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诗句白居易汇编100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思乡的诗句白居易汇编100句

《邯郸冬至夜思家》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品赏析:

古诗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在邯郸的客店里碰上这个佳节,将怎样过法呢?第二句,就写他在客店里过节。“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

这首诗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其感人之处是:他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所以家里人一定也过得很不愉快。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说着远行人”吧!“说”了些什么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享过天伦之乐的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得很多。

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正不必抑此扬彼。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因而才更显得感情真挚动人。

《庾楼晓望》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作品赏析:

在古代诗歌中很有一部分是登高望远之作,要么站在楼上,要么站在山上。或是因为站在高处,凭栏临风,衣襟摆动,发际飘摇,眼目所到之处,皆是宽阔宏大视野,此情此景此境最容易激发人的豪情气概。这豪情气概充塞胸间,若不抒发出来,定觉难受。会做诗的便将之化成诗句,会唱歌便将之化作歌声,既不会做诗也不会唱歌的,也定要对着远处哦哦啊啊吼叫几声,才觉痛快。

白居易站在庾楼之上,策动他内心的不是汹涌的豪情,而是悠远的乡情。

这首诗首二句写明了时间、地点和景色,定下了全诗的意境。

这首诗三四句继续写景,苹风就是单纯的指风,古人认为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所以称风为苹风。其中后一句写得很妙,指明了季节是初春,那边的苹风一吹,便将温暖的春天送到江这边来了。

想是庾楼坐落在一座城市边(可能是江城,未作考证),从这里大概可以看到全城景貌,包括白居易平常上班的衙门。前一句再一次揭明了季节为冬末春初,城市阴处的雪还未化尽;后一句亦再一次揭示时间是清晨,人们一天的工作还未开始,衙门口大鼓前还没有尘土飞起说明没人在那儿活动。

末二句是点睛之笔,前面写景、写景,到结束了来这么一句感叹,戛然而止,却意蕴悠远。这望乡人中,白居易何尝不是其中一个。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2、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7、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西江夜行》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0、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1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阳城闻笛》

13、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1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15、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1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其一》

1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8、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子规》

19、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

2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四·其一》

2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绝句》

2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

23、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4、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

25、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长安春望》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29、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0、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3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2、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33、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三·其二》

34、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谢枋得《武夷山中》

3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7、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38、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陆游《秋思》

39、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4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4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42、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其一》

43、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张炎《解连环·孤雁》

44、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韦承庆《南中咏雁诗》

45、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6、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47、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

48、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49、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50、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5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53、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54、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55、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56、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

5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58、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59、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

6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61、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62、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云卿《寒食》

63、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李益《从军北征》

64、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65、画图恰似归家梦,千里河山寸许长。——辛弃疾《鹧鸪天·送元济之归豫章》

66、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辛弃疾《满江红·点火樱桃》

67、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

68、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施耐庵《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69、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70、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佚名《悲歌》

71、从今后,梦魂千里,夜夜岳阳楼。——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72、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恋天涯。——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73、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74、回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杨徽之《寒食寄郑起侍郎》

75、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76、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77、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涂《春夕》

78、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79、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

80、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其一》

81、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82、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

8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84、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佚名《行行重行行》

85、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86、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87、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杜牧《旅宿》

88、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杜牧《题木兰庙》

89、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90、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91、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92、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杜牧《旅宿》

93、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李流芳《黄河夜泊》

94、如今白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清江《送婆罗门》

95、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96、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97、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98、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99、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八》

100、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曹组《忆少年·年时酒伴》

望驿台【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乡与别离,是每一个离家在外的游子不变的情结,而如何表达这人人心中都有、却因时因地有所不同的思乡和离别之情,却是大有讲究的。在这方面,长年宦游它乡的白居易就写过不少构思新巧、感情真挚的佳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篇。

白居易有一首和朋友元稹的思乡之情的七绝诗《望驿台》,全诗是这样写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诗歌的语言表达虽然十分浅显晓畅,但是在构思上却颇下了一番细致的功夫,由于这是一首和诗,当然要结合原诗的意境和情绪来写。

在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三月初七,白居易的老朋友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使东川,往来奔波途中,赋诗三十二首,白居易的弟弟、秘书省校书郎白行简把这些诗亲笔抄录成卷,题为《东川集》,其中最后一首就是《望驿台》,诗中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诗中所说的“三月三旬足”,走到了嘉陵江边的“望驿台”,在今天四川省广元县西南,想起了在家的妻子,怅然感慨,写下这首思乡之作。诗歌的构思也非常巧妙,明明是自己思乡之情无可排遣,却偏偏从妻子身上下笔。孟光,是东汉人,因为敬佩名士梁鸿,所以不避贫寒,嫁给了他,后来梁鸿因为写了一首《五噫歌》,喊出了社会底层的不满,而招致朝廷的搜捕,不得已,只好隐姓埋名,远走它乡,为人佣耕度日,但是妻子孟光却并没有因为家境的窘迫而有丝毫的怨言,每日里丈夫下工回家,她总把饭菜事先做好,盛在食案中,恭恭敬敬地端上来,他们夫妇二人“举案齐眉”也就成为千古夫妻相敬如宾的佳话。元稹用“孟光”这个典故,准确生动地表达了他与妻子韦丛之间那种看似平常、其实深挚的感情。他设想在阳春三月过尽,而丈夫仍然没有回家的时候,妻子一定一个人在家里不停地自言自语:真不曾想到,丈夫这一去竟然走了这么长的时间,春天都过完了,竟然还不见人影!由妻子在家天天盼着丈夫早日归来,与他重聚,没想到苦苦等了一个春天,元稹想到自己归期遥遥,不知何日才能与家人团聚。嘉陵江边望驿台上这份怅惘的思家之情,读来如在目前。白居易看到了元稹的这首诗,不禁深有感触,忍不住提笔和了一首。诗是从两处地方分开写起的:“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元稹的家住在长安城朱雀门街东第二街靖安坊内,“靖安宅”就是指的元家宅院,而望驿台当然就是元稹现在身处的异乡了。两地之间,远隔千山万水,作者写过元稹家院中的“当窗柳”,又写他现在身边的“扑地花”。不过白居易的本意却不是描写景色,而是要借景抒情,光是“当窗柳”一句还看不出是什么季节,只点明了是种在宅中窗前的,而“扑地花”却使人一目了然,“扑地”就是遍地,显然元稹写诗时,已然是百花凋谢、落英缤纷的暮春时节了,由此可以推断,“当窗柳”写的也一定是杨花吐尽、柳荫当窗了。元稹的原诗写到“可怜三月三旬足”,所以白诗和曰“两处春光同日尽”,自是天生好句,因为到了三月三十日,阳春三月已经过完了,这个同日尽,颇有春光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人却仍然天各一方的感慨在里面。“居人思客客思家”,在这个让人感伤的日子里,在外的朋友思念的是家中的妻子,而居家的妻子当然更牵挂远行的丈夫。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在两处不同的地方,一种相思,两地离愁,白居易写得既明白晓畅,又细致深入,这显然不仅仅缘于构思的巧妙,而是因为他自己肯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了。

下面这首《邯郸冬至夜思家》亦是一首与《望驿台》有着异曲同功之妙的思乡之作。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的岁末,比《望驿台》诗早了五年。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在唐代时,到了这一天,连朝廷都要放假的,至于民间,那就更热闹了,大家都会穿上新衣服,邻里之间还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热闹起来和元旦差不多,这里所说的元旦就是后来的春节。所以,冬至简直就是一个和家人团圆欢聚的节日了。不过,这一年的冬至白居易却一个人宦游在外,“邯郸驿里逢冬至”,如今一个人在孤寂的驿站里,这个节可叫人如何度过呢?“抱膝灯前影伴身”,第二句说是白居易过节的真实情况,抱膝而坐,相伴孤灯,环顾身边,只有地下自己那黑黢黢的影子。“抱膝”一词,活画出白居易此时枯坐灯前、神不守舍的情态,“灯前”则告诉人们,此时已经夜深人静,既点明时间,又使下文“影伴身”有了着落。让我们设想一下,驿馆里,灯前是孤零零地抱膝枯坐的白居易,而地下还有他同样是抱膝枯坐的影子在无言相伴,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思亲想家,而倍感孤独呢?虽然他的身子可能一动也没有动,但他的思绪却早已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回了家乡。三、四两句,就是正面写他的思家之情。不过,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他所描绘的,是一幅非常动人的家中的情景,即“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原来,这个冬至,白居易自己由于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而深夜未眠,所以他想象此时家人一定也同他一样,坐在灯前未曾入睡,不过,家中是众人团聚,围坐在灯前,一开始大概还在热热闹闹地说笑,可是不知是谁,一下子就提起了远行在外的白居易,一时间,欢快的气氛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不知白居易现在怎么样了,出门在外,一切可好?身体是否健康?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团聚,能不能赶上过年?当然,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的想象之辞,当初白居易也一定是这么想的,但是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只是提到家中“还应说着远行人”,至于家人到底说了什么,却没有做任何交待,而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了后世的读者,而正是这种意在笔先的写法,打动了千百年来,逢年过节,未能与家人团聚的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所以每每读来,都会不由得对白居易当时的孤寂产生一种深切的同情,与此同时,也免不了会勾起读者自身的生活经历,引起一种对家乡的向往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一联和前面提到的元稹《望驿台》的第三、四两句“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的手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所以在五年以后,白居易在读到老朋友这几句诗时,多半想起了他当初在邯郸驿馆中度过的那个孤单冷落的冬至之夜,于是便毫不费力地和出了“两地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这一妙语天成的佳句。

的的确确,人同此心,一旦想起家来,不管身处何地,或赶上什么季节的,也不论是远去西南、面对阳春三月好风光的元稹也罢,还是孤灯为伴、冬至之夜抱膝枯坐的白居易也罢,那魂牵梦萦之处,总是亲人的关注与乡情的呼唤,只不过他们两个人,没有在诗中用语言直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而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设想在家的亲人对自己的惦记,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了这一份人间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

 

关于游子思乡的古诗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白居易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陆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春来爱有归乡梦,一半犹疑梦里行

——元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杜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

还家万里梦,为客无更愁

—— 张渭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髦已斑。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