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首小诗就是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前两句写云、雨:墨汁一般的浓云黑压压汹涌翻腾而来,还没来得及遮住湖边的山峦,就在湖上落下白花花的大雨,雨脚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无数颗晶莹的珍珠,乱纷纷跳进游入的船舱。“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一洲青。
第三句写风: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最后一句写天和水: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蓝。风呢?云呢?统统不知哪儿去了,方才的一切好像全都不曾发生似的。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这是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中的诗句。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这是赵师秀《约客》中的句子。交代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4.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作者在《游大林寺序》中,描绘大林寺的风景,曾说:“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村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这首小诗即是通过荒野小寺中,桃树开花时节的异常来显示此地春天的姗姗来迟。人们总是喜爱春天的。春天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给人以美的遐想。可是春光毕竟不能长驻,到四月份时花草都已凋零。这对喜爱春光的诗人来说,不能不说是极其遗憾的事。所以他“长恨春归无觅处”。然而在这大林寺中,诗人竞意外地见到“山寺桃花始盛开”,不仅大喜过望,以为又找到了春天。“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表达了诗人重新发现春光时的欢欣,传达出诗人重新发现美时的喜悦。小诗与游记浑然一体,风格隽永,耐人寻味。
5.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一壬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诗经》中描绘了大量物候的现象,根据其表现的季节来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春夏、秋冬物候。
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和自然界一些非生物现象对季节和气候的反应,包括植物的发芽、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换毛、迁徙,以及非生物现象始霜、始雪、结冰、解冻等等。古人对季节的变化,最早并不是根据天象的观察,而是根据物候现象捕捉的。《诗经》中描绘了大量的物候现象,根据其表现的季节来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春夏和秋冬物候。
一、春夏物候
(一)春季物候
春天花香鸟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始电。”这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就知道用物候来判断季节。而《诗经》作为反应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自然而然地记录下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种种。
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开始苏醒。水是生命之源,水的苏醒召唤万物的再生。沉睡凝固的河水融化,正是春天来临的征兆。《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朱熹注曰:“‘涣涣’,春水盛貌,盖冰解而水散之时也。”阳春三月,河水解冻,溱洧水涨得汪汪洋洋,清清澈澈。这里即是以溱洧河冰的融化预示春天的到来。
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标志,《小雅·限桑》:“限桑有阿,其叶有难。…瞩桑有阿,其叶有沃。…隐桑有阿,其叶有幽。”桑密茂茁壮而有光泽。《豳风·七月》“爱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朱熹注曰:“柔桑,稚桑叶。迟迟,日长而喧也。蘩,白蒿也,所以生蚕,今人犹用之。盖蚕之未生齐,未可食桑,故以此啖之也。”“春日迟迟”,这已是昼长夜短的春季,是养蚕的时候,所以采摘喂蚕的嫩桑叶和白蒿。《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杨叶牂牂,三月中旬之兆。三月当春之季,杨树新长出的叶子已茂密,呈“牂牂”、“肺肺”之貌。《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月令》:“仲春之月,桃始华。”桃花盛开也是春季的显著特征。《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唐棣之华”、“何彼秾矣,华如桃李”。春天树木茂盛,唐棣也好,桃李树也好,都不忘伴着春天的脚步绽放一番。《小雅·杕杜》: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朱熹注曰“登山采杞,则春已暮而杞可食矣。”枸杞成熟是春末之象,采摘枸杞则是暮春之事。
在人们看来,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其不仅有美妙的歌喉,而且是传达季节信息的使者。据《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仓庚鸣。”仓庚是报春之鸟。《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日子暖洋洋,仓庚飞来飞去鸣唱。《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耀其羽。”《小雅·出车》:“仓庚喈喈,采蘩祁祁。”除了黄莺,其他的鸟类也是春天的标志。如其鸣“关关”的雎鸠,在春暖时期才发出吸引异性的鸣声。《毛传》谓:“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郑笺》:“挚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可见雎鸠鸟重情意,且对感情专一,故说其“挚”。因为雎鸠鸟平常雌雄不同居,故《毛传》称其“有别”。为了不惊动猎物,雎鸠平常不鸣叫。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雎鸠鸟开始产卵育雏,这时它们才发出“关关”之音来招引异性。
(二)夏季物候
韩愈《送孟东野序》:“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雷鸣夏”,那么打雷就是夏天的标志性现象。“殷其雷兮,在南山之阳。”(《召南·殷其雷》)这描绘的是夏天打雷的情形。
夏天是春天的延续,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讲述初夏之时,葛叶正盛,有鸟集于其上。《杕杜》“陟彼北山,言采其杞”,采杞即采摘枸杞的叶子,采杞叶是暮春初夏之交之事,这里写上山采杞叶有暗示时间的作用。荷花是夏天的.产物,《郑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陈风·澤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描绘了一幅盛夏开满荷花的荷塘风景画。
二、秋冬物候
(一)秋季物候
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但也是万物开始收缩的时候。草木的凋零,犹如《小雅·四月》所写“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的那样,秋风咋起,草枯叶落,而在秋季活动的秋蝉、蟋蟀,其鸣声呼应着草木凋零的肃杀气氛,构成一幅秋风萧瑟、叶黄草枯、残虫哀鸣的秋景图。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是结果实的高潮期。“有杕之杜,有睆其实。”(《小雅·杕杜》)“室家感于时物之变而思之曰:‘特生之杜,有睆其实,则秋冬之交矣。’”但一叶知秋,秋天也是落叶归根的季节。“萚兮萚兮,风吹其女”、“萚兮萚兮,风其漂女。”(《郑风·萚兮》)“萚,木槁而将落者也。”“八月其获,十月陨萚。”(《豳风·七月》)八月获禾,接着便是十月叶黄而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
随着天气的渐寒,各种虫兽也应时而动。韩愈云:“以虫鸣秋”。《豳风·七月》:“七月鸣鵙,八月载绩。”清代冈元凤的《毛诗品物图考》:“《传》鵙,伯劳也。《易·通卦》验云博劳夏至应阴而鸣,冬至而止。故帝少皞以为司至之官。严粲云,五月伯劳始鸣,应以阴之气至,七月犹鸣,则三阴之侯,寒将至,故七月闻鵙之鸣,先时感事也。”《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草虫、阜螽感时之变而动。“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豳风·七月》)蟋蟀随天气的渐寒由室外渐迁入室内。又如“蟋蟀在堂,岁隶其莫”(《唐风·蟋蟀》),孔颖达《毛诗正义》:“言九月之时,蟋蟀之虫在于室堂之上矣。是岁晚之候,岁遂其将欲晚矣。”这样看来,我国自古就把蟋蟀视作标志秋天的物候,是因它在秋季活动的多且变。
除了这些动植物的报秋信息,还有大自然呈现的白露为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秦风·蒹葭》)“露始为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之时也。”
(二)冬季物候
冬季是秋天的延续,植物在秋季叶落后,便归于沉睡,目的是吸收足够的养分,蕴育更大的精力,为来年的再次繁华做准备。动物在往来生育之后,也要开始他们特有的冬眠,和植物一样,为来年的或活力、或凶猛积蓄能量。而大自然也以他们特殊的方式来成全动植物要蕴蓄力量的目的。
北风凛冽,雨雪载涂,是冬天的自然现象。《邶风·北风》:“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出车》:“今我来思,雨雪载涂。”《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二之日凿冰冲冲”。
综上所述,根据《诗经》中的物候现象所表现的季节,可以将其分为春夏和秋冬物候。
古诗词中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老
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诗中关于登高望远的.诗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
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9、俱怀逸光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李白《宣州谢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古诗中寓含哲理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
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8、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古诗中叙写诗人志向的诗句:
1、老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0、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