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又到三月早春烟雨季,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关春雨的古诗词,感受流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美丽吧。
清 王翚 杏花春雨江南图
江雨有怀郑典设
唐·杜甫
春雨暗暗塞峡中,早晚来自楚王宫。
乱波分披已打岸,弱云狼藉不禁风。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谷口子真正忆汝,岸高瀼滑限西东。
赏析:“暗暗”是稠密的样子。“早晚”指早晨和晚上。“早晚来自楚王宫”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与楚王梦中相会的典故,出自宋玉《高唐赋》。“点注”指点染注色。“谷口子真”指“谷口(地点)郑子真(一个隐士”。 首联由潇潇春雨联想到巫山神女与楚王相会;颔联写春水拍岸,春风逐云;颈联以“多碧”对“小红”,体现杜诗生动活泼的一面;末联以隐士来比好友,体现怀念与赞许之意。
明 夏昶 苍崖春雨图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及时的春雨被誉为“喜雨”、“时雨”。首联“好”字含情,盛赞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植物生长;颔联写诗人的听觉感受,在苍茫的夜晚,春雨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颈联写诗人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融入夜色,漆黑一片,而江船渔火红艳夺目,反衬出春夜的广漠幽黑,也从侧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末联是想象之辞,诗人目睹春雨绵绵,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锦官城将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而花之红艳欲滴、生机盎然正是无声细雨潜移默化,滋润洗礼的结果。 全诗不见“喜”字,只在诗题中点出,却又全篇始终充满喜悦之情。
民国 高奇峰 柳塘春雨图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唐·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赏析:“秦塞”指秦代所建的要塞。“帝城”指京都,皇城。“宸”本指北极星,后引申为帝王的代称。 弯弯曲曲的渭水萦抱着秦塞,河边的黄山盘绕旧日的汉宫。天子的车驾行走在半空中,远远高出宫门的柳丛。从阁道上回身望去,御苑里繁花姹紫嫣红。云雾弥漫,一切都显得缥缈,独有帝城有一双凤阙高耸突兀。春雨绵绵,树色葱茏,掩映着千家万户。天子出行并不是为了赏玩景物,乘着阳气要把农事的政令传布。 这首诗写唐玄宗阁道出游,以“望”字着笔,从广阔的空间展现长安宫阙的形胜之要,再写唐玄宗出游盛况:车驾穿过垂柳夹道的重重宫门,进入专用复道,车中观赏宫苑中的百花,皇城的巍峨壮丽,长安城的绿树浓阴、细细春雨。全诗寥寥数语,尽显唐朝的盛大气象,笔势雄浑,色彩明丽,结构圆熟,被后人奉为应制诗的楷模
齐白石 春雨云山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赏析:“天街”指京城的街道。“酥”即油脂或动物乳制品,“润如酥”,形容温润、细腻,微妙、贴切地传达出春雨给人的温暖柔润之感,后世文学作品形容、描写春雨时也常用这一词。“最是”即“正是”。“绝胜”指远远胜过。“皇都”指洛阳城。“身老大”指年纪大。“即”是已经的意思。“凭”是请的意思。“江”指曲江,在唐代京城东南角。 京城的街道上,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却显得稀疏零星。我认为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它远远胜过杨柳堆烟的暮春。 不要说官事忙碌,年纪老大,已经失去了少年时追逐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看一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第一首写春雨、草色极传神,第二首写逐春之心,看柳色深未深,生动活泼。
李可染 江南春雨图春雨后
唐·孟郊
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赏析:“虚庭”指空旷的庭院。 昨晚一场淅淅淅沥沥的小雨,是上天想唤醒还在沉睡中的万物,什么东西最先知道春天来了,庭院里的小草已经争先冒出了嫩绿的尖芽。 这首小诗写春雨过后,一片生机萌发,小草已显春意,表达一种喜悦之情。
李可染 杏花春雨江南图
春雨早雷
唐·张说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
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
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
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赏析:“蔼”指果实、树木繁茂的样子。“江蛰”指江边冬眠的动物。 春风从东北方向吹来,夹杂着丝丝春雨,把枯黄的柳树吹绿,点醒了素洁的梅花。繁茂的树木掩映着书房,云烟笼罩着写文章用的书案。河里的鱼还未跃出水面,江边冬眠的动物已经被雷声惊动。美人在夜梦中被雷声惊醒,华丽的屏风显现在还未大亮的曙光中。没有机会像春雷一样发声震撼世间,只能在美酒之中自得其乐。 全诗写春风、春雨、柳色、梅花、高树、云烟,春雷震动万物,最后归结到诗人自斟自饮,在春雨春雷声中自得其乐。
李可染 蜀山春雨图 1962年
唐·齐己
欲布如膏势,先闻动地雷。
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
霢mài霂mù农桑野,冥濛杨柳台。
何人待晴暖,庭有牡丹开。
赏析:“如膏” 形容春天雨水可以像脂膏一样滋养农作物,后来又转化成了“春雨贵如油”的谚语。“霢霂”指小雨。“冥濛”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春雨洒落前,先是春雷震震,龙在云彩之中飞舞,春风之中,雷电隐隐。丝雨湿润田野,杨柳亭台在雨雾之中模糊。谁在等待天气晴暖,庭院里牡丹盛开。 全诗写春雷隐隐,春雨弥漫,雨雾之中一切景物变得模糊,表现出特有的一种美感。
明 陆治 三峰春色图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赏析:“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红楼”为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珠箔”即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晼晚”指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玉珰”指耳环。“云罗”指像螺纹般的云片。 我独自和衣怅卧,在这微雨迷茫的新春之夜。想那落寞寂寥的白门,给我一种失落感。隔着迷蒙的春雨,遥望你居住的红楼,倍觉凄凉冷落。我黯然转身离去,细雨在暗淡的灯光下飘洒,恰似珠帘轻扬。亲爱的你应在远去的路上吧,面对日暮春晚,你会触动愁绪吗?可怜我只能在残夜的依稀梦中才能与你相会。我渴求赠上玉档书札,却不知如何送达。万里长空阴云密布如罗网,一只雁儿在孤独地飞翔。 春雨,如情似梦的春雨,迷离飘忽,引动了诗人对所爱者深切的怀思。春雨,把两人隔绝,水遥山远,此时相望,何止天涯!短梦无凭,锦书难寄。诗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境界,把诗人寥落善感的心情细致地表现出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尤以“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两句最具张力。
明 居节 潮满春江图
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许浑先辈
唐·杜牧
芳草渡头微雨时,万株杨柳拂波垂。
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径香寒蜂未知。
辞客倚风吟暗淡,使君回马湿旌旗。
江南仲蔚多情调,怅望春阴几首诗。
赏析:“仲蔚”指张仲蔚,古代著名隐士。 丝丝细雨中,渡口芳草萋萋,杨柳垂在水面上。蒲根应该感受到了河水的变暖,而雁子开始在水中洗澡,岸边小路旁的梅花飘香,可是还没有蜜蜂出现。诗人在风中黯然吟诗,您在途中春雨打湿了您的旌旗。作为江南的隐士满腹才情,面对着春雨写了几首诗。
清 郎世宁 锦春图
春雨如膏
唐·喻凫
幂幂敛轻尘,濛濛湿野春。
细光添柳重,幽点溅花匀。
惨淡游丝景,阴沈落絮辰。
回低飞蝶翅,寒滴语禽身。
洒岳摧馀雪,吹江叠远蘋。
东城与西陌,晴后趣何新。
赏析:“幂幂”指满布、密布的样子。 春雨密密匝匝,使得微尘无法扬起;细雨蒙蒙,湿润了田野,给柳树增添了微微的光泽,幽静均匀地溅落在花儿上。丝雨惨淡的光景,犹如落絮时节的暗淡。蝴蝶的翅膀由于春雨打湿而只能低飞,春雨滴落在鸣叫的鸟禽身上,给它们增添一点凉意。春雨洒落在山上,融化了残存的春雪,洒落在江上,激起了蘋叶堆叠。东城和西郊在天晴后应该有不同的新景色。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内容多样化,其中的佩饰意象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是极其耀眼的。就其质地而言,《诗经》中的佩饰可分为:玉饰、象牙(骨)质佩饰、金饰三种。其中玉饰居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玉的重视与崇拜。彰显了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丰富生活内容、审美意识以及文化精神。
一、玉饰的颜色和形式
玉,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1](P10)玉饰的颜色方面,《诗经》中主要有白、红、青、玄等颜色。“巧笑之瑳”[2](P88)(《卫风·竹竿》),瑳即是指玉色鲜白,在这里则形容女子牙齿洁白。“毳衣如璊”(《王风·大车》),璊是赤色的玉,形容车氊的颜色如玉红。“有玱葱珩”(《小雅·采芑》),葱珩指青色佩玉。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玉的美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已经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
在玉饰中,还体现了人们以多为贵的思想,对玉佩在人走动时发出的有节奏地声响的喜爱。“杂佩以问之”(《郑风·女曰鸡鸣》),此中的“杂佩”指的是各种佩玉,诗中的杂佩是要送予心上人,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当然要以多为妙。自古以来,人们皆是以多为贵,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诗经》开始的,在此之前的人们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将翱将翔,佩玉将将”(《郑风·有女同车》),玉佩发出锵锵的声音很是动听,作者是在美赞自己所爱女子,她坐在车上,随着马车的前行,她身上的佩玉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这有节奏的动听声响是对所爱之人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音乐美的追求,这无疑是与《诗经》在当时的乐歌地位相融合的。
二、玉饰的社会功用
1.解佩结言和祭祀
古人有解佩结言的习俗,玉佩质地坚硬,保存时间长久,其象征意义可想而知。《诗经》中有一部分玉饰是赠送他人的,用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用于表现男女相好的,在一些爱情婚姻诗中是可以看到的。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琚即是指美玉,诗中对方送我木瓜,我以美玉报答,这并不是答报,而是将美玉作为永远相好的见证之物,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定情信物。“贻我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则是将美玉作为男女约期的证物。将美玉送予所爱之人,是希望对方永远佩戴在身上,永以为好。另外,还有的是为了表达念母之情,如《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列女传》(传《鲁诗》)、《毛诗》皆以为秦康公送其舅氏晋公子重耳入国之辞”[3](P68),秦康公思母而不得见,故见其舅氏即以美玉作佩来表达思母之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所推崇的,《诗经》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不愧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不可忽视的。
《诗经》中的玉饰众多。《大雅·云汉》:“圭璧既卒。宁莫我听?”表明玉器是祭神的器物,在《诗经》的时代,人们对神灵是崇拜的,对神灵的祭祀就会受到人们极度重视,从中可看出,玉的崇高地位。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有了阶级观念,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已突显,如《小雅·斯干》中“乃生男子”则让他“载弄之璋”,“乃生女子”却让她“载弄之瓦”。即是明证。
2.美赞君子和女子
《诗经》的玉饰中,有一些是用于形容君子的,当然均是美赞君子和显示其社会地位的。“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卫风·淇奥》),以耳瑱美玉、帽缝如星的宝玉,来赞美君子美好的德行。“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大雅·公刘》),用美玉和琼瑶来突显公刘的身份。除此之外,还有:《秦风·小戎》中“温其如玉”,则直接以玉来比君子;《大雅·卷阿》中“如圭如璋”,用玉圭和玉璋来表现君子所具有的美名和好声望,等等。古人用美玉以彰显君子美好的德行,是很普遍的,在《礼记·曲礼下第二》中就有“君无故玉不去身”[4](P41)的描述。如此可见,在当时的礼仪制度下,玉饰是只有贵族阶级所特有的佩饰。下层的劳动人民是没有这个特权的,也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因此,生男子则让其把玩“璋”,就是希望他长大之后能有所作为。
在《诗经》的玉饰中还有一些是用来赞美女子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召南·野有死麋》中“有女如玉”,形容女子,质本无暇也,是男女相悦之辞。“玉之瑱也”(《鄘风·君子偕老》),用美玉耳环来美赞君夫人。另外,《郑风·有女同车》中“佩玉琼琚”,以优良的宝玉衬托女子的美丽,映衬的.不仅仅是女子的外貌,还有女子所具有的内在美,因为玉是温润的,是含蓄的。在这些赞美女子的诗歌中,大多是爱情婚姻诗,他们是将女子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在一起了。从中可以窥探到当时人们所具有的审美意识,以及特有的审美眼光。
此外,《诗经》还表现了对金玉的声音的赞美,如《小雅·白驹》中“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以金玉之声赞美贤人,希望君王能够亲近贤人。金玉之声是美妙的,是具有音乐美的。这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亲贤人,远小人,是作为统治者应该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诗经》中的佩饰是丰富多彩的,它给我们展示了“诗经时代”人们对佩饰的认识、审美意识的觉醒。玉饰,是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表达念母之情、约期之物、美赞君子等等。当然,佩饰丰富了人们生活,是那个时代人们身份的象征。对其中玉饰的研究,为我们探究《诗经》中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内容,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品读《诗经》时,细细体会其中佩饰,对我们理解《诗经》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以及文化意义是有很大帮助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中的佩饰意象以玉饰居多,在整部诗歌总集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充分体现了“诗经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内容多样化,其中的佩饰意象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是极其耀眼的。就其质地而言,《诗经》中的佩饰可分为:玉饰、象牙(骨)质佩饰、金饰三种。其中玉饰居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玉的重视与崇拜。彰显了那个时代人们特有的丰富生活内容、审美意识以及文化精神。
一、玉饰的颜色和形式
玉,自古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1](P10)玉饰的颜色方面,《诗经》中主要有白、红、青、玄等颜色。“巧笑之瑳”[2](P88)(《卫风·竹竿》),瑳即是指玉色鲜白,在这里则形容女子牙齿洁白。“毳衣如璊”(《王风·大车》),璊是赤色的玉,形容车氊的颜色如玉红。“有玱葱珩”(《小雅·采芑》),葱珩指青色佩玉。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玉的美的追求,体现了他们已经具有很高的审美意识。
在玉饰中,还体现了人们以多为贵的思想,对玉佩在人走动时发出的有节奏地声响的喜爱。“杂佩以问之”(《郑风·女曰鸡鸣》),此中的“杂佩”指的是各种佩玉,诗中的杂佩是要送予心上人,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当然要以多为妙。自古以来,人们皆是以多为贵,这种传统不仅仅是从《诗经》开始的,在此之前的人们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将翱将翔,佩玉将将”(《郑风·有女同车》),玉佩发出锵锵的声音很是动听,作者是在美赞自己所爱女子,她坐在车上,随着马车的前行,她身上的佩玉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这有节奏的'动听声响是对所爱之人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音乐美的追求,这无疑是与《诗经》在当时的乐歌地位相融合的。
二、玉饰的社会功用
1.解佩结言和祭祀
古人有解佩结言的习俗,玉佩质地坚硬,保存时间长久,其象征意义可想而知。《诗经》中有一部分玉饰是赠送他人的,用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用于表现男女相好的,在一些爱情婚姻诗中是可以看到的。如《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琼琚即是指美玉,诗中对方送我木瓜,我以美玉报答,这并不是答报,而是将美玉作为永远相好的见证之物,用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定情信物。“贻我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则是将美玉作为男女约期的证物。将美玉送予所爱之人,是希望对方永远佩戴在身上,永以为好。另外,还有的是为了表达念母之情,如《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列女传》(传《鲁诗》)、《毛诗》皆以为秦康公送其舅氏晋公子重耳入国之辞”[3](P68),秦康公思母而不得见,故见其舅氏即以美玉作佩来表达思母之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所推崇的,《诗经》已经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不愧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是不可忽视的。
《诗经》中的玉饰众多。《大雅·云汉》:“圭璧既卒。宁莫我听?”表明玉器是祭神的器物,在《诗经》的时代,人们对神灵是崇拜的,对神灵的祭祀就会受到人们极度重视,从中可看出,玉的崇高地位。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有了阶级观念,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已突显,如《小雅·斯干》中“乃生男子”则让他“载弄之璋”,“乃生女子”却让她“载弄之瓦”。即是明证。
2.美赞君子和女子
《诗经》的玉饰中,有一些是用于形容君子的,当然均是美赞君子和显示其社会地位的。“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卫风·淇奥》),以耳瑱美玉、帽缝如星的宝玉,来赞美君子美好的德行。“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大雅·公刘》),用美玉和琼瑶来突显公刘的身份。除此之外,还有:《秦风·小戎》中“温其如玉”,则直接以玉来比君子;《大雅·卷阿》中“如圭如璋”,用玉圭和玉璋来表现君子所具有的美名和好声望,等等。古人用美玉以彰显君子美好的德行,是很普遍的,在《礼记·曲礼下第二》中就有“君无故玉不去身”[4](P41)的描述。如此可见,在当时的礼仪制度下,玉饰是只有贵族阶级所特有的佩饰。下层的劳动人民是没有这个特权的,也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因此,生男子则让其把玩“璋”,就是希望他长大之后能有所作为。
在《诗经》的玉饰中还有一些是用来赞美女子的。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召南·野有死麋》中“有女如玉”,形容女子,质本无暇也,是男女相悦之辞。“玉之瑱也”(《鄘风·君子偕老》),用美玉耳环来美赞君夫人。另外,《郑风·有女同车》中“佩玉琼琚”,以优良的宝玉衬托女子的美丽,映衬的不仅仅是女子的外貌,还有女子所具有的内在美,因为玉是温润的,是含蓄的。在这些赞美女子的诗歌中,大多是爱情婚姻诗,他们是将女子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在一起了。从中可以窥探到当时人们所具有的审美意识,以及特有的审美眼光。
此外,《诗经》还表现了对金玉的声音的赞美,如《小雅·白驹》中“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以金玉之声赞美贤人,希望君王能够亲近贤人。金玉之声是美妙的,是具有音乐美的。这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亲贤人,远小人,是作为统治者应该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诗经》中的佩饰是丰富多彩的,它给我们展示了“诗经时代”人们对佩饰的认识、审美意识的觉醒。玉饰,是具有多种象征意义的,表达念母之情、约期之物、美赞君子等等。当然,佩饰丰富了人们生活,是那个时代人们身份的象征。对其中玉饰的研究,为我们探究《诗经》中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内容,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品读《诗经》时,细细体会其中佩饰,对我们理解《诗经》深层次的社会内涵以及文化意义是有很大帮助的。