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大诗人曾做了一首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这首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说明人在置身某一环境中时往往不能了解大局,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意.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
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题西林壁》中的庐山
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庐山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中国四大 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含鄱口、三叠泉、芦林湖、五老峰、黄龙潭、好汉坡、三宝树等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
神话传说
一种传说,早在商初,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 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
为了方便,这里依 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 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
后来,匡俗其人 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 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庐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文化价值
庐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内涵深厚,更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 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陈 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 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 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生物资源
庐山山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保存植物的古老类型和引种新的植物种类的有利的环境。因此,庐山有着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和濒临灭绝的物种。庐山有野生植物2155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主要植物有40种。
庐山有着丰富的野生动物和珍稀动物。至今尚知兽类有33种,鸟类171种。庐山之麓的鄱阳湖还有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珍稀动物金钱豹分布于山麓山顶。 庐山昆虫有2000余种,其中多稀珍品种和新种。首次在庐山发现或以庐山(牯岭)命名的昆虫有33种。鄱阳湖鱼类有139种。
题西林壁古诗的哲理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五月。这年作者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任中途,经过九江,访其弟苏辙,因游庐山。这次游山写诗七、八首。这一首是他遍游庐山后带有对庐山全貌总结性的一首。西林寺,位于庐山七岭之西,宋时改名乾明寺。
作者描写他游遍全山,收摄了远近高低的全部峰岭,在胸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形象。全诗说出一个看似平凡实则深刻的哲理,它揭示了全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等哲学范畴之间的关系。这首诗由写景到议论,无粗浅苦涩之感,而是浑然一体,自然活泼,极富理趣。
这首诗形象与哲理高度统一。第一句写实,描写庐山峰峦的多姿多态。第二句进一步发挥,一方面是交代“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原因,另一方面又是写景的延伸。第三句笔锋一转,引出下文。作者看山的感受集中在第四句中,它有丰富的内涵,阐明了为人处事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局中人不如局外人看的清楚,便是这个道理。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题西林壁古诗的点评:
毛谷风:此诗反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宋人七绝选》,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徐中玉:此诗说明“局中人常常看不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就是由于受到认识条件限制的缘故。”(《苏东坡文集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版)
郑孟彤:此诗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中国诗歌发展史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游国恩等:此诗的“理”是“局外人有时会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引导语:宋代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作下了名诗《题西林壁》,诗文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做事的道理,这首诗所蕴含了什么哲理呢?
题西林壁中的哲理
这诗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据一端,所见不同,欲见真相,需要脱出自身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也可以理解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为生老病死、荣辱贵贱所困,如果上升到无限的时空观反观这一切,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宋诗好说理是普遍的现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变得干硬枯燥,但苏轼的诗较少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像上述一类优秀之作,则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
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熔为一体,善于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够这样写哲理诗的人为数并不多。
小学生《题西林壁》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