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学兼备无施地.
眼见不识斯如泥,
将其弃于荒山里.
幸遇伯乐识良骥,
将其牵回己所居.
外人以此皆叹息,
怨己拙眼不识其.
不比不识其之力,
一鸣惊人无可敌.
驰驱沙场创佳绩,
伯乐赐其为千里.
原文:
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
伯乐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译文:
您也听说过千里马的事吗?千里马正值盛年,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拉着车子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
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响亮得就好像金石发出来的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解词:
【骥】良马。【齿至】牙齿长齐了,指马到了可以役使的年龄。【服】拖,拉。【蹄申膝折】申:同“伸”,伸展。折:弯转。【尾湛胕溃】湛:通“沉”。胕:同“肤”。胕溃:意为皮肤被汗水渍烂了。【漉汁】:渗透出的汗水。【中阪迁延】中阪:指半山坡。迁延:拖延而不前进。【解紵衣以幂之】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俛而喷】俛:同“俯”,低着头。喷:喷气
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楚策四》,这则千里马遇伯乐的故事是汗明见春申君时所引用的,他要用这个故事向君主阐明这样一个道理:当政者要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就不仅要善于发现人才和恰当地使用人才,还要用伯乐爱护千里马那种特殊的感情去理解和珍惜人才。
【说明】千里马的特长,是奔驰绝尘,日行千里,却不见得会负重拉马。这则寓言就是以这匹千里马拉盐车的故事来感叹怀才不遇者的苦恼并说明在用人的时候要学习伯乐的精神,知才善用,并关心他。它也告诉人们,千里马是瑰宝,而伯乐尤可贵。如果没有伯乐,实际上也就不会有千里马。
《战国策》
西汉时,宫廷的密室中藏有很多战国时的史料,但这些珍贵的史料却错乱残破不全,一些残简上的字只剩下一半,如“赵”字只剩下了“肖”,此类错误屡见不鲜。朝廷便将编校整理这些史料的任务交给了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宫廷密室所藏战国史料,分别名为《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刘向以国别划分,把6种书的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引导语: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陶行知似乎正是肩负着一种使命诞生在那个处在社会变革,动乱不安的年代里。下面是一些陶行知赞美老师不求回报的相关诗句,欢迎大家阅读!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斯大林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司马光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圣人无常师。 ——韩愈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务学不如务求师。 ——杨雄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片言之赐,皆我师也。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陶行知的师品情操的感触
在学习了陶行知以后,我的心中又多了一位让我受益匪浅且能鞭策的自己的伟人。古人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陶行知似乎正是肩负着一种使命诞生在那个处在社会变革,动乱不安的年代里。家族的衰落,使他的求学之路一波三折,但这并没有阻止机遇垂青于他,启蒙老师的无私教诲和传教士的鼎力帮助正是他的幸运石。若虽有资质但没有机会的青睐,或许伟人也会隐没在茫茫人海中,就像千里马在遇到伯乐之前只是一匹普通的马,在遇见伯乐之后方能显现出其固有的价值。
陶行知先生的成就不仅起因于他的机遇,还在于它崇高的爱国情操和人格魅力。“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陶行知放弃了博士学位和在美国的丰厚待遇毅然回国,去谱绘他心中的蓝图。“人民贫非教育莫予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予知之。”,深忧国难当头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唯有教育才能改变祖国的命运,于是他携着一批与他志同道合的爱国志士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教育科研试验,不求回报,只为培育出真正就有创新、求真意识的新人民教师。正如他自己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把自己无私奉献给了教育。但当今,越来越多的教师为了评上职称争得头破血流,有些则费尽心思去城市里的学校就职,似乎教师慢慢偏离了教师服务人民的这一信仰,而更多地是刻意追求自己的利益。
关于如何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生活”这一全新的观念。人是社会的动物,生活本身就有教育的意义,它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而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决定着教育。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教育的范围,只有运用了社会的力量,符合了社会的需求才是有效的'教育,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变改造了个人。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时间一致性,社会和学校的空间一致性,学生应当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学校的期间亲自带领学生开山种地,让书本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使生产经验丰富理论头脑,正如他的那句话“头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但回顾当今的教育,我们接受的教育,大多数时光都是在教室里被动地被老师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很少有动手参与和亲身体验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应用思维能力弱。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注重单一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可以相长,唯有分数和升学率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工具,虽然素质教育政策早已被搬上台面,但升学的压力始终抑制了理想的美好,因为升学率,瓦特陨落在教鞭下,牛顿消失在冷眼里,爱迪生受伤在讥笑中。
陶行知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而且尤其注重教师的个人素养。他将教师定义为“社会的改造者”,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充分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基本,博爱奉献是精神,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是动力,与时俱进是信仰,教学相长是武器。身为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信阳新,相信教育事业是伟大美好的,并且要不断的吸取知识来武装自己。教师应当将教学相长作为不断提升自己的重要途径,不能把自己摆在权威的位置,而要多与学生交流,培养默契。教师还要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因为年年卖旧货的教师必定是会被社会淘汰的。
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教育思想以后,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不是纯粹的教书匠,他是获得知识传播者,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对于我们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始终跟着陶行知先生的步伐,汲汲进取,孜孜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