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加实践的诗句精练80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积极参加实践的诗句精练80句

活动目的:

1、学生汇报在“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李白其人的特点,尤其是李白诗歌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李白具有代表性的诗作,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李白诗歌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李白诗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诗词的兴趣。

活动内容:

交流在“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诗歌,并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李白其人其诗。

活动准备:

1、课前开展“李白诗歌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CAI(内含李白诗意图、李白头像、李白诗歌名句集锦等)及《春江花月夜》《渔舟唱晚》等古典音乐磁带。

3、学生自制有关李白诗的诗签、书法作品、美术作品及电脑网页等。

活动过程:

一、创设古典诗词的意境,导入主题。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

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活动中,同学们已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课件出示李白头像特写]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老师和大家一同来――“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

[用古典音乐作背景,以古香古色的画面并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典氛围,将学生引进古诗的意境]

二、汇报展示所收集的李白其人、其诗的资料。

1、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请大家首先汇报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

(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 (1)通过汇报交流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2、在了解学生阅读、背诵李白诗歌的情况之后,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将读到的李白诗歌分类。如:李白与明月、李白与山水、李白与友人……

[李白诗歌留传下来的有九百多首,题材各异,风格各异,其分类标准亦有很多。教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熟悉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为载体,引导学生将其按诗中的具体意象分类]

三、交流、扩展,共同品味。

1、将李白诗歌简单分类后,问: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谁和他(她)有相同的爱好?

2、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以此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3、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析李白诗歌的韵味,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形式不限,朗读、吟诵、书画、唱歌等均可。展示内容可以是整首诗,也可以是其中的一句或几句]

四、游戏激趣,名句激情。

1、游戏:

(1)请根据诗名说出诗句。《望天门山》《峨眉山月歌》。

(2)请根据诗句说出诗名。“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3)请用李白的诗句表现图的意境。[课件出示画面:两山对峙,江水中流,帆影点点。]

2、老师推荐名诗名句。

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多首诗。在这些诗中,有许许多多的千古佳句,流传至今依然琅琅上口,回味无穷。让我们共同来吟诵它们吧!(课件出示名句集锦,配古乐,师生齐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游戏,辨析、吟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的过程,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古诗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五、结束活动,留有余味

通过今天的“读李白诗歌,品太白遗韵”活动,我们对李白其人、其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他正直、豪放、重情义的性格,以他那一首首充满奇特的夸张和丰富想象力的诗歌,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李白诗歌的人们。最后,让我们用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的活动吧!

53.悯农(1)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古诗今译

春天种下一料粟种,秋天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没有荒田,还有农民活活饿死。

名句赏析

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极大的震憾力量,它迫使我们深思,是谁造成了农民的悲惨命运?诗人用通俗明白的语言声讨了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不公正。

传统文化乃至诗歌文化在现代社会上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年龄大的人不问文化,只关注实用性,年轻人不问文化,只关注新潮刺激,文化的作用在现在的人群中成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东西,和快节奏社会下产生的利益相比,慢慢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传统文化,被形式上拉到了社会的末尾。

这个暑假西南石油大学初晖诗社实践队走访了成都杜甫草堂、望江楼薛涛故居、绵阳西山子云亭、江油李白故居等大量与诗歌文化相关联的名胜古迹,探讨了当代诗歌和传统文化发展的问题。

与诗坛前辈余晓曲相约桂湖

在桂湖公园浮光阁中,实践队与格律体新诗网站站长,四川省作协会员,国际诗歌音乐协会秘书长余晓曲就当代诗歌和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讨论,余晓曲首先肯定了实践队伍这次实践的意义,表示非常支持和欣赏,他指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余晓曲为实践队讲述了近代诗歌、格律体诗歌的发展并对初晖诗社实践队提出的问题作出了精彩的阐述。最后,余晓曲说:当代大学生是新一代的诗歌力量,在你们肩上将会承载着未来诗歌的传承和发展,你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身上的责任。通过实践开始和晓曲老师的座谈,实践队伍更加明确了此次实践的方向和意义。

杜甫草堂,诗歌问卷,诗歌到底受欢迎吗?

实践队伍来到了杜甫草堂。经过历代的修缮和开发,这个曾经为秋风所破的茅屋,已经成为了国家级的旅游景区,景区内游人如潮,既有附近的居民,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实践队向游客们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游客对诗歌的喜爱及了解程度的调查,以及对诗歌文化现状的现实思考。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实践队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在杜甫草堂参观的人群中,绝大多数人表示自己对诗歌的了解程度一般。

二、在被问及对诗歌及诗歌文化的喜爱程度时,大多数人表示对诗歌很喜欢。

三、在问到关于诗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时,超过80%的游客都表示,诗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调查结果表明,现如今虽然诗歌文化传承形式依然不容乐观,但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保护诗歌文化的行为也受到了社会的认同。

你们当代大学生还有很多书要读,传统文化的书籍更要去读,要喜欢读,要细细品味,传统文化不抓好,它就要消失,这可是我们中华历史的瑰宝呀,千万不能让它消失。 杜甫草堂里用手作画的张世孝老人的一席话更加坚定了实践队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的心。

探寻那些不出名却该记住的诗人

实践队来到望江楼薛涛故居、江油李白故居及绵阳西山子云亭(扬雄纪念地),这三个地方中,李白故居保护的非常好,其次是薛涛故居,西山子云亭扬雄纪念地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通过走访和调查发现,大多数的民众对于像李白这样的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诗人非常了解,而对于像薛涛、扬雄这样在历史上不是很出名但是他们也为我国诗歌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却不是很了解,甚至有的人听都没有听说过薛涛和扬雄。

究其原因,一是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没有做的很好;第二是我们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少,更谈不上阅读经典;第三是像西方自由思想、现代快餐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如诗歌文化越来越找不到一块立足之地。

话剧表演,重现诗坛历史人物

在西山子云亭,实践队员通过话剧等形式对扬雄一生的片段进行演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场观看话剧表演的一位阿姨说:你们的.话剧让我了解了扬雄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原来他就出生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啊。诚然,扬雄只是代表一类人,一类未曾出现在

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收获了许多。实践队副队长李林章这样说:传统文化想一块我心中的圣地,诗歌文化更是我心中的无价之宝,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我的实际行动来保护和传承他们,至少让我身边的人了解和记住,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责任和义务。

7月18日下午2点半,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梦启支教团迎来了暑期支教活动的第一个团辅活动。志愿者们匆匆吃完午饭便立马赶到上马小学操场,在炎炎烈日下布置场地,梦启支教团团长陈浩超与队员魏文轩负责指导团辅活动进行,翟羽菲主持团辅活动,其他队员积极工作,都忙得满头大汗,只为了孩子下午欢乐的笑脸。

烈日刚去,志愿者老师们便带着孩子们欢快地来到上马小学操场。团辅分为两个环节,搭桥过河和心有灵犀。志愿者们向孩子们耐心讲解游戏规则,孩子们踊跃参与游戏。搭桥过河游戏锻炼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平衡能力。心有灵犀游戏锻炼孩子们的模仿能力、表达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参加进来,操场上一片呐喊助威的声音。天气较为炎热,队员们把自己的水分出一大半给孩子们。

巴蜀的雨来的匆匆,忽然就下起来了,梦启支教团队长陈浩超和上马小分队队长杨阳建议团辅活动转入多媒体教室,志愿者和孩子们开始拉歌比赛。志愿者和孩子们首先合唱梦启支教团为上马小学谱写的校歌上马之歌,接着孩子们齐声邀请志愿者们独唱。孩子们大声喊着:老师您辛苦了,声音十分洪亮,看着这些可爱而又懂事的孩子,志愿者们都十分感动。

没房子、没车子、没妻子、没孩子,租住在大学博士公寓,却不时看到他背着吉他出行,他是文质彬彬的大学教授,他也是甩头怒号的疯狂乐手,他就是中山大学量子物理学教授何广平。科研上,他叫何广平,他研究最轻微的量子;音乐上,他叫何广,他却玩着重金属摇滚。

7月初,一段9分钟的中山大学毕业季快闪刷爆朋友圈,6分多钟开始出现的甩着一头长发的蓝色T恤衫吉他手引发人们注意,因为视频下面写着,他竟是中山大学理工学院教授。他就是何广平,牛仔裤、T恤衫是他最平常的装扮,一头长发昭示着他与别人的不同,43岁的他依然显得非常年轻。

学生时代成立乐队

我是一半广州人,一半北京人。与记者对话时,何广平操着一口京腔的普通话;而在与好友沟通时,他则操着一口标准的粤语。母亲是北京人,小学时何广平在北京度过;父亲是广州人,中学以后他则是在广州度过。1990年,他考上中大之后,在中大一待就是25年,从本科生、硕士到博士,再从讲师、副教授、教授,何广平在中大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历程。

与此同时,他也是在中大才开始了音乐之旅。五六岁的时候就通过短波收音机听摇滚;中学的时候开始尝试自己创作;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习吉他;1995年就成立了第一支乐队。小时候,何广平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缘分在大学的时候促使他成立了乐队。

30多篇

1998年,何广平成立了暗疮乐队,一直持续至今;1999年,何广平毕业后留校任教也一直至今。这些年,他的科研和音乐都没有受到负面影响,反而更多的是促进。他被SCI收录了论文30多篇,原创的歌曲也达到了20多首。

科比说,他可以看到洛杉矶的早晨;虽然我睡的时候太阳已经出来了,但我却看不到广州的早晨,因为拉着窗帘呢!说起自己的工作时间,何广平用这句话打趣道。如果第二天没有课,他的工作一般从晚上12时开始,直到早上七八时才睡,然后中午起床。

原本我希望科研和音乐是彻底分开的,实际上却发现有促进作用。他说,至少有两次音乐对科研启发的经历,比如说,星期六我有一场演出,有些科研问题就不能想,结果演出回来洗完澡之后,突然想通了这个问题。换个脑子,换个角度思考,对自己还是有促进的。

当老师时,我不会跟学生说我的音乐身份,在搞音乐时,除非别人问,我也不会告诉别人我在搞物理。我就是两个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