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色彩的诗句及译文总汇86条

时间: 2023-12-3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众多英译本中,颇具影响力的两个译本分别是杨宪益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版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红楼梦》中的颜色词汇极为丰富,两个经典译文因作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对颜色词汇的处理方式大为不同,而红色则十分能体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因此本文将选取部分译文进行比对和分析。

汉语中的红主要象征喜庆、顺利、成功等较好意象,比如“红运”、“开门红”。虽然英语中的red也有喜庆的意思,如“red carpet”(红毯)、“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但red更多的表示专横、杀戮、血腥、暴力等消极涵义,这也加大了中国文籍的翻译难度。

例1、红楼梦

杨戴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

霍译: The Story of the Stone

解析:霍克斯在翻译时考虑到颜色词“红”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道:‘就将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演上来’” 中,霍克斯把“红楼梦”翻译为“A Dream of Golden Days”,可见译者在处理红色时,或以其他词代替或直接删去不译。而杨戴译文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把“红楼梦”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可能会给西方读者带来干扰。

例2、红尘

杨戴译:the world of men

霍译: the world of men and the world of mortals

解析:“红尘”来源于过去车马经过土路后扬起的尘土,借喻名利之路。后指纷纷攘攘的世俗生活,词义与“红色”并无直接关联。因此两个译文都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对“红”忽略不译。

例3、怡红院

杨戴译: Happy Red Court

霍译: 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

解析:杨戴按照原文逐字翻译,而霍克斯的译文一如既往地避开了对红色直接翻译,而采用归化的方式,用green代替。在特定语句中,英语中“绿色”和“金黄色”和汉语中 的“红色”有相似的联想意义。在英语和汉语中,绿色都象征着生命、青春和活力。但另一方面,在汉语中绿色也有贬义含义,比如“绿帽子”表示丈夫因妻子出轨而受辱。而在英语中,“green”也有贬义用法,表示“缺乏经验的、嫉妒的、易受骗的”等意思。

例4、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

杨戴译:Blushing to think she had given herself away, Daiyu hid her face with her sleeve and turned towards the wall, pretending to be asleep.

霍译: Dai-yu realized that she had been caught off her guard. She covered her burning face with her sleeve, and turning over towards the wall, pretended to be asleep.

解析:黛玉想见宝玉,但又羞于见到宝玉,感叹“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不想到正被宝玉听到,因此涨红了脸。以上两个译文在“红”的翻译上都采用归化的方式。杨戴版使用“blushing”,意思为“由于尴尬而脸红”,霍克斯译为“burning”,意思为“感到非常热”。此处可能“blushing”更能突出黛玉既害羞又高兴的情感。

例5、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杨戴译:Like drops of blood fall endless tears of longing. By painted pavilion grow willows and flowers untold.

霍译: Still weeping tears of blood about our seperation: Little red love-beans of my desolation.

解析:红豆在汉语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相思,霍克斯没有将“红豆”直接翻译成“ormosia”而是翻译成“Little red love-beans”,既保留了红豆的隐喻含义,又保留了它的联想意义。而杨戴版本则选择回避这一意象。

例6、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

杨戴译:Several maids dressed in red and green rose from the terrace.

霍译: Some gaily-dressed maids were sitting on the steps of the main building opposite.

解析:“穿红着绿”在汉语中表示衣着鲜艳的意思,杨戴采用异化,直接呈现“red and green”,而霍克斯采用归化,翻译为“gaily-dressed”(穿着艳丽或华丽),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在联想上不产生偏差。

例7、可巧连日有王公侯伯世袭官员十几处,皆系荣宁非亲即友或世交之家,或有升迁,或有黜降,或有婚嫁红白等事,王夫人贺吊迎送,应酬不暇,前边更无人。

杨戴译:It happened now that a dozen or so promotions, demotions, marriages or funerals in the families of nobles or hereditary officials related to or friendly with theRong and Ning house kept Lady Wang busy for several days in a row, paying visits of congratulation or condolence. This left her less time than ever to attend to affairs at home.

霍译: By coincidence it happened that about this time a dozen or more important events -promotions, demotions, marriages, deaths and the like - occurred in rapid succession among the group of aristocratic and official families connected by matrimonial or other ties with the Ning-guo and Rong - guo Jias, and for days on end Lady Wang’s time was taken up with visits of condolence or felicitation.

解析:汉语中有“红白喜事”的.说法,但英语中并不存在,所以两个译文都是用了归化,“红白喜事”译为“marriage and death/ funerals”。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颜色的差异便是其中之一。对比以上两个译本对于红色的处理可以看出,霍克斯和杨宪益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两者皆为经典译文,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透过两种译文可以看出,好的翻译作品必须建立在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

“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出自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欧阳炯《献衷心·见好花颜色》

献衷心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三五夜⑴,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⑵。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⑶。春欲暮⑷,残絮尽,柳条空。

注释

⑴三五夜:十五之夜,即月圆之夜。

⑵檀(tán):浅绛色。

⑶帘栊(lóng):窗帘与窗牖。

⑷欲暮:即将逝去。

参考译文

看那春花鲜艳,竞开着笑迎春风,晚妆后的双脸,像花儿一样的粉红。紧闭了小楼深阁,躲开那春景重重。偏是十五的明月,不怜人离恨别情,又把多情的月光,洒进绣帘窗棂。

情思总是难断,信里也诉过衷情,如今衣上还印满着,泪迹斑斑的檀红。恨不如双飞的春燕,能自由在你屋前飞行。春天就要过去了,春柳的残絮已飘尽,柳条挂满沉重的绿叶,无力再飞花传情。

赏析

《献衷心·见好花颜色》是五代十国时期词人欧阳炯创作的一首词。此词抒写春恨。上片写女子美丽的容貌和她在月圆时的幽恨;下片抒发美人迟暮、空阁怀人的春怨。

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的韵味。李诗写别后相思,希望有人传书递简:“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欧词写虽有青鸟传信,却仍不能相唔之苦。

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这四句无难字,字无僻义,写的是女子貌美如花,其超忽处在忽见春花,忽生联想,轻灵自然,比喻而兼有起兴作用。需要思考的'是见者,思者是谁,如系女子,迹近自夸,不免减色,所以突兀而起的一句主语是作为男子的抒情诗主人公。他在无边的春色中看见在东风里摇曳而色泽艳丽的花,就好像又一次目睹了自己所爱的那位女子晚妆后的容颜。可惜一见之后,她孤处深闺,连春光也难以照射进去。他想象她和自己一样别后不能重逢,一定十分痛苦。“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农历十五日夜,月亮圆了,清辉在地,按常情正是令人赏心悦目之际,可她偏有幽恨。这样连用三个三字句便把女子月圆人不团圆的悲感和夜不成眠的苦况含蓄地写出来了,堪称神妙之笔。

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那么下片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了。从上片的描写看,词人确实是绵绵相思,不能自己。他虽然“信曾通”,但仍无缘相见,一个“曾”字写出了时间之久,失望之大。“满衣犹自染檀红”是睹物伤怀,回忆往事。唐五代妇女涂口唇或晕眉喜用檀。韩偓《余作探使因而有诗》说“檀口消来薄薄红”。汤显祖评此词专论说:“画家七十二色中有檀色,浅赭所合,妇女晕眉色似之。唐人诗词惯喜用此。”作者这句是说当日相唔,女子啼哭时檀红染上了自己的衣服,而今只能空对啼痕了。想到这里,他羡慕起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双飞燕了:“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欧词《贺明朝》下片也说:“碧梧桐锁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它可以移作“恨不如”两句的注释。

最后三句“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以景语作结,把时光的流逝写得愈具体,愈生动,愈能强化相思之情,也能给人更多的回味。

《落花》原文及翻译赏析1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落花落,落花纷漠漠。

绿叶青跗映丹萼,与君裴回上金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

落花飞,燎乱入中帷。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

落花度,氛氲绕高树。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顾。

绮阁青台静且闲,罗袂红巾复往还。

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

与君落花院,台上起双鬟。

落花落了下来,纷纷扰扰悄无声息地落了下来。

绿色的叶子、青色的花萼映衬着红彤彤的花朵,伴随着我和你慢慢登上了金碧辉煌的楼阁。

落花的影子轻拂过精心装饰过的台阶和精美的筵席,香气随风飘过人们舞馆门口插着茱萸华丽的帐幕。

落花随风漫天飞舞,缤纷地飞入四周的帐幕中。

落花的时候正是仲春时节,游春的人回来不回来啊?

落花轻轻飘落,浓郁的香气围绕着高高的树木,

当花落的时候春天已经很繁盛了,游春的人都顾全不完。

华丽精美的楼阁,深绿色台榭让人觉得安静闲适,众多的美人来回穿梭其中。

青春年华一去不复返,人生顶点难以再次达到。

但可以再次试着白天畅游落花之中,夜晚住宿于落花之间。

我和你一起住在落花飘飞的院落里,楼台上飞翔着成双成对的朱鬟。

(1)跗(fū ):花萼。南朝齐·沈约《郊居赋》“衔素蕊于青跗。”又如:跗萼(花萼与子房。亦指花朵);跗萼联芳(比喻兄弟均贵显荣耀)。

(2)萼(è):动植物身体上的结构,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如:萼跗(萼,花萼;跗,通“栿”,花萼房。比喻兄弟);萼绿君(茉莉花的别名)。

(3)裴(péi ):长衣下垂的样子。

(4)玳(dài)瑁(mào):热带和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食肉性海龟,壳长很少超过二尺,具黄色斑纹的褐色大型角质板呈覆瓦状排列,是市场上的优良龟甲。

(5)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

(6)茱(zhū )萸(yú):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紫红色,味酸,可入药。

(7)氛(fēn)氲(yūn):指浓郁的烟气或香气。南朝梁·沉约《咏竹火笼》:“覆持鸳鸯被,白鹤吐氛氲。”唐·无可《兰》诗:“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清·黄景仁《初更后有携酒食至者》诗:“满堂酒气飘氛氲,一缕心烟起蓊勃。”

(8)绮(qǐ):本义指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作“华丽,美丽”解。

(9)袂(mèi):本义指衣袖。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10)双鬟(huán):1.古代年轻女子的两个环形发髻。2.借指少女。3.指婢女。4.指千金高价。语本汉辛延年《羽林郎》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这是一首伤春之作,有种春伤的情怀。所谓春伤,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华老去,回首还似在梦中的意思。人还沉浸在美好的青春年华,却不知青春已渐远去。 亦是花儿落下变得冷漠无情!离人而去!

首先,诗人从最显眼的色彩入笔,完全符合人的审美途径,容易引起共鸣,“绿叶青跗映丹萼, 与君裴回上金合。”这两句话,着重描绘色彩。诗中的色彩是鲜艳欲滴的,如:“绿叶”,“青跗”,“丹萼”。而且从“叶”,“跗”,“萼”,这三者次序依次上升,宛如你正在赏花,目光逐渐上移。然而画不是静态的,一副色彩鲜艳华丽会动的画面。“映”字点出色彩的互衬互溶,暗示了花朵衬在绿叶里在风中摇曳。着这样的如梦如幻意境下,作者和友人一起游赏金碧辉煌的楼阁。

“影拂妆阶玳瑁筵,香飘舞馆茱萸幕”。“玳瑁筵”,亦称玳筵,指精美的筵席。“茱萸幕”指的是绘有茱萸或者插满茱萸的幕帘。色泽上玳瑁筵和茱萸幕已经占尽优势。诗人再从动态上描述:“香飘”,“影拂”中香和影都是抽象的,需要心领神会的。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动作,这些意动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心神放松,神气宜然。敏锐的捕捉到香气和烂漫变换。

看着色彩艳丽的落花,让人心情变得美好,于是将花丛的色泽实化为玳瑁筵,将花香说成是帘幕随风舞动而成。从而在神态和形态上把握住了春天的内涵,达到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

这种灵敏的诗性和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是一样的,但是诗人的描绘则更为鲜艳华贵,具有孩童般的率真,更带有浓浓的春的气息。

这里指的注意的是,每句诗中,作者都用的两个动词。若说飘和拂都是细微的,妆和舞则是彻彻底底在作者感受到春的神意后内心激动恣意狂放的喜悦了。妆和舞的是外物也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整束衣冠,载歌载舞呢?

落花落,落花随风飞舞,漫天的花瓣,在风中舞得缭乱,显现了千万种舞姿,落花如痴如醉,如梦如幻,随风飘进了屋子,在飘飘的帷幔中飞舞,又如人生终于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态。

“落花春正满,春人归不归。”归不归? 满是疑问,其实早有了解答。 便如那岁岁荣枯的花,自有其归宿。

“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那花树一身香气,如那人,满襟的花瓣,一脸的春愁,令人陶醉。此时春已繁,繁到了极点,仿佛春花便要落尽。诗人便在这绚烂而忧伤的落花季节,与知已友人一起了结同心。

创作背景

十八岁的时候,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中侍读。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这件事情对王勃的打击,就像满园怒放的花,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

从此,王勃,便如一朵落花,开始了他坠落的姿态。

“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他替自己的命运愁苦。然而山岳,烟霞,早已是自古文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岂是说忘就能忘的么?

王勃是傲的,因为一旦一件事情在某个人的心中变得神圣,又怎能容许别人轻易亵渎?王勃心中,那凛然不可侵的东西是什么?

22岁时,因为“擅杀官奴”,王勃被判了死罪。

王勃的父亲被牵连,贬官至交趾令。

逢了大赦,王勃免了死罪。于是 他猛然明白了光阴,明白了落花,便有了这首落花之作。

《落花》原文及翻译赏析2

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译文

连理枝头艳丽的'鲜花正在盛开,但风雨嫉妒鲜花的美丽,时时刻刻想要催促鲜花凋谢。

我真想让掌管春天的神长久做主,不让娇嫩可爱的鲜花落到碧绿的青苔上。

注释

连理枝:两棵树连生在—起,枝叶交缠。诗人常以之比喻夫妻恩爱。

催:催促。

愿:希望。青帝:传说中的春神,主管春季节令。

莫遣:不要让。点翠苔;指花瓣飘落,点缀在翠绿的苔藓之上。

赏析

惜春和怜花的情感中,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珍惜,而且包含着一种自怜、对人生短促的叹惜、对生命不能圆满的茫然。也就是所谓的写景以自况,借花以自怜。《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怜花、葬花最明显也最强烈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这首诗直露惜花之情,并借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前两句写象征邪恶力量的横雨狂风侵袭着象征美好事物的花;后两句写呼唤青帝为落花做主,莫让风雨欺凌花,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诗写得含蓄而深情。

唐代的孟浩然曾写过一首有名的“惜花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在春眠中被欢快的鸟啼惊醒,想来当时还并未完全从梦中清醒,却唯独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和遭风雨的花。怜花之情写得很是生动。而这首朱淑真的诗,惜花之情却写得更是直露。

起首两句,展开的似乎是一种搏斗的场面,一方面是正在开的弱花,另一方则是满怀妒意的横雨狂风,作者用“正”和“便”两个字突出了其间时间的紧迫,有搏击的紧张感。“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花开正好,风雨何急,但是在作者眼里,横雨狂风夹着妒意向落花袭来时,已经成为人间暴虐力量的化身,而那正当新鲜、美好而又娇嫩的花枝则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作者眼中不仅仅只有落花,还有落花般不幸的人生、世事:人之无力掌握捉弄人的命运,而人间暴虐的力量往往占上风。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人世生活的一种概括。

诗人无力改变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重重的人生,只能从内心发出呼唤:“愿教青帝常为主,莫教纷纷点翠苔。”在乞求司春之神保护花儿,不要落下地成为尘埃的心情中,实际上隐含着诗人对人间幸福和美的呼唤。这种呼唤有点类似于晚清诗人龚自珍写“我劝天公重抖擞”时的浪漫精神。整首诗的情花之情,并非是对自然景物的感慨,而是对人生的感溉,诗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哲理,以落花来写人世的风雨沧桑,以惜花来表达她对人世间不平的愤慨和对美的呼唤。

将这首诗与孟浩然的那首诗作以比较,孟诗的意象和情感更自然,更生动,形象和意念结合得更紧密,更饱满,而这首诗则理大于象,理大于情,如果说孟诗更合于林黛玉所说的:“这是人心自然之音,做到那里就到那里”,那么朱淑贞的诗则是为理而作的诗。这也是唐诗与宋诗的基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