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原意是说: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现在一般引申为:不失时机地去寻求正确方法以解决面临问题。
出处
【原文】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字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河南淅川)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出处】屈原《离骚》97句
【引义】到达目的的路虽然模糊不清,但我要不失时机探索而行。
朝发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赏析解读
【四库全书】版本“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原意解读
弈之
对于在屈原《离骚》中的这第97句诗,已经成为很多人用以自励的千古名句了。之前流行的解释为:“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愚却以为,这已经不是此句在原诗中的本来意思了,它只是一些不识古文、没有诗词修养的后人在未看懂全诗时仅对这一句的一种望词生义、自行发挥的理解而已。虽然很豪气,很给力,很能启发人的上进之心,但却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显得苍白、单调、教条。而且听来会令人感觉到有一股“但求目的,不择手段”的冰冷邪气暗暗袭来。若把本句放回到原诗中,与前后文一起贯通理解,不作断章取义、语录式的随意发挥,便可接触到屈原要向后人表达的完美的艺术内涵,见到一个丰满生动、合情合理的艺术形象。其得益将远远大于仅把它当做一句标语口号来叫喊,也可除去先前解释上的暴戾、固执之气。
9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原诗)【四库全书】版本
从句子的文言文结构可知:曼曼:不清楚,模糊;其:代指前面提到的“路”;修远:修长,狭窄。
97.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
(可参考原文第178、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是否应该译为:路狭窄险阻多兮,人先过车后行。)
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是:黄昏已临,想到神殿过夜,但天色昏暗,要慢慢走,以便找到那条到达神殿的窄小山路。屈原在这里要上下求索出来的是那条路,那条在昏暗中显得模糊不清的能到达神殿的窄小山路,而不是有人虚构出来的什么“真理”!下面是本句所在诗段的译文及其文表解读。
五律·屈原叩天(六)
驾凤迎风上,捧兰献阙前。
孤身追落日,深夜叫开天。
宫卫倚门望,哲王恋枕眠。
乌云忽聚散,暴雨下涟涟。
第三章《再试》92至129。 经过反思,更觉得唯有推行美政,皇朝才有出路,于是再求进。
(8)叩天门。92至107。16行。
分为“白天行状”、“入夜休息”、“将雨赶路” 等三小节。第三小节最后一行总结。
92.和衣跪下发誓兮,我坚持推行美政。 决心坚定。<白天行状> 6行
93.驾凤凰骑白龙兮,我乘风飞天行。 交代交通工具和行进方式“飞”。比喻:急迫。
94.朝从苍梧启程兮,夕到昆仑仙境。 苍梧、昆仑山。强调高远艰难;
95.想找灵殿投宿兮,日速落夜将临。 灵殿、黄昏。点出投宿地,强调天时已晚;
96.我叫羲和缓鞭兮,向日落处慢进。 缓鞭、慢进。强调小心翼翼。
97.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 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
98.放马咸池饮水兮,拴马扶桑树旁。 日落前到达灵殿后饮马歇马。<入夜休息> 4行
99.折桑枝赶日去兮,且放松躺一躺。 太阳完全落山后安然睡下。
100.月神在前开路兮,风神随后跟班。 夜深后突然刮起大风。
101.鸾鸟凤凰惊叫兮,雷神提醒带雨伞。 雷声隆隆,鸾凤不安,就要下暴雨了。
102.我令凤鸟飞腾兮,夜行趁天开。急忙起身赶路,希望下雨前到达天宫。<将雨赶路> 6行
103.大风呼呼旋转兮,卷乌云漫涌来。 此时天上乌云随大风聚集。
104.云团忽聚忽散兮,翻滚变幻色彩。 乌云翻滚,暴雨将至。
105.呼守卫开天门兮,他倚门不理睬。 终于赶到天门前,但叫门不开。
106.雨茫茫天尽蔽兮,抱幽兰直发呆。 立时大雨滂沱,天路尽闭。屈原怀抱着那束要献给天帝的兰花呆立雨中。用一束兰花比喻“美政”,与第92句的“中正”遥相呼应。
107.慨叹世间混浊兮,美丽被妒掩盖。 (总结)因见不到天帝而深深感叹。
屈原 (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离骚》简介
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
(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
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2)对楚国的热爱
屈原是战国时代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其准确把握当时的历史现状,针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提出了振兴楚国的口号,在屈原看来,只有振兴楚国国力,才能为人民提供坚实的保障,保卫楚国的大好河山不被侵犯。但是屈原的主张却得不到认可,楚国的统治者依然醉生梦死,对残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最终导致楚国灭亡。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政治方针的提出,针对楚国的现状,屈原提出了变法主张,制定完整的国家法制,并建立楚国自己的.文字,同时要开放言路,让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纳入到楚国国家管理中,革除楚国多年的弊病,再者要改革军队素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联合其他国家来维持楚国的稳定性,从这方面来说,屈原是一个伟大的变法践行者,其变法主张策略都是有利于国家壮大,在《离骚》中,屈原所云“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这表明屈原勇于面对现实,表达了对国家改革的急迫性,同时屈原重视对国家人才的培养,为国家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离骚》中所写“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但是由于楚怀王个人意志不坚定,再加上周围奸佞之臣的阻碍,屈原的改革政策始终无法推行,其一腔报国热血付之东流。
(3)爱国精神产生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高度开放的时代,同时各国之间相互征伐,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屈原对劳动人民表达了深深的同情,希望通过振兴楚国来维持老百姓的安定生活。楚国虽然经历过繁荣的时代,但是当繁荣远去之后,楚国就不得不面对各国之间的战争,尤其是强大的秦国崛起之后,直接威胁了楚国的国家安全,楚国人民的安定受到了威胁,屈原身处在楚国的高位,他不计个人得失,将生死置之度外,意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楚国被动的局面,这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本源。从屈原自身来讲,他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其进步的思想决定了其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屈原对家和国的情感深厚,在《离骚》中作者借用高洁的事物来表达自己对楚国深厚的情感,并和破坏楚国安全稳定的恶势力进行斗争,屈原的一生都是和楚国恶势力进行斗争。
3、结语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对楚国军民的深厚感情,屈原身处战争的动乱年代,发出了振兴楚国的号召,积极主导楚国推行改革,力图壮大楚国力量,为人民赢得安定的生存空间,在改革变法过程中,屈原屡受挫折,其一切努力付诸东流,但是爱国情怀的光辉无法被历史掩盖,终将散发耀眼的光芒。
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6、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9、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10、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主席
1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14、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
15、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6、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董必武:《题赠〈中学生〉》
17、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1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9、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2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2、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3、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2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26、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27、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28、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2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3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3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35、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6、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37、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38、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40、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郑板桥
41、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42、撑天一根担日月,拔地千笋写春秋。——郑板桥
4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4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4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46、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47、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48、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4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5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5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5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5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5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55、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5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57、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5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9、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