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元稹作为唐代有名的信仰佛教的文学家,很早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很多与僧人、道友、寺院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元稹的这些诗。
元稹的赞僧诗
在元稹撰写的佛教题材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赞诵高僧德行,或描写由俗入道的事迹。也有描写寻僧不遇的诗歌。如《智度师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师由战将投归佛门的事迹。诗云: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在诗歌中,元稹讲说了智度禅师在四十年之前曾经是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将。后来由于感悟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放弃了功名利禄,投身佛门学佛修道。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却多了一份闲适心情。想想过去曾与史思明厮杀突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当铁衣抛却穿上衲衣之后,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
关于描写由俗入道相关的还有《志坚师》云: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剃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这首诗歌是描写志坚师在出家三十年以前曾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他才由衷地感觉到人世的无常变化,由此产生对佛门的向往,并在经过嵩山拜祭圆寂的禅师之塔后,终于入迹空门之中。
元稹在诗歌中还讲述了一些注重说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说:
落魄闲行不著家,遍寻春寺赏年华。
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诗人由于官场失意,为了消遣苦闷的心境,在这大好的春天来到寺院中欣赏春光灿烂的春景。在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见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开的花丛边静心禅坐。满树春花与高僧相映成趣,令诗人很羡慕这种情景。
诗人还在《寄昙、嵩、寂三上人》诗歌中,以诙谐的语气说,上人们经常向人讲说对治烦恼痛苦的方法,却又偏偏将人生的死苦经常讲述给我们听。现在这些上人不是向人讲述痛苦之事,而是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道理,这使人没有对死苦等人生产生各种痛苦的恐惧,因而心中更为放松;也不用操心如何对治,因而心中更为清闲。诗云: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元稹还在《卢头陀诗》中介绍了一位坚持苦行的卢头陀高操的道行。诗云: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
马哭青山别车匿,鹊飞螺髻见罗睺。
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
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这首诗歌是诗人拜望卢头陀之后所作,在拜会中,卢头陀向诗人讲述了自己出家的缘由。头陀告诉诗人,出家关键在于降伏自己的妄心,当你不受世俗之心的牵缠之时,你就能够舍弃一般人恋恋不舍的俗尘生活,身出家心也出家。经过多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昔人已去,自己仿佛在梦中游玩,因而,诗人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诗人元稹还写有一些悼念高僧的诗歌。他的《寻西明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云:
其一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其二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诗人在第一首诗歌中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锡杖和经行、诵经的身影早已不见。寺院中的莲池中过去是一平如镜的无波之水,我们现在来到这里,也不要追逐狂风起波浪之心。言外之意是让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后面一首诗歌,则是诗人为怀念高僧而作,诗中的师父,诗人并没有说明是何人,但我们从诗歌的内容中可以感知,诗人对这位高僧怀有很深的感情。
诗人去年还曾见到高僧,并还与其对谈。而今年来到这个西明寺,只见到高僧所题在墙壁上的诗句。禅师已经离开人世。诗人还点明了来到西明寺的时间是杨花落尽、菱角叶长满池塘的初夏季节。诗人睹物思人,泪如雨下,更加怀念这位高僧。
赞颂道友诗
元稹不仅写了很多赞颂高僧的诗歌,而且对于那些潜心佛教信仰的居士也倍加敬佩。他曾写有很多赞颂道友潜心修行,以及抒发道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歌。如其《悟禅三首寄胡果》三首:
近闻胡隐士,潜认得心王。
不恨百年促,翻悲万劫长。
有修终有限,无事亦无殃。
慎莫通方便,应机不顿忘。
诗歌中的胡隐士(胡果)是元稹共同学佛的好友,他虽然是居士,但却能够身在俗世心不染尘。诗歌赞颂胡果习禅得到了一定的觉悟。而且他的觉悟之处在于他不怨恨人生百年的短促,反而是因人不能得到解脱,而万劫在六道中轮回感到悲哀。诗人在诗歌中称赞胡隐士是一位看破人生的真正觉者,他不会因为人生的苦短而抱怨,而是经常为在六道中受苦的众生而悲哀,希望这些众生都能够远离苦海,同登觉岸。
百年都几日,何事苦嚣然。
晚岁倦为学,闲心易到禅。
病宜多宴坐,贫似少攀缘。
自笑无名字,因名自在天。
《悟禅三首寄胡果之二》是诗人元稹自己晚年对人生和修行的'体验,他体悟到闲静自在的修禅生活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他将这种体验告诉道友胡果,以共同探讨佛法与人生。诗人认为人生短暂,没有必要为太多的事斤斤计较。人到了晚年就会厌倦世间的很多学问,只有闲下心来才会达到禅境。诗人认为,当人生病的时候,应当安心宴坐,贫穷之时还应当少攀缘。诗人将自己的体会告诉胡果,认为这样就能够过得安然自在了。
近见新章句,因知见在心。
春游晋祠水,晴上霍山岑。
问法僧当偈,还丹客赠金。
莫惊头欲白,禅观老弥深。
诗人讲述了自己阅读经典的有关章节时,常常会在内心中生起种种个人知见和疑惑。诗人还能够以一种闲适的心境来游山观水,以体会禅悟的境界。诗人还写到向僧人求法之时,僧人通常会说些偈语来为他解答,让他从偈语中领悟到问题的答案。诗人还告诉胡果,不要担心这么多年修学,自己黑发已经悄悄地变白,而仍然学无所成,真正的修禅观心到年纪大了反而更容易成功。
元稹在《赠乐天》诗中描写了与白居易的深厚友谊,表达了自己闲适的生活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看破世事,心无外物的心境。诗云:
等闲相见消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寺院风景诗
元稹还写了很多游历寺院,描写寺院景致的诗歌。他的《古寺》诗便是其中之一。诗云:
古寺春馀日半斜,竹风萧爽胜人家。
花时不到有花院,意在寻僧不在花。
诗歌中描写了古寺春末一天傍晚时分的景致,此时夕阳即将落山,寺院旁边的竹林在春风的吹拂下凉爽宜人。虽然没有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但依然有花院存在,还会给我们带来赏花的机会。此时,诗人笔锋一转,虽然古寺中有这么多令人留恋的景象,但这并不是自己的目的,自己此行的目的是在寻访高僧并不是太在意花草。
元稹还在《度门寺》一诗中,赞颂了度门寺环境幽雅、殿宇庄严、法务昌隆、梵音袅袅的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诗云:
北祖三禅地,西山万树松。
门临溪一带,桥映竹千重。
翦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
诸岩分院宇,双岭抱垣墉。
舍利开层塔,香炉占小峰。
道场居士置,经藏大师封。
太子知栽植,神王守要冲。
由旬排讲座,丈六写真容。
佛语迦陵说,僧行猛虎从。
修罗抬日拒,楼至拔霜锋。
画井垂枯朽,穿池救噞喁。
蕉非难败坏,槿喻暂丰茸。
宝界留遗事,金棺灭去踪。
钵传烘玛瑙,石长翠芙蓉。
影帐纱全落,绳床土半壅。
荒林迷醉象,危壁亚盘龙。
行色怜初月,归程待晓钟。
心源虽了了,尘世苦憧憧。
宿荫高声忏,斋粮并力舂。
他生再来此,还愿总相逢。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几类不同内容的诗歌之外,元稹还写有表现护生理念的诗歌。如他的《修龟山鱼池示众僧》中云:
劝尔诸僧好护持,不须垂钓引青丝。
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稹在诗中劝寺院僧人看护好放生池,不让外人前来钓这些被放生的鱼儿。诗人说,不要对坐在山间边看经边看护放生池感到厌烦,这样做其实就是最好的修行,说不定还是自己得道的时候。
元稹作为唐代有名的信仰佛教的文学家,很早就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为官之后,他不仅频繁参访寺院、与高僧往来问道,而且还以诗歌作为弘法工具,在诗歌中描述自己的修行体验,阐释佛教义理,赞颂高僧的盛德,与道友交流修道方法。由此可见,佛教思想成为他中晚年之后重要的精神支柱。
满庭芳·少林寺
古刹千年,
岳中雄居,
古今人物风流。
历霜经雪,
云破月如钩。
一旦狼烟四起,
义旗举、虎视瀛洲。
驱敌寇,
精神抖擞,
生死未封侯。
青山埋烈骨,
塔林耸立,
鹭去鸥留。
幸此身无恙,
欲说还休。
看取宝刀安在?
空惆怅、壮志难收!
愿今后,
世界清平,
猿鳖共春秋。
七律·少林寺
达摩传教祖庭辟,
翠柏苍松掩少林。
武术精深拳谱绘,
禅宗奥妙墓碑寻。
十三和尚救唐主,
五百僧人献佛心。
清帝康熙名匾赐,
众生普渡听纶音。
七律·嵩山少林寺
嵩岳巍峨隐紫烟,少室秀丽瑞云闲。
钟声袅袅余音绕,流水淙淙禅意牵。
僧众英雄豪气在,武林功夫美名传。
喜看佛界后人继,四海五洲结善缘。
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饰。
造山丽如符,长流禁似带。
海气百重楼,崖松千丈盖。
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
一枝春·嵩山少林
茂密丛林,纵山峦、五乳奇峰环抱。春芳少室,碧翠雾腾云绕。禅宗寺院,历朝代、尚留瑰宝。观胜景、幽静清玄,浅黛势承妖娆。
松涛竹风未老。秀登封、武术神通精妙。中原腹地,幸得达摩传道。功夫技艺,渐开创九州骄傲。弘佛法、百炼深修,盛隆古庙。
少林寺
是处由来初地,会心都契法源。
岩是水出嵌隙,路转人度松门。
少林名自少室,是一是二堪参。
忽座壶中天半,下临万壑千岚。
俯仰似沾花雨,布施非为福田。
幽门自彼无俗,山林于我有缘。
七绝·少林游
古刹名山眼底收,还寒时候少林游。
最怜小子武姿美,步步高机影永留。
少林寺
丁星缀紫茸,烂漫纷红叶。
北山鲜移文,西域饶梵筐。
少室本同名,跋陀倘能接。
七律·游少林寺
嵩山一派气茫茫,二月烟霞入画章。
三圣堂前碑迹老,十方化外柏松苍。
俗尘哪处求清静,山寺如今笑拥攘。
且管佛前香一柱,任由他议短和长。
少林寺
禅室坐清秋,诸天云上头。
一心何挂碍,万景自纷投。
无暇搜佳句,惟教纪胜游。
山庄看已近,墙外石泉流。
七律·咏少林寺
少林古寺缀嵩山,殿处青林掩映间。
石带雄风皆尚武,草含悟性尽参禅。
成林墓塔千年在,出谷钟声万里传。
奇气既然生此地,世人欲掩料应难。
望少林寺
半天楼上开窗户,万螃丛中望少林。
云际梵音常缥缈,松悄塔影自森沈。
欣于所遇何空色,乐在其间足古今。
笑我闲愁经半岁,何妨一晌空尘心。
七律·访少林寺
登罢嵩山访少林,千年古刹耐追寻。
巍巍碑碣旌天地,炯炯慈光照古今。
久处红尘知冷暖,初临禅境试高深。
珠玑列市香烟袅,澎湃商潮伴梵音。
少林入座嵩山里,南北东西美誉扬。
老朽闲来提笔赞,他年何日颂武当。
引导语:元稹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他的诗歌类型有赞美僧人的,也有赞美道友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元稹赞美僧人的诗。
元稹的赞僧诗
在元稹撰写的佛教题材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赞诵高僧德行,或描写由俗入道的事迹。也有描写寻僧不遇的诗歌。如《智度师二首》即是描述智度师由战将投归佛门的事迹。诗云: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在诗歌中,元稹讲说了智度禅师在四十年之前曾经是一个驰骋沙场的战将。后来由于感悟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放弃了功名利禄,投身佛门学佛修道。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却多了一份闲适心情。想想过去曾与史思明厮杀突围,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当铁衣抛却穿上衲衣之后,自己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远离尘嚣的轻松。
关于描写由俗入道相关的还有《志坚师》云:
嵩山老僧披破衲,七十八年三十腊。
灵武朝天辽海征,宇宙曾行三四匝。
初因怏怏剃却头,便绕嵩山寂师塔。
淮西未返半年前,已见淮西阵云合。
这首诗歌是描写志坚师在出家三十年以前曾是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在历经世事变迁之后,他才由衷地感觉到人世的无常变化,由此产生对佛门的向往,并在经过嵩山拜祭圆寂的禅师之塔后,终于入迹空门之中。
元稹在诗歌中还讲述了一些注重说法修定的高僧。他在《定僧》中说:
落魄闲行不着家,遍寻春寺赏年华。
野僧偶向花前定,满树狂风满树花。
诗人由于官场失意,为了消遣苦闷的心境,在这大好的春天来到寺院中欣赏春光灿烂的春景。在这荒郊野外的寺院中,见到一位高僧安坐在盛开的花丛边静心禅坐。满树春花与高僧相映成趣,令诗人很羡慕这种情景。
诗人还在《寄昙、嵩、寂三上人》诗歌中,以诙谐的语气说,上人们经常向人讲说对治烦恼痛苦的方法,却又偏偏将人生的死苦经常讲述给我们听。现在这些上人不是向人讲述痛苦之事,而是告诉人们不生不灭的道理,这使人没有对死苦等人生产生各种痛苦的恐惧,因而心中更为放松;也不用操心如何对治,因而心中更为清闲。诗云: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元稹还在《卢头陀诗》中介绍了一位坚持苦行的卢头陀高操的道行。诗云: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
马哭青山别车匿,鹊飞螺髻见罗睺。
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
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这首诗歌是诗人拜望卢头陀之后所作,在拜会中,卢头陀向诗人讲述了自己出家的缘由。头陀告诉诗人,出家关键在于降伏自己的妄心,当你不受世俗之心的`牵缠之时,你就能够舍弃一般人恋恋不舍的俗尘生活,身出家心也出家。经过多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昔人已去,自己仿佛在梦中游玩,因而,诗人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诗人元稹还写有一些悼念高僧的诗歌。他的《寻西明寺僧不在二首》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诗云:
其一
春来日日到西林,飞锡经行不可寻。
莲池旧是无波水,莫逐狂风起浪心
其二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诗人在第一首诗歌中说,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己每天都到西明寺,可是物是人非,往昔高僧手持锡杖和经行、诵经的身影早已不见。寺院中的莲池中过去是一平如镜的无波之水,我们现在来到这里,也不要追逐狂风起波浪之心。言外之意是让人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
后面一首诗歌,则是诗人为怀念高僧而作,诗中的师父,诗人并没有说明是何人,但我们从诗歌的内容中可以感知,诗人对这位高僧怀有很深的感情。
诗人去年还曾见到高僧,并还与其对谈。而今年来到这个西明寺,只见到高僧所题在墙壁上的诗句。禅师已经离开人世。诗人还点明了来到西明寺的时间是杨花落尽、菱角叶长满池塘的初夏季节。诗人睹物思人,泪如雨下,更加怀念这位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