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不喜欢随波逐流诗句汇合66句

时间: 2023-12-3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引导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诗句来自南宋陆游《梅花绝句》其三,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句经典的诗句吧,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雪虐风号愈凛然,

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

耻向东君更乞怜。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译文] 呵!有什么办法使我变出千千万万个身子,让每一棵梅花前都有个放翁在把它赞夸!

[出典] 南宋陆游《梅花绝句》其三

注:

1、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

2、注释

闻道:听说。

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坼晓风:(梅花)在晨风中开放。

雪堆:指梅花盛开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办法。

千亿:指能变成千万个放翁(陆游号放翁,字务观)。

梅花:一作梅前。

3、译文1:

听说山上的梅花已经迎着晨风绽开,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树树梅花似雪洁白。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为几千几亿个?让每一棵梅花树前都有一个陆游常在。

译文2:

听说迎着破晓的寒风绽开了枝枝梅花,像白雪一般布满四围山中。呵!有什么办法使我变出千千万万个身子,让每一棵梅花前都有个放翁在把它赞夸!

4、陆游生平见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和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5、陆游写过不少咏梅诗,这是其中别开生面的一首。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表,高迈脱俗: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写此诗时作者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化身千亿”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作者高标绝俗的人格。

6、《小窗幽记》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要做到此种境界不容易!但如果花都不开,又怎能宠辱不惊的去看呢?岂不连个机会都不曾有?花开不但无罪,反而带给世间与人类无限的美丽与芬芳。不知这世上有多少人不喜欢花开?反正我喜欢!喜欢花开时的无声;喜欢花开后的艳丽与明媚;喜欢花瓣的那种柔软质感;喜欢花间的蜂蝶飞舞;喜欢风过后的那一缕暗香;喜欢雨淋中花朵的清爽。

花开不好吗?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何等境界?

汤显祖: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何等感慨?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盼花。

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惜花。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赞花。

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怜花。

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痴花。

美吗?花开无言,但魅力胜过万语!

当然,花开也有花落。那也是一种美,一种凄美。一种留恋与思念。因为毕竟灿烂过!昙花一现后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思念与期待。

也许越是辉煌的东西越不能长久!就像空中绽放的礼花,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自身的美丽;就像洁白无瑕的雪花,只有在寒冬才能一睹她的芳容;也或深山幽兰;也或山巅的雪莲……

7、徒步、漫游、一路向前,从三三两两到满目绯红。我想象过,但真正到了跟前,还是被震撼了,真的很美!忽闻远处有人纵情放歌,不由会心微笑,若我有婉转的歌声,此时也必定要按耐不住。我向来喜欢花,虽不至痴却也甚爱,尤其喜欢小巧秀美的花,迎春、雏菊、梅、兰、桃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野花,最爱看的就是山花烂漫的场景。梅很好,梅自有一番独特的风采。独门别院里的墙角数枝梅常常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而梅山上成片的花海,则让人如入幻境,心中顿生“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感慨。

在一片润润的红云中漫步,最适合让思想天马行空般漫游。我想……如果我有一株梅,我希望它长在溪水边,树下泥土上要有肥厚的青苔,树枝下有临水而设的石桌石凳,不能煮酒论英雄,也可品茗话诗词,再加上水中梅花俏丽的倒影,必是一幅醉人的水墨画。如果我有一座清宅别院,我希望后院桃李芬芳、杨柳扶风,满园春色自欣赏,而梅和竹要种在前院,左拥梅、右揽竹,开门即知主人内心晶莹、与世无争,真是一幅诱人的蓝图。

8、都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而今绽放江南街。寒冬腊月暖犹在,无需聊赠一枝春。远胜那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高坚。倒是那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的意境颇合此景。还有那曹老雪芹的“疏是枝条艳是花”,“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瑶池换骨亦为她。道出了对梅花无限的赞美之意。但见那含苞欲放的花朵,象是要与那王氏介甫作对,而今不在墙角开,小园玉瓶金盆栽。岭南亦无雪皑皑,吐芳流香自不改。是啊!时代的变迁不止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连花儿们也享受着新的“阳光”,无须再为苦寒风霜愁煞人了。

9、阅梅有若读书,好似经历他人有悲有庆,纵然有人世迢遥相隔,却也可共其跌宕浮沉;即便是游戏散漫其间,亦难免竟日寤思辗转。又有写梅佳句如,“处处梅花压酒船”、“酒痕吹上水边花”,是与酒言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是与月相知;“一声羌管何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是与琴笛共和;“墨花犹带粉花香,制自兰房,佐我文房”,是与翰墨有亲;而“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则是要与清妙高逸之人相契相怜,……,原来却是,这梅花心事、竟也如此多情。

今春故国忽寒雪,“梦绕夷门旧家山”。想见南方天呈异象,大雪湍飞、而万物凋敝,这梅花更该多了一层心事吧。而今春归,却已是、“无复横斜旧时影”,人春梅不春。

10、国人喜爱梅花,因为这是大多数人在经历了季节的萧瑟之后最先看到的花朵,也是我们从传统文化中继承的审美倾向。严冬刚过,寒春开放,引众人竞相观赏,赞的是一种品质;令凡俗附庸风雅,显的是一种的素养,而文人墨客尤爱雪梅,寻的是一种意境。至于书画中的描绘更是林林总总:工笔的梅花,细致雅静中稍事拘谨;写意的梅花,洒脱飘逸中略显凌乱;文人的墨梅,淡定脱俗中带着清殇。同样,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佳句比比皆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众多的诗词中,最喜欢陆游的这一首绝句:“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许是文化的积淀太过厚重,或是凡世的困扰太过羁绊,世人的心思要么缜密过度;要么烦乱无主,总之缺少了自然平和。于是在赏梅的情趣中,添加了过多自我的调处,使整个审美过程一开始就附会了太多的心理诉求和人文情怀。加上古意的底衬、模式的诱导,使观者的神情多半专注于自我的赏悦行为上,自我凑趣、自我陶醉,于梅花自身的意韵更多的只是敷衍了了。因此今人喜欢相约到公园、梅园、梅山赏梅,图的是多聚几分人气,彼此互相感染。总之,作为审美对象的梅花,已经被我们严重的人文化、世俗化了。

优雅中带着坚毅,妩媚中带着张扬。山上梅花的美丽不仅来自色彩的纯正和姿态的多变,还来自自然生长的枝条所具有的随性伸展带来的自由的表达,以及丰富、通畅的背景中映衬出的大气。这是园子里的花朵永远都不具备的那种欢畅的生命魅力。

梅花原本是这样开!

一直以来喜欢野花野草,主要是衷爱自然的本真。想必古人爱梅,一定起自梅花的这份原初的魅力。所幸两度梅花的不同启示,让我有了更深刻的对比,越发反衬出自然本真的可贵。

话已至此,本该收笔,然意尤未尽。

翰林之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其实岁寒何止这三友,不过是借三者共有的`清高气节寄情罢了。只是这里的清高逐渐变成了文人墨客的自诩,而取意也随之走偏,畸变出以曲为美的审美情趣来。这种文化现象也非我们专署,西方园林艺术中所标榜的整齐、对称、规整的风格,尽数彰显了人类改造自然之能事,或可称为“以直为美”的畸变。可叹的是,在当今人类的文化中,这种畸变的趋势至今未曾消减。

文化在赋予我们太多的内涵的同时,已经挤占了我们很多自由的空间,令我们降低了感知的敏锐;收敛了吸纳的胸怀;流失了自然的向度,在不知不觉中落入某种即定的模式,成为形式的填充。

想到这里,不禁怅然……

11、遍观大地,所谓当年,尽是一场昨夜别离梦,踏过浮生,才晓得翠萍终无根,漂泊一世,随波逐流,落花随流水,风韵不减当年,可浮萍伴水眠,徒添伤感。乱人意,惹人泣,几番消磨几番腻。春也罢,落花前,微雨双飞人独立。所谓山盟所谓海誓,苦煞众人。尝尽山盟海誓苦,今日方悔。泪痕未消,鲛鮹已透,锦书摇摇。等不到雁字回时,独登西楼,望断天涯却茫茫。西风起,月上柳梢,归梦难成,回首百年身过半,恍如一梦。风萧索,雨滴落,拂过前身通,撩起今生忆,人不在,梦成空,万事悠悠。物是人非事事休,一步生死两茫茫,不见归程。

痛过恨过,方知今是昨非,不肯以心为形役,却尝尽悲苦。那直面鲜血得勇士,做不来,尽过一生,不过是依偎柳梦中得断肠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往事忽匆匆,不及细看已是万里遥遥,叹断短长亭,换的流光抛人得无奈。犹记得当年金雀钗头,红粉桃面,今安在?犹记当年春意拂玉人,明月夜,伊人吹箫,今亦安在?风云散尽,往事若隐若现,模糊在心头,守着未绿芭蕉。未红樱桃,独拣心中寒枝,长忆如烟事。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悠悠过往风拂乱。

人情薄,世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经年已过,伊人不在,当年盟誓,如今似烟。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传说明明是假,却依旧信以为真,造化弄人。如今,只留一句:年年有今日,好月长圆,好花不谢。人长久,梦婵娟。

花已落,楼已空,人不在,往事散。

总之,与网络教研为伍,我感慨一滴水就是一片海;与网络教研为伍,我惊叹整个世界就是一本书;与网络教研为伍,我顿悟我们的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与网络教研为伍,我一天天变得充实,一天天懂得人生的真谛,一天天实现我的追求。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明白,要走的路还很长,要解决的教学困惑还很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专家师的理论精髓、实践经验,而且要不断充实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我才能做到知识渊博深广,资源滚滚而来,教学富有新意。我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才能抵达我教育理想的彼岸!最后借用南宋陆游的《梅花绝句》的“何方可化身千亿, 一树梅花一放翁”,中心网络教研,魅力无限!

13、雪一片一片又一片,旋舞空中,笼罩四野。墙角无人处,你静若处子,默默绽放,仿佛沉浸在前世的轮回,亦或是遥盼来世的缘梦。

自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赞颂了你的铮铮傲骨,却忽视了你的冷凝香漫。虽有“暗香浮动”之诗句,却早已是月近黄昏,仿佛伫立在一场梦中,郁结了一段情思,演绎着两处闲愁。

你为什么沉默?是因为风雪的肆虐吗?没有温暖的春日娇阳,没有和煦撩人的暖风,你是否感觉到了一种孤独?没有醉人的霓虹闪烁,没有热情的观众欢腾,你是否依旧心潮澎湃?是因为埋怨上天安排你的绽放不合时宜吗?应该不是,因为我看到,雪花一片一片又一片,已然飘落在你的心中,你分明含笑容纳,用心去体会一份温情。

我知道了,你是在酝酿着三生石上的一个梦,然后,历经今生的岁月蹉跎,给自己一个精彩的诺言。

风裹挟着雪花阵阵吹来,你轻灵地抖动着娇嫩的身躯,灿烂的笑意里写满了无限的眷恋,如同千手观音的轻盈舞姿,诵读着一卷诱人的经禅……

不是么?为何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为何冰冷的季节傲雪独放,为何凄清的月下缠绵悱恻,为何文人的笔尖尽显风流……

你的的确确是在舞蹈一段情梦,傲视群芳之时,也正是展示你高雅圣洁的品性。你选择在岁末天寒地冻的时日开放,应该是摒弃尘世凡夫俗子的亵渎;你独立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应该是积聚千里共婵娟的晶莹……

不是双翼天使,你却愿意播撒着温馨的爱恋;不是报春使者,你却愿意做了春日的先锋。

于是,你的出现,让人懂得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你的绽放,让人明晰了冬天过后有春情……

醒了,你其实早已经醒了,你微笑着诉说着梦中的馨香,你幸福的吟唱昨夜的欢歌,你喃喃细语品味曾经的拥有,耳畔传来的是你的轻柔:咀嚼往事不能疗伤,梦醒不应再觉心寒。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你听到如此地感叹,是不是在笑,因为你懂得“一树梅花一放翁”。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你听到如此地爱怜,是不是依旧恬淡,因为你知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雪一片一片又一片,旋舞空中,笼罩四野。墙角无人处,你静若处子,默默绽放,演绎着一曲坚贞——梅之魂……

14、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在我的眼里,天地精神就是自然进程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既无始也无终,既无新也无旧,既无是也无非。天地有大美而不语,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只将一花一草一山一水昭示于我们的生命之中。

庄子又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天地生育我,我化于天地,这是天经地义。至于人间喜剧、悲剧、闹剧、荒诞剧,我不是看客,我没有喝彩的义务。我选择转身,独往风花雪月天地精神。这一转身便是大转折。孤独从这开始。自由也从这开始。尽管那人生舞台上的锣鼓敲得正急,戏子的脸变得正频,我只管面朝大海临风远行。

对于自己心仪心往心静之事,何方可化身千亿?宋代陆游是“一树梅花一放翁。”天下只要有梅,那每一朵梅花便是陆放翁的内心支撑和一生至乐。之于我,是若为化得身千亿,一个镜头一寸心。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个镜头一个镜头连起来,就是一片大风景。一寸心一寸心集结起来,就是一颗功德圆满的心。

真正的美,没有新,没有旧,只有在时间里呈现不同的光芒。就像钻石的无数个切面。有人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美来说时间只是证明。与时间共存的美没有价,也没有买家和卖家,只有赏家——欣赏她的人。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山水花竹无恒主,得闲便是主。得闲的人归来了,有情的节目播完了,魂还在山水中行走。魂是肉中的镞,独孤求箭。箭镞一旦离弦,便消遥九万里云天,比躯体走得更高更远。

一个人的一生不是你选择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你。一但你的命运被选定,你就在劫难逃或三生有幸。如:你选择了孤独,诗人阿多尼斯说:“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那么你就独与这座花园共往来吧。如:你选择了电视诗歌散文,又把电视诗歌散文当成天地大美,那么你就独与天地大美共往来吧。

天地只有四季更迭,无所谓日新月异,也无所谓只争朝夕。春播夏长秋收冬藏,这是生命的节律,顺应就好。有些东西是争不来也急不得的。智者说:机会跑得比兔子还快,你就是想追也追不上,与其盲目的追,不如守株待兔。一旦兔子从你身边经过,便猛地扑过去,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智者又说:不要被短暂的东西所遮蔽。不要被急功近利冲昏头脑。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要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

苏轼的古诗红梅翻译

红梅三首

宋代: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雪里开花却是迟,何如独占上春时。

也知造物含深意,故与施朱发妙姿。

细雨裛残千颗泪,轻寒瘦损一分肌。

不应便杂夭桃杏,半点微酸已著枝。

幽人自恨探春迟,不见檀心未吐时。

丹鼎夺胎那是宝,玉人頩颊更多姿。

抱丛暗蕊初含子,落盏穠香已透肌。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诗前半段,“怕”、“贪”、“恐”、“故作”,等字,将一枝红梅描摹的像人一样生动。红梅也怕愁、也贪睡、也懂入时、也知“故作”。姿态性情,无不毕现。这些都应是人的性情,却都被安在红梅的身上,可孰料这么一来,却将红梅不愿与俗芳同艳、却又故作俗色与群芳相处无间的性情表露出来。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他的朴实。“尚馀孤瘦雪霜姿”,则是她的出世脱俗、她的洁身自好、她的高贵纯洁,但决不高傲跋扈。

第三句“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她的高贵不愿随流。“无端”二字用得实在是好,酒晕竟“无端”上了玉肌,但从第三句看,到底写人写花已不甚了然,但是我们一联想到红梅,于洁白之中透出微微的红意,那不正如饮酒后微红的肌肤吗?这是全诗唯一一处正面描写红梅外表的句子,而这种描摹也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没有过多的笔墨,就直接说她是饮酒后微红的肌肤!愚意以为此当为描述红梅的最佳语句。结合整个第三句,说的够清楚了,作者就是要把红梅给人化,把人给寓于红梅之中,具体是什么人,不可知也,可以是瞻仰前辈风流名仕、也可以是“余以自况也”!他说的就是人也要有红梅那种高情,那种纯洁。

最后一句,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群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定风波 红梅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全词托物咏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堪称咏物词中之佳作。

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连,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过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象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直和根拨送春来

——苏轼七绝《红梅》赏析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1037~1101)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命意新颖,发人深省。尤以其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脍炙人口。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借由客观外在物象来表达主观的内在情意,发人之所未发,写出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

《苏轼诗集》(庄严出版社第一~第四册)中有关梅花的诗句,共有85首,其中41首创作于“乌台诗案”之后。关于咏梅,苏轼明确主张写梅应写“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三首》),他发掘和升华了自然界所塑造的梅花凌寒不屈、迎风斗雪的品格——“梅格”,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对梅花的描写中去,把自身的思想和人生理想寓于“梅”的形象之中,让“梅”成为自己人生际遇和人格的代言物,并寓哲理于咏梅诗中,大大提升了梅花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蕴。《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其一)(以下简称《红梅》)便是其中之一。

[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

(其一)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令尹,

直和根拨送春来。

从题目可知,苏轼这首诗以梅花作为思念关景仁的象征物,藉梅花表达忆友之意象,道自然之法则,抒真诚之情怀。

关景仁,字彦长,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进士出身,多才多艺,音律、历数、草隶、图画无所不精,尤长于诗。英宗治平二年(1065,一说三年) 为丰县令,曾对县城进行过较大规模修建。又尝为钱塘令。关景仁曾以梅树为礼物相赠,苏轼将梅株栽于堂屋外面向阳的地方,写下《红梅》二首以表感谢。

第一联: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注释]

芳信:开花的音讯和春天将要到来的消息。芳:

①香;香气。

②花卉,花草的香味。宋玉《风赋》:“回穴冲陵,萧条众芳。” 信:

①诚实;信用;相信。

②使者;信息;书信。这里虽然指后者,但应该理解为二者兼有。

负:有三种含义:

①以背载物。引申为担负。

②背弃;违背。

③亏欠;拖欠。这里可以解释为三重含义兼有,但旨在表达“负疚”,即心中感觉不安与抱歉。

垂垂:渐渐。杜甫《和裴迪逢早梅》诗:“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黄庭坚《和师厚秋半》诗:“杜陵白发垂垂老。”

[赏析]

第一联,赞颂梅花与写景。

唐人咏梅,多以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为主,亦有模拟物象,含有美的意蕴的佳作。至宋以后,写梅花意象之美,赞梅花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益盛行。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的陆游,称赞梅花“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在《卜算子·咏梅》中赞颂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苏轼亦然。

苏轼一生讲究风节操守,坚持爱民为民原则。他向来嫉恶如仇,对邪恶“如蝇在台,吐之乃已”,不肯“俯身从众,卑论趋时”(《登州谢上表》)。苏轼认为王安石推行新法于民不便,上书反对,故而不容于朝廷,自求外放。后又因“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再度为相,守旧派纷纷上台,苏轼也被委以重任。然而,当他看到旧党拼命压制王安石新党人物、尽废新法,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就站出来猛烈抨击,向皇帝进谏。由于苏轼既难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先后受到两个党派的排挤,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再次远谪杭州。苏轼为了保持本心洁净,付出了极大的政治代价。在纷扰的世俗社会中,苏轼几经仕途坎坷与人生曲折之后,难免感到孤清落寞,他便把目光投向大自然,作品蕴含了更多的人生体悟。正因为如此,他晚年谪居惠州,其诗作中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愈加显露。

苏轼欣赏并追求独立自尊的处世方式,将自己的情思寄寓在咏梅之中。他心怀梅志,以梅自喻:“寒心未肯随春态”,“自恐冰溶不入时”,“尚余孤瘦雪霜枝”。(《红梅三首》)赞颂梅花生命力顽强,卓然不凡,傲然不群的品格:尽管“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却依然“灼烁”“草棘间”,凛然岁寒,迎接春天的来临。(《梅花二首》)

本文赏析的这首七绝《红梅》,首句“年年芳信负红梅”中的“芳信”一词值得玩味。“芳”与其它词搭配比较多见,如:芳草、芳菲、芳香等,而与“信”搭配则不多见,这就使人不能不联想到“花信”一词。“花信”即“花信风”。梅花为二十四番花信风之首,浓冬时节,万花凋零,唯有梅花不惧严寒,凌寒而开,“众芳摇落独喧妍,”(宋·林逋)“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帧),年年如期带来开花音讯和春天的消息。

苏轼在这首诗里,藉由梅花绽放于早春,为大地带来生机的特质,将“春汛”的意象赋予红梅。这句中的“负红梅”,有的解释为:梅花担负传递花开的音讯和春天来到的消息的.使命,把“负”作为“担负”。如果仅此而已,用“赋”字岂不更好?笔者以为,从这首诗的深层寓意来看,“负”应该有多重含义,还有“亏欠、负疚”的意思。这句是说:年年寒冬季节,红梅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给人们带来花开和春天的好消息,无暇前来赏梅,心中感觉不安和抱歉。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

苏轼有一首古今叫绝的词作《西江月》(见附录3),它是一首以梅写人,因人咏梅的名篇。《冷斋夜话》(宋·惠洪)中指出“其寓意为朝云作也”;《野客丛书》(宋·王楙)也称“东坡在惠州,有梅词《西江月》……盖悼朝云而作。” 王氏朝云,乃苏轼侍妾。苏轼贬惠州时其妻已故,他不让朝云随行,然而,朝云却义无反顾,万里投荒,来到岭南,抵惠不足两年,香消玉殒,年仅34岁。年已花甲的诗人悲愁千种,先后为朝云写下多首悼亡诗词,撰写《朝云墓志铭》为其树碑立传,又于是年冬天写了咏梅词《西江月》。词中的“晓云”即“朝云”,咏惠梅为其表,悼朝云是其实。

由此笔者认为,苏轼这首七绝的“负”字,不仅饱含着诗人对红梅的无限深情和爱意,而且暗含着诗人无尽的伤情与苦衷。红梅花开有意,诗人绝非无情,个中原委与辛酸惟有诗人尽知。这个“负”字的妙用,一是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联想空间,二是为其它三句做了铺垫。

第二句“江畔垂垂又欲开”,描写红梅含苞待放的样子。有人把这句解释成红梅“垂柳般的枝叶伸上河面”,“垂垂”被当作低垂,显然十分错误。二十四番花信风,小寒一候为梅花,此时红萼梅犹在含苞之中,“垂垂又欲开”,即渐渐的又要开放了。这里的“又”同第一句的“年年”相照应。

第二联:珍重多情关令尹,直和根拨送春来。

[注释]

关令尹:即关景仁。尹:古代官名,如府尹、道尹。关景仁曾任县令,故称作“令尹”。

直和:简直是。直:径直;直接。《汉书.陆贾传》:“平(陈平)常燕居深念。贾往,不请,直入坐。”引申为一经,一直。如:直到如今。这里作“简直”。

和:跟;与。岳飞《满江红》词:“八千里路云和月。”

根拨:意思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拨”,在这里作量词,一般用于人的分组,分伙。如:一拨人。

[赏析]

第二联,表达忆友之情,是这首诗的精华和关键,末句的解读尤为关键。

“珍重多情关令尹”,表明苏轼十分珍视、珍惜与关景仁的友情。史料对他们之间的交往记录很少,但是,从关景仁以梅花为礼物赠送苏轼这件事,不难判断出两人交往之密深。由于关深谙苏轼的特立人格和高洁情操,深知苏轼喜梅爱梅咏梅,以梅自况,以梅喻人,皆缘于梅花在冰封大地的酷寒中凌霜斗雪,绽放花朵,所表现出来的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奋勇当先的高洁品质。梅花的品格与气节,恰如苏轼其人,所以,他才把梅树作为礼物赠送苏轼。可见关景仁是苏轼为数不多的知音、知己之一。苏轼当然珍惜、看重这位朋友,称其为“多情关令尹”。古人以信物表达友情,常常折柳、折梅相赠,而关景仁赠送的却是梅树,足见其情之真挚深厚,凝重浓郁,这种“多情”非一般儿女情长之“多情”可比。

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这首诗中最精炼、最关键的诗句。

这句诗的读法是“直和根拨(儿)送春来”,意思是说:径直从根底送来春天。“拨”在这里作量词,“根拨”即是“根底”,又含“根本”之意。但是,诗人不用“根底”而用“根拨”,显然别具匠心。汉语中,“拨”具有拨动、弹拨、划拨等多种动态含义,作为量词则表示数量之“众多”,诗人用“根拨”这个词,意在表明信物梅树所体现的情谊之“多”之“深”,表达诗人“心底”的由衷高兴,对友人的感激、感谢。

笔者认为,“直和根拨送春来”具有双重寓意:

一是赞颂梅花报春、送春。正值天寒地冻,花木凋零时节,梅花凌寒飘香,傲雪报春,故人们又称“报春花”,视其为吉祥物和吉庆的象征。“根拨送春”隐含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梅花铁骨冰心,“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唐·黄蘖禅师)。虽然冰封大地,漫天飞雪,寒气彻骨,但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展现出一片生机,让人们看到了“春在枝头已十分”(宋·某尼悟道诗)。

二是借“根拨”表达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谢意。苏轼众多的咏梅诗作,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说明他对梅花情有独钟,自然对关景仁赠送梅树十分珍重,礼物可谓送到心坎里,感谢当然发自肺腑;看到垂垂欲开的红梅,心里充满喜悦,花开可谓开在心坎上。

从表现手法来看,末句“直和根拨送春来”既是对第一、二句中“年年芳信”和“又欲开”的回应,又是对首句中“负红梅”和第三句中“多情关令尹”的作答,从而使这首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韵味悠长。

附录1:

花信:“花信风”的简称,犹言花期。信风:指可信的定期而来的风。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自白沙溯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月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花信风:陈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范大成《元夕后连阴》诗:“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凉州》百面雷!”杨慎《咏梅九言》:“错恨高楼三弄叫云笛,无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二十四番花信风:从小寒算起至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日,每五日为一花侯,三候为一个节气,计二十四侯,每侯应一种花信。每候都有某种花卉绽蕾开放,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所谓花信风,就是指某种节气时开的花,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花信风。意即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叫做这一候中的花信风。

《东坡突围》读后感1

很喜欢读余秋雨的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不仅仅因为他是文学大家,更是因為他的作品深邃,引人深思,读时思想不由自主地跟着他的文字游走,时而高兴,时而叹息,时而惊奇!

他在《东坡突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读到这里时感觉很心酸,众人都觉得苏东坡这样一位享誉千年的大文豪一生都是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但余秋雨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疲倦,他的狼狈,他的孤独……

东坡一生被贬很多地方: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屈辱,失意之感不时袭来,在这里,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四周一片静寂,只听得到自己心跳的声音。黑夜里,他不止一次问自己:是选择抗争,还是选择忍辱?

于是,他独自徘徊在这偏远而又荒凉的黄州,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这么走着,从白天到晚上,一直到深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他的无助记录了下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他就这么走着,直到有一天晚上,他来到一个地方。这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这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不正是周郎赤壁吗?他思绪万千:“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破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固一世之雄也,然而现在他又在哪里呢?自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何羡乎?

于是,浮动的心开始归于平静,圆润而不腻耳的声音在耳旁回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突围》读后感2

有人将评论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散文见诸报端,言语之间颇有些不恭之词。秋雨先生十分恼火,于是连篇累牍地一通发泄,他发表的一些散文中,这种情绪溢于文字之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最近出版的《山居笔记》当中一篇叫作《苏东坡突围》的文字。

我喜欢读散文,当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写得不错的散文。但对他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绪和理念,读后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特别是那篇《苏东坡突围》。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因为他们杰出,因为他们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东坡先生也常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东坡先生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位文学天才,一位书法大师,他是出类拔萃的。他又是当时一位著名政治家,显赫一时。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团,政治主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等十分复杂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贬谪,这也是历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东坡先生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与不同群伦的政治才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去考察历史人物,那种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坛得意,又在政坛显赫,名利场中双双获利的杰出人物,实在难寻难觅。(.)

文学上的不同观念,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而且也应该交换意见,甚至可以展开评论,批评,这才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听到某些批评意见,也许这种批评中有偏颇之处,便给人扣上“群小”、“陷害”、“围攻”等等罪名,那谁又敢再批评阁下呢?别人不批评了,难道就证明自己“杰出”了吗?这恐怕也是一种“霸道”作风吧?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突围”的意图,也没有

怨天尤人的愤慨,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抛开历史的真实性不谈,单就一个替苏东坡突围的命题,会不会使人有借题发挥之嫌呢?

《东坡突围》读后感3

偶然的机会,让我读到了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确实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确实阅读过苏东坡的作品,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从课本上了解到的。但是对于东坡先生的个人经历,我并没有做更多的了解和研究。直到读了这篇文章。

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非凡的文采与骄傲的个性总让他在不经意间招惹来同时代文人的嫉恨,他也因此多次遭到贬职甚至是杀身之祸。最让我惊讶的是苏轼的朋友,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沈括,也因皇上对苏的小小称赞由此记恨苏轼。他举报苏的文中有讥讽政府的诗句,而且明知王安石是苏轼的政敌,还投注到了王安石的一边。诸如此类的人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些“挑刺着”,使东坡一次又一次的深陷危难之中。日复一日的严刑逼供没有让东坡就此打住向文学探索的脚步,多次的劫难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是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学会收敛锋芒,用成熟的语句骄傲的将诗作推上文学的顶峰。

孔子曾对其得意门生说过:“用则行之,舍之则藏。”然而骄傲如东坡,一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当真是惊艳了时光,流传于千古。这样潇洒而爽朗,不拘泥于尘世纷扰的个性,令我沉醉,是我迷恋。

真羡慕苏轼,能够不畏惧阻挠,尽情的用文字宣泄内心的情感。再想想自己,总因为害羞胆怯而将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底,压抑情感,随波逐流。但是我不想这样继续下去了。

当一个人不受任何拘束而活,而创作时,他的心一定是自由的。就像余秋雨先生描绘的苏轼一样。我也想要成为一个像苏轼这样的人,不被无关的事牵绊住向文学探索的脚步,勇敢的表达出属于自己的想法。

就让苏东坡的文学精神给我来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突围吧!

《东坡突围》读后感4

历史文化名人是怎样煅烧出来的?高温高压,还是和风细雨?

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他为我们展现了东坡的生命线。他高高在上,却又可亲、可爱;他被贬黄州,却又舍生忘己。

正如作者所言,“高处不胜寒”。“乌台诗案”的飞来横祸砸向他,躲也躲不过,反而让那些无名小卒、人格扭曲小人钻了空子,他被无数肮脏之手推进了监狱,“诟辱摧残”,差点葬送了性命。最后苟全性命,带着官场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走向黄州。于是,苏轼的一段与“黄州”休戚相关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经历了生死折磨,看尽了人生炎凉,东坡在此思索,悔不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自我的检讨,又怕因此连累亲友,重情重义的他便想“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入黄州,生活困苦,却又在这里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洒脱,飘逸的豁达之大怀,“如积水空明”,随缘自适。

他在这种现实中进行着反省。他无情地剥除了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它们曾给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回归于一种完全的自我。

他的一生,如同钻石的产生,深藏在地壳之中,必须承受地层的高压、高温,长时间的探勘、发掘、切割、琢磨,才呈现出光芒璀璨的美钻。

遭受磨难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难之于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磨砺,一重洗礼呢?试想,假如苏东坡没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贬黄州,那他又怎么会看清官场之黑暗,体会到真正的孤独寂寞呢?也许,他不会失去朋友的联系,但他绝不会体味到忽然间整个世界在身边轰然消失的寂寞、孤独与恐慌。也许,他会照常作诗,但我们绝不会从他的诗作中看到受挫后的愤愤不平和再生后的淡泊宁静。在不少情况下,才气会招致磨难,但磨难更可能成就辉煌,因为正是磨难增加了东坡的人生阅历,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漫漫人生路,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出现磨难,但你无论如何设计,总逃不脱命运的安排,失败与磨难总会光临你的温馨小屋。此时,我们应该直面人生,战胜磨难,随苏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浅唱一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东坡突围》读后感5

今天翻开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忽的便翻到《苏东坡突围》一文,便觉兴趣突起,于是便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读起来。这位当代文学巨匠会对这位宋朝的文学骄子作出怎样的评价呢?不,苏东坡不应只属于宋朝,他属于整个历史、整个中华乃至整个世界。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已被无数人颂扬,我也就不在多说了。读了《苏东坡突围》之后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就想把它写下来。

东坡才华横溢、名震九州、官居太守,有太多的荣耀和光环,越锋芒毕露,危机就越来越深重,终于有一天,它在一群文学小人的鼓捣下爆发了,既像一场毫无预警的地震又像是一个蓄积已久的堰塞湖轰然崩塌。最终他被流放到了黄州,落魄孤单。因为他的才气、他的锋芒最终造成了自己的被贬,而又是同样的原因造就了千古传诵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造就了这个伟大的诗人。

前几天补课时,我的一个同学和我聊天时说到她自己在班上太默默无闻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怕在班上出风头会有人背地里说她闲话。我想了一下,答道:“你要知道,若没有人说你的闲话也就没有人说你的好话呀!”古往今来的伟人们哪一个没有被这种“闲话”困扰过?有的人正是这种“闲话”铸就了他,就东坡一样,而又有多少人在这种“闲话”下害怕了、屈服了,失去了他们的可爱、高贵与魅力,却得意了那些邪恶、低贱与粗暴呢?在历史长河中,这个叫做“闲话”的旋窝不知旋进了多少英才,消逝了多少伟大,使这些本该大展宏图的人失了勇气、消了锋芒,史书上又不知失去了多少本该有的才华横溢,整个中华又不知失去了多少精神食粮。

这些人退缩了,“闲话”战胜了他们。他们没有了“闲话”的干扰,但也失去了历史的褒扬,不管他们有多少才华,也就从此淹沉了。而有的人战胜了“闲话”便达到了更高一层的境界,达到了一个永垂青史的高度。而东坡正是突破了这个围,才达到了这个历史的高度。

不要害怕展现自己,不要畏惧那些只会躲在暗处的小人的闲言碎语,因为那是世人对你的肯定,是你汗水的结晶,但也不要在成就下眩晕,理智的面对你所拥有的一切,才能把握住这一切从而走向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