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哲理字的古诗句细选76句

时间: 2023-12-3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古诗中含有哲理的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富含的哲理:应当敢于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登上人生的最高峰,俯视天下,豪情满怀。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富含的哲理:只要心不死,根不老,即使遭遇毁灭,亦可以再生,挫折之后会更加生机蓬勃。

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富含的`哲理:只要品格高尚,才能出众,贡献卓越,自能声名远播,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

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苏麟《断句》)

富含的哲理:只要努力追求,接近美好的事物,就会比别人优先得到成功的回报和美好的享受。

5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富含的哲理:人生会遇到重重困难,不能因为一时的顺利而放松警惕,应该做好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准备。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富含的哲理:要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攀登,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富含的哲理:身处其中,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局部而不能统管全局,往往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

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富含的哲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不会落伍。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富含的哲理:时光易逝,青春易老,但无须忧伤,总会有人继承自己的事业,社会永远都在前进。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富含的哲理:实践出真知,只有切身体会,身体力行,才能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感悟其中蕴涵的道理。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富含的哲理:看似陷入没有出路的境地,只要不屈不挠,努力前进,成功往往就在前面等着你。

其他富含人生哲理的古诗句中的名句

1 、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3、 玩物丧志。(书经)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5、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6、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8、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9、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0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1、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13、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4、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15、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宋·叶适)

16、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17、 经多世事心长惬

18、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1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2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23、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2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25、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26、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27、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昭远)

28、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9、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30、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31、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3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33、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34、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35、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

36、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37、 从何开口?欲说还羞

38、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9、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40、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41、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管于》)

42、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43、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44、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

45、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6、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47、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48、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49、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50、 绕结心头,咫尺相近天涯远

51、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52、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3、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5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55、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56、 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58、 贫,不是耻辱;贱,才是真正地耻辱

59、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60、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61、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63、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64、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65、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鲍照)

6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67 一封书信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

68、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69、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盂郊)

70、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71、 万般回首化尘埃,唯有青山不改

72、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73、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4、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75、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6、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77、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78、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79、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80、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81、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8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3、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8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85、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争报恩)

86、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香(刘向)

87、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88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89、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90、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91、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92、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93、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94、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9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96、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97、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98 、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99、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100 、只为两地信茫茫,才子佳人愁状

1、杜甫《前出塞》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哲理: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

2、朱憙《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理: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3、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罗隐的《西施》

家国兴亡自有时,

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

城国之来又是谁?

哲理: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5、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6、杜荀鹤《泾溪》

泾溪有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听说有沉沦。

哲理: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7、刘禹锡《秋词》

世人闻秋悲寂寥,

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

直领诗情到碧霄。

哲理: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8、顾况《行路难》

冬青树上挂凌霄,

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

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这表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9、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苦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哲理:原上草'的'枯荣'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0、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

含有哲理的古诗句有哪些

1、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2、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5、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6、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上李邕》

7、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二》

8、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9、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10、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12、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13、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14、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1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7、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9、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2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1、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2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2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登乐游原》

2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2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27、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2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以寄》

29、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30、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32、清镜无双影,穷泉有几重。——顾况《酅公合祔挽歌》

33、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34、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35、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36、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37、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滑稽列传》

3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9、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40、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4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4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4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荀子《劝学》

44、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杜甫《戏为六绝句》

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佚名《论语七则》

46、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47、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4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5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51、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52、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5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佚名《宰予昼寝》

5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55、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56、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57、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58、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佚名《日出入》

59、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6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