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先生都喜欢看书。不过,我们各自喜欢的内容却大相径庭。他爱看“重”的,史政财经、科技哲学,热衷评古论今,指点江山;我爱看“轻”的,小说散文、报刊杂志,沉迷风花雪月,红尘烟火。
日常家里的晚餐桌,便成了先生高谈阔论的舞台。儿子目前的年龄,正是逐渐脱离妈妈更愿意靠向爸爸的阶段。父子两个常常为某个历史人物,世界的尖端武器,各个国家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而我看着两人常常因为谈话太投入而忘记了吃菜也心生不满,总不断地催促他们赶紧吃饭;要么就是在先生兴致正酣时,会冷不丁问一下儿子:今天妈妈用了新烧法的鱼味道如何?
每每此时,先生都会用一种抱怨、无奈又同情的眼光看看我,再摇着头说上一句:“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和先生如此沟壑分明的“政治分歧”,想必也是由完全不同的的成长环境等各方面造成的。
先生出身城市,家中独子,父亲在部队当了十多年的军官,母亲是国营工厂的工人。而我来自偏远农村,父亲是小学老师,母亲是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
先生小的时候,衣食无忧,只是脖子上挂着钥匙,独自一人上学,回家。他接受的是父亲投身军营,保家卫国的熏陶。而我的小时候则是和伙伴们三五成群,挎着篮子上山下田,体验的是饿着肚子打猪草干农活的艰辛。他是被困在笼子里长大的小鸟,渴望蓝天有痕,一展拳脚;而我是野地里风吹雨打的小草,希冀丰衣足食,岁月静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难道我不知道吗?不,我知道。只是这“皮”有时太大,大到我望不到边,我这根“毛”又太小,小到高倍的显微镜却难以看清。况且,这有时候谁小谁大的关系,连自己也搞不清楚呢!
八十年代末时,我上小学二年级。班主任是一位姓陈的老师,我们私底下都叫他“陈老头”。他五十多岁,稀瘦精干,刀子削过一般的脸庞上嵌着一双鹰一般敏锐的眼睛。混杂了三个年级,共有四十多个人的班级,只要有谁稍稍说了句话,或是做了什么不务正业的小动作,陈老头鹰眼一扫,马上就能准确无误地提溜出来---女生要把手伸出来挨板子,男生的话,则是把脑袋侧按在桌子上,拳头电钻一般去钻太阳穴,用陈老头的话说,这叫“钻脑子。”
陈老头“行刑”的时候,我们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他不管是打女生手心,还是钻男生脑子,都是面无表情,只有嘴巴不甘寂寞似的,随着他手里的力道一抽一咧……以至于多年后看电视剧《还珠格格》,一看到容嬷嬷出场,我总会无端想起陈老头。
可是这样的陈老头,有一天却要接受我们乡有名的笔杆子--刘通讯员的采访了。当时,刘通讯员是在办公室采访陈老头的,然后来班里挑了几个学生围在陈老头身边,接受他随机访问。当然主要是为了照一张我们围着陈老头的大合影照片将来可以插在报道文章中间。
不知道是不是我当时长得面黄肌瘦,看起来特别可怜的原因,我也被通讯员挑中了,他还问我:“你们陈老师在下雨天是不是经常背你们过河?”我一下子愣住了,不知道做何回答,扭捏了一会儿,才唯唯诺诺道:“没……没有。” 为了证明我没说谎,还特意补上了一句:“我们村里没有河。”
然后我看到陈老头的脸一下子拉下来了,不过随着刘通讯员招呼照相,他脸上马上又堆满了笑容。我悬着的心才总算放下来了。
不过,刘通讯员走后,陈老头恶狠狠对我说了一句:“你就不能说背过你过河吗?有点集体荣誉感没有?”
我当时很纳闷,事先也没人告诉我该说啥内容啊?而且我们村里的确没有河啊,也没想通集体荣誉感跟我有啥关系。不过我没有因此手心挨板子,倒是暗暗庆幸了很久。
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村子里很多户人家的墙上都刷着各式各样的标语,有“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有“育龄妇女环检一次补助2元”,有“该环不环,该扎不扎,见了就抓”的......
但是农村人要生娃的决心是挡不住的,尤其是没有男娃的家庭。我好朋友小娟的舅舅家就是如此。她舅妈连生了五个女儿,自从生老三开始,就到处各亲戚家躲避计划生育。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乡里计划生育工作队的人经常会开着拖拉机、铲车,再根据“潜伏”在各村子里的“线人”提供的信息,到亲戚家里拉家具、拉牲口、拆院墙,目的就是让亲戚不得不交出孕妇。
这天,小娟的舅妈躲在小娟家的信息不知怎样走漏了风声,工作队的人就堵在了小娟家的门口。先是牵走了她家的牛,见小娟的爸妈还是不松口,又把她家堂屋里的家具搬空了,最后干脆用铲车把她家的院墙推了一个大豁口,说如果还不交出孕妇,就只能将整个大门都推了。小娟的'妈妈躺在铲车下一边哭一边撒泼:“你们要毁我的家先我身上碾过去啊……”小娟的爸爸在一旁面无表情地抽着烟袋锅。
小娟中午放学回来时,看到一村子的人都围在自己的附近看热闹,牛,家具都到了院子外边,妈妈在地上又哭又闹,衣衫不整,鞋子也被扔到了一边,这都让她又气又难堪。于是她就悄悄把工作队的一个人员拉到旁边说,让他们到村头玉米地里那间废弃的破房子里看看。其实她也不确定舅妈是否在哪里。她只是看到妈妈鬼鬼祟祟地去过那里几次。
小娟的舅妈被这样带走了,小娟家的牛,家具也被送回来了。那时,她舅妈已怀孕八个月了,孩子被引产后结扎。是个男孩。
后来这件事败露,小娟的妈妈狠狠痛打了她一顿。然后母女间不自觉也冷淡下来了,连她成年后结婚她妈妈都没有参加。小娟说,妈妈说她是自己娘家绝了后的罪人,这一辈子都不想原谅她。而小娟也再也没有去过舅舅家。据说舅妈自胎儿被引产后,就一直有点疯疯癫癫了。
小娟说,当时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她只想保护自己的家和家人,甚至是觉得整个家族都太愚昧了,倘若人人如此,国策又该如何推行?自己简直是个该被歌颂的大义灭亲的勇士。可是一年年过去,小娟也做了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么多年的母女亲情疏离,舅舅一家的艰难煎熬,她终究是懊悔和自责了:自己可能真是从一开始就错了......
高中时代,鲁迅是影响我们最大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因为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课本里都学过不少的鲁迅的作品。
有《少年闰土》,《从白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药》,《纪念刘和珍君》等等......
在我们心目中,鲁迅不仅是文人,更是革命斗士。他的铮铮风骨令人敬仰,而他所痛骂过的人当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无一不是毫无立场,明哲保身之辈。
但后来读了大学以及参加了工作后,读了越来越多的书,这也有他所骂过的那些人的书,如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当了解的越多,很多事情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面孔。例如他所骂过的杨荫榆女士其实也有保护学生,和日军抗争后不幸牺牲的英勇一面。
这些著名学者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林语堂先生。尽管先生去世时,我还尚未出生。但在他的作品里,我却能常常体会到思想的共鸣。
他在自己的自传里说:
在我一生,只迄今日,我从前所常见的青山和儿时常在那里捡拾石子的河边,种种意象仍然依附在我的脑中。她们令我看见文明生活、文艺生活和学院生活中的种种骗子而发笑。
他还说:我喜欢革命,但不喜欢革命者。
自已作为一个凡夫俗子,自然不能和先生比肩,但先生剖析儿时生活对自己的影响这一点,我却是深有同感的。这个世界,时代不停更迭,总是风云变幻,纷争不断,曾经批判的,成了主流,曾经主流的,成了笑话;但其实谁又比谁更正确一点点,或是谁又比谁更正义一点点呢?
我只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如此令人心醉和眷恋;我童年时身边的那些如蝼蚁一般的山里人,他们的意象也常常在我的梦里萦绕。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存在,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为着他们所坚持的一切而将全世界拒之门外的执拗和坚韧。岁月流转,并不在乎你身处何时何地,只见一代代人如叶凋零而去,一代代人又如花盛开而来,只是这去的,来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人们一样的去看待和尊重。
先生依然爱和儿子谈历史,谈时政。他给儿子启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则道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而我,还是按我所愿就做个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吧,在天气晴好,春暖花开的季节就带着儿子去看看天空那绚丽的流云,听听那一树的鸟鸣,闻闻那满园的花香,抑或是不辞劳苦,走遍大街小巷,只为尝一尝那些还没见过的美味……或者,放假的时候,带他去帮外婆翻一翻菜地的泥土,给隔壁那个患了病不能走路的小弟弟读一读故事……
也会在某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我们边在小区散步边玩着或许是关于月亮的飞花令:“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并告诉他,看,这是照过李白的月亮,如今,它也在同样照耀着我们。
讽刺是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古代诗人通过诗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古代讽刺诗句(一)
1、打油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
论秤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在屁股上,
只认衣衫不认人!
2、小人吟
宋 邵雍
小人无节,弃本逐末。
喜思其与,怒思其夺。
3、小人吟
宋 邵雍
小人无耻,重利轻死。
不畏人诛,岂顾物议。
4、结交
唐 孟郊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5、春帖子词二十首·皇帝合六首
宋 欧阳修
阳进升君子,阴消退小人。
圣君南面治,布政法新春。
6、第一百七十五
宋 文天祥
小人困驰骤,后生血气豪。
世事固堪论,我何随汝曹
7、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
宋 陆游
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
小人计已私,颇复指他事。
公卿恬骇机,关河入危涕。
草茅岂无人,死抱经世志?
8、酒德
唐 孟郊
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
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
9、君子法天运
唐 韩愈
君子法天运,四时可前知。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
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焉能使我心,皎皎远忧疑。
10、论语绝句一百首
宋 张九成
君子何尝去小人,小人如草去还生。
但令鼓舞心归化,不必区区务力争。
古代讽刺诗句(二)
1、《咏针》
清·文映江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2、《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江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悯农二首》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杂作》
明·董应举
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
事亲能若此,岂不成孝子。
5、《白鹭》
宋·唐庚
说与门前白鹭群,也须从此断知闻。
诸公有意除钩党,甲乙推求恐到君。
6、《聊斋》
你也反腐败,他也反腐败,
喜怒哀乐一起都到心头来。
奇也不必奇,怪也不必怪,
五子登科--总比两袖清风更可爱。
台前发宏论,幕后发邪财,
几分庄严、几分虚伪、几分坚定、几分徘徊、
此中奥妙,谁能解得开。
7、《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8、《诗经·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9、《七步诗》
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0、《咏史》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原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居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1、《嘲鲁儒》
唐·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道上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1.
2.
3.
4.
5.
6.
7.
8.
9.
10.
全文古诗如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言】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注释】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翻译】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不禁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