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隐者的诗句整理70句

时间: 2023-12-30 诗句 我要投稿 人气:

隐逸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一个巨大的分支,与山水、田园高度重合。下面是关于形容隐士的诗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诗人借典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庸俗现实的鄙弃,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不能象海上人那样不用真诚的心相随白鸥,暗示自己物我合一,在大自然怀抱中无拘无束怡然自乐,这比那等待黄鹤再来,乘之而飞入太空的神仙还要快活!

注:《列子·黄帝篇》,古时海上有一人与海鸥亲近,其父要他捉海鸥,待他再去海边,海鸥已经飞走了,因心术不正而使他希望落空。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世上的人不理解东方朔,他是隐居在朝廷的如同下凡的神仙一样超脱现实的高洁的人。诗人赴京本欲施展宏愿,但却被皇帝视为近幸之臣,与东方朔的处境相似。诗人以东方朔自比,以谪仙自诩。这是李白不被重用的郁结不平之气和无可奈何心境的流露。“世人不识”更突现了诗人不被理解的苦衷。

注:东方朔,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为人诙谐滑稽,善辞赋,被视为滑稽弄臣,内心苦闷,但他认为宫殿中也可以隐居。金门,汉代宫门名,这里代指朝廷。大隐,指隐居于朝廷。谪仙,下凡神仙。

或棹孤舟或杖藜,寻常适意钓长溪。草堂竹径在何处?落日孤烟寒渚西

诗句描写隐居生活。或荡一叶孤舟,飘于水上,或柱着藜木手杖散步于丛林小径,平常最开心的是去溪水边垂钓。草堂边竹林间的小路在哪里?就在那余辉中有一缕炊烟笔直升起的水中小洲的西边。表达了作者归隐自然的志向,极写了这种高洁生活的幽趣。

注:杖藜,用藜木做的杖。渚(zhǔ),水中小洲。

松溪黑水新龙卵,桂洞生硝旧马牙,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

诗人展开奇诡的想象,描绘了虞卿的仙风道骨。深潭黑水中,龙卵新生。异香扑鼻的桂洞中,长满仙草。虞卿身披道服,轻纱和仙骨被朝霞包围着。作者同情虞卿,他虽离开赵国,但一生光明磊落。作者借此也表明了自己的清高志向,有企羡虞卿之意。末句写披服在霞光中熠熠生辉,诗美至极。

注:道帔(pèi),道服。轻绡,轻纱。龙卵,龙所产的卵。马牙,即马牙硝,名药。遣,为。虞卿,战国时游说之士,为赵国上卿,后与魏齐离开了赵,终困于梁,穷愁著书以见于后世。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这两句诗是答人之句,亦是诗人自题小像。“偶来”两字,表示出其行踪是多么的自由无羁,不可追寻。“高枕”二字,则从中可见他又是多么的恬淡自然,无忧无虑。“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自然,富于深山情趣。

我昔造其室,羽仪鸾鹤翔

我过去曾经访问过朱处士的家,他那不凡的仪表和潇洒的.神态犹如高洁的鸾鸟和仙鹤一样。诗人以仙鹤的羽毛比喻朱处士超俗的外貌,意在歌颂其高洁的品行。

注:朱处士,生平事迹不详。处士,一般指有学问而不做官的隐士。

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

秋到深山,野果飘香,携儿带筐,去林中采摘,整田除草,与妻子一同耕耘,播种五谷。这是对隐居生活的赞美。虽远离人境,但有爱子可以慰情,山果山花亦可慰心。明月清风不用一钱去买。夫妇耕织,苦甜共尝。父子夫妇之柔情,虽处荒僻幽远而更为真切。

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头戴竹笠,手持羽扇,大江南北任我走遍。诗句表现了作者“遨游”四方的志向,并且语气诙谐,充满了超然物外的自得之感,极有感染力。诗句想象奇异,以斗笠为帆,以扇为舟,充分地显现出诗人不辞辛苦遨游的雅兴。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细雨濛濛之中,披蓑戴笠的隐士仍在水边安心垂钓,乐此不倦。是一幅悠然自得、超然忘我的生活图景,充分显现出诗人寄情山水的兴致。

注:箬(ruò)笠,用竹叶做成的雨帽。 蓑衣,用棕丝或稻草编成的雨衣。

饥来一钵饭,困来展脚眠。愚人以为笑,智者谓之然

饿的时候吃上一钵米饭,困的时候伸开腿就睡。对此,愚蠢的人看见了嘲笑我,而有智慧的人看了后以为这样是对的。这四句朴素、浅显的诗句,从侧面反映出了诗人与世无争、我行我素的逍遥心情也渗透出诗人对不平社会的不满和抗争。

朝隐四山猿鹤,夜枕一天星斗,纸被裹云眠

早晨活动在山间猿鹤之中,夜晚睡卧在星斗之上,行空的云彩当作了床上的铺盖。句中描述了一位岩栖谷饮、遁世逃俗隐者的逸态。这是封建文人士子不满现实的一种消极反抗情绪。笔墨夸张。

《寻隐者不遇》全诗色调清新自然,色彩鲜明,青山、青松、白云,景物的描写很好地衬托出了隐士的特征。但是诗人却没有寻访到这位隐士,让我们也为他感到惋惜。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寻隐者不遇古诗诗意。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1】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他说师父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里,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道他在哪里。

【译文2】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译文3】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诗意1】

一唱三叹,一波三折使短短的小诗具有了无穷的韵味。诗中有一「问」三答,将三番问答精简为二十字。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逐步深入及对友人的关切,又表现出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

【诗意2】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 得淋一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 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诗意3】

是一种洒脱、醉情于自然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意4】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一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赏析】

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寻的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赅,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

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汉族。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清奇雅正”升堂七人之一。清代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李洞、五代孙晟等人十分尊崇贾岛,甚至对他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简练诗作。

【注释】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人。

不遇:没有见到。

童子:小孩。

言:回答说。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年少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寓问于答手法,把寻访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苍松喻隐者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以答句包赅问句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

然而,这首诗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让诗人惘然若失,无可奈何。

然而诗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浮想。从造型递变,色调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