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紫砂壶和茶的诗句收集100条

时间: 2023-12-01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关于紫砂壶和茶的诗句收集100条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 宋 ·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 宋 ·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子瞻书困点新茶 —— 宋 · 苏轼《定风波》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 宋 · 苏轼《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

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 —— 宋 · 苏轼《留题显圣寺》

岂惟煮茶好,酿酒应无敌 —— 宋 · 苏轼《虾蟆培》

更续茶经校奇品,山瓢留待羽仙尝 —— 宋 · 苏轼《虎跑泉》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 宋 · 苏轼《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此水此茶俱第一,共成三绝景中人 —— 宋 · 苏轼《元翰少卿宠惠谷帘水一器龙团二枚仍以新诗为》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 宋 · 苏轼《游惠山》

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 —— 宋 · 苏轼《新年五首其一》

明年桑苎煎茶处,忆著衰翁首重回 —— 宋 · 苏轼《九日,寻臻闇黎,遂泛小舟至勤师院,二首其一》

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 —— 宋 · 苏轼《句诗二句》

尝茶看画亦不恶,问法求诗了无碍 —— 宋 · 苏轼《龟山辩才师》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藓未干 —— 宋 · 苏轼《次韵周穜惠石铫》

山林瘴雾老难堪,归去中原茶亦甘 —— 宋 · 苏轼《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酒渴思茶漫扣门,那知竹里是仙村 —— 宋 · 苏轼《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 宋 · 苏轼《送南屏谦师》

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 —— 宋 · 苏轼《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

新火发茶乳,温风散粥饧 —— 宋 · 苏轼《赵德麟饯饮湖上舟中对月》

病腹难堪七碗茶,晓窗睡起日西斜 —— 宋 · 苏轼《黄州春日杂书四绝》

不觉灯花落,茶毗一个僧 —— 宋 · 苏轼《曹溪夜观传灯录灯花落一僧字上口占》

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 宋 · 苏轼《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雪后独来栽柳处,竹间行复采茶时 —— 宋 · 苏轼《徐君猷挽词》

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 —— 宋 · 苏轼《安国寺寻春》

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蓺 —— 宋 · 苏轼《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 宋 · 苏轼《送南屏谦师》

井好能冰齿,茶甘不上眉 —— 宋 · 苏轼《道者院池上作》

悬知贵公子,醉眼无真茶 —— 宋 · 苏轼《病中夜读朱博士诗》

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 —— 宋 · 苏轼《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

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 —— 宋 · 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

恰似饮茶甘苦杂,不如食蜜中边甜 —— 宋 · 苏轼《安州老人食蜜歌》

茶枪烧後有,麦浪水前空 —— 宋 · 苏轼《新年五首其一》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 宋 ·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 —— 宋 · 苏轼《种茶》

已改煎茶火,犹调入粥饧 —— 宋 · 苏轼《南歌子·晚春》

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 宋 · 苏轼《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衣染炉烟金漏迥,茶烹石鼎玉蟾留 —— 宋 · 苏轼《宿资福院》

山茶想出屋,湖橘应过墙 —— 宋 · 苏轼《种德亭》

【相关阅读:关于茶的句子

1、载得中泠水,来品龙井茶。

2、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3、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

4、山间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黄芽。

5、文人的灵感都是饭后茶余发生的。

6、平地人不离糍粑,高山人不离苦茶。

7、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8、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

9、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10、五色土陶千年神韵,紫砂壶品百味人生。

11、高山出好茶,名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12、菊花茶,苦到极致,漫过舌尖,直至心田。

13、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

14、如兰在舌,沁人心脾,芬芳甘冽,清香怡人。

15、品饮青茶:色香俱浓怡心神,苦尽甘来攻自成。

16、品饮绿茶:碧波荡漾一抹香,茶不醉人人自醉。

17、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要苦一阵子。

18、在又苦又甜的茶里,可以领悟到生活的本质和哲理。

19、待炉上水壶唱响,待壶中水汽沸腾,泡上一杯花茶。

20、大抵,茶的妙处,抑或可以从中品出一种人生的滋味!

茶文化与酒文化一样博大精深,喝茶早就超越了它本身的内涵,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吃茶,一为解渴,二为礼节,三为应酬。“三分解渴七分提神,三分饮七分品”方能达到灵与肉兼美之类的茶经茶道,作者将茶与茶文化侃侃道来,其中穿插有关茶的诗句,将知识与文学融合起来,使文章形象且生动,增加了可读性。

我好喝茶,但不善品。诸如“三分解渴七分提神,三分饮七分品”方能达到灵与肉兼美之类的茶经茶道,则是一窍不通。于我等凡夫俗子,吃茶,一为解渴,二为礼节,三为应酬。其余,无他。

一、到老黄家吃茶去

我与茶结缘,全因爷爷喜好喝茶之故。幼年时,我就成了爷爷邀约茶友的跑腿。夜幕初降,每每饭毕,我定然会在爷爷的吩咐下,帮其邀约邻里长者“考茶论道”。

燃一盏油灯,长者二三人,围坐一火炉,取一大砂壶,盛水八分有奇,驾于炉上,水沸。另佩一小紫砂壶,侧身,置于温火处,慢慢加热。一切就绪,从茶兜里取茶一两余,徐徐入内,轻摇紫砂壶,沙沙作响,似一交响乐,让人陶醉。间或,又将紫砂壶置于温火处再次加热,再次轻摇。如此周而复始,待茶干脆,清香扑面而来之时,将沸水倒入紫砂壶中,顿时狼烟凫凫,茶香四溢。围坐者双目睽睽,嘴叼烟斗,闲话茶道,笑曰:“鸡蛋鸭蛋好吃,茶蛋(淡)不好吃”,浸泡三五分钟,取茶杯二三,置于几上,遂将茶汁均匀分配,一者一分。茶汁虽少,色酽酽,味浓浓。因属头道茶,言最为尊贵,遂呼呼细品之,慢抿之,啜啜之声漾漾,直叫人嘴馋!正如浦瑾诗曰:“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啊!

年少的我,好奇,双眼瞅着,偶或也尝一尝新鲜。入口一试,味甚酽,甚苦,恰似中药,忙抓起空杯,用冷水漱口不止,遂引起长者一阵狂笑。如此一紫砂壶,多则浸泡四道或更少,便弃之于大壶之中,若茶瘾轻者,也未必敢碰。

于是,众人在茗品之间,山南水北地聊,五湖四海的侃。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或,或唾;或悲,或喜;或高亢,或低沉。大有太白之“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之雅,一幅悠然自得之态,直到月上三竿,偶或鸡鸣。

此类茶叶,多为自己栽种,购之者甚少,偶有采自高山云雾的荒山野茶。新春伊始,待“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之时,携一小篓,翻山越岭,自采自炒,虽无国家桂冠,却是经济萧寒之嗜茶者的大爱。不取其色,不贪其味,不见茶经,不入茶道,适合自己口味者,则视之为上品。

吃这种茶者,多是没有文化没有地位而经济又过于窘迫之乡村野老,他们不是专业品茶者,更不是专业种茶户,一般均为闲暇采晒,忙时沏饮,此为“土茶”。凡村中嗜土茶者,皆有自己的藏品,等到日薄西山,便各自抓取一二两,相互邀约:“走,上老黄家吃茶去”!这就是我最初接触到的土茶趣事。

对于厂家生产的上等好茶,第一次饱口福是我在县城上中学时,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终身难忘的场景。父亲为了我的前途,硬是将两支火肘扛到城里,几费周折,才攀上一县级领导,待转学事宜确定的当晚,我们请了客之后,便被邀入其宅小坐。一进家门,领导便笑盈盈地说要给我们沏杯好茶尝尝。随即,取一大玻璃茶杯,放入少许条状青茶,倒入沸水,瞬间,青茶悬浮,直立于水中,貌似麦芽,茶条不散,茶汁清澈,墨绿,十分诱人。二三分钟后,抿嘴啜饮,但终说不上味来。回味,颇似后来读小说《小五义》中那位豪爽状士之言:“香喷喷的,甜丝丝的,苦因因的”。领导笑曰:“此乃他人所赠,给亲戚们也分享分享”。观其态,颇有得意与炫耀之心。至今,我仍说不出那茶姓甚名谁,感觉应该是千儿八百以上之物。

二、茶经茶道茶文化

散文家艾煊在《茶性》一文中写道:茶与酒是千岁老友,但两人性格绝然相反。一个是豪爽,狞猛,讲义气的汉子;一个是文静,宽厚,重情谊的书生。茶为内功,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流,清气馥郁。友情缓缓流动,谈性徐徐舒张,渐入友朋知己间性灵的深相映照。在他看来,茶是含蓄蕴藉式的'内向情感,饮前淡淡清气,弥漫于不易觉察的周围空间,一旦渗入人体,潜入全身汗囊毛孔,则缓缓生成温馨抚慰之效应。余以为,先生真正地诠释了茶的真谛。但凡善品茶者,应皆有同感。

其实,茶在中国文化中占特殊的地位,早就形成了享誉全球的独特的茶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就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就渗透进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领域。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是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并由此派生出了“茶风俗”、“茶道”、“茶经”等等让洋人望“茶”兴叹的茶文化来。除了诸如“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佚名);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杜耒);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范仲淹);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梅尧臣);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魏时敏)”等等有关茶的经典诗句让后人熟知以外,众多的文献都能找到茶文化的踪迹。在《红楼梦》中就有茶的妙论:“一杯曰品,二杯曰解渴,三杯曰饮驴”,这无疑就很精辟地概述了人们吃茶的类型。

在众多高贵商贾文人雅士眼中,饮茶须品茗,方显其雅趣。禅家有云:吃茶最要紧者为“清”“闲”二字,其禅意就在“见素抱朴”、“澹泊宁静”、“不起心,常无相清净”之中。但这禅意实在过于深奥,于我等凡夫俗子,品茗之时最多只在净与不净,淡与不淡之间徘徊,或雅或俗,均不是太看重。闲暇之时,择一清静之所,把清茗而遐想,啜茶汁而神思,掩面庞而交故,置身于静室幽篁之内,抛烦恼于九宵,忘记柴米油盐,不沾半点浊俗之气,于是,心中顿生一种悠然自得的恬静之情来,这便是普通人饮茶之最高境界。此种清闲,恰如宋人释德洪《山居》诗云:“深谷清泉白石,空斋斐几明窗,饭罢一瓯春露,梦成风雨翻江”,只可惜如今世事浮沉,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至于吃茶的清雅,骆成骧有一联最为经典:“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卷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但要在这个“狗肉锅中还未烂,伽蓝更取一尊来”与“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的浮躁社会之中,步入此种“茶境”之内,自然是需要相当的底蕴储备与抗扰能力的。对此,小可不提也罢!

三、茶里茶外茶闲话

其实,吃茶最讲究的还是一种“纯净”的兴致与气氛。把茶“冲”进壶内,不论同桌知己还是陌路人,只要话匣子一打开,就有醇醇的笑声,就有朴朴的情意,就有暧暧的氛围,那才是喝茶的最高享受。对于饮者,轻啜慢抿,缓缓品味,有助于缅怀过去展望未来,有助于独自浸润在创造与遐想之中,更有助于亲朋好友间隽言妙语的笃行谈兴。因此,饮茶而不携带其他目的,“饮者在意不在茶”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喝茶,喝的是情意,喝的是未来,喝的是对美好日子的期待与憧憬,只有这样,茶叶的好坏也就无所谓了!

纵观现实,由于现代社会攀比之风日盛,不良风气也在传统茶文化中泛滥成灾。宋人张俞在《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中的种种哀怨,已经茶界中日渐凸显,慢慢演变成了“遍宅好茶者,不是买茶人”。请君细看:全同各地那么多茶厂,所生产的名贵优质茶的极品精品,又有多少转化成GDP的?大多成了厂家领导对上级“老板们”的“贡品”。其他地方不说,就拿贵州水城春来说,一年之中所生产的那些优质茶叶的极品精品,还不够“上贡”给领导们尝鲜啊!我真的不知道这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还是生产力在转型?哈哈,影响情趣,这些不谈也罢。

如若君有兴致,也可如蒲松龄先生一般,在泉边开一小茶座,免费招呼过往客人,一来可以喝茶解渴,二来可以收集资料,著书立说,“聊斋”一下,“志异”一番,这样,至少也可青史留名。如若没有那般兴致,也可倚栏临风,独自小饮,茶杯一端,便“草草杯盘共一饮”了。一如梁实秋《喝茶》所云:“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路边埂畔皆可奉茶”,也是另有情趣的。这样,即便茶不名贵,也能喝出真正的茶味来。如若刻意把光阴都虚度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上,那茶味就真的发酶了。发酶的茶味,会影响社会和谐的,我们不倡导也罢。

众所周知,茶与酒相比,酒越陈越醇,茶则越新越香,喝酒吃茶,皆在氛围。茶,不一定名愈贵者愈好。只要适合自己的口味,与自己的实力相匹配则可,我们不应该走入吃茶误区。

对于吃茶,我最同杨羽仪先生《水乡茶居》一文中的说法:“不论早茶晚茶,都要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一天辛勤劳作,各自为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中国人好喝茶,中国人喝茶已经影响了整个世界。随着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中国人,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中国茶,凡是有中国茶的地方都有中国茶文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看来,我们喝的已经不止是“茶”了。喝茶,其实早就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早就超越了茶本身的内涵。茶客们啊,品茗也好,解渴也罢,牛饮也成,一定要喝出“茶味”来,请不要沾污了我们优秀的茶文化!

(第一首)

东隔具区把苏眺,西接溧阳将宁望。

南抵长兴同德倚,北邻常州与武傍。

一滆中嵌兴荆邑,三氿两依成臂膀。

旧称荆邑与阳羡,今誉陶都以画廊。

山清水秀吉祥地,人杰地灵福寿乡。

梁祝化蝶留温婉,园林筑城填风光。

书画之市驰四海,教授故里惊三江。

“双子星座”史家弟,“一街双星”蒋儿郎。

文化历史陶中孕,生态旅游茶里航。

散卷洞中穿四季,幸福感里掩飞霜。

龙背山上幽落径,翠竹海上思解缰。

陶祖圣境人起敬,山水园林梦流芳。

张公灵谷存仙境,团氿玉女胜天堂。

陶博馆中迎唐宋,大觉寺前遣心殇。

俯瞰龙池怨无迹,细稽宜园雅有娘。

周王庙里心胸拓,紫砂壶上智慧藏。

偷得竹海千里浪,漾起玉女三尺妆。

茶歌茗岭越女笑,香颂葡萄情丝长。

紫砂泡情香落笔,绿茶沁心月明冈。

城依山水诗为酒,人在园林词作裳。

溪水邀月吟有道,鸿影遍城行无疆。

河流密布鱼虾乐,水网纵横灌溉忙。

渎上西瓜甜入靥,张渚竹筷美飘洋。

和桥豆腐难出梦,徐舍酥糖易进囊。

才别太湖银鱼美,又逢宜兴三珍香。

瘦身不祛猪婆肉,思古常及太平王。

官林太华杨巷达,高圣诒亭万石强。

周铁芳桥新庄富,丁蜀湖父新街昌。

高铁驰宜载好景,环科鼓劲谱新章。

和谐陶都陶富裕。奋进宜兴宜四方。

(第二首)

造化钟神秀,天地赋画境。

江南灵秀地,屈指属宜兴。

名由荆溪阳羡演化,

地偕太湖龙池呈雄。

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

位于沪宁杭三角之中。

林壑优美,沃野千里;

山河壮丽,良田万顷;

气候温和,雨量充盈;

鱼米之乡,物产繁盛;

此江南水乡之共性。

然其独秀江南者,

乃有茶之绿洲、陶之古都、

竹之海洋、洞之世界也。

天目余脉,水秀山青,

岭起峦伏,生态环境优越;

雨滋露润,月华日精,

天惠灵芹滋生。

三国舜茶四海闻名,

隋唐贡茶九州称雄。

梯田层层,密密匝匝;

园圃处处,郁郁葱葱;

茶树畦畦,蓬蓬勃勃;

凝翠茵茵,坡坡岭岭;

故有绿洲之称也。

迷恋斯茶,陆鸿渐慧眼举荐;

赞美其珍,白居易挥洒激情;

酷爱其茗,杜牧之秉笔吟咏;

钟情其韵,苏东坡买田卜居;

感叹其物,欧阳修欣然题诵。

其色其香,可与龙井媲美;

其味其韵,能和碧螺春齐名。

阳羡雪芽、荆溪云片,

香气清鲜幽雅;

善卷春月、竹海金茗,

滋味甘醇厚浓。

饮之哉舌底生津,

神闲气定,消烦去腻,

尘虑皆清,提神益思,

心宽目明,保健防病,

益寿养生,古诗有云: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抟土为陶,范蠡之功。

鼎鼐坛瓮,随物赋形。

紫泥焕彩,始于北宋,

盛之明清。时序今日, 

古韵新风。五朵金花,

陶都美誉九州;

众星璀璨,紫砂风骚独领。

生花妙笔,勾勒神采芳华;

能工巧手,塑就玉壶风情。

品赏之,唐诗平仄,

散发和谐韵律,丹青浓淡,

折射多彩丽容。

黄如梨皮,褐若墨菊,

紫肖葡萄,赤似红枫,

不是珠玉胜似珠玉;

或呈坚毅,或为高洁,

或成雄浑,或显灵动,

风姿彰显多彩品性。

松梅傲霜挺立,

兰蕙幽香溢清,

翠竹清风雅致,

田园逸趣横生。

你可从中参悟人生真谛,

发现自然奥秘,

体味世间哲理,

净化意识魂灵。

太华山中,竹海万顷。

清丽脱俗,风光绝胜。

沐甘露以挺立,

破凝云而迎风;

拔山地以葳蕤,

处旷野而茂盛;

柱峰峦以寄傲,

立幽谷而恬静。

形端质洁,身挺节劲,

万竿丛攒,绿浪奔涌,

依山就坡,逶迤苍穹。

四季之间,奇趣天成。

春日新笋吐秀,俏羽和鸣;

夏时笑吟翠荫,神爽气清;

秋至浪涛翻卷,飒然有声。

冬季浓绿凝枝,生机暗涌。

晴则青葱满目,玉立娉婷;

雨则山岚盈谷,幻象顿生。

绿色屏障,滤尽红尘喧嚣,

清溪蜿蜒,弹拨悠闲从容。

登临斯地,则有,

翡翠长廊碧连天,

索桥凌波趣无穷,

天然氧吧舒五内,

乐不思返意气平,

其喜洋洋者矣。

上天眷顾,自然孕灵,

溶洞密布,举世闻名。

七十二福地,处处神工鬼斧,

三十六洞天,洞洞异彩纷呈。

出类拔萃者三:

灵谷洞,洞中有山,

博大精深见其幽;

张公洞,洞中有洞,

一线通天现其胜;

善卷洞,洞中有河,

水洞通舟彰其宏。

置身其中,恍如仙境,

盈眸奇葩,震撼心灵。

海底宫殿,晶莹玲珑。

青狮白象,骏马游龙,

兀立砥柱,通天石松,

石幔瀑挂,银河泻倾,

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万古寒梅,荷花倒影,

花草竹木,绕挂蔓藤,

僧尼道士,山村黎民,

不一而足,林林总总。

冉冉彩云,翩翩禽鸣,

卷卷翠筱,款款鱼泳。

一路逶迤跌宕,奇迹无尽相涌;

疑是山穷水尽,却又柳暗花明。

无怪乎张公洞人谓,

“江南第一古迹”,

善卷洞名列世界,

三大奇洞之中。

宜兴人杰,代有传承。

古贤今秀,灿若繁星。

文臣武将济济有众,

巨擘文豪层出不穷。

状元宰辅,佘中、周延儒、

徐溥留下千古佳话;

统帅名将,周处、陈庆之、

卢象升更显浩气英风;

治国兴教,潘汉年、周培源、

蒋南翔堪称精英骄子;

画坛巨匠,徐悲鸿、尹瘦石、

吴冠中挥洒妙笔丹青。

“父子兄妹皆教授”、

“一门七博士”名扬天下;

“教授之乡”、“院士之乡”

——备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