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草的古诗句选录80句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关于小草的古诗句选录80句

篇一: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篇二:春草

唐代:唐彦谦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简析

春天一到,天南地北到处都生长着路边的小草,依赖着草根,春草无处不绵延生长。可茂盛的春草总要催人回家,春风吹绿小草又过了一年了!诗人借着春草又绿,抒发自己久在客外地强烈的思归情绪。

篇三:咏草

宋代: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简析

这首诗名为咏草,而实非咏草,只是借草抒情,构思奇特,别有风味。

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

此诗首联出句似乎是韦应物《滁州西涧》头尾两句的合成:“独怜幽草涧边生”,“野渡无人舟自横”。面对这一境界,诗人提出不知谁懂得忘忧这个奇怪的问题,但似乎没回答,其实不用回答,就是“草”。

颔联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意思相似,但比白居易这两句写得好,“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更富鲜明的形象;“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和“接”好,更富拟人的韵味,更富动感。

颈联逆转,赋予“草”以异样的情味:金谷园中“流水无情草自春”,是否也在“可怜金谷坠楼人”?石头城下“但寒烟衰草凝绿”,是否也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草”则有“国破家亡欲何之”的无穷惆怅。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逝去的人,破亡的国,却不能重生再造。

尾联结情。诗人怅望“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遥想富甲一代的石崇早已“灰飞烟灭”,绝代佳人绿珠早已“花落人亡两不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无穷感慨不由涌上心头。可再往深处想,人还不如草,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是统统都可以抛弃的。想到这,诗人的心渐渐平静了。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游城南晚春》

3、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欧阳修《秋声赋》

5、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7、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踏莎行》

8、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张继《洛阳作》

9、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刘俣《诗一首》

10、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11、雨中草色绿堪染。——王维《辋川别业》

12、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日出入行》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1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17、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1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9、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徐夤《草》

20、劲草不倚于疾风,零霜则变;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暧斯迷。——王夫之《连珠》

21、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22、深庭秋草绿。——柳恽《捣衣诗》

2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24、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2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2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7、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庚信《春赋》

28、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9、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0、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曹邺《庭草》

31、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32、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戴叔伦《苏溪亭》

33、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34、微质已知烦雨露,寸心终欲报春晖。——李纲《咏草》

3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36、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李彭《春日怀秦髯》

3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38、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

39、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林逋《点绛唇》

40、花易凋零草易生。——苏舜钦《题花山春壁》

4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4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44、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

45、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4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7、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杨基《春草》

48、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袁枚《偶作五绝句》

4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50、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5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52、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白居易《天津桥》

53、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

54、劲草不随风偃去。——范仲淹《欧伯起相访》

55、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秦观《八六子》

56、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欧阳修《再至西都》

57、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58、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59、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60、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何逊《与苏九德别》

61、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李峤《萱》

62、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谢逸《蝶恋花》

6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6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6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形容小草的诗句

1、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2、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李白《日出入行》

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戴叔伦《苏溪亭》

4、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庚信《春赋》

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6、深庭秋草绿。——柳恽《捣衣诗》

7、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8、雨中草色绿堪染。——王维《辋川别业》

9、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游城南晚春》

10、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1、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

12、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白居易《天津桥》

1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14、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15、微质已知烦雨露,寸心终欲报春晖。——李纲《咏草》

16、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17、花易凋零草易生。——苏舜钦《题花山春壁》

18、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谢逸《蝶恋花》

19、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20、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1、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

22、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袁枚《偶作五绝句》

23、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踏莎行》

24、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6、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徐夤《草》

27、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欧阳修《再至西都》

28、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

29、劲草不倚于疾风,零霜则变;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暧斯迷。——王夫之《连珠》

30、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李峤《萱》

3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32、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张继《洛阳作》

33、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明——杨基《春草》

34、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

3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36、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李彭《春日怀秦髯》

37、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林逋《点绛唇》

38、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9、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40、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41、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秦观《八六子》

4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4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44、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

4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7、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曹邺《庭草》

48、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何逊《与苏九德别》

49、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50、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刘俣《诗一首》

小草介绍

矮小草本,常成紧密的植丛。秆纤细,无毛,高10-25厘米,直径约0.5毫米。叶集生于基部,叶鞘在近地面处密集成纤维状;叶舌极短,具短纤毛;叶片窄线形,常卷折成针状,长1-6厘米,宽0.8-1.2毫米,上面有时具稀疏白色长柔毛,边缘增厚。

穗状花序单独顶生,着生处具1关节,多少呈弧形,长(3-)5-8(-10)厘米,穗轴边缘具短毛或无毛;小穗披针形,长2.2-2.8毫米;颖膜质,等长于小穗,有时带紫褐色,无芒,具1脉;第一颖稍不对称,第二颖背部扁平;外稃膜质透明,长约1.5毫米,先端长渐尖,背部具柔毛,具-3脉,侧脉靠近边缘具白色长纤毛;内稃膜质,披针形,略短于外稃,具2脊,脊上被柔毛,稃间具微毛。花果期7-9月。

产西藏、云南、广东等省区;多生于旷野千旱草地或石上,也见于海边沙地。欧、亚、非热带和亚热带均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