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宋宁宗五年,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津》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原文/冬夜读书示子聿
冬夜读书示子聿①
古人学问无遗力②,少壮工夫老始成③。
纸上得来终觉浅④,绝知此事要躬行⑤。
注释译文/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品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白话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作品鉴赏/冬夜读书示子聿
文学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名人点评
陈廷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杨慎:极质直却自情至。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阅读答案
1、《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的道理?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小儿子子聿。这首诗深信导阐述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习的人。
2、冬夜读书示子聿诗意?
2、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从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深刻的道理,必须自己去实践、去体验.
3、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关系?
3、《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书本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诗人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4、冬夜读书示子聿这一诗深刻地阐述了什么?
这首诗深刻地阐述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名号由来/陆游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
秦观生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死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陆游父亲陆宰生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死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陆宰小秦观四十岁。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秦观到越州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其时陆宰尚未出生。陆游母亲的年龄估计与陆宰相去无几,跟秦观不可能有什么交往。“梦少游而生公”,纯属想象之词。前一说不能成立。
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诗日:“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的。后一说也不能成立。
那么,陆游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清人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所记较为可信:“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古代有“幼名,冠字”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士大夫家庭往往强调名和字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取名定字。取名之时,实际上是定了字的。因此,名游,字务观,跟秦观的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而已。至多也只能说明同源于《列子·仲尼篇》的那句话。跟“梦少游”“慕少游”而取名字,了然无涉。
在陆游的诗中,有这样一首:“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螀渐觉近房栊。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为什么号放翁呢?原来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孝宗淳熙十三年,陆游回到临安,入朝做了军器少监。但仍然以诗为戈,抒发爱国热情,坚持抗金爱国思想。而令朝中的投降派十分不安,因而讨厌他,上疏皇帝诬陷陆游不务正业,只知“嘲咏风月”。陆游再度被黜,他怀着满腔愤怒回到家乡山阴后,立即提笔把他在镜湖旁的住宅题为“风月轩”。虽云“风月”,实则是发泄他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
1、同学们,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想一想这是学过的哪首古诗?图中对应的诗句是哪一句?相机引导背诵《题西林壁》《登鹳雀楼》《游园不值》中的经典名句。
出示《示儿》这是我们刚学过的古诗,谁来背?
这首古诗是谁写的?板书:(宋代)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这位诗人呢?
小结:从《示儿》一诗中,我们知道了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爱国诗人,一生留下许多表现他忧国忧民的诗篇,这样的一位诗人,在生活中,他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2、出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课题、齐读)。
二、对比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1、出示题目:示儿 冬夜读书示子聿
对比一下,这两首诗从题目上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师讲解:子聿,陆游的幼子。)
交流:相同点:都有“示”字,都是告诉的意思。
不同点: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不仅有“告诉”的意思,更含有“指示、训示、教育”的意思。
2、从题目上你还知道了什么?(交流)时间:冬天的一个夜晚;诗人在读书时生发了感想……
3、小结: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肯读诗书。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本诗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4、再读课题。
过渡:陆游教育小儿子子聿了些什么呢?
三、自读古诗,正确流利。
1、自读古诗:(1)读通顺、流利;(2)读出节奏、停顿。
2、检测朗读。个别——集体
过渡:初读古诗,同学们做到了正确、流利,并且读出了诗的节奏和停顿。要想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的意境,还要深入理解古诗的意思。
四、深入理解,交流感悟
(一)相互交流。课前,同学们一定对这首古诗进行了预习。对文中重点字词进行了批注。现在请同座之间相互交流对这首诗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二)集中交流: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1)你理解了哪些字词?
①“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②“遗”: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师:由“无遗力”,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2)在古时候,许多人学习时做到了不遗余力。出示图片,谁来为大家介绍介绍?(指生讲一两个小故事)
(3)小结:古人学习的确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这些故事都让我们感觉到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在学习上要有孜孜不倦的精神。 (板书:孜孜不倦)
2、少壮工夫老始成。
(1)在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学习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需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2)不错,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板书:持之以恒)
(3)你知道哪些人都是青少年时代花费了工夫,到后来取得了成就呢?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
出示: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
谈迁历经艰辛二十几年才编成《国榷》。
司马迁用十三年时间完成《史记》。
齐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他每天“不教一日闲过”,即使晚年,也每天坚持作画。
(4)看到“工夫”这个词,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谁能帮助大家区分一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工夫 功夫
A.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B.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C.明天有( )再来玩吧!
D.中国( ),名扬海外。
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因为“学无止境”。
(5)小结:诗人在诗中的一二两句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6)齐读前两句,边读边想诗句意思。
过渡:除此而外,做学问还要注意什么呢?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重点字词意思:【课件随机出示】
①“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②“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③“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2)诗句意思【课件出示】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提示:“觉”“绝”音同义不同,写的时候要注意。
(4)联系实际:
A、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 (读“纸上谈兵”的故事)
B、 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赵括为什么会兵败而死?(相机板书: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C、 教师启发: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后两句中陆游告诉小儿子子聿一个什么道理呢?
交流小结:没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但光有书本知识也是不够的,还要亲身实践才行。将获取的知识通过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5、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钱泳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俗语
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五、拓展提升、感悟诗境:
1、引导看图:陆游为什么要这样教育儿子?同学们猜一猜,可能会是什么原因?他会以一种怎样的语气教育子聿?
2、指导朗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饱含着深邃的教育思想,凝聚着诗人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同时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由此可见,陆游不仅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还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3、点拨:这首古诗与课前背诵的几首诗都是寓理诗,诗的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告诉了人们一些道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运用。
4、说话练习: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一起回到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看看子聿是否听明白父亲的教诲了。(对话练习)
5、补充阅读《五更读书示子》:说说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1、默写这首古诗。
2、读一读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其它几首,选择其中一首进行研讨,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说明]
这首诗共四章,写作年份当与前两首诗相同,时已当夏季。这首诗是诗人为感念老之将至而作。诗人由朝开夕落的木槿花而产生了关想与感悟:第一章写人生短暂的悲哀,第二章写依道从善的心愿,第三章写无所作为的内疚,第四章写自强不息的壮志。此诗虽为“念将老”而作,但诗人并非一味叹老嗟衰,而是以此为契机,激励自己发奋图强,实现宏伟的理想志愿。诗歌语言果断坚毅,颇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1),已复九夏(2),总角闻道(3),白首无成(4)。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5)。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6)。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7)。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8)。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9)。
匪道易依,匪善奚敦(10)?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11)。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12)。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13)。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14)。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15)。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16)。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17)。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18)。
注释
(1)推迁:推移,迁延,即运行之意。
(2)九夏:即夏季。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故称“九夏”。
(3)总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因将头发结成两个髻角,故称。这里代指童年。道:指圣贤之道和做人的道理。
(4)白首:指老年,老人头发变白。无成:无所成就。
(5)采采:繁盛的样子。荣木:即木槿(jín仅),属木本植物,夏天开淡紫色花,其花朝开暮落。兹:此,这里。
(6)耀:形容木模花开时的.艳丽,光彩夺目。“华:同”花“。丧之:指木惶花枯萎凋零。
(7)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样。这是比喻人生的短暂。《古诗十九首》:“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至。”憔悴(qiáocuì瞧粹):枯槁黄瘦的样子。
(8)静言:静静地。言:语助词。孔:甚,很。念:思念。中心:内心。怅而:即怅然。而:语尾助词。
(9)贞脆:坚贞和脆弱,指人的不同禀性。祸福无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意思是说,祸与福的降临,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门径,而是人们行为的好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
(10)匪:同“非”。易:同“何”。依:遵循。奚:何。敦:敦促,勤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遵循正道还遵循什么?不勤勉为善还勤勉做什么?
(11)嗟:叹词。予:我。小子:作者自指。原意指地位低下、无德无能之人,这里是自谦之辞。禀:禀性,天性。固陋:固执鄙陋。
(12)徂(cú粗阳)年:过去的岁月。徂:往,逝。流:流逝。业不增旧:是说学业比过去没有增加。
(13)彼:指上章所说“道”与“善”。不舍:孜孜不倦,奋斗不息。《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安:习惯于。日富:指醉酒。《诗经。小宛》:“壹醉日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的志向是孜孜不倦地依道、敦善,可我现在却安于酣饮的生活。
(14)怀:心怀,思量。怛(dá达):痛苦,悲伤。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15)先师:指孔子。遗训:留下的教导。之坠:动宾倒装,即“坠之”。坠:跌落,即抛弃。
(16)此二句语出《论语。子罕》:“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闻:闻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斯:这。畏:害怕,恐惧。
(17)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骥:千里马。名车、名骥:以车、马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马去建立功名。
(18)孰:谁。按:晋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起兵勤王,打败桓玄。陶渊明于本年夏季出任刘裕镇军军府参军。这一章诗就表现了诗人出任镇军参军前的思想动力和决心。
译文
《荣木》这首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我从童年就开始聆听圣贤之道,可如今白发已生,衰老将至,却一事无成。
当夏盛开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
清晨绽开艳丽色。
日暮凋零委泥沙。
人生一世如过客,终将枯槁黄泉下。
静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怅悲年华。
当夏木槿花开盛,于此扎根长又深。
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怜日暮竟无存。
坚贞脆弱皆由己,祸福哪得怨别人。
圣贤之道当遵循,勤勉为善是本心。
叹我无德又无能,固执鄙陋天生成。
匆匆岁月已流逝,碌碌学业竟无增。
我本立志勤求索,谁料沉溺酣饮中。
每念及此心伤痛,惭愧年华付东风。
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
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
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
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
陶渊明《荣木》赏析
《荣木》一诗更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该诗第四章写到:“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从以上诗句中我们可以见出,渊明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我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能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