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听着军营绿花这首歌,
我想起我的新兵连那段不堪回首,
却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
数九寒冬,我们在操场上训练之余,
一位五年没有休假回家的老班长,
给我们唱起这首歌,
他的歌还未收尾的时候,
他的眼睛就开始湿润,
我们一个排的新战士都跟着抽泣……
不自觉的,我就想起家,
想起远方的亲人,
我这一别就是两年……
回首两年,730个日子,
我不清楚我走的那天,
我会不会流泪,甚至痛哭,
但是去年老兵退伍的景象,
我还是历历在目。
一年一度的老兵复员就是这么的残酷,
我们来自四面八方却终将分别,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
却终将各奔东西。
缘分使我们走到一起,
缘分让我们成为战友,
缘分却又让我们离别……
部队就是这么残酷,
根本不给机会给你品位团聚的快乐和离别的痛苦,
就要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
在离别的时候,
我却希望时间过得更慢一些,
虽然,我的心思早就飞到家乡,
飞到温暖的家。
再见了,战友,
再见了,班长,
再见了,我的军营生活;
我会去怀念,我会去想象你们的好,
你们的责备,我甚至还会去想种种不愉快,
总之,我会想这两年发生的一切;
我会去记录,我会去写,
这两年没机会,我退伍之后,
一定会把这两年的点点滴滴记忆下来,
用文字的形式永远刻录在我的脑海之中。
(二)
一身已经被你洗掉了色的旧军装,
现在穿在我的身上却依然显的那样的威武,
已经没有了象征军人的肩章和帽徽,
但军人的气质却无法从我的身上抹去,
几年的军旅总是到了最后。
才懂得了什么是珍惜。
总是想永远和战友在一起,
总是不想离开这里,
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谁又能改变这一残酷的现实呢,
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就是留恋与珍惜,
留恋这几年的绿色生活。
记得那一幕,老兵们围坐在一起,
讲述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份经历,
他们知道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很少了,
所以他们就这样坐着坐着,
谁也不愿意早点离去。
或许在一定的程度上,
分离了就意味着重逢,
可是在这里,
分离只是意味着分离,
老兵们都知道,
这次的分离也许就是最后的相聚,
所以他们格外的珍惜,
珍惜这最后的时光,
珍惜这世间最为珍贵的情意。
老兵们就要走了,
以往显露在他们脸上的那些快乐,
与无虑此时都已经不知去向,
而现在他们的脸上更多的挂满了,
离别时的伤感与留恋,
因为是部队使他们变的坚强,
变的自信,变的成熟,
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不管其中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
现在谁也不会去计较,
他们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对部队的感谢,
感谢部队给了我们在地方学不到的一切。
两年,在岁月长河里也许并不算长,
但是在人生的旅程当中它却不是短暂的,
可这两年的.时间能有一段从军的经历,
能使自己快速的成长,
就算付出再多那也是值得的,
因为付出的是汗水,
回报给我们的却是一生一世的,
永远也忘不掉的!
在退伍前的那些日子里,
老兵们都变的很沉默,
回想在部队的点点滴滴,
那一幕幕难忘的往事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
许多老兵们都是眼含热泪,
他们不想就这样离开部队,
不想就这样离开心中那神圣的军营。
可不管现实再残酷,
可这也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现实,
谁也无法逃避。
当兵的人总会有这么一天,
这也许是一生中最为难忘的一天,
也许会有些伤感,
也许会有些遗憾,
但是我们从不后悔,
毕竟世间万物总是不能完美,
这也可能是上天留能我们这些老兵,
最后一些的想念吧。
在还没有退伍的时候我们总是说,
我肯定会笑着离开部队的,
可真到了这一天,
笑这个字佛是军营里消失了,
弥漫在空气里的全是悲伤,
这想到了这个时候是最能体现战友情的时候,
所有的战友不管是新兵还是老兵,
都紧紧的拥抱在一起,
他们想让时间停在此时,
他们想再多抱一抱,
与他们相处了好几年的战友。
再见了,我的好战友,
再见了我的好兄弟,
是缘份让我们相聚在这里,
而如今我就要离开,
不管今后的我们身在哪里,
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份绿色的经历。
送老兵的饺子已经端在了我们的面前,
可等这些饺子已经没有了热气,
老兵还是没有吃完。
连长也用哽咽的声音最后的批评着:
军人的作风哪里去了,
你们要还觉的你们还是个兵,
就快点吃,拖拖拉拉的还有没有当兵的样子,
在我们连队里没有这样的兵。
可连长的心里也清楚啊,
老兵们不想走,
他们不想离开部队,
不想离开中队,
这在部队最后的一顿饭他们之所以不想吃,
是他们想再看一看部队,
再看一看那整齐的营房,
再看一看他们亲爱的的战友。
上车的时间到了,
可老兵还是迟迟不肯上去,
他们和战友紧紧的在车前拥抱着,
往日在他们身上无处不在的刚强,
现在都已经被泪水取代,
所有的战友都哭了。
都哭的那么的伤心,
他们不想面对分离,
但他们更期待重逢,
期待着所有的战友,
能再一次相聚在这绿色的军营,
若有来生让我们选择的话,
我们肯定会豪不犹豫的选择军营,
选择这片只属于男子汉的绿色方阵!
《八一赞美军人诗歌》
一如那喷血的朝阳,
你们用生命书写辉煌。
永远没有轻薄地表白,
却用博大诉说着耀眼的刚强。
铁血之旅,
壮志男儿,
正气和胆识铸就巍巍长城,
庇护祖国母亲以安宁。
无论在战火纷飞的日子,
还是和平笼罩的岁月,
是你们,
让所有的兄弟姐妹平静地生活着,
有了你们,我们的生活没有畏惧。
总想用手,
编一项花环,
带在那铮铮铁骨的战士身上,
用最诚挚的心,
表达对你们的敬仰。
总想沏一杯醇香的茶,
递给那站岗的士兵,
让这一分暖意,
来抵挡夜晚那寒风冷雪。
总想唱一首歌,
用尽心底的真情,
来歌颂军人的雄壮,
来表达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对你们深深的思念。
夜依旧长,
阳光依旧灿烂,
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
依旧仰仗军人
太阳一样辉煌,
高山一样的伟岸,
和铁一样的刚强。
祖国母亲疼惜你们,
中华姐妹想念你们,
所有的,
如我一样的,
生活在安宁中的人们,
感谢你们
新时代最伟大的军人。
自豪吧,
因为你们有刚强的资本,
骄傲吧,
没有谁比你们更无私,
你们是永不可战胜的人!
《八一赞美军人诗歌》
八一诗歌:永遇乐 人民子弟兵
文/江南春
血雨腥风,南昌千古,任贼屠戮。
流水湘江,韶山圣地,谁掌镰与斧。
井冈山上,风卷阴霾,挑战轩辕路。
看朱毛,红旗漫漫,动摇王朝君主。
长征铁蹄,挥师陕北,驱走貔寇达虏。
三大战役,摧枯拉朽,残渣蜗岛处。
建国宏愿,军民鱼水,战胜天灾地府。
谁能敌,东方子弟,界疆永固。
《八一赞美军人诗歌》
猎猎军旗展疆场,
中华军人豪情壮。
飒爽英姿握钢枪,
保卫祖国慨而慷。
南海风云布迷茫,
敌国挑衅极疯狂。
铁血男儿守海疆,
军魂慑敌志气扬。
长征呼啸宇宙唱,
歼10亮相展锋芒。
东风横扫帝国梦,
蛟龙入海敌胆丧。
铁轮滚滚军威壮,
战舰勇猛士气旺。
敌人胆敢来侵犯,
有来无回丧汪洋。
《八一赞美军人诗歌》
假如人的一生是一首长诗,
军旅生涯就是最壮美的篇章,
驰骋疆场就是最华采的诗行。
在八一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共同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
永远珍惜那身草绿色的军装,
永远纪念我们共同的节日吧!
王昌龄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分别是什么呢?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从军行七首》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作品赏析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注〕①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张燕瑾)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