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诗歌1
老松下
一壶清酒,一汪心事
别过头去,看见酒中的暗香
一饮而尽
别过头来,看见怀中的失意
再难下咽
碧阶上
一个碎杯,一纸凄迷
抬起头,看见月中的美人儿
苦笑一声
低下头,看见心中的寂寥
一阵狂笑
荒院中
一碗泪水,一车月光
走进去,听到黄昏下寒鸦啼叫
走出来,挽着夕阳下的陌生人
历史里
一秒逝去,一个定数
曾经放弃的缘分被历史挽留
逃不掉
曾经拥有的时机被历史抛弃
找不回
物是人非
一松手,错失成为永恒
时间仅留一人
月下独酌、醉生梦死
月下独酌诗歌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3分)
(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它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2)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月下独酌诗歌3
《月下独酌》诗歌鉴赏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结论的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月下独酌四首》练习题
13、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感情脉络.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以不独反衬内心的独的复杂的情感历程.寓“独”于不独中。1,2句点出“独”,自斟自饮,没有相亲相近之人。3。4句一扫冷落孤单但5。6句又接着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不近如人意,但“行乐须及春”,说明诗人以调整好心态,达到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最后诗人提出真诚的愿望,相约在遥远的天上再见。希望求得未来的“不独”。
李白《月下独酌》原文及译文(翻译)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月下独酌》课堂教学实录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课堂实录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教材简介:此篇乃是高中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之一,隶属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此专题共选录李白四首,此其二也。
学情分析:在必修三“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中,已学过李白的《蜀道难》。初中学过李白的《送友人》。
教法设计:学诗须窥出诗之独特处,从诗内说,要解诗意、审诗美、品诗味;从诗外说,须将诗视作一种涵义更为广泛的美学范畴,学会建构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深切感受了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梦》中讲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的梦境是从迷人的月景开始的。李白的许多诗中,都写到了月,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李白的一首与月有关的五言古诗《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
二、观看视频
师:先请同学观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注意片中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
三、聆听范读
师:刚才我们看了视频,知道了李白的诗歌创作在许多方面都做出可贵而又出色的探讨,对我们的写作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有人说,李白是不可模仿的,我看也不完全是这样。譬如这首《月下独酌》就是这样。先请同学们聆听一下名家朗读,注意言、象、意的把握。
四、自学感悟
师:我们仍然采用“朗读-品味-感悟”的自学三部曲,注意“朗读-读懂诗意;品味-品出妙笔;感悟-悟出问题”,或对照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或同桌合作,尽可能地找到本诗的“看点”或疑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10分钟后我们当堂交流。
五、尝试背诵
师:同学们采用了怎样的背诵方法?在此老师强调一下,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出诗歌的线索,边想边背,就容易得多了。(教师示范背)
六、当堂交流
1.读懂诗意
师:齐读本诗,想想它有哪些“看点”?
生1:诗歌的题目传达出两个重要的信息:月下+独酌。
师:很好,我们读懂诗意,一定要留心体察诗歌的题目,题目是一首诗中信息最丰富的文字,里面甚至潜藏着许多破译诗歌的玄机。“月下独酌”这个题目传达出许多信息。显性的信息是两个:月下+独酌,隐性的信息还有许多:我+酒+……诗人取此题目,他已着意要给我们传达一些信息:(1)喝酒理应对酌,所谓'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故独酌之无趣,而以月下来解围;(2)独酌自然是喝闷酒,酒入愁肠,幸得月来相伴;(3)月下独酌,乃是李白诗意人生之微格,此时乃无忧无虑、无情无欲之态也,苍莽天地之间少却了许多俗世的喧闹,只剩下静悄悄地享受。我想起西方的一些温馨的酒吧,情人们卿卿我我,喝着浅绿色的香槟酒,听着牧歌式的轻音乐,说着甜言蜜语,一切都在慢慢地轻柔地享受着,时间也仿佛放慢了它的脚步。中国人的酒场幸得李白有此一月下独酌,否则只剩下猜谜划拳、狂吹滥饮,以丑为美的闹剧。从这个四字的题目所暗示的信息破译中,我们初步理解了李白的——浪漫。
生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由题目观之,李白再浪漫,惜乎也只是一人独享。此一开头,可谓“凤头”也,一是由于它很美,二是由于它灵活,充满生气,既点题,也绝妙地破了题,擦去了我们因题目而遗留的审美旨趣,同时约我们设了一个悬念,且看他如何破此清冷场面。
生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为何成三人?
生4:月是一人,影是一人,诗人是一人。由上句“独酌无相亲”可知,诗人将三人是视作一人的,正因为如此,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一定要喝个痛快!
生5:“行乐须及春”,李白认为及时行乐,必须及眼下这春花烂漫之时,此句与首句遥相呼应。
生6:“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个结尾很有意思。一般而言,主人会说“改日再聚啊,感谢光临啊”,客人都会说“谢谢啊,让你破费了”之类,可李白却不同,似真似假地跟“月”较起真劲了,跟张九龄“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同,他是把月当成人的,今天是我请你,下次就该你做东了,而且要到你云汉之中的老家去喝。
师:是啊,有人据此说,此乃本诗成功的一个重要特征:率性纯真,毫无做作。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同学们读诗很仔细,通过大家的点评,我们与李白走得越来越近了。
2.读出妙笔
师:刚才我们是抱着去理解李白、还原李白的目的去读诗的,主要是内容方面的解读,现在我们稍微作一些理性思考,看看这首诗在形式方面有哪些绝妙之处?比如刚才同学们就提到这首诗开头与结尾,中间“行乐须及春”与“花间一壶酒”的呼应,除此而外,再挖掘看看。
生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都是采用“月-影”的,有点像双起双承,这样便于我们记忆。
生8:“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徘徊”二字是抒情式的缓歌,与“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有人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有异曲同工之妙,把月亮的多情写出来,而且似乎是一个固定用法。“零乱”有点类似于摇滚乐,比较放纵的那种,整个就像一卡拉OK!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精彩!欣赏诗歌的形式,要注意从大处着眼,比如结构,刚才同学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即梳理作品是如何具体地表达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先写这个,写这个有什么好处,这样背诵起来就很顺当。李白写诗的妙处也在于他会选择和创造一个不寻常的言语结构,这个结构除了同学们所讲的之外,它还附属着另外一个审美特征,就是它不是一个单调的结构,而是一个充满节奏感的动态结构。——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全诗一张一弛,一起一伏,一扬一抑,一悲一喜,如同大海的波涛一样,诗情节奏跌宕、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这又为我们背诵提供了参照。
另外,刚才一位同学对“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赏析,我非常认同,李白此时确实是有滋有味、忘情“行乐”的,而一般人此时可能正在喝闷酒呢,所以我说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诗意人生”。我们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所以要懂得知足常乐,更要学会自得其乐、苦中作乐。——这是老师读这首诗最大的感触,这也是李白之所以“豪放飘逸”的根本原因!
还有通过对本诗妙笔的分析,我发现李白也是可学的,只要我们走近(进)他,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建构起一种学习李白的思维模型,让李白成为我们的语文老师。
3.读出问题
师:同学们对本诗还有什么不懂之处吗?
生9:“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似乎说反了?
生10:“永结无情游”,应该结“有情游”啊,莫名其妙。
师:哪位同学对此发表一下高见?
生11:只有醒着才能邀明月,再说此时李白也喝多了,一切都归于平静了。
师:我认为这正是本诗之奇句!李白要的是清醒着的豪放飘逸,这可见出他的豪放英雄本色。这是会生活的表现,也是“及时行乐”的表现。到此打住也罢,不过有同学提出,我就姑妄言之。我在课前也曾百思不得“无情游”之解,后来终于求得一解,不过似乎不适宜在课堂上讲。(学生大呼“讲!讲!讲!”)“交欢”一词,我认为也是个黄色词汇,李白此处就是“俗极而雅”的。醒时交欢,醉后分散,可谓好离好散,及时行乐,没有承诺,没有责任,大家都快乐,这就叫“无情游”——恐怕也只有天人之乐才能如此吧,在红尘世界,在社会主义国家,敬请自重。这又是“月下独酌”之一大幽默处也!此说不登大雅之堂,哪里讲,哪里了,诸君切勿外传也。
七、课外作业
1.写一篇本诗的鉴赏小文。
2.背诵本诗。
下课!
沪教版《月下独酌》教案6
闸北二中 预备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执教人 执教日期: 年 月 日 教学课题月下独酌课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 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并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及诗歌中的名句。2、以诵读促思考,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重点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教学练习设计分层教具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绿色教育结合点感受李白诗歌自然飘逸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以李白有“诗仙”之美誉引出作者介绍,请学生吟诵学过的李白诗篇。 2、简介写作背景。学生背诵自己知道的李白诗篇。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简介作者,为课文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 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学生根据预习回答。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客中作》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二、 初步理解, 整体把握1、运用多种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 2、词义答疑,出示重点词。除课下注释外,可补充:“徘徊”:来回走。三、深入研读1、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2. 如何看待谈笑风生的'成三人' ?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3.'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表明作者怎样的心境? 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饮酒,看似诗人自得其乐,场面热闹,实则写尽凄凉孤独。让学生通过读,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诗歌的深层内涵。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适时指导,点拨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 四、 深层探究1、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 1.李白究竟为何孤独? (1)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 (2)他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3)他对现实人生的领悟与拒绝,让他感到孤独.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独?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独处境,但却陶醉于这一处境 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 2、揭示诗歌的主旨。自读,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读-品-悟,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4、诗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处,就会凭虚御风,飘逸高洁,如同高高挂在斗牛之间的一轮清辉.李白的月亮,皆源于孤独.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总结全诗1、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2、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六、 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并摘录名句,做好积累。 2、《月下独酌》赏析,400字左右.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其时诗人已经渐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课后小结
《月下独酌》教案教学设计5(苏教版高二选修)
月下独酌
主备人: 陈玉良
复备人:徐进行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坚持正直品质的风格。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乐景写悲情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欣赏,唐玄宗任为翰林待诏,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
二、评讲:
1.我们对“月”这一传统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结合这首诗,说说本诗中“月”这一意象的含义。
“月”的传统意象包含着“冷清寂寥”“离情别恨”“征途羁旅”“思念家乡”“渴盼团圆”等意。此诗中“月”的意象应有“冷清寂寥”和“品质高洁”的含义。
2.诗人饮酒的环境如何?
“花间”“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3.但诗人的情感可用哪个字表达?
“独酌”
4.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5.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诗人邀月与影为友共饮美酒佳酿,共享美景良辰,但仍无法排解心中愁苦,从哪些字词可见?
“不解”“徒随”“暂伴”表明了虽以物为友,但物何以为友,以物为友是无奈之举,更写出了作者的孤独。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同交欢”的场面的表达作用?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乱”,诗人月下独舞,以闹写静,反衬出诗人的孤寂。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2.此二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永结”与“相期”表明了作者在无边寂寥的天地中,宁愿永与月、影为伴,醉酌孤独,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谀奉承的高洁志愿。
三、课堂小结:
1.艺术技巧:
总之,这首诗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以群写独,起伏自然的构思和反衬手法结合在一起,成就了这篇佳作。
2.风格:
清新飘逸。
四、布置作业:
1、赏析这种写悲凉寂寞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以乐景写悲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刻骨铭心,效果是使悲凉寂寞更加浓郁和难以排解,突出强调了诗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凉之情。
2.赏析“邀”字。
“邀”字,主动者为诗人,因自己坚持高洁的品质,得罪了权贵,早已无人往来了。在这良辰美景之中,诗人难以排遣这种孤独和寂寞,环顾左右,只有一轮孤月相伴,只有一轮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洁的意象,因而也寄寓着作者高洁的品质在其中。所以“邀”字,以物为友,既表现了孤寂之情,也寄寓着品质的高洁。
五、板书设计:
良辰独酌→邀月与影→不解徒随→暂伴行乐→醉后分散→永结相期:
一波三折,曲径通幽。
指导阅读《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高二语文选修课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指导阅读《月下独酌四首(其一)》《送友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唐诗宋词选读》分为12个专题。在第二专题“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后,专设了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该专题有4首诗,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本课要学的两篇系自学篇目。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诗歌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专题目标:
1、增进对李白个性的了解,对李白诗歌风格的了解。
2、了解古体诗的样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赏析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3、领会本文的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4、背诵。
教时设置:1教时
过程:
一、导入
二、题目的理解
时间是夜晚;背景是月夜、花间;人物是诗人一个;活动是独酌。“独”,孤独冷清。
三、朗读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四、内容理解
1、请根据诗歌的意境,理解加线的词句。
2、交流。
(不解饮——不懂得饮酒之乐。
徒——白白。
将——和
须及春——须,应当。及春,跟随春光。
永结无情游——永远结成忘情的朋友。无情,双方不通,看似无情。
相期邈云汉——期,约定。邈,高远。云汉,天河,即天上。)
3、请用抒情散文把这首诗串联起来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五、赏析
1、李白写这首诗时,人虽在长安皇宫,政治上却很不得意,他的价值仅仅就是陪皇帝玩的一个御用诗人,这离李白栋梁之臣的理想相距甚远。请你联系这个背景,谈谈这首诗里潜藏的情感。
(诗人面对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独酌而无人陪伴,潜藏着是一种难以摆脱的内心的苦闷和孤独,是理想之后的失望,是怀才不遇的凄凉,又兼有放浪形骸的孤傲。)
2、“独”是这首诗歌的诗眼,诗人却是形象化地演绎着“不独”,分析其“独”与“不独”。
(“举杯邀明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独而不独;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最后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3、有人说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委婉曲折,乐景写哀,请做说明。
(独酌,无人亲近,本来冷落寂寞,可是文中偏偏设置了月夜、芳香美而有意境的背景;本来孤独一人,可是又幻出月、影来,弄出非常热闹的场面;用乐景衬托浓浓的哀情,委婉曲折后的是凄凉。)
六、朗读《送友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七、内容理解
1、请根据诗歌的意境,理解加线的词句,并和同学交流
2、班级交流
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白水——白亮亮的河水。
孤蓬——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浮云游子意——意,心绪。
落日故人情——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
兹——此。
萧萧班马鸣——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的马。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句。)
3、请用散文语言,改写这首诗(进一步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和错位性)
(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白亮亮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方。我们即将在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拂不定,仿佛你行无定踪的心绪,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两匹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离别同伴而萧萧长鸣。)
八、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讨论,准备班级发言
1、有人说,这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有画面,有声色,请分析其画面和声色。
(画面:青山横亘在城上,白水绕城潺潺流淌,天上的浮云,地上的飞蓬,西斜的落日,离别的马鸣。
颜色:青、白、红;声音:流水声,马鸣声。)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最是名句,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
(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对偶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浮云”、“落日”又作比,形成拟人和象征手法,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3、挥手离别,诗人不写泪眼,而写“萧萧班马鸣”,这是什么手法?你在其他地方见过这种手法的运用吗?
(这是一种曲折含蓄的手法:马因分离而嘶鸣,难舍难分,这声音更叫到人心里,马都不愿分离,更何况是人,表情达意宛转含蓄,别是一番风味。)
(列车启动了,姐姐走了。车轮在铁轨上碾过,在我心上碾过……我的面前,两条铁轨,延伸到越来越远的地方……)
九、背诵两首诗。
一、教学内容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篇。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四位词人的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所选的四位作家是宋词发展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发展的脉络。
此文是柳永的代表作,描写作者与情人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他用白描、铺叙、渲染的手法,离别前写气氛,离别后写情态、心理,把依依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多用景物衬托,景中有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此文集中体现了婉约派词的风格。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三、设计思想
“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余映潮老师在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模块”,即教学的过程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思路。此课的指导思想主要就是“板块式”教学法。板块思路为四个步骤:诵读——品情——赏句——背诵。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掌握名句鉴赏的重要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感受纯真美好的爱情。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美段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及虚实结合的写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以“离情别意”为题材的诗词很多,香港人把《游子吟》摆在“十大唐诗”之首,认为诗中抒发的情感虽寻常、朴素,却真挚、动人。现在,请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又为本课提供了比较的素材,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二)诵读课文,为鉴赏做准备
1、试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标出不理解之处。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设计说明:“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比读:和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两个人的示范朗读有何不同?为什么?
设计说明:我选用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听读体会,让学生明白,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式的选择和朗读情感的表现是根据你不同的朗读需要决定的。听读结束后,让学生展开讨论,结合教师的点拨来完成这一过程。
教师点拔:这两个朗诵中,第一个人是作为旁观者来读的,所以语调相对平稳,带着欣赏本词的情感特征。第二人则是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主人公,饱含深情地朗读,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
3、按要求方式诵读: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自由诵读、集体朗读,也可让朗读基础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吟诵方式和戏曲方式朗读,教师可作一定的示范。以主人公身分朗读方式的指导应把握这几个句子:
①“都门帐饮无绪”应读出心痛和惆怅;
②“留恋处,兰舟催发”应表现出主人公对催发人的埋怨,此时两人难分难舍,你偏偏不断催促,怎不让一对有情之人更生哀怨?
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到最深之处,朗读者应自觉进入角色,读时略带哭腔。学生读完后,教师可把前面的示范朗读(以抒情主人公方式朗读的)再放一遍,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此类指导知识不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三)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美
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采用那些重要艺术手法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设计说明:对本文艺术手法的使用,学生可能说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但理解还处于较肤浅的层次,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缘情设景”体现了作者主观情感对景物的选择性和限制性,是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设置的相应意象。本文“虚实相生”的写法也是难点,应抓住“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句和上下文内容作比较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不可让学生吃“夹生饭”。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并在黑板上板书别前、别时、别后三幅画面的关键词,重要意象的含义和艺术手法。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明确意象对于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的作用。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从作者情感表达需要方面去理解,基础好的学生还会涉及到作者的生平,性格和时代特征。(如果能理解到这一步,教师可简单介绍作者,这对学生理解有帮助。)
教师点拨: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细腻生动,表现的情感特别感人,一些很平常的景物一到作者文里就变得特别不寻常、与通常的说法不同,同学们能找出几例吗?
学生讨论寻找,教师巡回查看指导。
教师提问并指导:
(1)“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是船,但作者不说舟船,却用兰舟,使文章顿增美感,兰舟一物,充满典雅、精致之美。明明是船夫催发,作者却说“兰舟”催发,是何原因?船夫催发,何来典雅、精致?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节日为意象已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氛,再加一“清秋”修饰,节日一下变得凄美、淡雅,别具一格。
说明: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可把唐诗和宋词作个比较,唐诗是张扬的、开放的,唐诗中的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诗的离别中,几乎没有多少悲伤;宋词是淡雅的、内敛的,柳永、姜夔、李清照等就不必说了,就连豪放派词人苏轼也有“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感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对唐诗和宋词有较高层次的认识。当然,这一环节要根据教学过程来决定它的取舍。
3、想象画面,描述意境
诗词的意境就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词中显现的画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设计说明:此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凄清的意境,加深学生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对于诗词的鉴赏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的感受选出一些句子来描述,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但学生的分析与回答可能较肤浅,涉及的面也不宽,应特别注意引导。
举例分析: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句由三个单纯的名词构成,在描述画面时,我们也可有多种组合方式。
(1)三种景物以并列方式展开描述
(2)把“晓风”“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杨柳”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杨柳”作为意象的意义。)
(3)把“杨柳”“晓风”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残月”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残月”作为意象的意义。)
(4)把“杨柳”“残月”当作画面背景,突显“晓风”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注意“晓风”作为意象的意义)
语言描述举例:
(1)河岸上杨柳依依,晓风阵阵,残月低垂。
(2)岸边的杨柳在风中摇荡,在残月的映衬下,更增离别的伤感。
(3)一弯残月在刺骨的晓风中,惨淡地映照着河岸上依依的杨柳。
说明:不同的组合,体现对句子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对这幅画的意境的把握程度。但举例不能过多,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应让学生自由发挥。
问:这种单纯名词组合方式,同学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这样的组合有何妙处?
教师指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不加任何修饰的组合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此时意象是流动的,读者的解读是极度自由的。美籍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学》中说“作者仿佛站在一边,任读者直现事物之间,进出和参与完成该一瞬间的印象。”这就是古典诗词的模糊性和解读的多元性。如果加上修饰语,读者的想象空间就受限制了。也许这就是此句被称为“千古俊句”的原因吧。
(四)品味本文的遣词美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问:如果把“去去”改为“此去”,把“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效果一样吗?“暮霭沉沉”和“楚天阔”是否矛盾?
说明:学生如果能抓住“用词与表达情感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就不错了,但后一问学生回答可能不到位,教师应引导,此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离别的沉重感,更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哀伤。
2、“执手相看泪眼”
问:如果让你描写情人的离别,你会设计什么方式?有比“执手相看”更能表达离情的词语吗?
说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五花八门,教师如果不注意引领,就会使这一问失去价值,应让学生明确:告别的方式与人物性格、时代背景、民族习惯等都有关系,但此处却有更深层的意义,作者采用“执手相看”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诗经·邶风·击鼓》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句子,此处的“执手”写出了两人“不舍”,更表达了作者内心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愿望。同时“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率,充分体现了柳词通俗、率真的一面,与上文的典雅相应成趣。
总结:这种鉴赏方法叫“易词造意品析法”,对品味谴词造句的妙处很有帮助。在分析时可让学生先讨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此处不多举例,学生可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后训练。
(五)背诵检查
设计说明:“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诗词不仅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语文素养,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要求当堂能背诵同学互相检查。
(六)课堂总结
当时有人这样评价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当时人们对柳词的喜欢程度。柳永为何能赢得普通民众的如此厚爱?他不像李白和徐志摩(《赠汪伦》《再别康桥》),把离别写得洒脱、自在,甚至有时还略显欢快,这种打出常规的、别具一格的写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写的是最常态的离愁别绪,却同样成就了他的声名,为什么?因为他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不断渲染加强对读者的情感刺激,文字明白晓畅,又不失精致、典雅、大方。既有文人内涵,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给读者崇高的审美享受。
(七)作业:第1题为选做题,第2题为必做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本课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板书设计
雨霖铃
朗读方式:
1、以古诗吟诵的方式:
2、以旁观者讲故事的方式:
3、以抒情主人公的身分:
4、以戏曲方式:
品读情感:
1、景:精致典雅
2、情:离情感伤
艺术手法:
1、缘情于景
2、虚实相生
分析名句:易词造意品析法
篇一: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意,品味优美的语言,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2.学习文本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艺术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卓越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态度的写作能力。
1.结合诗前的小序和课后注释,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重点品味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语句,思考诗人是怎样将抽象的、稍纵即逝的音乐用具体可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诗歌的艺术特色;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3.了解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态度。
聚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建议
1.学习本诗,重在体味诗人寄寓在琵琶女身上的对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教师要避免对诗歌进行从头到尾的分析讲解。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巧设问题,提要勾弦,引其思考。
2.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创造条件,设计情景,为学生放琵琶名曲,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唐之韵》,或者《琵琶行》赏析。
3.长诗的领悟重在教读之后的吟咏,一定要腾出时间让学生自我学习,慢慢咀嚼,融会贯通。
自主梳理
1.通假字
钿头银篦击节碎( 通 )
《琵琶行》教案+学案+练习(鲁教版必修1)
《琵琶行》导学案13
课题名称 《琵琶行》 课型 综合解决课
课程标准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2. 整体感知,并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3.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关系的渐进过程
学习目标
1. 通过解析诗歌,理解作者在描写音乐时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包括想象联想、比喻、通感、正侧面描写等等。
2. 提高诗歌朗诵的技巧,培养朗诵的感情。
3. 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中心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音乐的描写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 学习活动及行为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引入新课。
【模块一】知人论世
(1)知人: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山水诗,《琵琶行》是一首感伤诗。
(2)论世:
写作背景
(3)文体知识:
乐府诗
歌、行、引: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长恨歌》;行,是“衍其事而歌之”,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长歌行》。吟,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秦中吟》。
【模块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2.请同学听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知诗中的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 凄惨 悲凉 忧伤
二.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点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 小序已简明清楚地写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诗呢?
明确:写成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几部分?
明确:(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模块三】细节探讨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两人是通过什么联系起来的?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
2.这句心理共鸣的句子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明确: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模块四】合作探究
1.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2、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3、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师:补充白居易被贬谪的经历。
生:诵读诗歌。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重点的文言字词。
生:小组讨论问题三,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问题三。
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和评价(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生:小组讨论问题,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
生:小组讨论,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补充。
篇二:
第一课时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需要重视朗读,并且让学生先背下来,可以提前预习时就让学生背诵。
第二课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品析诗句,赏析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
1·品读课文,说出喜欢句子的理由。
2·赏析声音描摹技巧。
教学过程:
品一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试作品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寥寥七字就把任务、地点、时间、事件全部概括其中,言简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托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逼真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细腻的解释了琵琶女不愿见人而又不得不见的复杂内心活动。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句中的“幽”字用的很好,这个忧愁给人以深重隐秘沉重之感,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哀愁。而忧愁则是形于色的浅层次的悲伤,不如幽愁来的深重。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则创造出一种音乐停止了,可听众的感情还在延续的情绪体验。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用寂悄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音乐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伦。
赏一赏
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拓一拓
1·学习环境描写:诗歌往往受不了对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基础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哀愁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茫茫江水”,蓉蓉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别愁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情景交融,烘托出音乐的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境界。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
(本文的环境描写烘托了音乐效果,突出了人物情感,是诗歌的学习重点之)
2·介绍背景及原文。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本课循序渐进,先读韵,再成诵品情,后赏析手法和技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节课容量太大,进行起来时间太紧张。安排三课较为合适。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苏教版第四册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古典诗歌理解。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文拟用三课时完成。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三课时——小结课,前两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研读的基础上,本课时对本诗进行综合领悟:包括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并通过比较阅读进行诗歌鉴赏能力的迁移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的感情。
三、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2、教学难点:
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剧造成的原因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拟采用“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1)通读:要求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感情,初步了解全文。
(2)精度:重点阅读第二诗段,思考:这一节作者是怎样把无形的琵琶声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琵琶乐曲是怎样变化的?
(3)解读:通过板书结构分析及学生的讨论分析,掌握本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文。
教师充满激情的吟颂唐宪宗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并简要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重新认识本诗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板书小结课文结构。
通过学生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复习,在整体阅读、局部研读的基础上,分析本诗的明暗线交织的双线式结构,要求学生顺着本诗“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梳理全文,搞清本诗明暗对照式的类比式结构写法。
(三)、概括分析写作特点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三)、对比阅读,迁移提高。
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另一首五言古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分小组讨论它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四)、布置作业,拓展训练,综合领悟。
作业:1、熟读本诗,背诵第二段。
2、完成思考练习和同步训练。
3、自读白居易的另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