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侯字开头的诗句整理60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以侯字开头的诗句整理60句

【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出处】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白发三千丈,因为心中愁苦 才会有这么长。不知明镜里,从何处染 上了这一头白发?缘:因为。个:这样, 这般。秋霜:指白发。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内心愁苦 极深,头上平添白发。[例]当初我所景 仰的乌发如墨的教授,而今竟是一个白 头的老翁了,走过了多少坎坷的生活途 程,经受了多少痛苦磨难,缕缕银丝上, 凝聚着多少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 我 不禁感慨万千,想起了李白的绝句:“白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门瑞瑜《秋霜谱》)

二、前 两句常用作夸张的例子。[例]又如李 白的“白发三千丈,愁来似个长”,难道 “唯真实论”者可以跑出来质问作者“你 这不真实,我从来就没有看见人有白发 三千丈的`。你这个说话是过分夸大到 失真了!”其实,这里的“白发三千丈”不 过是描写其忧愁的深度。(黄药眠《〈药 眠散文选〉自序》)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解题】

本题共十七首,此首列第十五。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时李白从幽燕南归客游宣城、秋浦。秋浦:唐县名,以秋浦水得名,今为安徽贵池县。诗中抒写忧心国事、叹息年华逝去之深重烦愁。“起句奇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仙才,那能作此!”(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

【翻译】

白发三千丈呵,

是因为愁才如此之长!

我不知那洁净的镜子里,

是怎么染上了一层秋霜。

【鉴赏1】

天宝十三载(754),李白从幽燕安禄山的虎口逃脱归来,客居皖南,盘桓在秋浦一带。秋浦,原是水名。《一统志》载:“秋浦三十里,四时景物,宛如潇湘洞庭”。唐时设秋浦县(今安徽池州市)。《秋浦歌》为一组共十七首的组诗,大多描写秋浦风物,抒发诗人悲慨不遇的愁怨。此诗是其中第十五首,是抒写怨愁郁结之情最杰出的一篇。

诗一开头,“白发三千丈”,突兀劈空而来,如奇峰壁起,慑人魂魄,令人生奇发懵,白发岂有“三千丈”之长呢?寻思之间,下句“缘愁似个长”,方疑义冰释,“缘”,因为。“个”,唐人口语,是“这样”的意思。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缘愁而长!无怪清王琦评点说:“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愁生白发,人所共晓,昔日伍子胥过昭关,一夜之间黑丝尽成白发,可见其愁之急之重。此处诗人却以白发之长——三千丈,来譬喻怨愁之深之重!赋予怨愁以形象,这是何等神奇之至啊! 诗人以如此夸张浪漫手法写愁,可谓奇人奇想,不愧为谪仙人之笔,笔际凝聚着超凡的气魄和才情,构成了一种巨人式的忧愁!

接下三、四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徘徊踯躅于秋浦河畔,象侘傺失意的屈原那样,行吟泽畔,憔悴枯槁。“明镜”即指秋浦之水。诗人不意中瞥见水中身影,不禁顾影自叹,那飘散在水影之中的蓬乱散发,引出诗人愁绪万千,波光涟漪,水影折光,白发披拂,真象有三千丈之长啊!昔日如青丝的乌发,如今却是鬓染秋霜,多么地衰颓苍老,此处“秋霜”照应首句“白发”。诗人说“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秋浦歌》其四)诗人感情激愤痛切,“不知”、“何处”的设问反问,有力地表达出诗人忧心如焚的感情力量,笔力千钧,但诗人却举重若轻,明知故问,足使人深思玩味。李白在开元、天宝年间,曾两次入长安,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理想,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可得到的遭遇均是困顿而归,壮志难酬。尤其是二出长安,使他对统治者有了更深刻清醒的认识。天宝十二载幽州之行,使他洞悉了国势倾危即在眉睫,“何处得秋霜”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怀,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慨! 诗人盘桓秋浦之畔,内心陷入一片愁思之中。“愁”构成了全诗的灵魂!

全诗四句,突然而起,倒装插入,四句三折,笔致深曲,托兴蕴藉,真是一首不朽的愁歌!

【鉴赏2】

起句出语惊人,以“三千丈”极写“白发”之长,几令人生不近情理之感。然而,继之以“缘愁似箇长”,顿使疑念冰释,精义全出。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而能使白发长达三千丈,则此愁之深重可想而知。回观首句,看似无理,却因无理而妙,因无理而真,诚如王琦所说:“起句怪甚,得下文一解,字字皆成妙义,洵非老手不能,寻章摘句之士,安可以语此?”(《李太白文集》辑注)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秋霜”代指白发,语极形象而含蓄,既回应首句,又与诗人对镜自视时的忧伤心境关合。一个“何处”,似问非问,传出一种莫可名状的惊诧、愁烦而又饱含感叹的强烈情感。往事如云烟过眼,大志未展,已蹉跎而至于老境,面对镜中秋霜般的白发,怎能不愁闷填胸、发无穷之浩叹呢?两句诗,忧伤而不消极,痛苦中含有一种力感,比起“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更巧妙曲折、形象生动,情感也更具爆发力。

以上两首诗,一平实,一豪放;一脉理细腻,一线条粗犷;一格调哀婉,一风格浪漫;一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肺,一如大河奔涌骇人心目。各具所长,异曲同工。

1. 各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

2. 各请打办精神,了却未了公案。《颂古二十四首》

3. 各宫装束焚香候,只恐君王道院行。《拟古宫词一百首》

4. 各附其所安,不知他物好。《玩松竹二首》

5. 各随其分足,焉用有馀为。《闲居偶吟招郑庶子皇甫郎中》

6.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君马黄》

7. 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8. 各全家奉道始终,莫变管如庞许。《水龙吟·此时辛酉初冬》

9. 各各自流涕,一尺纷涟洏。《烈女李三行》

10. 各呈见解,互逞机锋。《颂古二十一首》

11. 各各反尔用,安得无悲伤。《咏怀》

12. 各年未原赏,岂欲求当时。《杂兴》

13. 各各性命一条,都在山僧手里。《偈颂八十五首》

14. 各将财本去经营,上国如天好趁晴。《颂古一百首》

15. 各有诗千首,俱抛海一边。《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

16. 各保金石躯,以慰长相忆。《寄元九 自此后在渭村作。》

17. 各得适其性,如吾今日时。《移家入新宅》

18. 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山人劝酒》

19. 各裒千首西湖什,一度生朝献一篇。《鹧鸪天·帝里风光别是天》

20. 各任汝曹命,那知吾辈心。《感伤》

1. 国典斯为重,亲耕示不轻。

2. 国初天下一文公,子岂他杨未袭封。

3. 国初名下数三陈,今代吾宗又有人。

4. 国初吾乡民,万户一逢掖。

5. 国子先生老宦游,十年学省一狐裘。

6. 国破不共天,军行却扫地。

7. 国主太祀,地道聿神。

8. 国家元气几如发,章李以来几台察。

9. 国尔怀孤愤,麟兮嗣古风。

10. 国凭节义壮洪基,激厉颓风属圣时。

11. 国富民安后,修成体属乾。

12. 国破空陵墓,时移改要冲。

13. 国香不欲论家谱,合姓孙枝作郑花。

14. 国不可负,城难以降。

15. 国朝唐与苏,不数汉相如。

16. 国祚重兴后,人才应运生。

17. 国朝几名家,在蜀苏与范。

18. 国士多孤愤,君侯特长雄。

19. 国步何多难,天骄据孟津。

20. 国耻臣当死,公家二世心。

21. 国朝以来妙人物,近世独数乾道年。

22. 国士报国士,后人哀后人。

23. 国史书勋伐,州民颂乐康。

24. 国丧三台首,家藏五庙尊。

25. 国虽褊小亦封除,疏奉仙灵意气馀。

26. 国重天之报,神歆德所存。

27. 国论多同异,身名有险夷。

28. 国破人何在,宫名喜尚存。

29. 国风千载务重华,须逐浮云背若耶。

30. 国香倾国色,天质殆天怜。

31. 国家三岁一郊天,万骑云从锦绣鲜。

32. 国事雕零王气衰,东南豪杰竟何之。

33. 国初已来治蜀者,处置尽自乖崖公。

34. 国士今为鬼,有棺空断肠。

35. 国有承祧重,人知秉哲尊。

36. 国微地蹙政无网,其奈嬴秦势日强。

37. 国法已难私故人,一杯缱绻岂真情。

38. 国主张罗网异材,一言隗始自为媒。

39. 国栋帡幪不日成,天河星斗宿檐楹。

40. 国步阽危古所稀,旷无仗节不胜讥。

41. 国朝启运星聚奎,太极夫子生濂溪。

42. 国老相随尽,家风慨独存。

43. 国士文章海内传,丘园风雨故依然。

44. 国朝良史载,能事日论思。

45. 国付重离后,身随十圣仙。

46. 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47.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

48.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49. 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50.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

51.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礼乐弥寰宇。

52. 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

53. 国由多聚盗,天似不容贤。

54. 国老出为将,红旗入青山。

55. 国色久在室,良媒亦生疑。

56. 国阜犹前豹,人疲讵昔熊。

57. 国荐严祀,坤兴淑灵。

58.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59.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60. 国宝还亡一,时多李德林。

61. 国之东北角,有国每朝天。

62. 国宝亡双杰,天才丧两贤。

63. 国人思负局,天子惜被衣。

64.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65. 国忧今未释,何用慰平生。

66. 国马足,吉行五十辔如沃。

67. 国亡身亦虏,却载五湖槎。

68. 国亡不废君臣义,莫道祥兴是靖康。

69. 国邑有大繇,康庄行猾怀。

70. 国论何年定,乡心此夕遥

71. 国论倚台谏,悠悠难具论。

72.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

73. 国家文治今百年,多士孰赉皆知天。

74. 国香零落佩纕空,芳草青青合故宫。

75. 国子先生较广文,高名无地不归君。

76. 国色天香映画堂,荼蘼芍药避芬芳。

77. 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

78.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79.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80.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81. 国亡知几代,啼血转声频。

82. 国步虽微蹇,天心自可稽。

83. 国有中外殊,人无夷夏别。

84. 国破家何在,穷途更莫年。

85. 国亡乔木在,鸟鸣自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