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的诗句关于母爱选录70条

时间: 2023-12-19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抒情的诗句关于母爱选录70条

1.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 诗经《小雅蓼莪》

2.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 黄景仁《别老母》

3.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4.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 —— 徐熙《劝孝歌》

5.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 王安石《十五》

6.袴襦砧动地,父母歌闤闠。 —— 贯休《上孙使君》

7.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 王建《渡辽水》

8.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9.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 李白《豫章行》

10.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11.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2.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13.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14.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5.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 王冕《墨萱图其一》

16.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7.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 黄景仁《别老母》

18.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9.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20.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 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21.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22.霜陨芦花泪湿衣 —— 舆恭《思母》

23.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4.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 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25.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 欧阳修《画地学书》

26.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27.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28.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29.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 李商隐《瑶池》

30.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 —— 王建《古从军》

31.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杜甫《石壕吏》

32.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 —— 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一、游子吟

朝代:唐朝|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简介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翻译/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临:将要。

意恐:担心。

归:回来,回家。

言:说。

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鉴赏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二、慈乌夜啼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

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注:曾参是孔子弟子中以孝心孝行著称的门生。)

注释

⑴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⑵经年:终年、整年。

⑶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⑷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⑸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音 ,同「衿」,上衣的前幅。

⑹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养。

⑺尔 :你。

⑻不任:不能承受悲痛。不任,不堪、不能承受。任,因为押平声韵的关系,音。

⑼吴起:战国时鲁国名将。他曾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却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就和他断绝来往。

⑽殁: 死亡。

⑾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⑿嗟哉:叹词。嗟,音。

⒀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⒁复 又:这里是加强语气。

⒂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子。

三、无家别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古诗简介

《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翻译/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注释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赏析/鉴赏

《无家别》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淹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动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所有,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伤心!“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第二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也不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也不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的。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容易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关于母爱的古诗1

1、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2、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景仁《别老母》

3、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鲍溶

4、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5、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6、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倪瑞璿

7、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王建《渡辽水》

8、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蒋士铨《岁暮到家》

9、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杜甫

10、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11、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12、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

1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14、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

15、哀哀父母,生我劳瘁。——诗经《小雅·蓼莪》

16、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李商隐

17、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吕公着

18、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19、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王冕《墨萱图·其一》

20、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21、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22、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欧阳修《画地学书》

2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24、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舆恭

25、父怜母惜掴不得,却生痴笑令人嗟。——卢仝《示添丁》

26、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颜之推

27、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徐熙《劝孝歌》

28、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陈去疾

29、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3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31、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韩愈

32、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33、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李群玉

34、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李白

35、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

36、高堂老母头似霜,心作数支泪常滴。——贯休

37、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王安石《十五》

38、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王昭君《怨词》

39、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蒋士铨

40、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41、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42、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

43、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诗经·邶风·凯风》

44、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白居易

45、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徐熙《劝孝歌》

46、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短歌行》

47、镇时贤相回人镜,报德慈亲点佛灯。——李洞《感恩书事寄上集义司徒相公》

48、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49、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白居易

50、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鲍溶

51、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

52、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蒋士铨《岁暮到家》

53、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蒋士铨《岁暮到家》

54、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孟浩然

55、慈母抱儿怕入席,那暇更护鸡窠雏。——韩愈

56、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57、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王建《古从军》

关于母爱的古诗2

1、《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2、《慈母爱》

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3、《母别子》

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4、《诗经·邶风·凯风》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5、《豫章行》

唐·李白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6、《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送母回乡》

唐·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8、《慈乌夜啼》

唐·白居易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9、《谁氏子》

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10、《西上辞母坟》

唐·陈去疾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11、《将归旧山留别孟郊》

唐·鲍溶

择木无利刃,羡鱼无巧纶。

如何不量力,自取中路贫。

前者不厌耕,一日不离亲。

今来千里外,我心不在身。

悠悠慈母心,惟愿才如人。

蚕桑能几许,衣服常着新。

一饭吐尺丝,谁见此殷勤。

别君归耕去,持火烧车轮。

12、《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唐·孟浩然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13、《思母》

唐·与恭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14、《墨萱图》

元·王冕

《墨萱图》其一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墨萱图》其二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

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

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

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

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

关于母爱的古诗3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 黄景仁《别老母》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杜甫《石壕吏》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 李商隐《瑶池》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 —— 王安石《十五》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 王冕《墨萱图·其一》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