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消极的诗词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扩展阅读:
悲伤,意谓哀痛忧伤,侧重于因心情不好而难过。悲伤作为一种负性基本情绪,通常指是由分离、丧失和失败引起的情绪反应,包含沮丧、失望、气馁、意志消沉、孤独等情绪体验,表现在外即为沮丧心情,落泪与沉默。
古诗词中多悲伤情绪,不仅限于古诗词,从我国整个文学史来看,感人至深的还是那些感时伤世、忧国忧民,抒写穷苦与愁恨的作品。这大概与我国古代社会乱离,民生多艰,知识分子大都具有忧患意识有关。韩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对此有较好的总结,“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本篇介绍的关于悲伤的诗词,属于伤感(与喜悦相对)类作品中的一类,由于其他类(离别类、爱情类、思乡类……)已涉及到很多,所以本篇只介绍部分诗词。
嗟老伤时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古诗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道出了千百年来无数怀才不遇之士的共同心声。
诗开篇便流露出生不逢时的感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来者”是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这样贤明的君王,前代不可见,后来者自然也来不及见到,这真是一种悲哀。“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情感更加深沉悲怆。当诗人怀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哀,登幽州台远眺时,只见宇宙茫茫无际,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显得极其渺小,不禁有种强烈的孤独感,以至悲从中来,怆然流泪。诗的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之绵长,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之辽阔,展现了一幅雄浑浩瀚而空旷的艺术画面;末句刻画了诗人孤独无助的形象及其悲哀苦闷的心情。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出自唐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开篇几句以“君不见”,构成一组气势雄壮的排比句,一开始便营造了一种排山倒海之势,摄人心魄。而这奔放豪迈的感情中实则蕴含了人生易老的悲叹,更深一层,则在感叹怀才不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两句,以夸张的手法,感叹人生的短暂。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感伤生命短暂,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把自己对镜自照、搔首踟蹰的无可奈何情态表露无遗。作者将本来短暂的人生缩短到朝暮之间,直至“忽然而已”,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其实,这两句与前两句还构成了反向对比,即把伟大永恒的黄河与渺小短暂的人生相对照,一景一情,一涨一消,形成了回环往复的咏叹,更强烈地突出了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主题。同时,也为下文的进一步的抒情营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到达夔州。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首联以凄紧的风声和哀啸的猿声领起,写夔州特定的环境气氛,接着再以清水白沙上的飞鸟来绘出一幅精美的图画。颔联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描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诗人仰望纷纷扬扬、萧萧而下的黄叶,俯视汹涌澎湃、滚滚而来的江水,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情感十分复杂深沉。诗人漂泊在外,离家万里,面对萧瑟之秋,心中更加悲怆;时已暮年,体衰多病,无依无靠,独自登高跳远,其中的况味,想必只有一个“悲”字勉强可以概括了。“万里”、“百年”在这里一指距离之遥,一指年岁之大;“悲秋”、“多病”,一写心情之沉痛,一写身体之衰弱,可谓是心身俱疲。“常作客”、“独登台”,则把一生的际遇写得极其简练,写出了诗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涯。总的来看,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融进这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为乡思之愁中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更显深沉。尾联承颈联而来,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张上。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诗名为咏蝉,实则以蝉喻己,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其中“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两句用典。“白头吟”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用情不专,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流露出了深深的哀怨之情。同时“白头吟”一语双关,又照应了上句的“玄鬓影”,抒发了“美人迟暮”之感。短短的十个字,把这种凄恻的情感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含蓄而自然。通过这两句诗,读者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并非池中之物,决不会久居于人下。果然,在六年之后,即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参与其中,并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不知所终,成为历史之谜。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出自唐代诗人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诗人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境遇十分悲凉。这两句类似的有王维的《秋夜独坐》:“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马戴《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但后两者都是情景的白描或渲染,无比无兴,都不如此句有韵味。这两句承接首联,视线由外及内,写冰冷的静夜里正下着凄凄的小雨,沙沙地敲打着雨中秋树;陋室之中,燃着一盏昏昏的油灯,油灯之下,一个白发老人,苦不堪言。此外,这两句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利用作比的形象来进一步烘托气氛,富有诗味。树叶在秋风中飘落,类似于人的风烛残年,飘摇不定。同时,雨中的黄叶树作为现实中的自然景物,又烘托了凄冷的环境氛围。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是王维的《叹白发》诗,前两句写嗟老伤时。“宿昔”、“须臾”都形容时间短暂;“垂髫”代指儿童。这两句是说人的一生极其短暂,展眼间,少年青丝成白发,顷刻间,老人死后又转为孩童。王维信佛,相信来生转世,即使这样,他对生命依旧充满了慨叹与矛盾:一方面,他相信人死还会再少年;另一方面,他眼看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理想破灭却无能为力,不得不为之惋惜、怅惘。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两句,写的就是在这种情绪下的消极思想。“空门”,指佛门,佛教教义认为,世界一切都是空的,以空法作为涅盘之门,故称空门。这两句大意是说,自己的一生有太多的伤心事,只有皈依佛门才能解脱。王维一生际遇坎坷,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事业,后因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他本身出生于奉佛家庭,受佛门思想影响很深,当理想破灭时,这种思想就成了他的主导思想。他认为人生的种种苦恼,必须到佛门空无寂灭的哲理中,才能得以摆脱。
伤别怀人
崔郊本身不算很有名,但他的一首的《赠婢诗》却广为流传。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不仅写出自己所爱被劫夺的悲哀,还反映了封建社会里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爱情悲剧,因此具有典型性,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二句写女子为王孙公子为追求的深沉痛苦。首句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侧面烘托出女子的美貌;次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身不由己的痛苦。“绿珠”,原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美而艳,善吹笛”。赵王伦专权时,他手下的孙秀倚仗权势向石崇索取绿珠,遭到石崇拒绝。石崇因此被收下狱,绿珠也坠楼身死。作者用此典故,一则表明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的美貌,二则以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命运,表现出对王孙公子的不满,对不幸女子的爱怜同情。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是传唱千古的名句,多被用来表示恋人因贫富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而不得不成为陌路之人。“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萧郎”本指善吹箫的萧史,或风流多才的梁武帝萧衍,后来借指情郎或佳偶,这里是崔郊自谓。这两句是说,贵族之门,其深似海,一旦陷入,就会把旧相识当成陌生之人。作者在这里没有把矛头指向造成他们分离的“侯门”,反倒说女子对旧情人“无情”,之所以如此安排,一来切合“赠婢”的口吻,二来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显示出内心痛苦无奈而又不敢直言的凄楚。
同样写与歌女的离别,杜牧就写得十分缠绵。“多情却似总无情”,作者对情的概括十分精辟,明明多情,作者却说无情。人若是爱得太深,爱得太重,反而更难以表达内心的深情,在旁人看来就好像无情一样。“唯觉樽前笑不成”,在送别的宴席上,本来想强颜欢笑,使离别不至于太伤感,但在心爱的人面前,却总也笑不出来。作者这一微妙的心理变化,反应了对伊人的款款不舍之情。最后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借物抒情。案头的蜡烛还在燃烧,时不时溢出烛泪,分明就是在替人的离别而伤心落泪。“蜡烛”是有烛芯的,所以作者说“蜡烛有心”,在诗人的眼里烛芯是有情的,是依依“惜别”之心。“替人”二字,使情意更深了一步;好像是说离别双方强忍住了泪水,而蜡烛却无法抑制,“替”他们而垂泪。“到天明”又点出了宴饮话别的时间之长,表现了作者与伊人的依依不舍。
依旧是写离别,《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是歌妓写给心上人的一首伤别词。“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两句,写景抒情,点明了离别的时节和地点。“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聂胜琼是京城名妓,临别之时,将《阳关曲》唱给自己的心上人听,自是别有一番苦痛滋味。上片写临别之悲,下片写别后之情。“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写出了词人对心上人的款款深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枕前泪”、“阶前雨”,一个是屋内,一个是室外;一个是人,一个是物;一个有情,一个无情,两者相互映衬,情悲意切,十分感人。在词人的心里,自己的枕前之泪和窗外的阶前冷雨是一样的,都是那么的凄冷,自己的泪增添了雨的悲,阶前雨增添了泪的凉,二者共同渲染出词人别后悲苦无依的凄凉场景,抒发了对心上人的强烈的思念,情感很细腻,令人心碎。相传后来李之问的妻子读到这首词时,“喜其语句清健”,被作品中的真挚感情所感染,毅然地决定“出妆奁资夫取归”,聂胜琼遂如所愿。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少年时有一段情事:他少年时游历各地,在安徽合肥邂逅一对姐妹,并与其中的一位相爱。然而姜夔生计无着,被迫离开合肥,致使二人无法厮守,抱憾终生。就是这段少时情事,始终埋藏在词人的内心深处,从未忘怀过。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姜夔从汉阳(宋时沔州)东去湖州途中抵金陵时,梦见了远别的恋人,写下《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这首词。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两句是对梦中女子的描写,她体态“轻盈”如燕,声音“娇软”如莺,这是一位绝佳美人。三句点明“感梦”之题,说明这一切都是在梦中出现的,足见词人相思之浓。以下写梦中人的自述,从对方来写思念,更加重了相思之情。过片写别后难忘旧情,词人看到身边的“书辞”、“针线”都在,偏偏不见梦中人,想必她的魂魄也追逐自己来到远方了。只可惜,梦醒之后看到的却是“淮南皓月冷千山”,明月之下,淮南千山是如此清冷,她就这样“冥冥归去无人管”,独自归去无人照管。结尾两句想象情人梦魂归去的情景,显示了作者无限的爱怜与体贴,写景极其清冷,意境极凄黯,而感情极深厚。特别是“淮南皓月冷千山”句,更创造出词史上少见的冷境,将作者那种孤独、那种悲凉、那种落寞,甚至有一点绝望的心情表露无余!后人对此二句评价极高,就连对姜夔一向颇有微词的王国维也不禁要说:“白石之词,余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陆游与唐婉的故事是另一个时代的“孔雀东南飞”,这是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二人结为夫妇,伉俪情深,本来可以幻想着厮守一生,谁知陆母偏偏不看好唐婉,二人被生生拆散。陆游另娶,唐婉另嫁,原以为可以不顾彼此,偏偏十年后重逢于初识之地——沈园。四目相对才知道思念之切,他写一首《钗头凤》,她看到后终日以泪洗面,郁郁而终。
几年离索,“春如旧,人空瘦”,经过“东风”的无情摧残,她变得憔悴了。这不仅仅是岁月的摧残,更是因为心底的牵绊,“憔悴支离为忆君”。本来可以两不相干,谁知相思之情难以斩断,只能用无尽的泪水祭奠绵绵的相思之情。“桃花落,闲池阁”两句与上片的“东风恶”句前后照应,虽是写景,但同时也隐含人事。陆游与唐婉再次重逢在沈园时,依旧是美丽的春天,只不过人已经不再是以前的了。这里的“桃花”是唐婉的化身,而“东风”则是陆母的写照,因为“东风恶”,它的无情摧残,唐婉变得无比憔悴,她本来像美丽的桃花一样,如今却凋零了。一个“落”字,非常沉痛,突出唐婉所承受的痛苦之重,也表明作者内心的凄凉失落。而作者本来像池上的楼阁一样,是桃花的陪衬者与守护者,如今桃花零落,词人的心境,也像“闲池阁”一样凄寂冷落,一片空旷。这两句表面写景,却一笔而兼有二意,很巧妙,也很自然。突出唐婉所承受的痛苦,也表明作者内心的凄凉失落。“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之至。虽说两人的山盟海誓还在,情感依旧如一,可是”相思相望不相亲“,明明有爱却不能爱。一刹那,恨、怨、悔、痛……百感交集,难以名状的悲哀只形成了“莫莫莫”三字。罢了,一切都为时已晚,事已至此,怎么都没有用了。
据说,唐婉还和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词中描写了唐婉与陆游被迫分开后的种种心事,直抒胸臆,哀婉动人。
“世情薄,人情恶”两句,是作者对封建礼教下的世故人情的控诉,充满愤恨。用“恶”、“薄”两字来抨击封建礼教的害人本质,极为准确有力。“雨送黄昏花易落”句,暗喻自己备受摧残的悲惨处境,有自悲自悼之意。“晓风干,泪痕残”句,写内心无休无止的痛苦。她想把心事写下来寄给对方,却终究没有这样做,其中万种的委屈怅恨只化为“难、难、难”三字。“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三句,概括分别后世事全非的`情况及两人的相思状况。因为日日相思,积劳成疾,终于成了“病魂”。“角声寒,夜阑珊”句,又以凄清的环境来加重这种悲凉的处境。角声是凄凉哀怨的,漫漫长夜终于将尽,但悲伤并没有因此而尽。——“怕人寻问,咽泪装欢。”唐婉已为人妻室,她对故人的情感纵然强烈也不能表达出来,她不敢在人前哭诉自己的悲哀,只能咽下苦泪,假装过得很好。结句以三个“瞒”字作结,与开头“难难难”相呼应,把人物那种复杂矛盾而又无奈的内心刻画得极其沉痛,表现出她对陆游的一往情深和矢志不渝的忠诚。
同样是夫妻离散,陆游夫妇是迫于封建礼教下的世故人情,而朱敦儒夫妇则是被战争生生拆散的,有时生离比死别更让人感到痛苦悲哀。
“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叙事直起,说自从凤凰城被攻破后,擘钗破镜也便分开。金兵攻陷汴京,使得百姓流离失所,亲人离散。在这个战争年代,存活下来已是不易,更不用说相互通信了,“天涯海角信音稀”句写的就是夫妻离散后音信难通的情景,刻画出饱受战争苦难的主人公之惨痛心境。“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两句,互文对举,合指极为遥远的地方。是说主人公推测自己的妻子、亲人可能被金人掳到遥远的地方,他便借助梦境,飞越万水千山去和亲人相会。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两句以自然中的星月作比,以“如何”二字领起一个反问句来抒发幽怨。这里的“星”指牵牛、织女二星,传说他们一年一度在七夕相会,所以称“星解聚”。这两句是说,月亮虽然常缺,但也有重圆的时候;牛郎星和织女星虽远隔银河,但每年七月七日也有重聚的时候,为何偏偏我们这些离人就不能再次相逢呢?这里的“人”当指主人公和他的妻子;“归”是归到“擘钗破镜”的地方。但要把这一幻想变为现实,是何等的不易。词人心中愤愤不平,充满了怨恨,又无处发泄,才不禁向天上的星月发难。这时却听到了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这对于渴望团圆的主人公是一个强烈的刺激。结句进一步联想到塞雁,塞雁一年一度南来,他“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却看不到亲人回来的那一刻,更看不到国家完整回归的那一刻。在这首词中,作者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与对国家深沉执着的爱完全融合在一起,从侧面表现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强烈不满。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是一位写情能手,他把别离之悲痛写到了极致。《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便是一个代表。词一开始就自责后悔,“而今才道当时错”,至于是什么错,词人没有明说,紧接以“心绪凄迷”,这正是“当时错”所引发出来的。“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两句是设想之语。词人想象分别之后,她极其悲痛伤心,却只能偷偷地垂泪。她抬眼看见明媚的春光,却发现一切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她的心情也步入到了寒冷的冬天。“红泪”句用典。据说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登车启程后,仍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壶里,把晶莹剔透的玉壶染成了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由此可见,“红泪”是极其伤心悲痛之泪,然而还得偷偷地流,心中的矛盾纠葛可见一斑。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明知此地一别就难有再见之日,还强颜欢笑,幻想着以后重逢的时候。“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就这样分离了,此时梨花落了满地,枝上已经没有了残留的花瓣,回望天边时,月亮正西沉。此时,月是迷离的,梨花是惨淡的,情感是凄迷的,或许这就是“满眼春风百事非”吧。这首词以率直平白的语言,把词人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亡国伤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李煜被囚禁之后抒写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的一首词,以白描手法极写内心的痛苦,基调低沉悲怆,情感哀婉动人。上片先写梦醒后的凄凉处境,再写梦中的逍遥快乐,对比之下,更显凄凉。过片侧重抒情,表现其内心的无限痛楚。“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独自在落日时分凭栏远望,却已望不见“无限江山”,心中偏偏想起当年的“无限江山”,这是何等悲伤的事。“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被押往汴京之时;“见时”,指现在被囚禁汴京,欲重见旧地之时。在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伤心和悔恨!人常道“别易会难”,普通的离别便使人如此伤感,更何况词人离开的是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故国家园,是他半生都逍遥其中的地方呢。末两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既写眼前实景,表现春去之不可挽留,传达叹春惜春情怀;又隐喻自己与故国相隔甚远,如“天上人间”,再难相见,同时,也有暗喻自身面临厄运,再难逃脱的悲怆命途。
李煜还有一首词《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一题《虞美人·春怨》,词追昔抚今,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
开头先写春日美景,以景入情,用细腻清丽的语言刻画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光图。春风吹回庭院,春草变绿,柳树抽叶,一年又一年的春天继续来到人间。只是,这美景年年依旧,人却已非当年。回想着昔日繁华的帝王生活,对比眼下凄凉的囚徒状况,他沉默无言。“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两句,点明题旨,流露出对故国生活的怀恋之情。“竹声”是凭栏所闻,“新月”是凭栏所见,这些事物都是词人当年在故国时最常见闻的,词人听见竹声,望见新月,心中有了一丝慰藉,总算可解思乡之情;但这些景物给词人带来更多的却是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盛衰之感,他的心是极其痛楚的。
下片写由对昔日生活的回忆而产生的对现实的不满和愁怨。“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上句透露出孤独情思,下句则哀怨至极。东风解冻,透露春天的气息,但对他说来,春天永远过去了,他已“满鬓清霜残雪”,那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他难以承受。
孤独失意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一诗,用融情于景的形式,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生活中彷徨的知识分子的悲凉和知音难觅的迷茫。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两句点出弦歌者悲伤的原因:最值得忧伤的不是歌者的哀痛,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心中的伤感,知音难觅才是为让人伤感的。听歌者是一位彷徨失意的人,当他听到凄凉的弦歌声从楼中隐隐传出,不禁受了感染,他揣测“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恐怕只有杞梁妻那样悲苦之人才能弹出如此悲绝之曲吧。诗人将其比作“杞梁妻”,可知弦歌者是一位女子。她只是铮铮地弹着,让不尽的悲哀在琴弦上倾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无限凄凉,几多压抑。诗人禁不住再次揣度女子的内心——“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其实,世间知音本就难觅,这高楼的佳人即使借琴曲吐露心声,也也是枉然,没有人真正理解她的哀伤。这两句,诗人借高楼上的歌者之悲,实际上抒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受。在东汉末年那个君门深远、宦官挡道的黑暗年代,知识分子受到杀戮和禁锢,一般的士子是没有出路的,失意彷徨之人何止千千万万?因此,“但伤知音稀”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苦闷、悲伤和期待。诗人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位不遇“知音”的失意者,共同的命运,把诗人和“歌者”的心连结在了一起,他禁不住感叹“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愿我们化作双鸿鹄,从此结伴高飞,一起追求美好的理想。
李商隐的诗有朦胧多义的特色,就是这首题为“常娥”的诗,也有多种解读。或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或认为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或言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
诗的前两句写居处内外的环境,点出主人公长夜不寐的情景。室内,黯淡的烛光映照在屏风上;室外,银河垂地,晨星寥落。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内心的孤独寂寞可以想见。“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两句,写主人公由天上孤月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据说月宫中有仙子——嫦娥,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了西王母送给后羿的不死药,而飞奔到月宫,成了仙子。对于这个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女人公是抱以同情之心的。“应悔”是揣度之辞,表现出一种同病相怜的关切之情。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嫦娥虽然得以升仙,却始终独居于清冷寂寞的广寒宫中,她的内心必定也是孤寂的,她的处境和心境与自己何其相像!因此,主人公进一步猜测,嫦娥很可能会后悔当初吃了仙药,眼望着碧海青天,独自消瘦寂寥。
结合李商隐的人生经历可知,诗中“悔偷灵药”的心理,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诗人在黑暗污浊的现实社会中,曾力图摆脱俗世,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因此,这两句诗与其说是对嫦娥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不如说是主人公寂寞的心灵独白,这种既自赏又自伤,既不甘变心从俗,又难以忍受孤孑寂寞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在旧时代的清高文士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出自唐朝诗人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这是一首送别时诗。其中“同作逐臣君更远”句,把“伤心”之情写得极其动人。刘长卿与裴郎中曾一起被召回长安,不久后又同遭贬谪,真是同病相怜,“同作逐臣”包含了多少悲愤与伤心。更让人悲痛的是,二人同时被贬已是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则更远,这种不幸就加倍了。诗人着重突出的是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写景抒情。“青山万里”紧承上句“更远”;“孤舟”照应二句的“水自流”,既写出了裴郎中旅途中的孤寂,同时流露出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
伤春离别在晏殊的笔下就显得十分通达。“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两句虽然仍写念远伤春,但眼界较大,感慨颇深,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词人从放眼河山“念远”是他感情的抒发,一个“空”字却是他对这种感情的一种理性的反省:念远又有什么用呢?“落花风雨更伤春”紧承上句,由“空”字贯穿,写的是词人对伤春的感受。这两句是说我已经有了念远的悲哀又加上伤春的悲哀,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念远不一定就能相逢,伤春也留不住春光。所以“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席,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词人懂得只有爱惜了今天,珍惜了眼前人才能真正拥有美好的未来。
《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写词人在元宵佳节的感受,是李清照晚年避难江南时的作品。词的上片以对比手法,通过写现实节日的欢快与作者凄凉的心境,刻画出了词人寓居异乡的孤独悲凉。元宵佳节,天气十分美好,可词人想到了自己的处境,眼见绿柳氤氲,春意融融,她忧心忡忡,感叹道“次第岂无风雨”。这几句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从构思上看为下文“谢他酒朋诗侣”和“怕见夜间出去”作伏笔,再深入一层看,似也暗含天有不测风云,不能陶醉于安乐环境之意。正因为如此,她谢却了友人的邀请,没有玩赏的心情。
下片前半部分回忆自己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情景,那真是一个繁华热闹。可是,好景不长,如今国破家亡,又加上年老体衰,哪还有当年的游赏心情?因此“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歇拍三句情感极其悲凉,以别人之欢声笑语来反衬出自己伤感孤凄的心境。词人不愿意出去,宁愿躲在帘子底下,从别人的欢笑中感受节日的气氛,一是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元宵灯会以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
纳兰性德写孤独寂寥,是极其失意凄美的。他说“谁翻乐府凄凉曲”,是谁在演奏这凄凉的乐曲呢。当然,此问并不求结果,只是一个感伤的引子罢了。“风也萧萧,雨也萧萧”两句,描写的是感伤的环境,这是一个风雨潇潇的夜晚,本就凄凉难耐,又听到乐府哀曲,词人的孤独寂寥心境自不待言。“瘦尽灯花又一宵”,是词人看着烛芯慢慢燃尽散作灯花,就好像一个人渐渐消瘦的样子。其实瘦掉的又岂止是灯花呢?词人彻夜未眠,灯花瘦尽,人亦神伤消瘦。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不知道何事萦绕心怀,清醒时意兴阑珊,沉醉也难掩愁情。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始终都难以放下无聊的心绪。最后一句“梦也何曾到谢桥”,悄悄透露了这是由于对一位女子的相思所致。“谢桥”指代心仪的女子,“谢桥”和“谢家”都是由谢娘衍生出来的美丽词汇,指代“谢娘”所在的地方。此句收束全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梁启超认为此词有“时代哀音”,“眼界大而感慨深”。
总之,悲伤是一种较为沉重的情感。但并不是说,悲伤全都是消极的情绪,它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生的关注。
目的要求
一、通过诗的学习,正确认识唐代诗歌的伟大成就。从而了解古代灿烂的文化。
二、提高分析诗句、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领会诗中的情景,场面,并体会这些描绘对刻画人物,表达中心的作用。
要点难点
一、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二、对诗歌刻划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写作背景
《出塞》
盛唐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时期。当时对西北边疆的征伐、守卫,战争频繁,征戍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其中许多诗人都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他们用诗描写塞外景色,抒写将士精神生活,复杂矛盾的感情,充满了悲凉、豪迈、浪漫的情怀。王昌龄就是边塞诗人中之佼佼者。
《卖炭翁》
白居易(772846)他生活在藩镇作乱,社会动荡不安的中唐时代。白居易是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的创作纲领。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其中讽谕诗部分是最有价值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些诗对于当时社会上许多不合理的现象给以无情的揭露,象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中唐时代的社会面貌。
关于宫市。《旧唐书》曾有这样的记载:宫中遣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买,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宫市制度并不始于唐代,但在唐代很盛行。尤其到中唐,宦官内使气焰嚣张,把它当作一种直接向人民勒索财钱、抢掠货物的手段。这种残酷剥削人民的制度当然会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而当时一些比较了解民情,意欲改革政治的官吏,对宫市也是不满的。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这种意见。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江宁人,世称王江宁,是我国盛唐时代的著名诗人。他在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补校书朗。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科。后来外调做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尉,迁江宁丞。他的诗和高适、王之涣齐名,有诗家夫子的称誉。绝句的艺术成就尤高,洋溢着浓厚的民歌气息,以精炼的艺术语言反映了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风格清丽,气魄雄浑,形象生动鲜明。明代王世贞曾把他的七言绝句和李白一同推为神品。他后来被贬为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世人又称他王龙标。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反唐,他避乱回到家乡,被刺史闾邱晓所杀。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唐代著名的诗人。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guī)(现在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他得到了翰林学士的职位,三年后被任为左拾遗。元和十年,因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直到升任刑部尚书。他提出了文学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进步文学主张,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体现了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晚年意志逐渐消沉,自号香山居士,讲道学佛,饮酒论诗,过着半退隐的生活,于846年8月病逝,是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主题思想
《出塞》
第一、二句是借景抒情。诗人由天上的明月地下的边关展开丰富的联想。明月边关自秦、汉至今一直存在,没有什么变化,但边关的战况却大不相同。秦、汉时期,对匈奴作战连连胜利,而现在,远离家乡,万里征战,不得回乡。短短的两句,平凡的诗行却触及到了当时的军国大事。这是因为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安逸之风盛行,边关将领骄奢淫逸,与契丹、回纥贵族统治者的斗争常常失利。作者通过写景、联想,为后两句作铺垫。需要提及的是秦汉为互文见义,不可理解成秦朝的明月汉代的边关。万里长征形容路远而非确数。
第三、四句紧接前文提出见解,希望朝廷任用像汉代李广那样的名将卫国戍边,使敌人不敢进犯,使将士能过上和平宁静的生活。这两句中,但,只要。龙城,卢龙镇,在今河北省,汉代名将李广曾驻守那里。飞将,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称他为飞将军。不敢侵占他的防区。
《卖炭翁》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诗中颇具代表性的名篇。作品以通俗生动的语言,真切而充满同情与憎恶的描绘,再现了卖炭老人冒着寒冷饥饿卖炭的情景,和他遭到宫市的剥削敢怒不敢言的悲剧。全诗依据唐代的生活现实,对残酷的封建剥削制度给予了深刻揭露,对劳苦人民的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打着圣旨横行霸道的宫吏差役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诗的前半部分,主要讲述卖炭翁(诗的主人公)的`身世,和他砍柴烧炭直到卖炭的情景。诗人抓住人的外部特征和内心世界,相互结合,立体化地刻画卖炭翁的典型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突出老人的年迈而辛苦劳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则是尖锐对立的比照,揭示老人凄苦矛盾的心理活动。最后,借助时间的推移,以日高而牛困人饥仍在泥中卖炭的叙述,衬托卖炭老人的悲惨境况。
诗的下半部分,情景骤变:皇宫使者突然而来,强取豪夺,千余斤炭转瞬间被征敛,而剩下的仅是打着宫市幌子留下的无用的陈旧织品。卖炭老翁伐薪烧炭的辛苦,雪后卖炭的饥寒困乏,以及换回身上衣裳口中食的指望,都在宫市的勒索掠夺中付之东流。而宫中使者的骄横气焰,残暴作法,在诗中逼真地刻画出来。两厢对比中。彻底揭露了所谓宫市的残酷剥削实质。
段落大意
《出塞》
首句点明地点,写景。
次句写情,紧接首句。
后两句在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景慕之情中,暗喻着对当时将领之不满,暗讽当朝者用人之不当。
《卖炭翁》
依据情节的发展,全诗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卖炭翁烧炭、运炭辛苦艰难的劳动。
第二部分(第2段)写宫使的骄横和他们掠夺老人炭车的罪行。
写作特点
互文见义
《出塞》起笔不凡,落墨突兀:秦时明月汉时关以石破天惊之势而令人瞩目。这因为诗人别出心裁,巧妙地在月与关之前分别加上了秦与汉两个表时间的限定词,从而翻出了奇妙而高远的崭新境界。皓月当空,君临天下,与天地共寿,古今长存,何能隶附于哪家朝廷哪代帝王呢?!当然也就无所谓归秦抑或属汉了。事实上,这恰恰是诗人独运匠心之举,用笔新奇之处。秦月汉关,互文见义,举秦则兼汉,举汉亦包秦。如此交错濡墨,即熔铸成别具一格、独领风骚的诗句,展示了奇警遒劲的语言特色,散发出摇人心旌的艺术魅力。
含蓄深刻,容量巨大
诗中,月与关这一自然一人文两个景观,一经诗笔濡染,便具有了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在对秦月与汉关的濡墨之中,月临关塞的雄壮阔大而又荒凉寂寥的图景具体而形象地再现于笔端。如是用墨,旨趣毕现:万里长征人未还,世世代代共同的命运,共同的悲剧;不教胡马渡阴山,世世代代共同的心声,共同的意愿;但使龙城飞将在,也便成为世世代代共同的希望,共同的呼唤。这命运与悲剧,这心声与意愿,这希望与呼唤尤使起句显示出颇不平凡的意义,难以估测的巨大容量。
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格调雄劲
从意境上看,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日照着边关;而关塞自秦、汉时设立,至今经过了多少个月色笼罩的夜晚!时间上,由古及今;空间上,宏大阔远;确实引发读者从历史到现实、从边塞到祖国山河的诸多思考。再看气势与格调,怀古是怀念当年为国守边、威震敌胆的飞将军;思今则是忧患现实边防薄弱,能象飞将军那样的坚兵强将已不存在,而外敌侵扰的威胁犹存。忧患中,却又冲涌着内心的渴望:象当年英勇的飞将军那样,杀敌立功,不允许敌寇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显然,无论是怀古、思今,还是感慨、期盼,都饱含着赤烈的爱国豪情,都给后世读者以巨大的激励与鞭策。
叙事简洁,矛盾突出。
诗开头的四句概括交代了人物、地点、事件、描写卖炭翁的外貌。中间四句写卖炭翁的心理活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写出卖炭翁辛辛苦苦地劳动只不过是为了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穿衣吃饭。可是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呢?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正单是无法御寒的,但是却愿天寒,这种矛盾的心理,写出了老人的忧虑,反映了他生活的贫困和境遇的悲惨。诗人以此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
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
一、选出下列黑体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鸡黍
A.shǔB.sǔC.sùD.zhǔ
答()
2.岐王
A.zhǐB.zhīC.qǐD.qí
答()
3.鳜鱼
A.juéB.guìC.juēD.guèi
答()
4.鬓角
A.bīnB.bīngC.bìnD.bìng
答()
5.冰辙
A.zhéB.chèC.zhèD.ché
答()
6.翩翩两骑
A.piánB.biǎnC.piānD.pān
答()
二、选出黑体字在句中读音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万里长征人未还。
A.huánB.hái
答()
2.青箬笠,绿蓑衣。
A.suōB.shuō
答()
3.手把文书口称敕。
A.cìB.chì
答()
4.半匹红绡一丈绫。
A.shāoB.xiāo
答()
三、选出下列句中汉字书写都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绿树村边和,青山廓外斜。
B.岐王宅里寻常见,崔几堂前几度闻。
C.斜风细雨不需归。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答()
四、选出下列句中黑体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开轩面场圃。
A.宽敞B.檐廊C.打开
答()
2.翩翩两骑来是谁?
A.马B.骑马人C.人
答()
3.宫使驱将惜不得。
A.珍惜B.可惜C.舍
答()
4.心忧炭贱愿天寒。
A.担忧B.忧虑C.忧愁
答()
五、连线
1.秦时明月汉时关,A.市南门外泥中歇。
2.正是江南好风景,B.身上衣裳口中食。
3.但使龙城飞将在,C.万里长征人未还。
4.牛困人饥日已高,D.不教胡马度阴山。
5.卖炭得钱何所营,E.落花时节又逢君。
六、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过故人庄》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B.唐代擅长七言绝句的诗人王昌龄是《出塞》一诗的作者。
C.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D.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一诗是新乐府的一首,原题叫《小序》。
答()
七、选出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写朋友邀我作客,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B.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诗是对昔日友谊的回顾,也从侧面表现了宋朝极盛时期的繁荣景象。
C.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概括了复杂漫长的劳动过程,体现了劳动的艰辛。
D.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矛盾的心理活动描写,正是生活陷入绝境的反映。
答()
一、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这首词的作者是,字。《渔歌子》是。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词的中心。
答:。
3.找出词中景物色彩描写的词语,说明其作用。
答:。
4.指出词中黑体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
5.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二、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斥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使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段的大意。
答:。
2.翩翩一词描写的是的、的动作和神态。
3.找出文中的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答:。
4.指出文中黑体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
5.指出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
答案:
一、1.A2.D3.B4.C5.A6.C
二、1.A2.A3.B4.B
三、D
四、1.B2.B3.C4.A
五、1.与C2.与E3.与D4.与A5.与B
六、B
七、B
一、1.张志和,子同词牌名2.这首词描绘了春江水涨、烟雨迷濛、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抒发了诗人隐居生活的乐趣。3.青山白鹭红花绿水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4.借代5.对混浊的官场生活的鄙视。
二、1.写宫市对卖炭翁的掠夺。2.宫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3.把称回叱牵系活画出宫使疯狂、凶残的面目。4.写出了卖炭翁悲愤、心如刀割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5.设问
通览李贺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矛盾。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李贺诗歌创作中的矛盾心态的表现
总结李贺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李贺的矛盾心态在他的诗中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向往长生不老的神仙世界与怀疑、否定求仙之矛盾
李诗跟鬼神主题有关的诗歌“占创作总量的38%,而且多是李贺诗的代表和精华之作。”在这些鬼神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向往长生不老的神仙世界与怀疑否定求仙的矛盾。一部分诗歌中,李贺描绘了一个奇幻美丽的神仙世界,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例如《天上谣》一诗:“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诗中没有辛苦的劳作和死亡的威胁,人人长生不老,享尽世间之乐,而回首人间早已沧海桑田更变千年。
(二)炫耀富贵与感慨贫贱之矛盾
记录宴饮、家居生活、仕宦生涯等日常活动的诗共同构成了李贺个人生活图景,其中表现出了一种炫耀富贵与感慨贫贱的矛盾。李贺标榜自己的贵族身份是炫耀富贵的重要表现之一。例如:“唐诸王孙李长吉”(《金铜仙人辞汉歌》)、“为谒皇孙请曹植”(《许公子郑姬歌》)等,无不表现出李贺对于自己出身皇族身份的痴迷。与此相联系的是,在很多表现宴饮题材的诗作中,李贺调动起艳丽色彩和多重感官体验,竭尽全力地夸饰奢靡的贵族生活。《将进酒》、《秦王饮酒》、《许公子郑姬歌》、《荣华乐》……不胜枚举的诗作都证明了这一点。正如杨晓慧所概括的那样:“肆力描绘五光十色的贵胄游宴生活,里面弥漫着恣纵行乐的气息,既无道义的约束,又无理性的节制,惟能感受到醉生梦死和欲望的尽情流淌……”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读出富贵奢华生活的贵族形象。
(三)强健尚武的英雄气概与多病软弱身心之矛盾
李贺诗歌在抒发个人情怀方面表现出了强健尚武的英雄气概与感叹多病软弱身心之间的矛盾。李贺在许多诗歌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尚武意识和马上封侯的决心。这种英雄气概被李贺提炼成马和剑两个意象:“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马诗其一》),“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马诗其四》),以骏马象征男儿,给人以矫捷有力的感受。
二、李贺诗矛盾心态原因分析
上述列举的三对矛盾可以概括为李贺力求营造的理想世界和残酷的现实世界的矛盾,要想分析造成这个矛盾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得不从他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来分析。
(一)性格原因
李贺虽为大郑王李亮之后,然而其父只是一个“边上从事”的小官,李贺从小居住在偏僻的昌谷,过着贫穷的乡村生活。“我在山上舍,一亩蒿跷田。夜雨叫租吏,春声暗交关”(《送韦仁实兄弟入关》),如实地描绘了这种生活。这种生活无疑与皇孙的身份有着巨大的落差,而重振这个皇室家族的重担就落在了李贺肩上。这种家庭背景造成了李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权贵的崇拜。另一方面,李贺又是一个年少成名的文学天才。他七岁能词章,十八岁的时候在洛阳即以《雁门太守行》震惊韩愈并且缓带而邀,二十一岁即应河南府试举进士入京。李贺出于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养成了一种恃才傲物的个性。《太平广记》所记载的李贺拒绝见明经及第的元稹的传说就是一个例证。可见,在李贺的性格中崇拜和渴望权贵以及恃才傲物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二)仕途乖蹇与死亡的催逼
终其一生,不幸的命运一直与李贺如影随形。先是因“父名晋肃,以是不应进士,韩愈为之作《讳辩》,贺竟不就试。”科举这一读书人求取功名之门就这样在李贺面前永远关闭了:“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出城》)。他眼中的世界只是“万里白昼闲凄迷”(《开愁歌》),他能做的也只是“大坐看白昼”(《赠陈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种对现实深沉的无力感。李商隐的《李长吉小传》这样描述李贺:“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一个疾病缠身、弱不禁风的形象跃然纸上。可以与之相互印证的是,在很多的诗歌中,李贺都谈到了自己的体衰多病,且这些诗歌贯穿了李贺生涯的各个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李贺的一生时刻伴随着疾病的折磨、短命的预感和死亡的催逼。生命对于李贺,是一个无法摆脱的牢笼,而死亡却随时要把这生命摧毁。
(三)在幻与灭之间徘徊的精神世界
特殊个性与凄惨经历造成了李贺的精神世界徘徊于幻与灭之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尔奈提出:“为补偿软弱感、无价值感和缺陷感,人生不得意者往往会借助想象的翅膀创造出‘理想化’的自我。”既然现实生活无法实现李贺建功立业的理想,高傲的个性和对功业强烈的渴望只好驱使李贺去营造精神上的幻觉,去补偿与安慰这痛苦的现实,以获得片刻的解脱和欢愉,因此贫贱的李贺心醉于标榜贵族出身,夸饰奢靡生活;垂死的李贺心醉于描绘长生极乐的仙界;懦弱善感的李贺心醉于讲述身手矫捷、视死如归的英雄。
三、李贺诗歌中的矛盾心态对李诗及其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李贺诗歌中的矛盾心态对于自身诗歌创作的影响
在这种特殊矛盾心态的作用之下,李贺诗歌的结构安排上呈现出一种跳跃的特色。许多诗歌从极言宴饮享乐的'奢华直接跳接到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死生迅速的感叹,呈现出一种乐极生悲的凄凉空虚。例如,《许公子郑姬歌》:“许史世家外亲贵,宫锦千端买沉醉……先将芍药献妆台,后解黄金大如斗”,气氛奇幻而颓靡,而在结尾处,却突兀地连接以“相如冢上生秋柏,三秦谁是言情客”,使人一惊,让人更加体会出繁华不再韶光易逝的苦涩和绝望。
(二)李贺诗歌中的矛盾心态对李商隐诗歌创作的影响
李贺对晚唐诗人创作的影响最显著地体现在李商隐身上。无论是所处时代,还是夹在牛李党争之间的悲惨命运,李商隐与李贺都有着相似的人生体验和矛盾心理,并且以这种相同的心态为基础,在诗歌创作中自觉地受到了李贺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艳情诗的创作上。如前所述,时代的乏力、个人命运的不幸让李贺不得不通过描摹狎妓宴饮去寻求刺激和补偿,因此,李贺自觉继承了齐梁以来的艳情诗传统,创作出了许多冷艳凄迷的艳情诗。(三)李贺的诗歌创作对江西诗派的影响
宋代江西诗派,对其后的中国诗歌有着深远的影响,盛唐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圆融之美、蓬勃乐观的境界,宋人感到难以为继,因此他们另辟蹊径,追求语句的奇险瘦硬,结构的陡然跳跃,以及容才学入诗等,拓宽了中国诗歌创作题材和境界。正如谷曙光所言:“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钦许基本停留在诗意诗法的技巧层面……黄之学韩看成学而不泥、学而能变的典范……”江西诗派在结构上追求陡然的跳跃,在语句上追求新奇瘦硬,就学习了韩孟诗派,而作为韩孟诗派重要一员的李贺无疑对江西诗派的创作也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