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动物意象主要有哪些呢?该如何进行解读呢?下面来看看!
1、蝉
⊙(1)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例1: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
例2: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例3: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例4:李商隐《蝉》:“我亦举家清”。
⊙(2)悲凉凄切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例1: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例2: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例3: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我侧”
例4:许棠的《蝉》,“报秋凉渐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摇似欲行。” 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
例5:朱熹的《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客听到蝉鸣而惊,夕阳之蝉,凄恻哀惋。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蝉”、“客”在一个“惊”字中合二为一,同在夕时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两者可以换位,物我感应、融为一体。
例6: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
⊙(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
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例1:“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诗》)“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步悠长,人生如白马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
例2: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六首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这首诗即明写蝉,暗伤己。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
2、杜鹃
⊙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例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例2: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例3: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例4: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例5: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例6: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例7: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例8: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3、鹧鸪
⊙乡思、羁旅行役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例1:“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例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鸿雁
⊙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例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例2:“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
例3:“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
例4:“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例5: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例6: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例7:“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例8:“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例9:“鸿雁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例10:“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
5、乌鸦
⊙衰败、荒凉、小人、俗客庸夫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例1: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例2: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例3: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6、蟋蟀
⊙思乡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例1: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例2: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7、鸳鸯
⊙夫妇恩爱
例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8、精卫
⊙复仇、奋斗、不畏艰难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例如: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9、青鸟
⊙信使
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例1: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例2: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10、燕子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例1:“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例2:“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
例3:“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
例1: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例2:宴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
⊙(4)书信,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例1: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
例2: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例3: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例4: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
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
11、猿啼
⊙凄清、哀伤、悲凉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例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例2: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例3: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12、飞鸟:(自由的灵魂)
⊙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
⊙(1)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声。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
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
例1: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
例2: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因日夜思念的故乡。
例3:“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
例4:“诗佛”王维“开轩临颖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
例5:宋代文豪苏轼“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是一个延续性的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由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
例6: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鸿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
⊙(2)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
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
例1: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例2: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例3: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九江旧居》)
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盟约。
例4: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景色,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望。
继黄庭坚之后,南宋诗人屡有“盟鸥”之作:
例5: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
例6: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姜夔《庆宫春》)
⊙(3)乡愁、羁旅、漂泊
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旧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
例1: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
例2: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乡。(《玉台新咏·艳歌行》)
例3: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例4: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中,清泗与淮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
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苏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
例5: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词相传为李白所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他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伫,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际,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
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是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解释得通。这位忧愁的女子祈盼丈夫归来,傍晚时分,看到出外觅食的鸟儿回巢,在心中为丈夫暗计归程。家人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飞鸟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等。
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
例6: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例7: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例8: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例9: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
例10: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
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
14、鱼:自由 惬意
15、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16、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17、(瘦)马:奔腾 追求 漂泊
古诗词当中的燕雀意象
在古诗词中,燕和雁是经常出现的两种鸟,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性并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不同,代表的意蕴更是往往大相径庭。
作为鸟类的燕,《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鸟类的一科,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像剪刀。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是侯鸟。常见的家燕就是燕科的鸟。家燕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每年返回故居,重入旧巢的比率极高。据动物学家统计:老燕回旧巢率为47.1%,头年幼燕回巢率为16%。有的燕子竟然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晏殊《浣溪沙》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的飘零,春的归去是自然的规律,人无法阻止,但是在美好事物逝去的同时还有美好的燕子归来了,这燕子未必就一定是去年的旧燕,所以说是“似曾相识”。
古诗词当中的燕雀意象
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由于燕子对旧居的眷恋,使得她往往成为历史的见证人。刘禹锡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的王谢大族是何等繁华气派,可如今的乌衣巷却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历史发生了这样沧海桑田的巨变,只有旧时的燕子是历史的见证人,这其间蕴含着诗人多少的兴亡感慨?可是燕子不能言语,她们能把这兴亡的感慨说出来么?李益《隋宫燕》:“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目睹过隋宫盛世的燕子正在低语呢喃,仿佛是为逝去的故国之春而感伤。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在美成看来,燕子是会说的,她们亲眼见证了历史,也许感慨比人还多吧?“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破国亡家的深沉感慨以燕子的无伴轻轻写出,举重若轻,避实就虚,自有一种深哀巨恸盘旋胸中。辛弃疾也说:“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我所恋的那个女子,如今已经离开了。正如苏轼过姑苏关盼盼所居燕子楼时的感慨:“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人已经不在了,过去的种种件件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我心里有,但是我不想说,只有飞燕是我们爱情的见证人,只有她能说。这种欲说还休的情致,真是柔肠百结,纵然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天下真有如此多愁善感的燕子吗?“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若是太过拘泥,便不是读诗之人。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就算真的是旧时的燕子,他们又会有人的情感,并且把这种感慨说出来么?诗人不过是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的特点,加上想象,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燕子身上罢了。所以只是“似曾相识”,是“如伤”,“如说”。
古诗词当中的燕雀意象
活泼的燕子又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片清新的早春气息迎面而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很干净很明丽的春景。(晏殊《破阵子》)鲍照《拟行路难》:“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落梅缤纷之中燕子飞来飞去,美得不真实。“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的《水槛遣心》)诗圣也难得有心情这样轻快的时候,可见大自然的感染力之强。晏殊《踏莎行》“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已是春暮初夏时节,燕子被朱帘隔在外面,则帘内人的孤单寂寞可知。
古诗词当中的`燕雀意象
由于燕子常成双飞舞,所以又象征情侣。这方面最好是例证要数唐代翁宏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了,以燕的双飞反衬人的独立,越发衬托出人的孤单,却不直接说出,自有一种深婉的幽怨。这两句被小晏移植到词中,与他的气质倒是很相配,简直是凄美绝伦。沈佺期的《古意》:“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或许若有所思吧?卢照邻也说:“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长安古意》)豪门的歌儿舞女也向往真爱。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相爱的人往往聚少离多,“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柳永《玉蝴蝶》)双飞的燕子似乎是那样无情,总不体谅孤独者的心情。
古诗词当中的燕雀意象
由于燕子小巧轻柔,所以被用来做佳人的代称,这时的燕子常常和响亮明媚的黄莺相伴而行。姜夔《踏莎行》说:“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那个像燕子一样轻盈像黄莺一样娇软的合肥女子,我分明又梦见了她,往日的缱绻情事有多少?如今却不能再见了。这样美好的事物最终又如何呢?“莺儿燕子俱黄土。”(元好问《摸鱼儿》)越是美好的,越是易凋零,越让人感伤,真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古诗词当中的燕雀意象
燕子是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过冬,春天又飞回北方,年年如此。在滞留他乡的游子看来,仿佛燕子是那样自由,常生出人不如燕的感慨。吴文英说:“燕辞归,客尚淹留。”(《唐多令》)恨不得化身为燕,飞回久违的家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就这样“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白居易《上阳人》)时光永是流驶,不经意间,青春红颜已经白发苍苍了。这时的燕子又是无情的了。
古诗词当中的燕雀意象
如果说小巧活泼的燕子给人以温婉灵动的感觉,带来春天的气息;大雁则由于形体较大,叫声响亮,行动成群,飞行距离远,又在悲凉的秋季迁徙,因而显得豪放大气一些,表明秋天的到来。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看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浩淼动荡,山岛高耸直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郁郁苍苍,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吹过,发出瑟瑟的响声,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象出自沧海之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灿烂的星河,也好象出自沧海里面。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庆幸极了,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
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1、中心思想:诗歌通过登山观海所见景物的描述,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并进行赏析。
画面:苍苍茫茫的大海上,海水起伏荡漾,波涛拍打着海岸,山岛高高地耸立着。山岛上的树木葱茏苍翠,百草丰美茂盛,给人生意盎然之感。一阵秋风吹过,发出瑟瑟的响声,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浪。
赏析: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气象。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这是实写,同时对下文起了衬托的作用。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借助丰富的想像和奇特的夸张,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大路绕过青山之外,船在绿水中向前航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平了两岸,更显得江面宽阔;顺风正吹,白帆高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在夜将尽未尽之时,海上一轮红日升起;江上萌动的春意,在旧年未尽时提前到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家信寄到什么地方去呢?希望北归的大雁送到洛阳。
背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1、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并赏析。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和煦的春风,鼓动着白帆,行进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
“阔”字表现出“潮平”。“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高悬。这两个字传神的'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美景。这里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的名句。
4、 展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画面,并赏析。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寒。
此句透露出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更有动感和情趣,宣告了春天的来临,透出勃勃生机和积极、乐观、向上的感情。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4、 诗中用“客路”、“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身在江南旅途,神驰洛阳故里,思家归乡的急切心情。
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北,贾公亭西,西湖的水面刚刚涨起来,朵 朵白云好象和湖面连成了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缤纷的花朵就要渐次开放,将会迷人眼目;嫩绿的春草还只能盖住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欢湖东一带风景,特别是那柳树成荫的白沙的堤,走了一遍又一遍还是逛不够。
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于穆宗长庆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1、从哪些词语看出本诗写的是初春景象?
如“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水面初平”;“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并赏析。
画面:几只早早飞出来的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枝,刚从南方回来的燕子忙着啄衔软泥,筑建新巢,它们要在哪家的屋檐下做窝?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分别用“争”和“啄”生动的写出了莺争向暖树上去歌唱,新燕衔泥筑巢的情景,给人们生机勃勃的感觉,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缤纷的花朵就要渐次开放,将会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绿如茵的嫩草,才刚刚能没过马蹄。
4、 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小令的情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独自缓缓行进在在荒凉的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思想感情: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3、赏析艺术特色
(1)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前三行全是写景,二十八字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深秋晚景图。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的环境。动态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静景与动景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使“断肠人”更添悲愁。“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作者寄情于物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天净沙 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七上诗词理解性默写
1曹操的《观沧海》中抒发作者远大抱负的句子是 , 。描写大海的句子有: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 , 。
其《龟虽寿》中千古传颂,表现其远大胸怀之句是: 。
2唐诗人 的《次北固山下》描写江河之景句: 。
表达时光匆匆之句: 。
表达思乡之愁句: 。请再写出两句表达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出处:
3白居易的 写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你认为其中最能表现初春景象的诗句是: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的诗句:
4在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秋景的句子是:
表达作品主旨的句子是: 。
5孟浩然《过故人庄》写农村优美风光的诗句是: ;写农村劳动生活句是: 。
6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出优美意境的句子是: 。
7李白对朋友寄托满怀思念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抒发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写出一句你知道的表达思友之情的诗句:
8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表现离别之情的诗句: 。
9唐诗人杜牧常常感叹国事衰败,他在《泊秦淮》中,含蓄的批评了统治阶层只知享乐不顾国难之句是: 。 你知道的抒发家国忧思的诗句有:
10宋代婉约派词人晏殊讲究词的意境幽微、淡雅敦厚,他的《浣溪沙》中最能体现淡淡闲愁的句子是: 。
11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中蕴含人生哲理之句:
12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词中写词人满心欢快、饶有趣味的场景句 。
13关于学习方法,古人所谈甚多,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论语》中说:
请再写出一两句: 。
14曹操的《龟虽寿》千古传颂,表现其远大胸怀之句是: 。
15雪花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对象,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