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诗句赏析锦集66句

时间: 2023-11-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虚实结合诗句赏析锦集66句

虚实结合这种笔法,十分复杂且十分深奥。大体而言,有以下四种:

1、用字的虚实。

古人对用字的虚实,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认为虚字易用,实义少,灵活婉转而有弹性,容易把诗做活;另一种认为虚字实义少,用不好时诗句软弱无力,诗意空洞。而实字可使诗句刚劲挺拔、奇气纵横。古代的诗词名家,善于驾驭虚实结合。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晚年,处于国破家亡,流离异乡时作此词。上阕多用实字侧重外形实写:女词人被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十分苦闷;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赵明诚在离乱中辞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遗著《金石录》,觉得物是人非,悲从中来,万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懒于梳头,甚至有时正想开口,可是眼泪已夺眶而出。

上阕只在第四句用了虚字“欲语”,出语看似平易,用意无比精妙: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悲痛状态和满腹忧愁表现出来,扣人心弦!

下阕侧重内心发掘:女词人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

前三句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奇气纵横”!无怪乎有人评论:后主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写《西厢记》的董解元却把“愁”从船上卸下,又驼到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声声慢》词末,绝望地悲鸣,无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泪下地再写“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置景的虚实。

诗词有实景与虚景,有虚实相间之景。写实景要注意“实中透虚”,能触发联想,写实才不枯燥、不呆板。写虚景要能落到实处,有凭藉依托,有云蒸霞蔚的气象境界。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怎样置虚实之景,化景物为情思呢?如1965年5月写的《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井冈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阔别38年,重上井冈山,用非常欣喜的心情写下这首词。

词的'上阕写重上井冈山的所见,是一幅广袤千百里,林海古木参天,葱葱郁郁,不愧为南天奇岳的自然实景!另外,还点缀了井冈山今天的美景:许多高楼大厦,警勉后人的革命纪念亭台,五井碑,黄洋界,车来车往,如跃似飞。细品之,叫人惊叹老根据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真是“江山如画”!

词的下阕写诗人的所感,侧重回忆往昔和抒发豪情。38年仅仅弹指间逝去,井冈山“变了”,但来之不易啊。往下诗人虚写昔日在井冈山的斗争:风起云涌,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那真是“九死一生”!是党领导红军和根据地人民,似天上明月朗洁、高尚,革命豪情天生,横扫一切枯枝败叶!终于,迎来了“一声鸡唱”,东方红了,太阳升以至“万怪烟消云落”。

诗人勾勒前实景和后虚景,且注入了革命情思,堪称妙用虚实景的典范之作,无不叫人惊叹其运笔之神奇!

3、置议论的虚实。

写诗强调形象思维,但也不排斥抽象思维,即诗中的议论。这议论不是泛泛而谈,它要求有哲理性,有形象性,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运用虚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丞,刚由洛阳到江南,恰巧辛渐正要回洛阳,于是作此诗送朋友辛渐。

前两句是诗的第一层,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它如同用一幅巨大的水墨山水画作背景,衬以高高的芙蓉楼,奔腾的大江,如织的冷雨,接天连江,友人、高楼、整个吴地都笼罩在潇潇冷雨中,为即将的离别平添几分悲凉气氛。“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一向豪迈的王昌龄,一场送别,一阵冷雨,怎会如此落寞?原来诗人被贬岭南,自负甚高的王昌龄在官场上很不得意。

后两句是诗的第二层,转入议论,表白自己崇高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辛渐归去的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名人荟萃,诗人又素负诗坛盛名,亲友故交一定会问起他的近况。诗人借用六朝时鲍照《白头吟》“清如玉壶冰”的诗句,推陈出新以“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了回答,自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他让辛渐代言:虽然自己多次遭到打击,被排挤陷害,但绝不会同流合污,向恶势力低头;要一尘不染,如玉壶冰心,晶莹洁白!

诗人屡遭贬谪而志气不改的表白,画龙点睛之笔是末句。假如实事求是地说,即使千言万语都比不上末句的虚拟议论!它蕴含着哲理,形象感人,感情强烈,成了千古名句!

4.情境的虚实。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回想过去的情境为虚,以目前具体情景为实;一种是虚拟或想象的情景为虚,以真实具体情景为实。情境实写容易而虚写难。这里着重介绍虚拟的情境。如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7日,红军翻越六盘山。登山时,来到一道高高的山梁,对大家说:“休息一会吧!”他在一块石头上坐下,抽烟,望远,于是写下这首长征途中创作的最后一首词。

词中“望断南飞雁”是典型的虚拟情境。它把一系列难以表达的思维活动,都凝聚到望雁的神态之中。看红军北上,大雁南飞,方向相反。大雁要飞经的地方,正是红军走过的征途。望雁:自然会引起对漫漫征途的回顾——有多少困难?有几场枪林弹雨?有多阔的草地和多高的雪山?一切都挡不住红军前进的步伐!真是志存高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此外,大雁去到的地方,正是红军生活、战斗过的根据地。望雁:还会想起坚持战斗的游击队员,还会想起鱼水情深的父老乡亲,还会想起四方面军的朱总司令和刘参谋长,以及五、九军团的同志们,北上红军还会捎去对南方亲人的问候和长征即将会师的胜利消息——“缚住苍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这种虚拟的情境,内涵深广,极富情趣!超脱而丰富的想象虚写,逼真境而生神境。

上述可见,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但无论怎样变化,都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描写到抽象描写,从实景到虚景,从浅而入深。诚如谢榛在《四溟诗话》云云:

李西涯曰:“诗用实字易,用虚难。盛唐人善用虚字,开合呼应,悠扬委曲,皆在如此。……”

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

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又如《游园不值》: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

清朝唐彪在《读书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

后两联写虚。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

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歌鉴赏: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