拨动的源泉,是诗人的情感得以尽情释放的地方。燎原在《海子评传》中写道:“这位诗人来自深厚而贫瘠的大地。他和大地上的村庄、村庄周围绵延的麦地血肉相通。他的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这生长了谷物和生命的大地。他关于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歌唱,有着绵远而浩瀚的背景——那里闪耀着人类高贵灵魂的光芒。这位现代诗人是如此心仪于那些古典的诗魂:屈原、但丁、莎士比亚……他宣称要接续那些伟大星辰创造的史诗传统。这种宣称无疑是庄严而凝重的。”{4}海子的诗歌已被写进中国当代诗歌史,张炯在《新中国文学五十年》中这样评价海子:“他创造了仅仅属于自己的意象系列,他的诗歌语言与此前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他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5}海子通过歌咏大地乡村,追寻乡村美好本质,唤醒民族精神特质,试图在他的诗歌中建构起具有诗意的人类家园。海子之所以对乡村意象这么钟情,并执着于构建乡土特质的理想家园,与他最初的农村生活经历和后来的城市“流浪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海子在北京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位于昌平的中国政法大学,开始了他的城市流浪生活。20世纪80年代的昌平是相当荒凉的,物质生活十分的贫乏。海子自杀后,帮其整理遗物的好友西川发现海子的房间没有电视机,甚至没有收音机,并且当时昌平的交通也远没有现在这么便利,从这种闭塞的环境可以看出当时海子的孤独和压抑。海子在《在昌平的孤独》写道:

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梦见的猎鹿人/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以及其他的孤独/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和所有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在爱情中失败,他们是鱼筐中的火苗/沉到水底//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孤独不可言说{6} 在这首诗里海子传达了生命的空虚孤独之感。

一位与海子认识的政法大学的老师曾提起当时海子的寂寞与无奈:海子有一次到昌平的一家饭馆,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诗歌,你能不能给我喝酒?老板说,我可以给你喝酒,但你别在这儿朗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子虽是城市身份,却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城市的喧嚣、人情的冷漠,都把海子置于一个孤寂落寞的境地。城市是华丽、浮躁的,有太多的钢筋混凝土,太多的事物没有生命的气息,这些对于纯朴、真诚的海子、对于执着于追求生命理想的海子来说是隔膜的,他也难以放下对自我的坚持去与城市相容,更不用说去与城市妥协。于是,身处都市的海子,其心灵却执着地眷恋着故乡,执着于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浸染的乡土。“我本是农家子弟”,“但为什么/我来到了酒馆和城市”,诗人借叶赛宁之口喊出了返乡的强烈愿望。在《吊半坡并给擅入城市的农民》一诗的标题中,也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诗人对城市的放逐,对乡村的回归。

对于城市的厌倦,对于乡土的怀恋,使得海子更加执着于对生存和土地的无言的信仰,“村庄”和“土地”成为海子创作的源泉,而乡村则是他渴望的归宿和理想家园。

我们首先来看诗歌标题:《重建家园》。“重建”,意味着原来的家园毁坏、消失;“家园”,是本诗的核心词语。如果单纯地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解读,这个“家园”要么是精神家园,要么是物质家园。然而,海子的家园是以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为出发点的,这里的“家园”是个深刻的隐喻:既是人休养生息之地,也是人安妥心灵之地,二者紧密融合,不可分割。该家园是诗人一直向往和歌咏的乐土,它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重建家园》由 “大地”“麦粒”“家乡”“炊烟”等一系列的乡村意象组成,这些意象的出现,恰恰证明海子并没有放弃构建精神家园的理想,反而是更坚持自己的信仰。

本诗首句写道:“在水上 放弃智慧”。“放弃”二字是最容易造成本诗误读,所以我们就要看看为什么要在“水”上放弃智慧。“水”这一意象在海子诗歌里曾经出现,诗人常常用它来代指时间和历史,孔子曾说“逝者如斯夫”,我们又常常有“逝水流年”的感叹。这样理解,诗人的思想便有了更深邃的时空感。我们追溯中国历史,可以到《诗经》,到孔子,到历代诗人的寄情山水诗,历史上的'圣人先贤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智慧”,但海子为什么要放弃呢?其实,诗人海子要放弃的,并非对理想的追求、对精神家园的建构,而是放弃一些高蹈的咏叹和故弄玄虚的理念,而是从关注生命和生存的角度,重建理想的诗化家园。因为诗人海子曾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逃避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陶渊明和卢梭同时归隐山水,但陶重趣味,而卢梭要对自己的存在和生命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应抛弃文人趣味,直接关注生命本身。这是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7}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海子的“放弃智慧”是诗人在观照中国文人的特质后,做出的深刻反省!

诗人接下来写道:“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停止仰望长空”仍然是“放弃智慧”的延续。在中国历史上,最善于仰望长空的莫过于屈原了,他仰天长问时的慷慨陈词和热烈奔放的情感给人激情,在海子看来,理性思考即智慧,须要“放弃”;而奔放热烈的情感,则要使之平静。接下来的“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更体现诗人的深刻认识:生存不仅仅幸福和快乐,也意味着屈辱和泪水。

本诗第二节写道:

生存无需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

生存是非常简单的,大地也是非常坦诚的,不需要动用智慧去思考、去“洞察”,人只须面向生存本身,回到大地,感受大地,与之同生死共患难。诗人在这里没有写“重建家园”,而是用“重建家乡的屋顶”来代替“重建家园”,重点是突出“顶”字,以此来强调生存是需要承受的,既要承受阳光雨露,更要承受狂风暴雨,“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诗人深入思考后的冷静与平和。

本诗第三节诗人写道:

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

诗人再次强调了“放弃沉思和智慧”,以此表明沉思和智慧并不能解决生活和生存中的所有问题,生活需要躬身而行,生存需要面对诚实的大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麦粒”是海子诗歌中的核心意象,诗人用麦粒来象征人类生存之本——粮食,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此为根基。诗人海子再次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他的家园是建构在生命和生存之上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保持缄默”是对大地的诚恳和信仰,因为有时候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面前,语言是无力的,唯有以诚实回报大地。

对于本节中“幽暗的本性”,有人认为是海子在反省自己性格中阴郁的一面。笔者认为,这句话整体是和前面的“缄默”并列的,是要“保持”的,也就是说这种本性是海子赞同的。结合前面的“放弃沉思和智慧”,这个“幽暗”理解为天地鸿蒙之初的状态,即人未开化、未发蒙的状态更为合适。就是说,人应该保持最初的单纯、朴素和真诚,这样和前面的“放弃沉思和智慧”就相互照应了。保持最初的单纯、朴素和真诚,这是海子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在此基础上重建的家园,既有物质又有精神——正是海子心中的理想家园。

在接下来的第四节里,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人间温情的乡村美景:

风吹炊烟/果园就在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炊烟”是家园和故乡的表征,是离乡游子心灵深处的遥远记忆,是对母亲最温情的怀念。接下来的“果园”与“家园”相对应,给人一种丰收的场景和喜悦,并且赋予了果园以人性。“静静叫喊”四个字,传神地表达出人和家园的相互依存、彼此尊重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需要用心去体悟、去感受。“双手劳动/慰藉心灵”提示我们,要在劳动中完成这种体悟。回顾全诗,这两句诗给了很好的解题:沉思和智慧未必能揭示生命和生存的全貌,也未必能建构起理想的人类家园,而这一切要靠劳动,用身心与大地真诚面对,方能体悟生存之道。诗人在结尾处描摹的这一祥和而欢乐的田园劳作景象,遂定格成为一幅理想家园的经典画面。

通过对《重建家园》的解读我们发现,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放弃精神家园的结论是过于简单的;而将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显然有悖于海子的本意。在这首诗中,海子不但对生命和生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而且对大地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把对家园的坚守上升到信仰层面。诗人海子对于诗歌理想和精神家园诸问题思考的结果不是“放弃”,而恰是义无反顾的“坚守”。该诗表达了诗人深刻的内省精神,堪称海子重新构建理想家园的诗化宣言。

{1} 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415页。

{2} 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页。

{3}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9页。

{4} 参见燎原:《海子评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 张炯:《新中国现代文学五十年》,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268页。

{6} 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7} 海子:《诗学:一份提纲》,见西川主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7页。

也许选择做一个诗人,就往往在现实中选择了苦难和孤寂,没错,伟大的孤独诗人海子,就是最好的见证,他就是孤独的象征。

有一次,他也许太寂寞了,他希望能与别人进行交流,他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给我酒喝吗?”…“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朗诵你的诗。”也许是他太寂寞了,当他与现实的关系紧张得失去弹性时,死亡就是唯一的解脱。他不是逃避,他是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亡灵,孤独的强者岂能受到现实的摧残,他并非是无言的告别,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中,大海是孤独的'代表。自己面对孤独的心就如春天般,他只是大海的一部分,可惜他未能回归大海,回归孤寂,可能他是在逃避,他在逃避不属于自己的生活,正因如此,他知道面对人类脆弱的一面;“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刻,他把事业、爱情、幸福都已置之身外了,心中只有孤独。

海子,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同时他也并非不是无言告别的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没错,死亡只是生命的停止,并不代表思想的终止,无言的死,就是为了孤独而死,也就是为孤独而活。

林子里有两条路 一条通向喧闹的城市 一条通向无尽的森林 我独爱后一条 宁静是我一生追求 献给自己……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