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为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草原》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草原生活以及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的人,鄂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象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赏 析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正是这矛盾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一种认识。由于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变化多端,作者的认识就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区分,这就需要认真体会,反复研究,一直“炼”到认清事物本质,写出切中肯綮的文章来。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桴fu鼓相应,实在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概括,也是对文意的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
知识扩展:《草原》读后感
这几天,我们学习了第1课《草原》。在大作家老舍的笔下,草原简直是一个人间仙境,把蒙古人民的热情写得淋漓尽致。
《草原》这篇文章主要写得是:“我们”乘车来到草原,“我”对草原的第一印象以及蒙古人民马上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以及依依话别。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言值得我们学习,可有一句令我感受最深—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蒙古族与汉族情谊十分深厚,不舍得马上分别!大家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舍难分。这更说明蒙汉两族情深似海。我深深地为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和能歌善舞所折服读着读着,我仿佛亲身来到了辽阔的大草原,听着悠悠的马头琴,喝着香喷喷的奶茶。我简直陶醉了。老舍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草原》的文字、文笔、文风太优美了。我要学习大师的优美语言,这样才会使我的文章如虎添翼。
总之,读过《草原》,我被草原的景色所吸引了,所以这个暑假,我一定要亲眼目睹草原的美丽景色!
草原风光的古诗
《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寄刘驾》【唐】曹邺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塞上行》【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边方春兴》【唐】高骈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描写草原风光的段落
1、这时,草原上笼罩着金色的寂静,远处山峦披上晚霞的彩衣,那天边牛乳般洁白的云朵,也变得火焰一般鲜红,草浪平息了,牧归的牛羊群从远方草原走来;只有那些夜间也不回返的骆驼群,还在柳林附近的湖边上游荡着,整个大草原一副安宁的样子。
2、这份草原情结,如同开在雪山之巅的那朵蓝莲花,圣洁、优雅、高贵、静美之中,似乎又带着一丝无法言说的悲凉与苍寂,沿着曲折蜿蜒的牧道,沿着舒缓悠扬的马头琴音,穿过岁月的河流,穿越历史的烟尘,让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
3、没有到过草原,你就不能明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那份寥廓和深远;没有到过草原,你就不知道‘天穹压落、云欲擦肩’的那份豪迈和洒脱;没有到过草原,你就永远不能体会在大自然的雄奇和伟大面前,你的灵魂是一种怎样地颤动和震撼!
4、暮色将之,天上的被子的花边沾上了点点深红,夕阳就要回家了,羊群都回到了羊圈,牧犬警惕地守护着羊群,偶尔会嗷嗷地,叫上几声,赶走了几只苍蝇,牧民都聚到了一起,都在为晚上的篝火晚会准备着,架着烤肉架,搭着篝火柴,摆弄着丰盛的食物,忙碌着,幸福着,没事偷着乐。老人小孩,青年美妇,皆有所乐!
5、那一刻,我终于见到草原了。虽然拜读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欣赏过老舍的《草原》,却依然为她的神采倾倒。那一层层的绿色,波浪般涌动,掀开了无边无界的画页,使人的眼睛豁然开朗,心也豁然开朗。让鸢飞唳天者息心,经纶事物者忘返。你想,在这样的情景中纵马飞驰,该是怎样的惬意潇洒呢?
6、清晨的草原,满眼仿佛是漫无边际的绿毯。迎着东方的一丝亮光,踩着苏软的草地向前走去,顾不上露水大打湿了鞋子和裤子,因为草原上的新鲜空气实在让人吸不够。满口大自然的气息,连清凉的雪碧也比不上这透心的快意。
7、清晨在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声中睁开双眼,天已微亮,匆匆吃完早餐,我带着女儿提前上路。雨后的大草原更加迷人,洁白飘逸的雾让大草原变得扑朔迷离,没有日上三竿的酷热,空气清新,精神焕发,一路拍了许多快乐的缩影。
8、踏着青青的草原,看不到尽头,那似一条绿色的毯子一直铺到了天边,迎接着贵宾的到来,天边的云像是那个裁缝剪成了各种花边,存托着这片绿色,天空也变成了暖暖的也带有淡淡的绿各种花边的被子,成群的牛羊时而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时而放空,好像也在带有意识的回味这片绿。牧人在旁边搭着帐篷,偶尔抬头看天,小孩子在围着打闹玩耍,太阳红着脸,没有说话,只是在幸福的微笑。此刻的空气,很是安逸,有暖暖的风,也有淡淡的绿的清香。
9、抬头仰望天空,啊!这里的天空真蓝,朵朵白云挂在上面,还不时地变换着姿态,真像是歌里唱的一样: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真是陶醉于这美景之中了。我和蒙古人一起玩耍、歌唱,尽情享受着草原带给我们的欢乐。
10、天渐渐的黑了,我们来到一个蒙古人的家里,蒙古人住的是一座座蒙古包。热情好客的蒙古人用奶酪、牛奶、羊肉等很多丰盛的饭菜来款待我们。这里的风景美,人也很美。
11、头顶高天淡云,脚踏如茵绿草,一种顶天立地的豪迈情感油然而生。这是怎样的绿色呀,黄黄的,浅浅的又浓艳艳得让人心醉的绿,真想伸开双臂拥抱你,轻轻地吻吻你,或者和你一起融化,化成那绿的一分子。两边的山梁宏大地延伸几十里,中间是缓缓的宽阔的谷地,像是一个巨大的摇蓝,多想躺在这摇篮里,作草原的儿子,享受草原的宽博的爱。
12、微风卷绿浪,草原暗花香,赤橙青兰紫,韭花白茫茫。在坝下也有野韭菜花。那只是零星地绽开,可草原上的野韭花成片的开放,不用寻找弯腰采摘就是了。用手轻轻一捋一大把,野韭花浓郁的味道瞬间直钻鼻孔,那可是人工种植韭花不可比拟的。一种叫干枝梅的野花开的热烈奔放,丛丛簇簇自成形状,艳紫的居多,粉红的次之,纯白的点缀。这干挺的小花即使干了也不掉花瓣,是插花的绝好材质。笑声在草原上传的很远,朋友们洒在草原上显得星星点点,阳光是干热的,清风是怡人的,草原特有的味道闻起来是那么的沁人肺腑。
13、我不忍心地踏着脚下肥嫩的青草,赶着羊群来到草原。这广阔无垠的草原多美啊,到处都是养眼的绿色;这里草原的天空多美啊,以蓝色为底色的天空中覆盖着几朵悠悠的白云,蓝中带白的.天空真美!
14、夜晚,繁星布满天空。篝火旁,各地的游客欢聚一堂,尽情享受这草原的夜色美,“敖包相会”“草原我的情人”优美的歌声在夜空飘荡。我也和大家跳进舞池,共度这美好那难忘的时刻……次日我们又到赛马场观看骑马和摔跤比赛;到牧区听牧民弹奏马头琴;欣赏牧民歌曲;品味香奶茶。
15、夜渐渐来临,天空拉上了黑色的窗帘,一团红色主宰了这片绿色的草原,篝火晚会开始了,牧人们都站了起来,围着篝火,载歌载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夜的景色很美,天上的繁星都拥簇着月亮要高歌一曲,来和牧人一比,气氛渐浓,老人们累了,席地而坐,拉着自己的孙子,说起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故事,小孩子们一边听着,一边啃着肉骨头,青年男女还在享受着晚会的气氛,牧犬也得到了肥美的肉,在嗷嗷的嚎叫,牛羊也不甘示弱,却也只能咩咩哞哞的吃着青草,这个应该算是夜宵,篝火的火焰在升腾,空中的酒香肉味参杂着淡淡的绿的清香和酣畅的快乐。
16、羊群贪婪地嚼着又肥又嫩的草,津津有味;而我呢,则选一片软绵绵的草地戴上一顶旧草帽,咬一根草根,用手枕着头,躺在了草地上,静静欣赏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草原美。从远处飞来的几只蝴蝶翩翩起舞,落在了一朵小花上,细细吸吮着甜蜜的花粉;一朵朵毛茸茸的蒲公英飘然飞了起来,把随身带的种子撒向远方;蛐蛐儿正躲在草丛中放声欢唱,唱草原的美,赞草原的辽阔,一直传向很远很远……蓝天上,原本打算匆匆掠过的飞鸟,慢悠悠地飞行着,大概是想欣赏欣赏沿途的草原美景吧!
17、小鸟和风婆婆轻轻地把我从梦中唤醒,透过晨曦,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灰蓝的天空刷成了粉红色,橙红色,金黄色。推开窗户,草原的清风迎面扑来,啊,草原的清晨,如诗般浪漫,如画般美丽。18、喜欢草原,向往草原。草肥水美令人神往;故乡的牧场;处处飘香;飘出草原飘向远方,飘入我的梦乡。这次草原之旅,也是我人生之旅;梦中之旅;难忘之旅;快乐之旅;我将永远记忆在岁月中。
19、我站起身来,缓缓地抬起头,一只只像白鹭一样的鸟从我头上飞过,嘴里还啼啭着,仿佛在歌颂草原的美丽。我的目光随着鸟儿移动,看见了远处的风车。原来内蒙古是靠风车来发电的。一丝丝凉爽的风吹过,远处的风车一点点动了起来,刚才那些白色的鸟消失在风车上空的云层里。
20、我们一踏进大草原愉快的心情就难以言表,令人心况神怡。你看,草原的草比我们这里的草长得好多了,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而且草长得格外茂盛,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散步。有些人一边骑马一边放羊,嘴里还哼着小曲。这一切简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1、《草原》作品原文】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
载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
【2、《草原》作品赏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现举例分
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
二、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
三、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其实,这是运用了一种叫“舛(chuǎn)互”的修辞手法。它对某一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是为了更真切地衬托和强调“初入草原”时的静感。这是以声写寂,以动衬静,从而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文意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
这方面,我们要谈到第十一册老舍的《草原》。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老舍通过记叙访问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爱的主题,提炼出这一文意,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关系的真实本质,十分正确。
当然,正确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达。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远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主客话别的顺序记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字里行间渗透着蒙汉人民间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炼文意的过程中,把文意浓缩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两句诗,寥寥十四字,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不尽的余地:
内蒙古草原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广袤无边,一碧千里,到处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岂不是与“天涯碧草”贴合相应了吗?诗句中的“何忍别”、“话斜阳”正是“蒙汉情深”的体现和写照,它又与上文蒙族牧民纵马奔驰,以主人的身份远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娱宾的描写有机勾连,
同时,作者引诗作结还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汉情深”“深”在哪里?作者一行刚刚踏上草原,就从心底里油然升起热爱之情;牧民远出迎客,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双方亲如一家,融洽无间,更加显露了蒙汉间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何忍别”突现了主客双方的内心世界,两情依依,不忍分别,自然“情深”了,而“话斜阳”则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话语绵绵,难分难舍,不是“情深”会如此吗?完全可以说,引诗是对蒙汉民族间兄弟之情的凝炼
另外,引诗中的“天涯碧草话斜阳”仿佛一个特写镜头:主客双方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地娓娓交谈,时间不停地推移,夕阳渐渐西沉,他们竟浑然不觉,这是蒙汉情深的形象映现。他们“话”什么呢?也许感谢主人热情接待,也许希望客人不久再来,也许是双方互相勉励,携手并进……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岂不是进一步深化了文意吗?
因此,炼意正确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融化、深化、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