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给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虽然他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再无其它专题研究或专著,以下是“文天祥著名诗句”,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1、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文天祥
2、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文天祥
3、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文天祥
4、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文天祥
5、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
6、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文天祥
7、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文天祥
8、彩云散,香尘灭。——文天祥
9、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文天祥
10、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1、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文天祥
12、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
13、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文天祥
14、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文天祥
15、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
16、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文天祥
17、人间事,何堪说。——文天祥
18、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文天祥
19、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文天祥
20、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
2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2、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文天祥
23、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
2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
25、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文天祥
26、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文天祥
27、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文天祥
28、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
29、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文天祥
30、曲池合,高台灭。——文天祥
31、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文天祥
3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
33、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文天祥
34、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
35、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文天祥
36、燕子楼中,又捱过、几番秋色。——文天祥
37、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文天祥
【扩展】
早期经历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道号文山、浮休道人。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 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在孩提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画像,谥号都为“忠”,即为此高兴,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 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二十岁即考取进士,在集英殿答对论策。当时宋理宗在位已很久,治理政事渐渐怠惰,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题议论策对,其文章有一万多字,没有写草稿,一气写完。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 不久,他父亲逝世,回家守丧。
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元朝的军队侵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对皇上说要迁都,没有人敢议论说这是错的.。文天祥当时入朝任命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以统一人心”。因不被采纳,就自己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董宋臣又升为都知,文天祥再次上书一一列举他的罪行,也没有回音, 因此出外任瑞州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担任军器监并兼任代理直学士院。贾似道称说有病,请求退休,用以要挟皇上,诏令没应允。文天祥起草制诰,所写文字都是讽刺贾似道的。当时起草圣旨诰命的内制沿袭要呈文稿审查,文天祥没有写,贾似道不高兴,命令台臣张志立奏劾罢免他。文天祥已经几次被斥责,援引钱若水的例子退休,当时他三十七岁。
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平素就对文天祥的志向、气节感到惊奇,同他谈到国事,神色忧伤地说:“我老了,观察天时人事应当有变化,我看到的人很多,担任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就是在你吗?望你努力。
文天祥的著名诗句1
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衣带歌》
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4、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文天祥
5、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文天祥
6、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文天祥《正气歌》
7、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
8、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文天祥
9、云散天仍在,风休水自清。——文天祥《遇异人指示作五言三句》
10、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1、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12、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13、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文天祥《指南录后续》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15、知已肝胆相照——文天祥
16、人间事,何堪说。——文天祥《满江红》
17、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锥,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文天祥《正气歌》
18、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天祥《指南录》
19、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文天祥《端午即事》
20、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夜》
21、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文天祥
22、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文天祥
23、知己肝胆相照——文天祥
24、蒙冲两岸夹长川,鼠伏孤蓬棹向前。七里江边惊一喝,天教潮退阁巡船。——文天祥《上江难》
25、求仁而得仁,宁怨填沟壑。——文天祥
26、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夕》
27、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文天祥《沁园春》
28、丈夫开口即见胆——文天祥《去年十月九日余至燕城今周星不报为赋长句》
文天祥的著名诗句2
1、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3、彩云散,香尘灭。——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4、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文天祥《扬子江》
5、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6、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7、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8、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9、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10、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1、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12、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文天祥《除夜》
13、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14、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15、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16、槁秸申酬,轮嗣布。——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7、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18、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19、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20、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二首·其一》
21、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22、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文天祥《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23、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文天祥《除夜》
24、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那么大家是如何赞扬他的'?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履善,后改字宋瑞,自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务。1276年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
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宋史》: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王积翁:南人无如天祥者。
王炎午:呜呼!扶颠持危,文山诸葛,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而公秉钧。名相,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谬身执,义当勇决,祭公速公,童子易箦。何知天意,佑忠怜才,留公一死,易水金台。乘气捐躯,壮士其或,久而不易,雪霜松柏。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回者天,不负者心。常山之舌,侍中之血,日月韬光,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死为烈星,不然劲气,为风为霆。干将莫邪,或寄良治,出世则神,入土不化。今夕何夕,斗转河斜,中有茫光,非公也耶。
蒋一葵:当时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陆秀夫。”
于谦: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词,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载瞻遗像,清风凛然。
陈循:天祥孤忠大节为宋臣,首按谥法;临患不忘国曰“忠”,秉德遵业曰“烈”请谥曰“忠烈”。枋得仗节死义为天祥亚。
韩雍: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是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以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只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
胡华:昆陵忠义之名益著,忠义著而诸公之英声伟烈,震耀两间,人人知所景仰,吾辈又当以君之录达于朝行,将立庙奉祀,勒石颂功,隆一代崇褒之典,而大显扬于时,于以励髙风,激颓俗,匪直有劝于常抑有劝于天后世是録有关于忠义大矣。
杨士奇:文丞相甫冠奉廷对,即极口论国家大计。未几元兵渡江,又上书乞斩嬖近之主迁幸议者,以一人心安社稷,固已气盖天下矣。自是而断断焉,殚力竭谋,扶颠持危,以兴复为已任。虽险阻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不幸国亡身执,而大义愈明。盖公志正而才广,识远而器闲,浩然之气以为之主,而卒之其志弗遂者,盖以天命去宋也。虽天命去宋,而天理在公,必不可已。故宋亡其臣之杀身成仁者不少。论者必以公为称首公。
敖英:人莫不有死也,恶之欲其死者,众人之情也。爱之欲其死者,君子之心也。夫既爱之矣,又欲其死何哉!盖所爱有重于死者,先民有言,纲常九鼎,生死一毛,是故南霁云被执而未死,张睢阳大呼男儿以速其死,文丞相被执而未死,王鼎翁作生祭文以速其死。
宋仪望:公之忠大矣,海隅荒服闻其名犹知敬慕,况过化之区乎!孺子懦夫一及当时事怒发竖指,涕洟沾襟,况冠裳之儒乎!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王世贞: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巳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巳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凤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直,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媍弱息,以与贲育中黄之徒抗,葢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乾隆帝:才德兼优者,上也;其次,则以德贵,而不论其才焉……当宋之亡也,有才如吕文焕、留梦炎、叶李辈,皆背国降元,而死君事、分国难者,皆忠诚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于一时之愤激,奋不顾身以死殉之,后世犹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该志士仁人欲伸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
陆以:此四人者(范仲淹、诸葛亮、陆贽、文天祥),皆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
蔡东藩: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