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一棵小草
我是一棵小草,
天地间有我不多,无我不少
我是一棵小草
虽然不能选择生长我的土壤,
但还可以在这里接受
阳光的拥抱、月色的柔情、微风的抚慰、雨露的滋润
还可以承受
狂风、暴雨、雷电的肆虐
还可以倾听人间的真情挚爱、悲欢离合
为此,我积极、适应、融合
我是一棵小草,我没有
五彩缤纷、婀娜多姿的外表
我没有
芳香扑鼻、沁人心脾的魅力
我也不会
自暴自弃
我也有
我的梦想,更高,更强
我是一棵小草,
我不能长生不老
不能逃脱生命的局限,但我要在有生之年
不懈的追求,追求·····
我的梦想啊,她很遥远,路很曲折,我仿佛
看到或听到:她在渐近、渐近···
一辈子都不能达到,也得坚信、坚强
整个生命都是那个奋斗的过程
我的内心依然充实、美丽
我是一棵小草,既然
与万物共同拥有一个蓝天和地球,我就要
理直气壮、勇敢、自信的活着,不屈此生
我是一棵小草,我为我自豪!
二、小草
无名小草从熊熊的烈火中逃亡
来年的春天,又重获新生
绿了神州,绿了大地
小草,不曾四季的轮回,消失
无影无踪
更不因狂风暴雨的摧残
超强台风的洗礼,从此
一蹶不振
顽强的小草历经
沧海桑田,自然界的终极考验
不屈不挠,学会真心感恩
大地母亲的庇护
我们何尝不一样
平凡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
默默无闻,任由昭华悄然流逝
白发替代青丝书写了历史,皱纹替代细腻勾勒了年轮
可仍旧努力活出尊严,活出洒脱
真真切切体会生活的内涵,最终
用心感恩生命中的美好
三、赞美小草
我们是一株株小草
阳光是我们的朋友
月光是我们的伙伴
我们不喜欢那些凌驾于我们头上的大树
也不喜欢那些自以为是的牛羊
看见可恶的嘴脸有时也忍不住吐唾沫
我们是一株株小草
泥土是我们的温床
风雨是我们的邻居
我们不崇拜虎豹
也不仰视雄鹰
只愿在原野里展现最美的真我
我们是一株株小草
平凡朴实有又默默无闻
也不求有人知道我的'真名
也不想发财得利
有人用脚踩我们
有人用锹铲我们
有人用火来烧我们
我们却依然骄傲地站着
我们要说我们离泥土最近
蓝天也俯下身来看我们
白云也低下头来吻我们
我们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苦难
依然善良地微笑
没有我们大地都变成沙漠
我们虽然没有鲜花的美丽
也没有世俗的伟大
但我们有一颗真挚的心
纯净而无尘
我们偏要互相赞美
偏不喜欢高高在上的虚伪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东风吹又生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用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气没马蹄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草长莺飞仲春天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篇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自小刺头①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②。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③凌云④始道⑤高。
作品注释
①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②蓬蒿(pénghāo):两种野草。
③直待:直等到。
④凌云:高耸入云。
⑤始道:才说。
作品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篇二: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1,立根原在破岩中2。
千磨万击还坚劲3,任尔东西南北风4。
诗词注释
咬定:咬紧
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诗句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篇三:《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在这首诗前两句赞叹小草生命力顽强,后面两句呢意思是晴空下,翠绿的野草连成一片淹没了古道,伸向远方,连接着荒凉的古城。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