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品赏析一
该诗是陆游1186年春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述壮年心情,自伤迟暮,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不可复得。结尾提到诸葛亮的《出师表》(《出师表》中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之语),正道出了陆游生平的心事,故引以言志。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匈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兆河马,涉渭夜街枚”(《岁暮风雨的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嗟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尽,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
赏析二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篇一:《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篇二:《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篇三:《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篇四:《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篇五:《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篇六:《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的无奈与执着
在绍兴,有一位南宋诗人家喻户晓,一生写了9300多首诗,大多是抒发爱国爱乡之情怀,有很多是描绘家乡镜湖之美,比如“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正是出自陆游(陆放翁)之手。
陆游无疑是南宋文化的一个标杆性人物,他在宋诗上的成就独树一帜,人们称他为“小李白”。
可是,通读陆诗,你会发现,他的诗穿透着一种无奈,贯通着一种期盼。尽管历史早已无情地关上了大门,可放翁总是伫立在镜湖边上,遥遥无期地等待着某一个时刻的到来。
人之命运,与时代和国家是密不可分的。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于偏安的南宋,破碎的山河、国家的不幸、自幼的颠沛流离,给他的一生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陆游的祖籍是山清水秀的浙江绍兴,他出生的时候,绍兴还不叫绍兴,而叫越州。他的先辈由科举进入仕途,到陆游出生时,陆家已是显赫的世宦之家和江南的名门望族。陆游的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后来因为卷入党争,被贬至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陆游的父亲名陆宰,北宋末年任吏部尚书等职,而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也出身名门。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10月,陆宰奉朝廷之命入京。他带着家眷,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由淮河沿水路赴汴京。就如命中注定一样,陆游在途径淮河的船上呱呱落地了,他的哭声响彻淮河之上,听起来是那样的高亢激愤。他是陆宰的第三个儿子。
就是从那年的寒冬起,金兵的铁骑气势汹汹一路南下,靖康二年(1127年),一举攻陷了北宋都城攻破汴京(今开封),俘虏了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和他的长子宋钦宗赵桓。在被俘的日子里,徽宗和钦宗天真地以为可以花钱消灾,他们答应了金人提出的全部条件,割地、赔金、捐绢。但是如狼似虎的金军不但把两位皇帝连同皇室成员、皇亲国戚、能工巧匠押解北去,还将繁华似锦的汴京城烧杀洗劫一空,甚至掳走大宋王朝的全部家当,北宋遂宣告灭亡——那时,陆游刚刚2岁。
伴随着中华民族史上的奇耻大辱,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越州府山阴县。可以说,幼年时的这段艰苦危险的离乱生活,是陆游一生中最初的记忆,令他终生刻骨铭心。后来陆游在诗里写道,有一天夜里,一家人忽然听到金军的马在嘶叫,立刻连夜起身奔逃。那其实是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赵构率臣僚南逃,一直逃到东阳。
在东躺西藏的日子里,陆游一家有时怀揣干粮藏身于深山老林里,连续十几天没法生火做饭。后来,几经辗转,陆家总算回到了山阴老家,可是没过多久,金兵再次逼近,他们被迫又逃回山里。直到陆游9岁时,江南总算安定下来了。“儿时万死避胡兵”,占去了陆游童年的大部分记忆,他怎会轻易忘记如此伤痛。
陆游自幼聪慧过人,12岁便能为诗作文,因长辈有功,以恩荫被授予登仕郎之职。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8岁的陆游进京临安(今杭州)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阅卷后取陆游为第一名,因秦桧的孙子秦埙位居陆游名下,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官。次年(1154年),陆游参加礼部考试,秦桧指示主考官不得录取陆游。从此陆游被秦桧嫉恨,仕途一直不畅。
直到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秦桧病逝,陆游才终于被朝廷启用,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陆游入朝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还建议皇帝严于律己。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陆游因进谏有功,升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彼时,陆游的一生其实受父亲陆宰的影响很深,少年时,常常参加父亲和朋友相会的聚谈,每讲到国家覆亡之事,父辈们“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直到陆游成年,父辈们重振河山的激切心情和爱国情怀一直感染着他。
陆宰有位同乡挚友名叫李光,宋高宗时任吏部尚书。他极力反对朝廷向金称臣,还当着皇帝的面斥责秦桧,因而被罢官回乡。他经常到陆家拜访,每说到秦桧,便“形于色辞”,愤恨不已。年纪小小的陆游非常崇拜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在以后的诗文中描绘他“目如炬,声如钟”。这些所见所闻,使陆游自小就树立了“扫胡尘”、“清中原”的壮志,年少时就喜读兵书,练习剑术,并在心里深深地埋下了一粒“愤青”的种子。
入朝以后的陆游,一直在为北伐献计献策。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调动了60万大军南侵,在渡过长江时被南宋文官虞允文打败,完颜亮也被部将杀死。即位的金世宗完颜雍派人议和,南北对峙的形势有了变化。第二年,宋孝宗赵昚即位,起初大有收复中原之决心。他亲自召见陆游,任命其为枢密院编修官。陆游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隆兴元年(1163年),孝宗以张浚为都督,主持北伐。陆游上书张浚,建议早定长远之计。同年4月,张浚出兵,朝廷发布诏书,号召中原民众协同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而这份诏书就是由陆游草拟的。
可惜,张浚指挥不力,加上他手下大将们相互猜忌,以致宋军没打多远,就全军溃退。宋孝宗从此失去收复中原的信心,朝中偏安之论也随即甚嚣尘上,主和势力抬头。张浚被罢免。陆游先被贬出京师,接着又被罢免,回到绍兴老家。
壮志未酬的陆游在家乡一住就数年,倒也落得个逍遥自在。乾道七年(1171年),四川宣抚使司王炎听说了陆游的名气,邀请他去当幕僚。陆游想到王炎驻扎在汉中,接近抗金前线,便欣然前往。在汉中,陆游穿上戎装,到大散关一带体验铁马秋风的军营生活,亲眼看到汉中人民犒赏宋军、密递情报的义举,这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经过仔细考察,陆游向王炎提出,收复中原的第一步是攻下长安,应该训练队,囤聚粮食,做好进攻的准备。虽然王炎表示赞同,可当时南宋朝廷不仅没有北伐的打算,还不能容忍有人策划北伐。不久,王炎被召回,幕府被撤销,陆游的期盼又被狠狠地浇了一桶凉水。
陆游在宦海数度升沉,都与当朝皇帝主战或主和的态度有关。不过,无论皇帝如何动摇不定,陆游主战的态度以及收复中原的梦想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大家熟知的“放翁”之号,是陆游50岁时给自己取的。那是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被朝廷再次任命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陆游骑驴入川,碰上了老朋友当时任范成大,范当时出知静江府(广西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虽然陆游与范成大是上下级关系,但俩人都不拘礼法,常一起饮酒唱和。陆游因为北伐无望,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同僚说他“燕饮颓废”,不久再次被罢免。陆游不以为然,索性自号“放翁”,为人处世愈发旷达洒脱。
此后,陆游长居绍兴,转眼到了宋宁宗即位时,陆游已是78岁高龄。此时的陆游,诗名满天下。当时,有一个叫韩侂胄的大臣主政,主张收复中原,陆游毅然为韩侂胄撰写了《南园记》、《阅古泉记》等文,对北伐志向表示全力支持,南宋朝野受此鼓舞,人心振奋。然而,韩侂胄的出兵很快以失败告终,这也是南宋的最后一次北伐。宁宗为了求和,杀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人。陆游闻此,愤恨无比,丝毫不改当年“愤青”风范,忿然写道:“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陆游一生所写的诗歌,题材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及个人心情的方方面面,而历来最为人称道的是那些表达收复中原抱负的诗作,比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再比如,晚年的陆游闲居山阴乡村,仍然壮心不已:“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如今位于绍兴越城区鲁迅路上的沈氏园,是陆游诗情、才情、爱情最集中体现的地方了。不大的一处仿宋建筑,却成就了绍兴的爱情名园。
去沈园,一定要看一堵用宋朝旧砖新砌成的照壁,壁上刻着陆游那首著名的词作《钗头凤》,词碑的造型和书法都很不错。沈园中真正宋人留下来的就只有一个葫芦形状的水池,一块题有陆游诗句的断云石和少量假山假石。
走进园子,先声入耳的是写有各式爱的寄语的风铃牌,满满一廊的'风铃随风舞动,将古典和现代的浪漫情愫加以了美好的演绎。
沈园因陆游和前妻唐琬的爱情故事而流芳百世。绍兴十四年(1144年),19岁的陆游与舅父的女儿唐琬结婚。唐琬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精通诗文,且陆游与唐琬少时经常一起玩耍,可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婚后小夫妻情投意合,相得甚欢。但好景不长,陆游的母亲唐氏讨厌了唐婉,并下狠心休了唐琬,一对小夫妻就这样被生生拆散,这其中究竟是为何?
原来,陆游在结婚之前两度参加科举都铩羽而归。因为科举落地,父母以为,陆游年岁不小,不如先成家,成家之后,陆游自然应该安心读书。可是,婚后不久,母亲唐氏就发现,陆游不但没有收敛心志,专心读书,反而比婚前更加贪玩,整天在房中和唐婉吟诗作画,把科举完全抛在脑后。再加上唐琬过门两年未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致使陆游的母亲痛下决心,休了唐琬,后陆游再娶。
6年以后,陆游到沈氏园散心时,与同在沈园游玩的唐琬邂逅了。唐琬当时也已另嫁他人,见到陆游,起初相对无言,好一阵无语凝咽。中午时分,唐琬遣仆人给陆游送去一壶美酒,几碟小菜。几杯酒下肚,陆游心中千万愁绪涌上心头。醉后的陆游有几分狂放,找来笔墨,就在沈园的墙壁上当众题词一首: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读之,悲痛不已。陆游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首词打破了唐婉原本平静的生活。唐婉回家后,忧伤不已,追思往事,也写了一首《钗头凤》,与陆游应合: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不久唐琬便郁郁而终。两人从此阴阳相隔。
这场爱情悲剧给陆游留下的内心创伤是一辈子无法愈合的。75岁时,他重游故地,写下了《沈园》诗二首,再次怀念与唐琬的爱情。即使在辞世前的最后一个春天,陆游也要让儿孙搀扶着,来沈园与唐琬诀别。“路近城南己怕行,沈家园里最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寥寥数笔,透露出他对唐琬一辈子的执着情感。
自古至今,唯有初恋是一辈子最最难忘的记忆。
虽然仕途不顺,官场失意,情路坎坷,陆游的一生却是乐观的。有着超凡文学才能的他,诗、词、散文都出类拔萃,而诗歌的艺术成就到了晚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陆游一生创作颇丰,《陆放翁全集》计有《渭南文集》50卷、《剑南诗稿》85卷等。
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早年以追求文字美为工,中年风格转为奔放,充满战斗气息和爱国激情,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
晚年的陆游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不时流露出苍凉的人生感慨。陆游一生85岁的生涯中,有五十年生活在镜湖,镜湖的风光、风情、风物、风俗、风貌,紧紧扣动陆游的心弦。陆游描写鉴湖的诗作集中收录在《剑南诗稿》中。
陆游育有六子一女。南宋国家衰败,人心颓废,他更注重教育自己的子女。二儿子陆子龙要去地方上当官,陆游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示儿》诗,要求他为官清白,结交正派朋友。嘉定二年(1210年)临终前,陆游所写的最后一首诗,也是《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至死都不忘初衷和初恋,他的一生有多少无奈,就有多少执着。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译文
利欲驱使人东奔西走,如同万头火牛奔突一样,倒不如做个江湖上人,浪迹天涯,像沙鸥鸟那样自由自在。
一日长似一年,闲暇无所事事的时候才感觉如此,即使是天大的事,喝醉了也就无事了。
在捣衣棒的敲击声中,深巷里的明月渐渐西沉,井边的梧桐树忽然摇动叶落,方知故乡也是秋天了。
想极目远眺,苦于没有登高的地方,哪能像陈登站在百尺楼上,高论天下大事呢。
注释
(1)欲:欲望。 驱:赶逐。
(2)浪迹: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3)休:此处作“忘了”解。
(4)井梧:水井边的梧桐树。
(5)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赏析
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
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他诞生于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十余岁就熟读了陶潜、王维、岑参和李白的诗篇,有“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好学精神,12岁便能诗文,有“小李白”之称。17岁便有诗名。25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曾几学诗,确定了他爱国诗歌的基调。二十九岁那年,赶赴临安应试,因名居秦桧孙子秦埙之前,触怒秦桧,遭到黜落,秦桧死后三年才被启用。
他始终坚持抗金,1158年(绍兴二十八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浙江绍兴的鉴湖村内也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1170年(乾道六年)入蜀,任夔州通判。1172年(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文学成就
诗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佳作佳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陆游的名篇《书愤》、《示儿》、《游山西村》等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并在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
词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箭箭雕弓”、“谢池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与辛弃疾比较接近。
文
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比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等。
艺术成就
文学
陆游以现存诗作9000多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
他的诗歌艺术创作,继承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诗人 。他的主要著作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词》《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书法
陆游书名为诗名所掩,陆游亦工书翰,精行草和楷书。他自称"草书学张颠(张旭),行书学杨风(凝式)。"他的书法简札,信手拈来,飘逸潇洒,秀润挺拔,晚年笔力遒健奔放。朱熹称其笔札精妙,遒严飘逸,意致高远。遗留书作不多,书论有《论学二王书》。传世之作有《苦寒帖》、《怀成都诗帖》等。
陆游《苦寒帖》,纸本,纵31.8厘米,横48.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于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时陆游44岁,适值被贬后居家。信中内容对研究陆游生平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同时又是一件珍贵的书法作出。其用笔方圆兼备,自然流畅。曾经清内府收藏,刻入《三希堂法帖》。
藏书大家
嘉泰二年(1202),以孝宗、光宗两朝及三朝史未修,诏他参与修国史,兼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文翰等,不久即迁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以诗文著名,藏书之富亦见称一时。父陆宰,为越中三大藏书家之一。他承父藏书之志,由蜀归家时,出峡不载一物,尽买蜀书回归。越中藏书三家,石氏、诸葛氏藏书已散,唯独陆氏藏书不衰。有藏书楼曰“高斋”、“书巢”、“双清堂”。作有《书巢记》,载于《渭南文集》中。人问他藏书楼何为“书巢”,他回答说:“吾室之内,书藉或置于架上,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皆书也。饮食起居,病疾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耶?’”又建有“老学庵”,为读书之所。写有“泽笠老翁病苏醒,欣然起理西斋书。十年灯前手自校,行间颠倒黄与朱。区区朴学老自信,要与万卷归林庐”诗句。所作诗文和著述多有题记,记其家藏书、校勘之事。喜刊刻图书,先后刻有《刘宾客集》、《江谏议奏议》、《岑嘉州集》、《世说》、《南史》、《陆氏续集验方》等。著有《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放翁词》等。子陆子遹,亦能守先祖和父所遗书,并有增加。刊刻图书有20余种。
美术
历代画家都常常以陆游诗意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美术家王原祁(1642—1715)、沈心海(1855—1941)、朱宣咸(1927—2002)、杜滋龄(1941—)等都有这方面的优秀作品产生,是陆游诗词在美术作品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