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 鹿鸣之什 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
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於粲洒扫,陈馈八簋。
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
民之失德,干糇以愆,有酒湑我,无酒酤我。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予,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予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楚辞.颂橘》 屈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大雅。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诗经.大雅.旱麓》)
咳咳。那就这句吧。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其次: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
《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的主要特点
1、《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1)《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七月》中,可以看到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
(2)在《伐檀》可以感悟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向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大胆地提出了正义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
2、《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1)“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
(2)“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
(3)“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3、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关于友谊珍贵的诗句55句
1、君有奇才我不贫。——(清)郑板桥
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4、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5、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6、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
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晋)付玄
9、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唐)李白
10、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子夏
11、布衣之交不可忘。——(唐)李延寿
12、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
13、人生乐在相知心。——(宋)王安石
14、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明)冯梦龙
15、于患难风豪杰。——(清)魏禧
16、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清)曹雪芹
17、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宋)顾夏
18、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汉书》
19、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鲍溶
20、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21、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周易》
22、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陈刚中
23、朋友,以义合者。——(宋)朱熹
24、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汉乐府》
25、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宋)欧阳修
26、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史记》
27、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晋)陶渊明
28、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
29、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唐)白居易
30、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
31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三国)曹植
32、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明)冯梦龙
33、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
34、一贵一贱交情见。——(唐)骆宾王
35、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唐)李白
36、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
37、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雁门集》
38、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明)冯梦龙
3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易。系辞上》
40、婴其呜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
41、乐莫乐兮新相知。——(战国)屈原
42、刎颈之交。——《汉书。诸葛丰传》
43、知音世所稀。——(唐)孟浩然
44、朋友切切思思。——《论语。子路》
45、礼尚往来。——《礼记。曲礼》
46、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47、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
48、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淮南子》
49、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史记》
5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争报恩》
51、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52、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唐)王维
5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54、交情老更亲。——(唐)杜甫
55、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朴子。交际》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唐)白居易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曹植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 故友。 -(唐)韩愈
一贵一贱交情见。 -(唐)骆宾王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 -《诗经.小雅》
乐莫乐兮新相知。 -(战国)屈原
刎颈之交。 -《汉书.诸葛丰传》
知音世所希 -(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 -《论语.子路》
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交情老更亲。 -(唐)杜甫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抱朴子.交际》
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
-《逊志斋集》
朋友之交不宜浮杂。 -《抱朴子.交际》
势力之交难以经远。 -(晋)陆机
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 -(唐)高适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潜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南宋)辛弃疾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 -《战国策》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
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汉乐府》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